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窘境中的长治堆锦(图)

 老刘tdrhg 2016-02-23

窘境中的长治堆锦(图)

2012年07月09日08:38山西新闻网
字号:T|T

窘境中的长治堆锦(图)

  长治堆锦“四时条屏”,立体的效果,让它获得了1915年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银质奖。本报记者

  李家鸣摄

  它源出一千多年前的宫廷,曾和汾酒一道称雄于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如今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辉煌无数,却只属于历史

  

  阅读提示


  剪裁、贴飞边、压纸捻、絮棉花、拨硬折、捏软褶、渲染描绘……这是有着“立体国画”之称的长治堆锦的工艺程序。这一长治市独有的传统手工艺品,是工艺美术行业中唯一保留的一个地域性民间手工艺品种。

  然而,正如不能否认长治堆锦从长治发轫一样,一个真实存在的事实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堆锦在当地的传承中已然失去“不坏金身”,这是我们的调查,也是我们的疑问。

  

  问资质:一个孩子该有几个亲妈


  史载:堆锦起源于唐代,李隆基以潞州别驾的身份潜入上党,这位喜好艺术的皇子把宫廷里精美的堆绢工艺带入民间:以各色丝绸锦缎为原料,拼贴成人物花鸟、奇珍异兽。堆锦的形成和发展一样,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凝聚了历代堆锦艺人的聪明和智慧,它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精湛技艺、鲜明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

  毫无疑问,贵为皇子的李隆基断然不会亲自穿针引线,和其它文化遗产一样,真正的发明者,早已隐身在生动艳丽的艺术之后,只是把精湛绝伦的堆锦留给了这方土地。

  谁都知道,天下所有的孩子,亲娘只有一个。如果问,上党堆锦的“亲娘”是谁?那答案只有一个:长治人民。

  我们把堆锦的艺术根源追寻到盛唐,可谓传承久远,我们还可以毫不费力地历数堆锦的辉煌……可这一切,毕竟都是昨天的故事。而今天,当冷静地审视这个国家级文化瑰宝的传承和发展时,带给我们的只有深深的担心和忧虑。

  历史越悠久、成就越辉煌,我们今天的遗憾、懊悔和惭愧就越沉重。面对长治堆锦的历史和现状,我们尴尬地发现:骄傲和悲哀,其实就是一个主题。

  长治目前有一定规模的堆锦生产商三四家,姑且不说经营秩序、市场谋略和文化遗产的核心内涵挖掘,仅仅是这个“亲娘”的名位,就使几家争来争去,都说自己是正宗。

  就在传承人都为“亲娘”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51岁的交城县妇女解爱英,仅用3年时间,就让自产的堆锦产品迅速占有了大量市场,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这位和长治没有任何关系的交城妇女,把原本属于长治的堆锦推向了 “规范化、专业化、市场化的运行轨道。”

  不知道这样的现实是否惊醒了所谓正宗的传承人,但至少昭示出了真正的市场经济法则不认亲娘后娘,只认产品好的娘。

  

  问定位:给“市长”生产还是给“市场”生产


  长治市几家堆锦生产商的产品,有60%左右的产品为佛教内容,而取材于民间的长治故事、长治元素、长治情趣、长治山水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产品鲜闻鲜见。试想:凭这样一个单一的品种,在市场如何立足?

  长治市几家堆锦生产商的产品,有70%左右的产品,是二尺以上价格不菲的大中型产品,而群众买得起,拿得出手的小型产品很少见到。试问:这样孤芳自赏的产品,脱离了群众如何发展?

  长治市几家堆锦生产商的产品,保守估计有60%以上产品的购买者是各级政府和大中企业,这种产品的定位是面向“市长”,而不是面向“市场”。试问:小受众如何能拓展大产业?

