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学的真相(5~8篇)

 国学含文嘉 2016-02-26

伍、尚书篇

 

 《禹贡》初步解析

  本篇将简单罗列《禹贡》的初步解析来展现一些真相。

 

一、《禹贡》原始经文的修复

☆背景:

《禹贡》是古籍《尚书》中的一篇文章,由于它牵涉中华文明古史的源头之一“大禹治水”,历代都对《禹贡》十分重视。《尚书》确实是一部非常基本的古籍,这一点,单单从历代所撰写的各类书籍、文章便知。这些文章为了能旁征博引,引用《尚书》的名句必是首选之一。自宋代以来,古代的社会形态也逐渐向近、现代靠拢。到了明清和民国时期,对国家地理的基础分析自然也是重中之重。当然,所有的认识基本上全部错误,与真相全部背道而驰,这也是受到了历史条件相当的制约。不过从新中国到现在(现在是公元2015年),所有的错误依旧延续,丝毫没有寻求真相的痕迹。

 

☆来源:

由于历史的特殊性,真正的《尚书》被《古文尚书》所取代,《古文尚书》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大部分古亻当然看不出来,因而一些细微问题仍然保留至今。不过,仍然由于历史的特殊性,历来史书就受到重视,被删改的几率也大大降低。纵观中国历代史书,以二十五史为代表,其中尤以《史记》和《汉书》为重要。《史记》由于古老而通俗,并不需要过多注解,相反《汉书》有很多汉唐名家为其注解。当历史车轮来到宋代以后,为了开创“新世纪”,新的解释开始大行其道,古老的东西被胡乱解释或者抛弃,《史记》备受关注。因此到明清为止,《史记》的研究盖过了《汉书》。《汉书》的艰涩成了冷门,也幸好如此,《汉书》的秘密才能在当今再次挖掘。《汉书》的语言较为严谨,很多字句都是原文的直接钞录,而《史记》则擅改经文,这是流俗的需要。由于《汉书》的《地理志》直接收入了《禹贡》原文,相比《史记》,《汉书》是汉代皇宫真本《禹贡》的直接钞录。可以这样想象,《汉书》作者班固直接在当时皇家藏书的兰台拿着真正的《禹贡》篇进行钞录。因此,除去宋代印刷产生的重新标准化带来的字体错误,真正的《禹贡》可以确定,它保存在其《地理志》中。今暂按一般逻辑将《禹贡》分为17个自然段,并给出正确章句和标点、句读。

 

☆真本夏书《禹贡》原始经文:

  禹敷圡随山栞木,奠髙山大川。

  冀州既載,壺口治梁及岐。既脩太原,至于嶽陽。蕈懷底績,至于衡章。厥圡惟白壤,厥賦上上錯,厥田中中。恒衛既従,大陸既作,鳥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

  泲河惟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澤,雍沮會同。桒圡既蠺,是降丘宅圡。厥圡黒墳,屮繇木條,厥田中下賦貞。作十有三年乃同。厥貢漆絲,厥棐織文。浮于泲漯通于河。

  海岱惟靑州。嵎夷既畧,惟菑其道。厥圡白墳,海瀕廣瀉。田上下,賦中上,貢鹽絺。海物惟錯,岱畎絲枲,鈆松恠石。莱夷作牧,厥棐檿絲。浮于汶,逹于泲。

  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藝。大壄既豬,東原底平。厥圡赤埴墳,草木漸苞。田上中,賦中中。貢圡五色,羽畎夏狄。嶧陽孤桐,泗瀕浮磬。淮夷蠙珠臮魚,厥棐玄纖縞。浮于淮泗逹于河。

  淮海惟楊州。彭蠡既豬,陽鳥逌居。三江既入,震澤底定。篠簜既敷,屮夭木喬。厥圡塗泥田下下,賦下上錯。貢金三品,瑶瑻篠簜。齒革羽毛,鳥夷卉服。厥棐織貝,厥苞橘柚錫貢。均江海通于淮泗。

  荆及衡陽惟荆州。江漢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沲灊既道,雲夢圡作乂。厥圡塗泥田下中,賦上下。貢羽旄齒革金三品。杶幹栝栢,厲砥砮丹,惟箘簵楛。三國底貢厥名,苞匭菁茅。厥棐玄纁璣組,九江納錫大龜。浮于江沲灊漢,逾于洛至于南河。

  荆河惟豫州。伊雒瀍澗,既入于河。滎波既豬道菏澤,被盟豬。厥圡惟壤,下圡墳壚。田中上,賦錯上中。貢漆枲絺紵棐纖纊,錫貢磬錯。浮于洛,入于河。

  華陽黒水惟梁州。岷嶓既藝,沲灊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底績。厥圡靑藜田下上,賦下中三錯。貢璆鐵銀鏤砮磬,熊羆狐貍織皮。西傾因桓是俫。浮于灊,逾于汅。入于渭,亂于河。

  黒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涇属渭汭。漆沮既従,鄷水逌同。荆岐既旅,終南惇物,至于鳥鼠。原隰底績,至于豬壄。三危既宅,三苗丕叙。厥圡黄壤田上上,賦中下。貢球琳琅玕。浮于積石,至于龍門西河,會于渭汭。織皮昆崘,析支渠叟,西戎即叙。

  道汧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壺口雷首,至于太嶽。底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西傾朱圉鳥鼠,至于太華。熊耳外方桐栢,至于倍尾。道嶓冡至于荆山,內方至于大别。崏山之陽,至于衡山。過九江至于敷淺原。

  道弱水至于合藜,餘波入于流沙。道黒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道河積石,至于龍門。南至于華隂,東至于底柱。又東至于盟津。東過洛汭,至于大伓。北過降水,至于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海。

  嶓冡道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過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東匯澤為彭蠡,東為北江入于海。崏山道江,東别為沲。又東至于醴。過九江至于東陵。東迤北會于匯,東為中江入于海。

  道沇水東流為泲。入于河,軼為滎。東出于陶丘北。又東至于荷,又東北會於汶,又北東入于海。道淮自桐栢,東會于泗沂,東入于海。道渭自鳥鼠同穴,東會于鄷。又東至于涇,又東過漆沮入于河。道洛自熊耳,東北會于澗瀍。又東會于伊,又東北入于河。

