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说文解字》女部字透视女性文化

 钟离绝遐之万语 2016-02-23

从《说文解字》女部字透视女性文化


    汉字作为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族人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承载着汉文化信息和语义密码,从而为其文化心理的阐释提供了系统的依据。我国古代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不仅是文字符号集成,更是文化世界的展示。

    《说文解字》女部字共 238个,重文13个,新附字7个,共计258个。一个“女”字统领以下257字,然后根据语义,分门别类:   

    1.关于女子“姓氏”,共11字,占总数4.6%

    2.关于女子“婚姻家庭”,共16字, 占总数6.7%

    3.关于女子“容貌品性”,169字,占总数71.5%

    4.关于女子“亲属称谓”,共17字, 占总数7.1%

    5.关于女官女奴,6字, 占总数2.5%

    6.关于女子“名字”,18字, 占总数7.5%

    先说“女”字,在甲骨文中写作,在金文中写作,展示的是女子两手交叉于胸前,屈膝跽坐的姿态,有的学者认为这尽显古代女子身份地位卑微,“屈而自处,活画其柔顺而服从”,然而,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是先民“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产物,李孝定先生认为“夫男女之别于文字形体上殊难表示,故就男女工作之差异以为区别,女盖象聪而两手有所操作之形,女红之事多在室内。” 所以,“女”字字形不能体现受歧视和地位低下的意义,只是客观上对女性体态惟妙惟肖的描摹。

    一、关于姓氏的女部字

    在母系氏族社会,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互相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姓的含义最初与女性生子相关,姓是区别出身的,而出身是女性决定的,也就是所谓“因生以为姓”(《说文》段注),“天子因生以赐姓。”(《春秋传》) 

《说文·女部》所收姓氏用字(除了“姓”)有姜、姬、姞、嬴、姚、妫、妘、姺等11个,这些古代的姓氏皆因女子的生活区域而得名,其后皆因女人所生,以女旁为姓,这是远古只知其父不知其母的母系氏族社会的遗迹,反映了早期社会女子是婚姻的体现者,担负着繁衍后代的任务,并且处于中心地位的事实。

    二、关于婚姻家庭的女部字

    《说文》中收录的此类字,有些反映了古代婚姻习俗,并折射出了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角色和地位。代表性的字有“婚、娶,姻、嫁,妻、婦”。

    “婚”本写作“昏”,在《说文》中加上女字旁,并释为“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 “婚”是女子一方的代称,称女家为婚,这是早期黄昏抢婚习俗在语言中留下的痕迹。“娶”在古代写作“取”。“取”字在甲骨文中形近用手取耳朵。古代战争中用割取敌人的耳朵来计数报功,所以“取”字的本义为“获取”。《说文》:“娶,取妇也。”王力先生认为:“取娶本同一词,后人特为取妇一义造娶字。”所以“娶”本义为夺取妇女为妻。由此可以看出,女子择偶不能自主,其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对方手里,在婚姻中处于被占有和被奴役的地位。

    “姻,婿家也。从女之所因,故曰姻。”所因,即所就,也可称趋就。 “姻”是男子一方的代称,因为女子将因就男方,所以称男家为“姻”。可见,去了男方家必须依附于丈夫家才意味着有了归宿。“嫁,女适人也,从女家声” 王力先生认为古人以为妇女出嫁才算有家,故“嫁”“家”同源。《孟子·滕文公卜》“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姻”“嫁”集中反映了当时女子对夫家的依赖性,正是因为这样,才衍生出后来的“三从四德”,而且女子稍有不慎,恐怕就有“七去”之祸了。