  得“鱼”还是得“渔”的选择中,当前者充斥了传承者的头脑,“渔”的能力便在安逸中逐渐减退。奇高的价格把大众的消费拒之门外的同时,也必然导致自己固步自封。正如堆锦的产生、发展和辉煌一样,来自民间又繁荣于民间,失去了大众消费市场它就失去了生命。

  文化瑰宝的传承和经营,非胸怀博大不能为,非诚惶诚恐不能为,非小心翼翼不能为,非深钻细研不能为。面对这样举世无双的艺术,必须拿出挖煤的力气去挖掘其文化内涵,而残酷的现实是,长治几家堆锦生产商的产值仅仅500余万元,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市。而就在这500余万元中,有谁能拿出一点点资金来用于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文化内涵?

  长治作为堆锦的发源地堪称是“正规军”,有着艺术原产地和市场话语权的优势。然而,市场不是单行道,所以在我们看到了非原产地的吕梁、运城等大规模地开发和利用堆锦,市场上呈现了“正规军”败给“游击队”的残酷现实。经营理念、产品定位的滞后不仅导致市场萎缩,同样会在产品上有所反映,在利益和市场的双重挤压下,那些比例失调、粗制滥造的堆锦作品,注定担当不起传承的责任。

  

  问传承:长治堆锦魂丢何处


  文化遗产借助市场经营而获得生命,市场经营因为文化遗产的魅力获得市场,这本是相辅相成的双赢。但如果利用文化遗产得到利益,又不拿出利益反哺文化遗产,那么,无论多么精彩绝伦的艺术精品,都会因为失去文化内涵而“脑死亡”。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域的文化基因和文化胎记。如果失去了民间基础,那就会变成一种文化标本,而不是活态文化。因此,长治堆锦的生命,正是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正是它的魂魄。

  变化莫测的纹理,优美而又不失质朴的情趣,形成了堆锦艺术独特的视觉效果。它用丝绸锦缎特殊布料重新诠释传统意义上的绘画,化平凡为神奇,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是我国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中的一朵奇葩,享有“立体国画”之美誉。

  上世纪初,长治市炉坊巷专门从事堆锦制作的艺人李模、李时忠父子堆制的“春、夏、秋、冬”四季花屏一套,曾获1915年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银质奖。这也是除汾酒之外,最早获得国际奖项的另一个山西著名产品。

  在1300多年的传承中,它凝聚成了自己的魂魄鲜明的地方特色。堆锦之所以冠以“长治”二字,就因为它是长治的艺术瑰宝。换句话说,离开这片博大精深的土地,它可能什么都不是。

  经过了无数次的天灾人祸,长治堆锦却能在历尽劫难后依然熠熠生辉,然而,为什么恰恰传到了我们这个最应该、也最有条件发扬光大的时代,却把“魂”丢了呢?

  带着忧虑和疑问,记者采访了长治的另一项国家级非遗项目“黎侯虎”。各式各样、栩栩如生、憨态可掬的“黎侯虎”,站着的、趴着的,还有虎头鞋、虎头帽、香包、刺绣等10多个系列30多个品种,产品不仅品种繁多,而且价格有高中低三档,最小的仅需几元钱,当地很多私家车辆上都悬挂着这种小巧精致的“黎侯虎”。2008年冲进北京奥运会,2010年闯入上海世博会,2011年中博会上签约5000万元合作意向。

  相比“黎侯虎”的八面威风,长治堆锦又走了一条什么样的产业化传承之路呢?从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始,至今已近4年。在这4年当中,姑且不说产业结构、产品定位等,单说取材内容,除了延续百年的吉祥祝愿和佛教题材,生动鲜活的创新,自然饱满的艺术形象都没得到诠释。

  艺术品实用化,实用品艺术化长治市民在长治堆锦上没有看到文化遗产和市场经营的双赢局面。长治堆锦,你天生丽质,却衣衫褴褛!你是一流的艺术瑰宝,却没有做成一流的产业。

  本报记者 李家鸣本报通讯员 何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