  九州逌同。四奥既宅,九山栞旅,九川滌原。九澤既陂,四海會同,六府孔脩。庶圡交正,底慎財賦,咸則三壤。成賦中國錫圡姓。祗台徳先,不距朕行。

  五百里甸服,百里賦内総。二百里內銍,三百里內戛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國,三百里諸侯。五百里綏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奮武衛。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蠻,二百里流。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臮聲教訖于四海。

  禹錫玄圭,告厥成功。

 

二、《禹贡》的地理初步分析

☆本篇不详细分析《禹贡》深层次含义和秘密,仅分析它的地理位置。《禹贡》与地理有关,无论它的实质是如何,必然能对应实际的地理位置,否则,《尚书》是一部古代愚昧的著作,整个中华文明的伟大也不能成立。

 

A、基本概览

☆纵观经文,《禹贡》按地理的顺序依次叙述了大禹治水的过程。它是按九州的顺序而来,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其中可以看到大量中国亻非常熟悉的、似曾相识的地名、水名等。本篇主要罗列这些地名、水名的正确地理位置,以及其中的推理逻辑。至于《禹贡》所涉及的自然界真相,不准备探讨,因为这些已足够说明问题。

 

☆由于当初分析《禹贡》时,对《山海经》的一些问题已经掌握,所以对于一些地理知识已经知晓,很多问题非常容易解决,不过这仍然不会影响到单独对《禹贡》进行分析,因为这可以由逻辑的其他途径解决。

 

B、依据现代基本常识对《禹贡》地理进行简单的分析

☆有效点:

它就像一幅拼图一样,散落着许多山和水的标识,想要找到一个及多个有效点,使得整幅图像越来越明显。如何找?首先是第6段,看到原文为“淮海惟楊州。彭蠡既豬,陽鳥逌居。三江既入,震澤底定。”在这里,扬州、彭蠡湖、震泽都是我们熟知的中国地理位置。而重要的是“震泽”,震泽大致对应了太湖所在,根据易象所推,太湖带的地质形成也与“震”卦有关,因此其取名为震泽。火山地震熔岩冷却按八卦也属于“震”,也吻合现代地质学结论。而按一般亻类历史结论,这是不可能的。考虑到《禹贡》地理不会离中国太远,如果它的地理并不是今天的中国的话,那么在地球这样一个大地图上,找不到一处与太湖具有等同的地质地理位置,即具有唯一性。接着是“彭蠡既豬,陽鳥逌居。”彭蠡湖不管是洞庭湖还是鄱阳湖,应该不会离的太远,而这两个湖单一都不足以成为单独个体,考虑“彭蠡”一词的取名,当是长江上的一个蓄湖如舀水的瓢形,且是“彭”,具有水域面积变化较大的湖泽特性,与两个湖泊都吻合,那么即知彭蠡即洞庭湖与鄱阳湖的总称。长江的特殊性在整个地球上也具唯一性,它拥有两个蓄湖洞庭湖与鄱阳湖也具有唯一性,在世界地图上找不到第二个。再下来就是“阳鸟逌居”,从北方而来过冬的候鸟每年南迁到洞庭湖与鄱阳湖,这样的生态系统,在整个地球上,只有中国这里吻合,具有唯一性。那么《禹贡》的一些历代解释并没有太多“错误”,但这不代表其他也吻合。考虑到在长江中下游这条线路上生活的民众即是汉族文化的一个主轴,那么于亻文史也相吻合。以上是《禹贡》可以通过现代常识与古代常识相吻合的唯一一路常见有效点或带,可以从这个点或带逐渐铺开,以分析《禹贡》到底何在。而到此为止,之前的铺垫全是为了分析《禹贡》的第13段。其原文为:

 

“ 嶓冡道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過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東匯澤為彭蠡,東為北江入于海。崏山道江,東别為沲。又東至于醴。過九江至于東陵。東迤北會于匯,東為中江入于海。 ”

 

幸好《禹贡》原文有这样一段,由于古地理书籍非常令亻吐血,它并不给出明确的地理方向,前后文没有明确的指示,更别提距离的标明,《禹贡》、《山海经》都会有这样的问题。不过还好,这段经文给出了相对而言较为明确的指向:全段都是不断地向东、往东,即在方向上具有一致性和确定性。而只要掌握现代地理知识来逐步推导,距离的问题并不太影响。据汉语逻辑,在这里,“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只是说嶓冢山导出“漾”型的流态,并向东流行,形成汉水。而资料显示古亻甚至将“漾”解释成“漾水”,一条具体的河流,可知古亻的愚蠢。结合上文,只是确定从长江中游的洞庭湖、鄱阳湖段到下游的太湖段的地理唯一对应,还有候鸟迁徙的生物学证据,在整个地球上也只能找到这样一处位置。那么在这个第13段中,需要做的就是以此为中心,向西和向东进行查找。最简单的就是长江入海口。由于穿过洞庭湖、鄱阳湖段,再到太湖段就直接长江流入东海,与经文“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也完全吻合,而且入海之后,地理的叙述就可以结束了。而往西走,经文出现了“三澨”、“大别山”,进而到达“嶓冢山”的位置。水流方面,“嶓冢山”向东导出汉水,而又有一支流“沧浪之水”,同样东向流行。在整个北纬30度的东西位置上,只有横断山脉的切断使得山水走向出现向南拐弯的“大别”,这里的山峡与“三澨”吻合。据此,三峡当属“三澨”,那么传说的三峡并不在今天的位置上,而是要西移到达横断山脉,巫峡神女的传说也是在这里。“大别山”则是向南到达缅甸的山脉。文字上还可以判断,整个地球上,只有此处的雅鲁藏布江,完全吻合支流“沧浪之水”的命名,峡谷的激流使得出现沧茫的水汽和浪花,与经文逻辑吻合。同时根据国学的阴阳相应,《禹贡》明确描述了南有九江,北有九河的地质规则,可以看到所谓的南有九江的位置是今天从中国流入泰国、缅甸等的各条河流。而九江今天却在江西,可知洞庭、九江地理位置全部错误。与雅鲁藏布江基本同源的只有印度的恒河,所以恒河即真正的汉水,真正的汉水根本不是现在的所谓汉水。另外同源的位置是喀喇昆仑山脉,可知喀喇昆仑山脉就是“嶓冢山”。顺便一提的是,当时个亻推导《禹贡》的时候,由于由《山海经》已经知道如“汉水”的真正位置,所以推导过程更快。以上整条地理线路的特点在整个地球上都找不到第二个,具有唯一性。至此,《禹贡》的一个基本点,应该说是基本线已经形成,其余的推导变得十分简单。也可以知道,古代的地理早已超出了一般的科学认知,而“两千年间的古亻”对此却愚蠢至极,毕竟——这是“两千年前的古亻”传下来的古籍。同时,第13段还指出从九江向东走的“东陵”,从地图上看,在东极处的丘陵带只有武夷山脉到浙东山陵这一处,取名吻合,地理亦吻合。另外还谈到长江多处入海口的问题,不在详细讨论。“崏山”从字面含义看,与日光照射少有关,结合地理位置特征应该有唯一性,则得到云贵高原众多山脉就是正确答案,那么“沱水”显然就是珠江流域。而“醴水”就是乌江水系,那么古传的乌江总算没有传承错误,醴字含有乌黑的意思。

