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族的“干栏”式建筑

 侗乡人1961 2016-02-26

水族的“干栏”式建筑

2009-10-19 20:37:14 作者:56china 来源: 浏览次数:588 网友评论 0 条

水族

 

水族

 

水族聚居区大多是“聚族而居”,同血缘村寨毗连。散居、杂居地区这种状况不大明显。村寨多依山傍水,四周多修竹古树,寨内村脚多鱼塘,房头屋后,地角篱边喜植果木。房屋多用杉、松建造,用瓦片或杉木皮覆盖。整栋房屋建筑时不用一颗铁钉,但十分牢固。水族人民这种住房建筑属于越人的“干栏”式建筑。这种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遗产的一部分。“干”为水语楼的谐音,“栏”为家的谐音,合称即为楼房之意。早期的“干栏”,则是“依树为巢而居。”此后,即是“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宋代的记述,就出现了酋长的“楼屋战棚”,并有竹栅护卫。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人楼居,梯而上”,“上以自处,下居鸡豚。”后期则把底层围装,除喂牲口之外,还置放用具。这种建筑是为适应潮湿多雨和虫蛇危害较大的环境而建造的。每栋一般为三五间,二三层。修建时,先在地面立着五、六尺高的底架,作为上层的承重部件。底架多用粗大的圆木为柱,然后用枋条穿拉,上面铺上楼板,显得十分平稳。人居部分的房架则在这底架上修建。这种房屋有不少外加挑枋竖长瓜,盖成重檐。重檐下作为走廊并设有栏干,有的还在长瓜上凿眼穿上横条作为晒晾折糯、包谷、豆类等农产品的支。因依山修建,有些屋基呈前低后高形势,所以出现了依势修建的吊脚楼。有的吊脚楼厢房外侧修走廊勾通。这样的建筑美观大方,结构谨严,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