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要做个“杂家”

 老刘tdrhg 2016-02-22

教师要做个“杂家”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师应当做个杂家,即“半个编辑”“半个作家”“半个演员”“半个书法家”“半个演说家”“半个剧作家”“半个播音员”“半个幽默大师”……如果能够做到这些,那么应该称得上是个教育专家。
        教师要做个“杂家”,贾老师用五十年的亲身教学经历告诉了我们这番道理。想来真是至理名言,做“杂家”其实并不是教师不务正业,相反,正是教师修炼内功、提升素养、完善技能的真实表现。
       教师的职业性质要求教师必须拥有过硬的基本功,高超的语言表达力,形象逼真的课堂表现力,灵活机智的教学应变力……这些技巧与能力可以使教师在课堂上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更是教师赢得学生信任,吸引学生注意的强大动力。教师就应当做个全能冠军,说唱坐打、书写绘画,样样精通,以自己浑厚磁性的朗读感染学生,以自己隽秀飘逸的板书吸引学生,以自己深入精辟的解读震撼学生,以自己恰到好处的评价激励学生……
       做杂家的教师,不仅需要专业的学科知识作底色,需要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作支撑,也需要深厚的文化素养作底蕴,需要博杂的知识信息作补充。教师不仅要读专业书籍,也要涉猎百科,去读所谓的闲书。书读得愈杂,教师的知识面愈宽广,才能在课堂上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才能坦然面对性格各异、喜好不同、充满个性的学生;才能灵活应对学生五花八门的提问;才能以自己完善的知识结构征服学生,给学生以引领,让学生从心底深处佩服,从而让学生亲近自己、靠近自己、喜欢自己。
       做杂家的教师,需要广阔的视野,需要对社会以及生活敏锐的观察力。社会是本无形的书,而其中蕴涵的智慧、哲理、素材也是最鲜活、最生动、最具体、最有感染力的教育因子。一位对社会、对生活敏感的教师才能站在宏观的视野上思考教育,让教育跳出功利的小圈子,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未来人生;才能将课本引入生活,将生活引进教材,让学生走出校园的围墙,触摸生活的真实;才能洞悉学生的心灵,窥探学生的内心世界,给学生必要的安抚与激励。
       教师做个杂家,能力之杂、知识之杂,视野之杂……其实,在这诸多“杂”的背后,正是教师“专”的体现,因为“杂”的目的是为了教育教学的需要,是为了给学生一个优质而精彩的课堂,为了给学生一个更加专业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讲述过,他所在学校一位历史教师上过一节公开课,精彩之极,以至于听课教师忘了记笔记,课后,有位教师问这位历史教师备课花了多长时间,这位历史教师说:“我备这堂课时直接时间十五分钟,但是我一辈子都在备这堂课。”“用一生的时间备课”其实不正是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素养,让自己在“杂”的获取中,一点一滴地进步与成长吗?
       教师不妨就从做个“杂家”开始,丰富自己、完善自己,最终由“杂家”走向“专家”。

 

教师如何成为“杂家”

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区渤海街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  杨光东 

       教师小名是教书匠人,大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走进新世纪,创新如浩荡春风吹来,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教师不是知识的传输机,不是“授业”的留声机,教师而是复合型塑造灵魂的工程师,而是综合型培育良材的园丁。教师用诚心、用真知、用热情培养创新型学生。创新教学春潮涌,“杂家”放歌立潮头。

       教师的工作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教师连本职工作都没做好,还谈何创新呢?作为一名教师创新的基点是教书育人。作为一名教师要想干好教书育人这点活,不是个杂家不成。教师如何成为“杂家”呢?

        教师是教学的“专家”。教师最起码的要求是“授业”,把书教明白,懂得教学理论、方法、技巧,给学生讲知识做到:深奥的知识通俗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让差等生吃好,让中等生吃饱,让上等生跳脚能摘到知识的果子。如果让不同学生都能学有所得,那么你就应是一条开放的小河,学生需要什么知识都可以到你的小河里去舀,你再也不是仅有一桶水的教书匠了。小河常舀常新,流淌着滋润着求知若渴的新苗。教师把知识教出感情,学生的知识才会有生命。教学是一种突破。只有突破传统,突破模式,突破自我,教学才能有生命力。有了突破,你才能走向“杂家”,走向名师,走向专家。

       教师是育人的行家。如果想当个育人的行家,就得是个教育“专家”。懂得教育学,懂得育人的方法与艺术,懂得育人的主战场是教学,懂得育人的主渠道是课堂,把育人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从刻意育人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才算进入育人的角色。育人要夯实学生的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两块基石,构建形式思想品德大厦。育人从小处着眼,从小事入手,小处小事方见育人真功。育人是一种鼓励。教师给学生一束鼓励的阳光,学生求知之树才能常绿常新。

       教师应是“组织家”。一个教师课讲得挺好,知识传授得挺准确,讲课累得口干舌燥,可是学生乱七八糟不听。试想这样教师的教学效果能好吗?教师好比是个指挥,面对各种乐器“演奏家”,不能让他们各弹各的谱,各吹各的调,跟着你的手势,听从指挥,合奏优美动听的交响曲。这就得靠教师去组织,听课有紧张也有松弛,有进行曲也有抒情曲。上课学生听进去了,还愁学不会吗?组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学会合作,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用教师的激情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组织教学是一种交流。教师情感交流为先,知识交流殿后。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才有亲和力,学生的学习才有附着力。组织教学岂能小视?

       教师应是“书法家”。即使现在使用电化手段进行教学,教师也离不开写字,在黑板上板书,在作业本上批改,笔笔认真,字字精妙,挥挥洒洒楷书人生。教师的字直接影响学生,因为学生每时每刻在模仿教师的字,因此教师在楷书每一个字的时候,就是在楷书自己的人生。教师的字至少写得端正大方,让学生把你当作学习书法的楷模。教师要学点书法知识,写字符合书法的要求,既不能随笔“淌”,又不能龙飞凤舞。由于你的字而影响了形式的听讲效果,而影响形式作笔记的质量,因此你应该练书法,不能再误人子弟了。

       教师还应是“语言大师”。上课、讲知识、做学生思想工作,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语言。由此看来,教师还得学点语言学。教师的讲课语言需规范、准确、生动、形象,像磁铁一样具有磁力,能把学生紧紧吸引住。教师讲课不能用方言,不能夹杂土话,不能带口头语。教师的语言要有活动家语言那样的鼓动性,要有演说家语言那样的煽情性,要有科学家语言那样的严密性。教师讲课的语言要字斟句琢,字字像珍珠,用逻辑的红绳串起来,句句精妙。教师用勤奋的甘霖滋润语言的花朵,收获智慧的果实。

       最后教师应是“心理学家”。眼下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心理脆弱,心理承受力差,心理障碍多,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沟通,缓解、消除学生心理压力。这就要求教师自学点心理学知识,用来教育学生,点石成金,化愚顽为人才。教师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用心跟学生交流,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心理学家。

       教师的职业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阳光下最光辉的人。教师要改变以前“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口”的形象,重塑教师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学者形象。教者博学,师者厚德。无愧于教师二字,告别教书匠人,先成为教学“杂家”,最终成为教学专家。 

源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e02e6d0102dwhs.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