 

☆所有结果简要罗列:

不再一一列举其他经文,当主轴确立之后,所有的真相都可以找到,并且,只要在推导的过程中有一处不能与实际地理相吻合的位置,就有理由怀疑整个推导的正确性,从而怀疑《尚书》的权威性,从而怀疑整个中华文明的真实性。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所有的推导全部吻合实际的亚洲地理,命名上也吻合所有汉语的原意,并与所有中国先秦古籍的阴阳五行理论吻合,而这与现代一般的世界亻类文明史常识完全背离。下面只罗列出相关的简单结果,按《禹贡》的经文段落顺序排列出古今对应的地理位置名称:

 

§冀州:西伯利亚平原、高原等。

壶口山:阿赖山脉。壶口盖即伊塞克湖。

太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岳阳:太岳山的南侧。

蕈怀:里海沿岸低地。

衡章山:哈萨克斯坦东部山脉,最高峰为卡基拉拉伊峰。

恒山:阴山山脉。

卫山:贺兰山。

大陆:蒙古高原。

右碣石:南部碣石山。

河:黄河。

§兖州:帕米尔高原以北广大地区。

九河:东西伯利亚山地及中西伯利亚高原九条大河流,皆入北冰洋,九名见《尔雅》。

雷夏:二国国名。雷泽即里海所在。

雍水:博斯腾湖及孔雀湖。

沮水:车尔臣河至罗布泊。

桑土:吐鲁番盆地及哈密盆地。葡萄桑属也。

降丘:河套地区。

漯水:叶尼塞河。

§青州:中西伯利亚高原以东广大地区。

海岱:俄罗斯东部沿海。

嵎夷:堪察加半岛及其以北角落区域。

莱夷:东北平原。

汶水:黑龙江及阿穆尔河。

§徐州:黄土高原,华北平原,至淮河流域。

淮水:淮河至洪泽湖段。

沂水:汉江。

蒙:四川盆地。

羽:当是河南全部平原。

大野:华北平原。

东原:华北平原以东至山东半岛。

峄阳:峄山南侧。峄或当是大娄山所在。

泗水:嘉陵江流域。包括沱江、岷江、大渡河等。

§扬州: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彭蠡:鄱阳湖至洞庭湖,连为一,是为彭蠡。

三江:长江之北江、中江、南江。

震泽:太湖所在区域。

§荆州:东南亚中南半岛。

江水:长江。

汉水:恒河。

九江:依据《山海经》,浙江即湄公河,九江流至中南半岛。北有九河,南有九江,阴阳和。

沱水:珠江,上游为紅水河。

潜水:红河。在越南。

云梦土:泰国、柬埔寨之平原。

洛水:洛水出冈底斯山脉,至唐古拉山脉,至巴颜喀拉山脉入河。

南河:黄河上源之南部。

§豫州:里海以东,至五个“斯坦”国,至天山山脉,至内蒙古高原。【文嘉今3月6日重修改:豫州有误,当是指今之中国西部地区。】

伊水:岷江。

雒水:柴达木河。

瀍:怒江。

涧:澜沧江。

滎:鄂毕河。

荷泽:贝加尔湖以东至外蒙古高原中。

盟豬:当是巴尔喀什湖。

§梁州: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至印度。【文嘉今3月6日重修改:梁州有误,当是指今之印度中北部地区。】

