分享

诗人手札(二)

 杏坛归客 2016-02-21
诗人手札(二)

21
所有的艺术都产生在自给自足的阳光和水土里。艺术史告诉我们,在任何历史时期,艺术都是不需要救赎的,诗歌当然也拒绝;无论是人类荒蛮、文明萌芽的初始,还是荷马时代、唐诗宋词时代、文艺复兴时期。这是因为,一切艺术都发自人类的内心,需要救赎的只是人类的精神空间和艺术良知。

22
人类是非常情愿被引领的。食物、水源、旗帜、暴力、诗歌,都曾经充当过人类的引领者。羊群的盲从,是因为它们热衷于低头啃草;而人类的盲目,则因为在他们中间,只有一个大脑,热衷思考。

23
世界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自我,二是自我所面对的一切。自我是一面易碎的镜子。有时自大,纯平之心可折射三维的天下;有时量小,一丁点儿杂音便会应声而破裂。当然,破碎是灵魂的花朵,开放在躯体之外。

24
伟大的灵魂一行动,就会为人所懂、被人赏识。这是英国最有争议的作家劳伦斯对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评价。灵魂不靠什么来维护、推动,它靠自己行走、行动,如果你拥有与众不同的气质,如果你的灵魂是敞亮的,它很容易被人识别,定会受人尊重。

25
俄国十二月党人举事失败,许多农奴不理解:“老爷们为什么要造反,是想当鞋匠吗?”
高贵不是贵族。高贵拒绝虚伪、猥琐与粗俗,不拒绝真实、贫穷与世俗。高贵呈现内心的向度。高贵并非精神元素中必不可少的惟一要素。更多的人吃着喝着,活着笑着或哭着,无所谓高贵卑贱。人,可以不高贵,不可以不吃不喝;诗人可以不吃不喝,但不可以不高贵。 高贵不是诗歌建筑中的必需品,她更像奢侈品。对诗人而言,你也许一生都不会与她相遇,但你作梦都想着那一刻。

26
众所周知,现代新诗用了近100年的曲折步履,艰难完成了自我塑型;在此前的整个20世纪,伴随新诗发展进程的,更常见的是对它的曲解、嘲笑、置疑、否定和排斥。评论家们从各自的诗歌立场和意图出发,对现代新诗存在的“问题”,要么视而不见,要么无情声讨。

27
诗歌是由激情、爱与梦幻汇成的河流。它不像海,大腹便便,包容一切。诗歌选择的是冲击与突破——它在激越中矜持,在节制中爆发。只有当你站得比它高时,才能看到它急流中的漩涡,才能看到它汹涌中的平缓,甚至冷静。
你能够真实地看见自己心灵的大海和天空吗?诗意在天空中飞行。那些或明或暗,或隐或现,或激越或晦涩的诗行,只是诗人高飞的心灵投下的影子,它们总是横岭侧峰,跌宕起伏,时现时消。

28
诗性是人性的闪电,而不是道德的硕果——诗性,是更高更纯粹意义上的道德,诗性照亮人性,超越人性。诗性是人性稍纵即逝的灿烂,在人性的天空中,诗性绝不会选择朗日和风时出现,暴风骤雨来临前,诗性才会横空出世。

29
尽管心灵的声音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熟悉的,但是,那些照亮过我们思想的优秀的诗歌作品,往往会使我们麻木的神经在一瞬间被击活,往往会使我们迟疑的灵魂在一瞬间茅塞顿开:那些正在感动着我们的灵感,那些来自心灵深处的微弱颤音,也许正是被我们在昨天刚刚忽略掉的一些杂念或冲动,它们正带着某种陌生的尊严,启迪我们。

30
网络诗歌的崛起,给中国新诗带来的是彻头彻尾的冲击。网络诗歌在短短的十年间,以一发不可收拾的竞技热情,对陷入泥潭的以纸媒创作与传播的传统新诗进行了一次起死回生的刺激和推动。曾经被视若洪水猛兽的网络诗人们,以魔鬼的姿态出场,以天使的歌喉吟唱;他们正在受到有识之士的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31
我对网络诗歌骨子里所表现出的“民间的自由向往”和“精神的火焰”,是推崇褒奖的;但对它偏颇无度和泼辣无忌的一面,也心存疑虑;过度的虚张声势是内心空虚徘徊的表现,旺盛的虚火终会导致艺术品质的内外兼泄。文学史上,无论低谷高潮,从未有过任何时期像当下网络文学这般的虚荣和不可估量。

32
网络真是一个奇妙无比的游戏平台,它解决了大众文化语境下,诗歌传播、互动、反馈等问题,却缺乏有效的过滤机能,鱼龙混杂,如同假面舞会,你尽可扮作上帝、牧师、军官、水手、乞丐,贵妇或者妓女。舞台是公共的,狂欢是随心所欲的。曲尽人散时,也许妓女摇身一变,成了上帝;也许上帝沦落成了妓女。一切皆有可能,这就是游戏的魅力。游戏精神是诗歌的第二重天,这绝非虚张声势,或标新立异;诗歌是传统精神的继承者,这是第一重天;同时,诗歌又是传统精神的破坏者,这是第二重天;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33
高扬诗歌独立精神的旗帜,宣称与一个时代“格格不入”或不相为伍;这种鲜明的言说立场,不仅仅是叛逆一切束缚自由意志的潮流或制度的个体强调,而是呈现了超越时代界限的思想深度,以及视野的宽广度。

