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国合拍电影接连发力 内陆捞金北美赢口碑– Mtime时光网

 恶魔传说 2016-02-27

《雪国列车》是一部由韩国投资并主控、在好莱坞制作完成的合拍电影

 

  时光网讯  作为韩国和好来坞合拍片的成功案例,韩国导演奉俊昊执导的《雪国列车》接近完美收官。该片投4千万美金,现在在韩国上映四周累计观影人次已突破900万,且中外媒体口碑不错,北美和中国内陆也将陆续公映。

 

  但《雪国列车》并不是韩国合拍片成功的个案。仅仅今年,就有多部颇有影响力的合拍片出现。比如,由韩国CJ E&M出资打造的《分手合约》,韩国SHOWBOX与华谊联合出品的《大明猩》;前者在内陆收获近2亿票房,后者则自主研发出比肩好莱坞的CG特效技术。


  中国内陆虽然合拍片的制作风头正劲,中国资本逆袭好莱坞的话题不断,也出现了《伯爵夫人》、《一千零一夜》《战争女王》《太极侠》《城市游戏》等大批中外合作片。但至今为止,都没有出现一部口碑和票房俱佳的成功之作。中外合作影片,不是被吐槽华语明星"打酱油",就是影片质量不理想,"雷声大雨点小"成了通病。

 

  同为亚洲近邻,韩国在电影合拍上已经走到前列,无论在制片理念、制片方式,都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分享的经验。记者多方采访,试图梳理韩国电影合拍片的制胜之道。

 

《分手合约》在中国内陆取得1.9亿票房,创中韩合拍片最高票房记录


  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的《分手合约》

 

  “制片中心制”优势彰显

 

  2013年一部全韩资制作的小成本华语爱情片《分手合约》在内陆市场揽货1.9亿票房,刷新了中韩合拍电影的最高票房纪录。该片前期制作费用由韩国CJ E&M全额投资,从策划到制作再到宣发,整个过程由CJ E&M主控完成,是一部专中国市场量身定制的作品。正如CJ E&M事业部部长郑泰成所讲“一部好的合拍电影一定要从计划阶段开始就针对某一个特定市场或国际市场有充分的准备”。


  作为最早试水内陆电影市场的韩国公司之一,CJ E&M最初在项目开发上并不顺利,没有掌握核心的导演、编剧资源,让"本土化"、"接地气"成为打开中国市场最大的难题。《分手合约》制片人表示:“中国的导演和编剧强调个人表达,而制片方CJ强调商业片应遵循的规律,这让双方短时间内难以找到沟通的‘语汇’,为了实现拍摄目标,所以请来了曾与李英爱和孙艺珍都有过合作,本身是编剧出身的韩国少壮派商业片导演吴基桓和中国编剧一起工作”。

  吴导演原计划要翻拍他曾经大获成功的处女作《礼物》(2001),但由于原作设定的三四十岁的受众年龄并不适合中国市场,就又让中国编剧写了一版针对年轻受众的剧本,对此吴基桓导演也没有固执己见。虽然这有违于CJ一贯严格遵照的评估体系,但面对充满未知和变数的中国市场,韩国人还是果断选择了面对现实。从导演的选择,到剧本的受众定位,即便中韩分歧不少,但制片公司始终在保证主导地位的同时,把控住整个项目以中国为主要市场的大方向,灵活应变,做出并非"最佳"而是"最合适"的决定。


  不盲目求“大”的制片理念

 

  此外,一贯看重渠道建设的CJ还在此次《分手合约》的制片过程中彰显出优势。经历了2009年《非常完美》和2011年《我知女人心》两部影片的"加磅合拍"以及在中国发行《深海之战》等韩片的经历,CJ获得了充足的在中国市场进行制作、宣发的经验,这另他们在操作《分手合约》时显得更为得心应手。


  虽然《分手合约》获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但剧情和对白却存在硬伤。这或许是中韩合拍片在磨合中必然出现的问题。认识到影片所存在问题,剧本不够好,用包装来弥补。除了主打白百何和彭于晏的明星牌,韩国人最擅长的包括所有物料、海报在内的韩流包装最终为影片加码不少。可见认清自身优势,扬长避短,也是影片票房成功的关键。


  更重要的是,近两年在韩国本土,《登陆之日》《第七矿区》等大片的票房失利,和《阳光姐妹淘》《七号房的礼物》等小成本影片的异军突起,令韩国影人逐渐放慢了追赶好莱坞大片的步伐,开始更加理性的审视本土电影的发展方向。而在中国尝试《分手合约》,不再执着于大卡司大制作,以小格局表现小情小爱,更加贴近普通观众,这也是对韩国现今制片理念的一次跨国贯彻,同时也体现了制片公司的主导优势。

 

《大明猩》中的“灵灵”是继《金刚》《猩球崛起》之后第三个CG猩猩角色

 

  以追赶好莱坞为目标的《大明猩》

 

  特效技术看齐好莱坞

  

  今年暑期档,由中国华谊兄弟和韩国SHOWBOX联合投资280亿韩币打造的3D/CG娱乐大片《大明猩》在中韩同步上映。影片韩国票房累计93亿韩币,同时在中国收获1.1亿人民币(约合200亿韩币)票房,仅次于《分手合约》排名中韩合拍片票房榜第二位。虽然《大明猩》在韩国本土的票房不如预期,但似乎不能简单的以票房论成败,因为片中被观众反馈“逼真度直追好莱坞”的虚拟大猩猩角色,在技术层面充分展示了韩国团队堪比好莱坞的专业性。

 

  《大明猩》讲述了一只爱打棒球的大猩猩的故事。片中的大猩猩“灵灵”是亚洲首个采用真人捕捉和CG技术打造的非转制3D动物角色,也是继《金刚》和《猩球崛起》之后第三个照片级写实CG大猩猩形象。为了完美呈现“大猩猩”这一角色,金容华导演自掏腰包投资30亿韩元打造自己的特效工作室Dexter Digital,并请来有着16年电影视效制作经验、参与过《老男孩》《汉江怪物》等80余部影片后期特效制作的郑成真担任特效总监,带领180人的特效团队共同研发了近两年时间。炼造出了如今在特效技术上足以媲美好莱坞的Dexter Digital特效工作室。

 

  立足亚洲 有效节约成本

 

  其实在《大明猩》筹拍之初,金容华导演曾想过邀请好莱坞屈指可数的特效团队来完成“大猩猩”技术方面的操作,但所需费用几乎是电影成本的三到四倍。而Dexter Digital特效工作室最终仅用了10%的预算达到《阿凡达》的技术水准。

 

  一般而言一部普通好莱坞大片的特效工作人员至少会有800-1000人,而《大明猩》的幕后团队却仅有180人。他们的平均年龄30出头,有两成是好莱坞留学派,并且在美国最顶尖的特效公司有过从业经历,甚至有些人已经做到了主管级别。此外,比起好莱坞的特效团队,亚洲人的工作方式和企业文化决定了Dexter Digital拥有了一套更具有效率性的工作系统和沟通方式,从而在人工费用方面大大节省了成本,这也成为了电影《大明猩》真正物美价廉的决定性因素。

 

  Dexter Digital的建立,更加树立的韩国电影特效团队在亚洲的领衔地位,他们的未来目标就是要打造一部足以对抗好莱坞的亚洲科幻大片。

 

相关阅读:

韩国导演集体来华淘金 谁能成为“打工皇帝”

戴着镣铐起舞 争议与互惠中的韩潮淘金记

 

下一页

非典型好莱坞科幻片《雪国列车》
韩国合拍片现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