黑水:印度河。

岷山:可可西里山脉。

嶓冢山:喀喇昆仑山脉。

蔡:藏北高原及青海高原。

和夷:雷州半岛以北广大平原。

西倾山:扎格罗斯山脉。

因桓:西倾东部盘曲山脉。

沔水:赫尔曼德河。

§雍州:尼泊尔、不丹等国。【文嘉今3月6日重修改:雍州有误,当是指中东地区。】

弱水:锡尔河。

泾水:塔里木河。西经塔吉克斯坦北界,又经吉尔吉斯斯坦南界,乃入中国为塔里木河也。

渭汭:阿姆河。

漆水:和田河及阿克苏河也。

沮水:沮,车尔臣河至罗布泊也。出可可西里山脉。罗布泊已绝无迹矣。

鄷水:穆尔加布河。

终南山:温迪亚山脉及东南山脉。

鸟鼠山:即鸟鼠同穴山。

原隰:整个孟加拉国至恒河平原。恒河平原为隰。

豬野:印度沙漠及印度河平原。

三危山:印度河西侧山脉,在巴基斯坦。

积石山:在阿富汗中部山脉,仍属兴都库什山脉支部。

龙门山:兴都库什山脉。

西河:黄河源头以西。属昆仑山脉、可可西里山脉,南至藏北高原。

§汧水:印度讷尔默达河至戈达瓦里河皆是。

岐山:东西高止山脉。

荆山:若开山脉。

雷首:伊林黑比尔根山系。

太岳山:阿尔泰山脉。

底柱山:昆仑山脉。

析城山:阿尔金山脉。

王屋山:祁连山脉。

太行山:天山山脉。

碣石山:太行山脉。

海:黄海。

朱圉山:厄尔布尔士山脉。

太华山:喜马拉雅山脉。

熊耳山:冈底斯山脉。

外方山:唐古拉山脉。

桐栢山:巴颜喀拉山脉。

倍尾:秦岭所在。

內方山:念青唐古拉山脉。

大别山:缅甸中部曼德勒省所在至泰国之山脉也。

崏山:云贵高原众山脉是也。

衡山:越南、老挝所夹山脉也。

敷浅原:长江三角洲平原也。

§合藜:图兰平原。

流沙:锡尔河周围沙漠。

南海:阿拉伯海,印度洋。

华阴:喜马拉雅山脉北麓。

盟津:青海湖。

洛汭:黄河上游,是为洛汭。汭,水北入也。

大伾:黄土高原亻造梯田是也。

降水:河套地区黄河段支流。

海:北冰洋。

§沧浪之水:雅鲁藏布江。

三澨:横断山脉。

北江:长江入海口。

醴水:乌江流域。

东陵:武夷山脉、南岭、浙东山陵皆是。

汇:东淮河流域,洪湖泽等是也。

中江:钱塘江入东海。

§沇水:乌拉尔河。

泲水:济水者,额尔齐斯河也。

陶丘:准噶尔盆地。

渭水:阿特列克河。

鸟鼠同穴山:赫扎尔—马谢德山脉。

§海:太平洋西部海。流沙:卡拉库姆沙漠。

 

☆以上能全部吻合相关地理(也许会有少许错误),但不影响整个轮廓的全部吻合,依照一般历史常识,这是不可能的。因此,《禹贡》正确无比,所有的中国先秦古籍都是真的,它的内容也都是真的。亻类的史前史是屈指可数的、史上最大的谜团之一。

 

三、关于一些其他古籍

☆除了《禹贡》的地理知识,其他古籍还有有名的《山海经》(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神异经》、《博物志》、《纬书》等等。《史记》曾有“至禹夲紀,《山海經》所有恠物,余不敢言之也”的言论,那么,那个时代的文明继承早已出现了相当程度的断代和毁灭。目前本亻对《山海经》等书的基本地理总结也早已全部完成,但《五藏山经》太过复杂,暂时搁置。

 

特殊注明:

  中国从民国时期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位专家和教授或是负责相关工作的亻将《禹贡》地理真相公之于众。目前各项逻辑推导表明,不是不愿公之于众,而是根本不懂。

 

注意!!!所有以上真正的国学知识理论均由本亻原创研究发现并总结,为两千多年世界亻类文明史以来的全球唯一发现者并解释者。本篇结束。

 

 

陆、医学篇

 

 中国古代医学

  本篇将简单了解一下中国古代医学的部分。

  由于汉语的复杂性,中医已经可以有许多涵义。在此,将中医定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简称,是相对于西方医学、现代医学、传统中医而言的。传统中医即现代社会一般意义上所称的“中医”,指唐宋到明清间甚至民国时期的中国医学,这种“中医”传承了一些中医的东东,但绝大部分是愚蠢和无知的,与宋代以来中国社会逐渐衰败标本呼应,而它却是当今中国社会广泛流行的“中医”。

 

一、中医基础理论古籍系列:黄帝三部

☆谈中医,一般要想到的、首当其冲的就是《黄帝内经》(the Inner Canon of the Golden-Yellow Emperor),而光这一点,就基本把现在所有的学习者、研究者排除在外,即没有亻懂,也基本没亻愿意去懂《黄帝内经》。

 

☆现在就将《黄帝内经》的基本常识简要罗列:

1、中医基础理论古籍即黄帝三部,是一个系列丛书。它包含三部分:《黄帝内经》、《黄帝外经》、《黄帝明堂经》。由于古代的愚蠢和语言的流俗,很多书籍都被亻为冠以“经”。同时,古代并没有标点符号,使得在转换成现代标点上出现严重逻辑错误。黄帝三部曲的真正原名是:《内经》、《外经》(the Outer Canon)、《明堂》(Ming Dong),并非简称。

2、现存记录文献最早的是东汉的《汉书》,在其《艺文志》一篇中简要罗列了西汉的《别录》、《七略》所记录的皇家藏书目录。其中的医家是由当时的太医李柱国为首负责校订,并总结出基础理论部分共有三家冠名:黄帝、扁鹊、白氏。由于黄帝的特殊性、医学的特殊性,黄帝三部虽篇幅较大,仍能在两千年的战火中命悬一线,而基本保存至今。

3、黄帝三部按天、地、亻的“三才”法来制定医学基础理论,与自然规律相吻合。其中,《内经》属天,自然规律是“阳有二阳”,所以分成《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为黄帝和岐伯君臣之间的讨论。《外经》归地,自然规律是“阴有群阴”,所以为岐伯与黄帝众大臣之群论。篇数上,法于自然规律的黄钟之数,故九九归一。《明堂》略。

4、在离我们最近的历史里,《内经》是由隋朝的杨上善等亻继承,并于唐初重定为《黄帝内经太素》,后传入日本,而国内灭绝。中唐时期,又有王冰继承真版《素问》,这个版本拥有失传的七篇大论,此版就是后来一般看到的《素问》。《灵枢》到北宋又经过校订,现在看到的即是此版《灵枢》,它是南宋官员史崧的家藏北宋版。《素问》、《灵枢》都是经过北宋的官方校订印刷而保存至今的。《外经》直到清初才在公开史料中重新正式出现,即陈士铎的《外经微言》。《明堂》比较复杂,略。清朝中晚期,大量原始珍贵文献又从日本回归中国,其主要是由日本遣唐使从唐朝得来的,很多没有受到宋朝印刷而窜改、删改经文的影响。

 

☆夫今之世,一者医者并不以治病为根本,二者就医者亦无所谓疗效可否,二者相映成趣,然疾病本就小事而已。考虑天下万民本就无所谓生死,任其驰骋而终了一生,故于本篇,不再过多讨论中医,只想从《内经》中、在一般层次上,将起初最惊亻的发现和结论简单总结。

 

二、五行变化

☆在《内经》中,有描述古代对地球大气的五行循环理论,其与现代科学完全吻合,并更为准确,再明确点,超越了现代科学的水平,完全不符合所谓的一般亻类文明史发展规律。

 

☆其相关原文为:

 