34
朗格说:“纯粹的自我表现不需要艺术形式”。我不知道朗格是在怎样的情状下说这句话的,但我知道无形之形和有形之力。纯粹的自我诉说只是诗人的一种心灵模形或样式,是诗人心律意绪的特定或特指,它们是有形之体,又是无状之体,这种存在于虚无与真实之间的形式,有时候会强烈地反刍内容,甚至超越内容。

35
感染是一种慢慢深入血脉的氧气,是一种深深植入人心的养料。只有诗歌具备这样的功能和奇效——因为诗歌是绽开在冰山上的雪莲,是荡漾在江河上的浪花,是绚丽在心灵上的奇葩。


36

诗歌赐给语言灵性,如同《圣经》赐给教堂肃穆和庄严。当诗歌将其所能调动的语言完美地镶嵌在诗意里,那些被调动的词汇,才会因为有了恰到好处的位置,而闪动智慧之光;才会因为有了恰到好处的背景,而成全妙境;词汇之间才会因为有了神奇的呼应和关联,而达慧通灵。语言之于诗歌,正如搭建一座教堂所需要的木料砖瓦,它们只有被放置在指定的地方,才能承载教义。

37
最“前沿”的诗歌,就是刚“出笼”最新鲜的诗歌,这非常重要,它代表了刚刚发生的观念、思维、角度和价值体系的变化。“前沿”最具“破坏力”,同时也最具创造性。循着这些新变化,我们不难发现,诗歌文本意义上的新走向,甚至诗歌表达形式上的新变革。

38
一首诗,无论长短,真正具有发现意义或核心价值的段落,绝对不会超过三行。其它部分,要么迎合形式,要么狐媚词汇。对诗人而言,语言上的洁净与舍弃,相当于皇帝舍妃子。大量的分行文字,为什么像树叶一样随风而过,难以进入阅读者的记忆系统呢?这是因为,这些文字还没有发现或找到事物之间的神奇关系,还没有发现或找到事物的诗性价值,还没有发现或找到事物的诗性动力;这些分行文字如同行尸走肉,缺失的是:灵魂。

39
好端端的一句话或一首诗,为什么会变成废话呢;这是嘴巴的错误,还是耳朵的错误 ?说者有意,听者无心。有人听的话叫话,无人听的话,还叫不叫话;有人听懂的话叫话,无人听懂的话,还叫不叫话;在语言传播的途中,是什么力量,消灭了它本身所承担的使命和意义呢?一首好的诗歌,应该是一部过滤废话的装置或机器。

40
魔鬼居住在哪里,天使又居住在何处?其实,天使与魔鬼住在同一个地方――天使与魔鬼是同一个人

41
所谓暗示,就是把某种私人的观察和体验,从主观推向客观,从冷静推至极端,并且暗合某种广义的逻辑或规律,暗合某种广义的情感诉求

42
有难度的书写,不一定等同有难度的阅读。那些有意无意制造阅读障碍的书写者,大多是语言缺氧或情绪短路所致,与阅读者的智力几乎毫无关联。


43
残疾是身体的缺陷,也可以说是人生的缺陷,但不是心灵的缺陷,更不是诗人的缺陷;当然也不是成就诗人的路径。一个站立着行走着的诗人,与一个坐在轮椅上的诗人,他们没有心智之差,他们没有高矮之别,思想与心灵的深广度会把他们准确清哳地区分开来。

44
一首诗的风貌,如同一个女人的妆面。我们见过太多的女人,总是想方设法在身体不该凸凹的地方,增添凸凸凹凹的点缀;在应该高洁、齐整、清爽的地方,肆意进行山川起伏的描绘

45
女诗人对死亡的想象偏好和描述偏好,更多的来自她们内心的恐惧,而非好奇;客观上,她们是生命从孕育、降生到成长过程的最直接的见证者;正像她们有权利见证生命降临一样,她们同样有权利见证生命消亡。

46
女人一生成熟两次,第一次渴望得到偶像,第二次渴望得到奴隶;第一次使男人享受成功,第二次使男人横遭毁灭;而一个好女人,应该两件事都试试。

47
常规武器实际上是一种“日常操守”或生存之道,它不象潜规则,被少数人奉行,而让多数人不耻或“找不到北”;常规武器是“阳光”下的战术,是“国际公约”下的领土,是“血缘传承”下的伦理道德;比如男人和女人:女人的常规武器是舌头,男人的常规武器是拳头。比如飞禽走兽:鹰的常规武器是飞,豹的常规武器是跑;猪的常规武器是:懒得飞也懒得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