    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地位可以从“妻”和“婦”字加以考察。《说文》:“妻,妇与夫齐者也。从女,从中,从又。又,持事妻职也。”意思是妻子是和丈夫齐肩而立的;同时妻子的职责是操持事务,看起来似乎妻子的地位是很高的。其实不然,“妻”在甲骨文里写作,像以手抓取女子头发,这不容分辩地道出了女性受蹂躏的现实,而且关于“齐”的含义,也应该进一步加以考察。桂馥在《说文义证》中引蔡邑《月令问答》:“妻者,齐也。惟一适人称妻,其余皆妾,位最在下,是以不得言妻也。”原来,所谓与夫齐肩乃是相对于其他小妾而言的。可见,即使在妻妾群中位于最尊之位,跟丈夫比仍然无法相提并论。《说文》:“婦,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很明显,妻子职责之一是为夫做洒扫之类的家务活。“婦”在甲骨文中写成,女子的劳动场面跃然于纸上。另据《白虎通》:“嫁娶妇者,服也;服于家事,事人者也。”可见,妻子的另一个重大职责是服侍公婆,服侍丈夫。妇女在家庭中责任重大和地位低下形成强烈反差。

    三、关于容貌品行的女部字

    《说文》中此类字共计169个,占总数的71.4%,其中贬义词的有67个,占总数的28.1%。

    (一)形容女子容貌体态的女部字  

    含褒义的如下:从整体上形容女子美貌的:媄、嫷、姝、嬮、娇、嬽、娧、嫙、婜、媛、婵、妭、姼、妴、嬌等等;  从细节上形容女子美貌、好的体态的有:媌(目好)、娃(圆深目)、嫢(腰细)、姛(直项)、娙(长好)、婐(柔媚)、婳(静好)、嬥(直好)、媱(曲肩行,舞姿)、媕(眉目传情貌)、嫣(长)、娑(舞姿)、姽(体态娴静)、婧(恭敬站立)、孂(肃静貌)、娕(小心谨慎)等等。

    含贬义的如下:概括貌丑的:姡、婎、媨;具体的:嬒(女黑色)、孈(愚憨多态)、窡(短脸)、嫳(性急易怒)等等  

    (二)形容女子品行的女部字

    含褒义的:表顺从的有“娓、婉、如、娽、委”;表忠贞的有“娹、瑼、妌”;表体德好的“婠”。

    含贬义的:婺(不顺从)、媾(重婚),媟、嬻、嫯、嫚(傲慢)、婪(贪)、娿(不懂事理)、娆(不仁)、姗(诽谤)、奸和姦(犯淫)、妒(妇妒夫)等等。

    纵观褒贬两类‘女’部字,其中有一个鲜明的对比:褒义类中有关容貌的占绝对多数而有关品性的极少,贬义类却正好相反。含褒义的字完全强调男性的需要,比如说重视女性的顺从的一面,所谓在家从父、出家从夫,只要符合伦理纲常和男性的审美取向,都是值得称赞的,这正反映了先民造字的视角,即男人着眼点;对于女子,其容貌是第一位的,品性其次,有时甚至把男人的恶性的品质也强加到女性头上,例如,妇妒夫为“妒”,夫妒妇为“娼”,均为女旁,这无疑是在遮掩男性的恶性,这正与后世所谓的“红颜祸水”不谋而合,反映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受歧视、压迫的地位,扮演着替罪羊牺牲品的角色。

    四、有关亲属称谓的女部字

    在这类字里,我们把着重点放在与“母亲”意义相关的称谓上,来探究女性在整个家族关系中所处的地位。这类字有“妪、媪、姐、姁、姑、威、妣”,其中这个“威”字集中体现了女人地位的两重性,《说文》曰:“威,姑也,从女,戎声。”也是姑,即丈夫的母亲,根据段注引申为“有威可畏”,《说文》又曰:“汉律曰,妇告威姑”。即法律规定妻子有什么事情就告诉丈夫的母亲,这是封建社会重“孝”道的折射,实质上是夫权的延伸,女人要顺从丈夫,又要顺从因为有了儿子而显贵的婆婆,正所谓女人因为男人而顺从或是被顺从。

    透过《说文》女部字,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女性地位从高到低的变化过程,以及女性文化的历史轨迹,正如许慎所言“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而这种文化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也可以帮助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汉语的结构特征,深刻理解民族语言在纷繁外表之下的文化规定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