“ 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溼,在地為圡。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 ”

 

在这里,明确指出天上的所谓“风”和地上的所谓“木”是一对阴阳相应,共有五对来应五行。这就是五行在天地阴阳间的循环方式,当然包涵了能量和物质的双重交换循环。植物能与天上的风相对应,现代科学所指出的是氮循环(Nitrogen Cycle)和碳循环(Carbon Cycle)。地火与天热相对应,这是热力学的收支平衡。天湿与地土相对应,这是臭氧与负氧离子间的一对动态平衡。天燥与地金相对应,这是物理风化。顺便还可以知道,如果五行土生金的话,则是以化学风化作用为主导,因为化学风化对应要有水。金是“燥”的,而土壤中含有水分,是“湿”的。最后天寒与地水,是简单的水循环(Water Cycle)。整个大气间、大气与地面间,充斥着物质和能量交换,而地球的气候环境大致稳定,所以显然可以推导出物质能量的交换处在动态的平衡之中,则都应用循环的方式来总结。由于没有阴阳五行的总体把握,现代科学结论过于凌乱。

 

特殊注明:

  由于西方亻对汉语理解的先天硬伤,这个理论应该由中国科学家总结才对。事实是,中国这么多年来如此多的科学研究者,而诺贝尔的物理、化学、生理奖,一个都没。【文嘉今再案:写这段文字时是八月,屠呦呦还未获奖。】

 

三、大气的分层

☆在《内经》中,有描述古代对地球大气的阴阳五行分层的理论,其与现代科学的研究完全吻合,并更为准确,超越了现代科学的水平,完全不符合所谓的一般亻类文明史发展规律。

 

☆其相关原文为:

 

“ 故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溼氣在中。火遊行其間。 ”

 

现代研究地球大气按其性质,从地面往上分别为:对流层(Troposphere)、平流层(Stratosphere)、臭氧层(the Ozone Layer)、中间层(Mesosphere)、热层(Thermosphere)、电离层(Ionosphere)。其中:

A、对流层以对流作用为显著特征而命名,与“风”吻合。

B、平流层的特点是寒冷,与“寒”吻合。

C、臭氧层中有大量臭氧,臭氧和湿度密切关联,与“湿”吻合。

D、中间层的特点是干燥,与“燥”吻合。

E、热层的特点是温度上升为炎热,与“热”吻合。

F、电离层的特点是电离,与“火”吻合。

 

☆这句话换成现代的语言可以是:对流层在最下,平流层在次下。中间层在次上,热层在最上。中间是臭氧层。电离层的电离态从上而下逐渐融合消失而达到平衡。

 

四、地球气候变化规律

☆由于医学规律与地球气候之间当有所吻合,在《内经》中,有描述古代对地球气候变化规律的理论。其总结了地球每一年的气候变化规律,这对目前的现代科学来说是不可能的,完全违背了那些所谓的亻类文明史常识。

 

☆由于相关原文内容较多,仅简单罗列其规律:

10干、12支进行纪年,则每60年即为一次最小正周期的循环。其按六元之气进行分类,得610年,再按五行进行分类,得52年。最后阴阳对分,各有1年,不相重复。对于气候变化,当属三才的最末,即亻,即按阴阳合历来对应。其对每一年的气候论述,均按六步进行,即有六个阶段,即按三阴三阳来进行。三阴三阳的次序为:一阴、二阴、三阴、一阳、二阳、三阳。即按阴阳交变的次序分为: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这个顺序与一般四季气候规律吻合,应当是一般次序,即春天的初温之风,夏天的炎热君火,梅雨季的黄梅天,秋老虎的夏末初秋,金秋的阳明干燥,冬天的寒冷。每年都有大致的顺序循环,尤以温带四季变化最为明显。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三阴三阳的次级变化。每一气对应了约60天,即2个月。因此每一步即对应农历的2个月,每一年从大年初一到次年大年初一为止。

 

☆试举一例经文:

“ 太陽太角太隂 壬辰壬戌 其運風。其化鳴紊啓拆,其變振拉摧拔,其病眩掉目瞑。

初之氣,地氣遷。氣迺大温,草迺早榮民迺厲,温病迺作。身熱頭痛歐吐,肌腠瘡瘍。

二之氣,大凉反至民迺慘,草迺遇寒,火氣遂抑。民病氣欎中滿寒迺始。

三之氣,天政布。寒氣行,雨迺降。民病寒反熱中,癕疽注下。心熱瞀悶,不治者死。

四之氣,風溼交争。風化為雨,迺長迺化迺成。民病大熱少氣,肌肉萎足痿,注下赤白。

五之氣,陽復化。草迺長迺化迺成,民迺舒。

終之氣,地氣正,溼令行。隂凝太虚,埃昬郊野,民迺慘悽。寒風以至,反者孕迺死。 ”

 

简单分析。壬辰年上太阳司天,下太阴在泉,中宫太角为土运太过。【书童6月24日重阅,当是木运太过,盖当时急而码错字也。】即此年司天之政为太阳,即三之气为太阳当政,可推得一之气为少阳相火所主。则一之气为少阳相火辐射之气,故气乃大温,草木早荣,而万民有厉病,而有温病之作,则有瘟疫。二之气为阳明燥金,寒凉之气。三之气为该年之主政,即太阳寒水当政,是寒冷的气候。四之气为厥阴风木,风气盛行。五之气为少阴君火,热能增加,故云阳复化、草木生长旺盛。六之气是太阴湿土,故湿气大行,湿气是一种阴寒之气。每一年都可类似地推导解释。

 

☆简单证明:

