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呆若木鸡”的境界/ 张东宝

 天地虚怀xia 2016-02-22

“呆若木鸡”的境界/ 张东宝

 

  ——张东宝

  现代成语中的“呆若木鸡”,无疑是个贬义词,形容一个人之呆笨或因恐惧、惊讶而发楞的蠢样。或许由于年代久远,语文变迁的缘故罢,加上现代人的死读死解,不但错会了古人之意,甚至于得其正而导其反,弄出一片尴尬来。

  如果说“呆若木鸡”,原是古人所追求的一种很高的境界,现代人闻之岂非要笑掉大牙!但如从靠近古典的原旨出发,则典出《庄子·达生》的“呆若木鸡”,正是此意。倘若我们静下心来,神会二千多年前的庄子,这位老夫子就会在其栖身的陋巷中,热情地为我们讲故事:周宣王痴迷于斗鸡。

  于是,就请斗鸡专家纪  省子为其养斗鸡。养到十天,周问:“鸡可以斗了吗?”纪答:“不行,它实质空虚却又沉不住气,神态还骄傲。”过了十天,周又问,纪回道:“不行,它听到别的鸡叫或见到别的鸡的影子还会自恃勇气,冲动起来。”又过了十天来问,纪说:“不行,它现在还是怒目而视,自命不凡。”过了十天又问,纪道:“这下差不多了。

  别的鸡虽冲它鸣叫,但它却不为所动,看起来像只木鸡。它的精气神凝聚成一团,别的鸡望而生畏,别说斗了,简直是见到它就吓得掉转头跑”……由此可见,一只“神全”的鸡,便具备了不战而胜的威力。因其劲气内敛,全身无懈可击,并能触而即发,锐不可挡;再者,不动心之人,便不被外物所惑所累,因而主动权就掌握在自己手里。用庄子的原话来说,是:“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

  古来文武两道,都追求庄子所述的“技而进乎道”的境界。而庄子则不厌其烦地讲解:“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才可“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还曾举例说:“醉人坠车而不伤,其神全也”(天真烂漫的孩童也是“神全”的,故《老子》再三强调,要把“复归于婴儿”作为返朴归真的终级境界)。所以心无杂念,归于自然,才能“神全”,“神全”具有升华一切的转化作用。

  庄子倡导在“坐忘”中“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意为超脱形体的极限,扬弃机巧的伪诈,使心灵从桎梏中解脱出来,从个体小我实现宇宙大我。庄子曾一再指出,技艺小成者,往往沉湎于他所成就的一面,而昧于自然人生的广阔天地。因此,小成者领域狭窄,具有一定的封闭性,故而得不到精神上的大解放、大自由,其技艺又如何能升华并进入“道”的境界呢?由“呆若木鸡”一语,笔者想到了“独立守神”的桩功,在站桩(其中包括蠕动试力)求取“形全”(形成整体)与“神全”的过程中,修炼者的最佳体现不是“冰雪聪明”,而是“呆若木鸡”!但,这又是很难达到的境界。

  就如同闻名海内外的清代大写意画家“八大山人”一样,在其墨迹中,有许多署“驴”字为名款的精妙作品,这位为僧为道的朱耷先生自嘲是蠢“驴”,为人处世一付呆傻样,“哭之”“笑之”状如疯子,可他的绘画境界,近现代又有几人可比?曾师法“八大山人”的齐白石,在西方画坛泰斗毕加索的眼中,是“东方了不起的一位画家”!毕氏还对国画家张大千说:“谈到艺术,第一是你们的艺术,你们中国的艺术……”“我最不懂的,就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跑到巴黎来学艺术?”……笔者以为,真进入“呆若木鸡”境界者,貌“呆”而心“灵”,样“笨”而身“巧”,表“蠢”而神“明”。所以说,“德全”则“神全”,“神全”则“气圆”。你可以说“气圆”为虚无,也可以说其无处不在,可谓无始无终,无左无右,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然无论大小,只须一动,则上下、前后,内外无所不动,周身均为圆圈(当然,圈愈小,则神愈全;神愈全,则形难见),其螺旋威力如龙卷风,似原子弹(世上所有的爆炸都呈圆状形)。“呆若木鸡”的修炼者,浑身上下呈圆形辐射圈朝四周扩散的气势,即为庄子所云的“神全”啊! 

 

 

天地虚怀来自:

“呆若木鸡”的境界_张东宝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65408801010raf.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