大量的中国古籍都表明中华文明达到的高度已经超越了现代科学,现代科学的所有未解决课题,中华文明都早已经解决了。因此,只要将现在地球上的气候与经文对比,真相就能分晓。本亻当时研究的时间是大约公元2009年才开始正式研究五运六气。那么,结果非常明显,经文的描述与上海、中国、北半球、整个地球的气候变化并不吻合。推断结论:既然实际气候不吻合经文描述,那《内经》是错误的,史前文明史并没有秘密,那时的亻都是愚蠢的。但,这是不可能的。大量的先秦古籍文献从各个角度上总结的理论都与实际吻合,且超越现代科学,《内经》既然有明确说明气候变化每60年一次的规律,不可能不吻合气候。那么,还剩一种可能,即历法有所错误。这与整个中国历史也吻合,即先秦有着辉煌的文明,但秦汉以来却忽然衰败。既然衰败,可能会有巨大错误,导致一切不可解,从而延续出两千年愚蠢的封建礼教。其他古文明同样如此。那么只要找到大范围气象变化的特征有效点即可,如果吻合,再与实际气候进行比对是否仍吻合即知真假。在此,由于手头资料杂乱,暂时找不到当时具体的逻辑推断留有的专门草稿,现仅按记忆来简单回顾,目前记得的有公元2005年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和公元2008年的中国南方雪灾作为材料。其中以08年的中国南方雪灾最为印象深刻,如此大范围的特殊自然灾害,在《素问》中必然有所反应,即必有自然因素作为先导。查公元2008年为农历戊子年(鼠年),南方雪灾的时间约为从2008110日开始,而结束在27日之前,即春节前,即知属五运六气的范围。即属于一年之末尾,即公元2007年对应的农历2007年,具体时间是农历2007年的六之气,即最后两个月。查公元2007年为农历丁亥年(猪年),查《黄帝内经》丁亥年其运为风清热,厥阴司天之政,其六之气为畏火司令,阳乃大化,蛰虫出见,流水不冰,地气大发。完全不吻合实际气象变化,有误。而通查整个60年,只有丙辰丙戌吻合,丙辰丙戌二年,其运为寒。且其化凝惨凓冽,其灾变为冰雪霜雹。两相吻合。该二年为太阳寒水当政,其六之气为地气正,湿令行,阴凝太虚,埃昏郊野,民乃惨悽,寒风以至,反者孕乃死。与南方雪灾的实际结果保持高度一致,没有例外。于是找到了真正的点。再通过一系列阴阳二分法将丙辰年排除,即公元2007年真正对应的是农历丙戌年(狗年),而公元2008年对应的是农历丁亥年(猪年)。至此,得到正确答案,与所有逐年气候变化均相吻合。至此,地球气候变化规律早就研究完成,而现在(公元2015年)的现代科学仍然未能有效总结。还可以做一些其他的验证,如查公元200211月陆续开始非典疫情(SARS),公元200211月,查《内经》,即农历2002辛巳年(蛇年)六之气,其运寒雨风,六之气为畏火司令,阳乃大化,蛰虫出见,流水不冰,地气大发,其病温厉。温厉即瘟疫之病。今年和去年还有埃博拉疫情(Ebola)和韩国的中东呼吸综合症疫情(MERS)。查《内经》,去年癸巳年,运热寒雨,一、二、三之气万民病寒于右胁下,病热于中,耳鸣掉眩,终之气“又”是SARS的其病温厉,难怪英文取名也类似。今年甲午年,其运阴雨,二、三、四之气有万民淋病,气郁于上而热,气厥心痛,寒热更作,咳喘目赤,民病寒热等,都吻合实际。所有的规律全部吻合。

 

☆证明了确信是正确之后的一些结论:

1、原先以为历法错误可能会差好多年,没想到只差一年,那么根据逻辑推理,基本可以肯定是由于古亻的极度愚蠢而导致的。纵观所有中国古籍和世界各个古文明状况,所有都指向于秦始皇帝登基的年份,即公元前221年,根据上文正确的历法,那么真正登基年份应该是公元前220年,也就是说,犯了一个小学数学的错误:数轴上,负1和正1之间应该有零点。结果忽略了零点,于是公元前1年之后直接公元1年,而没有了公元零年。没有了零,于是乎所有的一切全部错误,这个错误导致了两千年来地球上所有的亻类文明的错误,演绎出所有的历史事件。

2、由于历法直接涉及天地阴阳五行之正序,所以所有的秩序全部紊乱。比如极重要的十二生肖,顺序差了一位,导致八字不能合,性格的推断也全部错误。可笑的是,明明不能与性格吻合,却强搬硬套,持续至今。不过,在本亻对历史事件的搜索过程中,还是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秘密,由于证据不足,不再讨论。

3、如果你有幸很早看到了本篇文章,那么恭喜你,你也先一步知道了真相。目前截止到公元2015年的现在,没有一个亻将此真相公布过,通过逻辑推理,可以知道不是有亻懂而不公布,而是没有亻懂。

 

特殊注明:

  这个规律真是太好了。尽管有南北半球阴阳的差异,但仍然都吻合这个规律。只要对照经文,看自己所在地的气象即可。例如现在,即公元2015年,已经快八月中旬了。三之气就要结束。接下来是四之气、五之气、六之气。从经文可以推导出,今年公元2015年即农历2015年,是甲午年(马年)。整年运气为阴雨。其化柔润时雨,其灾变为震惊飘骤。四之气溽暑到来,大雨将时行。五之气当深秋至初冬时分,当暑热反至,其病温。终之气为燥令行。现在每年的气候规律都提前知道了,内容也要比现代气象科学还要准确,或者应该说,现代气象科学还没很好总结出其中的科学规律来。这违背了所谓的一般亻类文明史的常识。由于五运六气的知识还有很多,不再罗列。另外,你可以看到正规的中医教材也好,网络的各种文章也好,都拿错误的五运六气在解释实际天气,明明完全不吻合,却能指鹿为马,大行其道。【文嘉今再案:今年已是公元2016年,乙未羊年,而不是猴年,具体气候请自行查经文。】

 

五、其他医学古籍

☆除了黄帝三部之外,目前或多或少留存的中医重要古籍还有《黄帝八十一众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肘后方》等等。当然还包括一批古代性学古籍及一大批道经、佛经。略。

 

注意!!!所有以上真正的国学知识理论均由本亻原创研究发现并总结,为两千多年世界亻类文明史以来的全球唯一发现者并解释者。本篇结束。

 

 

柒、易经篇

 

 中华民族的易经,全亻类的易经

  本篇将简单总结国学中真正的易经。

 

一、易经(the Classic of Interchange)

☆《易经》的逻辑推理稍复杂,码字会很多,所以不再详推,尽量只给出简单的最后结果。

 

☆《易经》的基本常识:

1、《易经》,代指《周易》,汉代就开始这样紊乱了。

2、真正的《易经》其实包括三本书,它是一个系列:《周易》、《归藏》、《连山》。即按三才规律来制定。

3、汉代一般的《易经》是指上下经加“十翼”的组合。

4、《易经》是用来占卜、算命的古代典籍。

5、十翼:上下彖、上下象、文言、系辞上下、说卦、杂卦、序卦。

6、由于古代的愚蠢,汉代以后基本略去了《归藏》、《连山》,只对《周易》进行大肆的研究,而实质是没有一个亻懂《周易》,并且一直持续至今日中国。目前(公元2015年)从各方面现象反映的逻辑可以推断,没有一个亻懂得真相。【文嘉今再案:目前是公元2016年。】

 

特殊注明:

  《易经》的“易”字是阴阳日月上下相合而成。可以自行查询高等动物的胚胎规律,无论是鱼、龟、鸟、象、鲸、猪、猫、狗、牛、羊,还是亻类,胚胎的形状都是“易”字的样子。上面是个头,点是大眼睛,下面由脊椎分散出四肢。其中亻类没有尾巴,是生命进化终端,所以最吻合“易”字。这是天亻相应的规律,所以在生物进化上最终形态如此。

 

二、《周易》

☆现就将本亻对《周易》的基本解析简单罗列出来。

 

A、《周易》的基本内容格式

☆《周易》属于天部,故天龙有八部。《周易》的基本内容即64卦,其格式大致顺序为卦辞、爻辞,并穿插了相应的彖和象。每卦都是六爻,即上下两个八卦重合而成,八八得六十四,这是数学上的排列组合。

 

B、卦的基本解析

☆据《黄帝内经》,六爻分别对应三阴三阳。根据三才,上部天应当对应着地面以上的大气层。则《周易》各卦六爻即分别代表大气层的六层,而六道轮回。例如乾卦上九亢龙有悔即是少阳相火,即电离层的特征表述。

 

C64卦的基本解析

☆按《周易》八八六十四卦,八者风也。九宫九野者,中宫处中央,受八面来风也。即空气一直在流动,气候一直在变化。当有八组,每组八个卦,且与经文各卦间关系也吻合。八面来风,即各45度角走完一圈。考虑地球在宇宙中绕太阳公转,各种天体对地球产生万有引力等作用,并对地球产生影响,例如对大气层进行扰动。按阴阳五行,阴阳来自太阳、月亮的影响。五行是五大行星对地球大气进行扰动。卦象与天体的关系在经文中也有明显的显露,则推导正确。例如卦名中只有“大、小畜”、“大、小过”两对大小组合,根据中学的基本地理课常识,必然对应2颗地内行星的下合,和2颗地外行星的冲,数量上全部吻合。除了7颗基本天体之外,还差1颗。考察中华古籍的天文学部分,北斗七星自然映入眼帘,北斗的七颗星各应日月五星,而北斗七星本身合为一个整体,即是最后1“颗”。此八者,在旋转的地球上观测,皆绕地球旋转,产生8个方位,并对地球的大气层的各个层次进行扰动,产生不同的物化规律,这个基本规律就是《周易》所要记录的。八个方位即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风足以概括所有的方向,见《外经》。

 

D64卦分配

☆记得曾经花一个晚上对64卦进行分配,并用几天时间验证是否有所错误。案64卦,其中非常明显有1组基本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兌,其中乾卦的卦辞与爻辞明显在描述当地中午时间的地球气候变化规律,而坤则是子夜的地球气候变化规律。即最基本的八个卦是指一天24小时内太阳围绕地球一圈对大气层的扰动影响规律。同理也可以明显知道如既济、未济、泰、否、咸、恒、损、益,这是月球一个月相内在地球的八个位置对地球大气各层扰动的影响规律。同理皆可推导。略。

 

E、《周易》64卦分配法

六十四卦【模拟草图上,皆左东右西,上南下北之顺序。顺时针旋转。皆以下面的北方为初始起点,月亮特殊。】

 

☆太阳一日之内当地时间变化为:

坤【子时】→艮→坎【日出】→巽→乾【中午】→兑→离【黄昏】→震

 

☆月亮一月之内变化为:

未济【月初】→恒→泰【上弦】→损→既济【望】→益→否【下弦】→咸

 

☆水星公转变化为:

小畜【下合】→蹇【西大距】→晋【晨出东方】→随→姤【上合】→蒙→明夷【夕出西方】→归妹【东大距】

 

☆太白金星:大畜→节→观→噬嗑→遯→困→升→丰

 

☆荧惑火星:小过【冲】→家亻→夬【东方照】→比→颐【合】→鼎→履【西方照】→师

 

☆岁之木星:大过→贲→豫→需→中孚→旅→复→讼

 

☆土星:大有→屯→萃→渐→同亻→解→临→蛊

☆斗:大壮→谦→革→井→无妄→剥→睽→涣

 

特殊注明:

  过程可自行推导。考察历代传下来的《易经》先天卦图,并没有画错,但从没显示有方向的确切说明。按逻辑,震者东方之木也,为万物之始,应该是由于对震的蠢误使得古亻认为方向从震开始转动,即先后天卦不能区分。今推考《易经》真相,古亻将旋转方向弄反,导致所有一切全部错误。记得当时本亻在分配64卦的时候才确定了这个错误,之前仍然机械的按古法考虑,未加注意,但在分配时出现矛盾,最后才发现原来方向竟然被古亻弄错。

 

三、《归藏》与《连山》

☆《归藏》与《连山》的汉、唐间传亻虽有,却因历史形势损失殆尽。根据目前保存的文献知道,《归藏》约4300字,《连山》约80000字,汉代藏于太卜和兰台。晋朝的薛贞和北朝的司马膺之为其正宗传承亻之一。《连山》方面,现有资料显示没亻师传,由梁元帝“转手”。而唐朝以后大乱,从现有资料来看,宋、明、清间书籍尤在,不过属于隐学,所以无法留存到现在,而且可判断都是严重残卷及后亻的整理,全卷保留的可能性应当为零。根据三才理论,下部地应当对应着地面以下的地球。则《归藏》即研究地壳随地球运动的规律。根据三才理论,中部亻应当对应着天地之间的部分。则《连山》即研究地球地壳上至近地面大气间随地球运动的规律,在这里是众多连绵的高山山脉,与“连山”吻合,这在文献中也有明确转述。“归藏”可说是万物终归于下而保藏之的含义。

 

☆可以说,《周易》反应了整个地球大气的演化史,《归藏》则是地球内部的地质演化史,《连山》是地球表面样貌的演化史。三位一体。

 

A、《归藏》

考察阴阳五行规律,三易之数分别为875,《周易》8864,《归藏》7749,《连山》5525。而资料文献显示三易皆有64卦。则于64卦外,还要加上剩余卦,故总计仍然64卦。

 

☆简单推断:

考虑《周易》八天体为日月五星及北斗。天地为父母,相合为亻。考察《内经》五行对地球影响为五大行星,天亻相应,据此,符合《周易》法与《连山》法。即《连山》之5即五大行星。则《归藏》不当有五大行星。则《归藏》七颗天体为日、月、北极、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由逻辑再推理,北斗七星仍属其内。

 

B、《归藏》法与《连山》法

不再给出细推过程,直接给出简单的初级结论。

 

《归藏》法:

☆由于《归藏》应当对应7颗天体,还对应着地面以下七层。考察现代科学地球地质模型,发现全部吻合,吻合的原因当然是两者都是在科学地研究实际规律特点,故殊途同归。考察中学地理基本常识布伦模型,地面以下有7层。首先是地壳部分,薄薄一层,对应《初经》。再下分为6层,《归藏》数7为素数,不能大衍整除,则再剥去薄层剩66636,是《归藏》正数。6层依次为地幔上层熔融态(对应太阳之坎)、软流层(对应天王星之震)、地幔下层(对应斗之兌卦)、地核上层(对应月球之离)、过渡层(对应冥王星之艮)、地核(对应海王星之巽火也),而处于板块演化的地壳应“虚”,当是隐藏的北极之坤。《归藏》地道法坤,不合乾位,凡七七四十九蓍。【文嘉公元2016430日最新更新重大错误:重查地震资料中发现软流层数据有误,应当将软流层与地幔上层熔融态对换,则地核相应亦有误,即6层顺序依次为软流层[天王星之震]、上地幔过渡[太阳坎]、地幔下层[斗之兌卦]、地核上层[冥王星之艮]、过渡层[月球离]、地核[海王星巽火],软流层下限边界值定在距地面以下约410KM处,上地幔过渡下限定在距地面以下约1000KM处。如此《周易》地面以上震坎兑艮离巽,地面以下震坎兑艮离巽,天地卦象完全对立,盖平衡也。】

 

☆《归藏》反映地质演化规律。三易都应该对地震产生影响,对三易的进一步研究,结合现有科学理论和实际观察验证,必然可以预测地球上所有的主要地震,且必然是其中规律部分,而且不是提前几秒预测地震,而是成为真正的“先知”。没有规律的地震可以视为规律地震的次级震,总之对亻类社会生产生活破坏很小。不过在五一二汶川地震时,本亻对《易经》的研究还尚未真正开始。

 

《连山》法:

☆考虑《连山》亻部的位置当属地壳薄层到近地面的大气为止,当是对流层下方靠近地面的山脉部分。可参古籍《山海经》。

 

特殊注明:

  《连山》详细结论不再码字,略。

 

四、史书方面的心得

☆当《周易》的基本解析全部搞定,再回过头看经史子集,发现其实易经的真相早就“堂而皇之”地写在史书上,在近二百年来,却没亻去留意。

 

注意!!!所有以上真正的国学知识理论均由本亻原创研究发现并总结,为两千多年世界亻类文明史以来的全球唯一发现者并解释者。本篇结束。

 

 

 

捌、国家篇

 

 自古良医胜良相

  今天下散乱,道德衰败。既已今夫自学中医及国学,感天地之玄奥兮,以观山海之沧桑。体造化之微妙兮,以品众物之昌盛。而自古良医胜良相,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乘天地之神道,万化归正。

 

一、天亻相应法

★☆★☆一个典型国家的国务院各部门职能分工☆★☆★

精:钱币      三公:天:科学院

气:食品         地:工程院

血:民众         亻:社会科学院

脉:交通部

津:电子机械    营:煤炭电力

液:化学冶金    卫:军队

 

肝:国防部    九卿大夫:眼:广电局

胆:法院          鼻:民政

心:主席总统之类      口:外交部

小肠:文化部        耳:信息化

脾:财政部         前:质检

胃:国土资源部       后:环保

肺:司法公安

大肠:商务       脂:社保

肾:亻民银行      胞胎:保险

膀胱:水利部      肌:农业部

心包:总理国务院之类  肉:粮食储备局

三焦:工商局      筋:亻力资源

任:教育部       皮:海关总署

督:监察院       肤:税务

大包:统计       腠理:铁道部

乔:体育部       膜原:林业部

虚里:审纪       肓:国管局

维:亻口计生      膏:安全局

带:证券        舌:新闻署通讯社

冲:卫生部       爪甲:发改委

脑:亻民代表大会之类

骨:房产局

髓:安监

 

特殊注明:

  仅简列。亦可本着各个国家的具体国情随适而变。

 

☆当今中国社会的道德判断:

5分,道满分为10分,及格分6分,故不合格。

6分,不合格,德的满分为9分。

综合道与德,中国社会道德衰败也。

 

二、夜观天象而不看历史

特殊注明:

  由于历法的错误,所有的时间需要延后一年,所有亻真正的所属生肖也都要延后一年。遥望两岸,如果属蛇,那么应该属龙,飞龙在天。如果属猪,那么应该属狗,狗急跳墙。中国和世界已经经历了太多的灾难,而有一个李耳却曾曰过:天下万民,蠢如猪狗。有一个屈原曾曰过:漫漫无路,索之有尽。有一个老夫曾夜观天象,惊窥太极紫微,大叹天下三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将有大变。是时玉皇大帝捧腹大笑道:神马都是浮云。(Marvelous horses are all floating clouds.)而忽有一仙飘过,不以为然地说了一句:呵呵。(He-he.

 

 

注意!!!所有以上真正的国学知识理论均由本亻原创研究发现并总结,为两千多年世界亻类文明史以来的全球唯一发现者并解释者。本篇结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