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登封窑:寻回千年的美丽

 睿智。启点 2016-02-27
导语
登封在历史上为华夏民族之源,历史文化传承影响较深,陶瓷、钧瓷发展历史渊源流长,登封窑是钧瓷之祖。登封域内古瓷窑遗址遍布,在登封历史上曾盛名天下,其制品曾为朝廷贡品,广为天下收藏。
登封窑的历史渊源
“登封窑”始烧于隋、唐,隋唐时期发现了黑瓷、白瓷、黄 瓷、花瓷等;北宋达到其全盛时期。北宋时期,登封窑的白瓷及其装饰更加成熟,且出现了钧瓷、汝瓷、三彩、雕塑等;衰落于金、元,金、元时期,由于战乱,登封窑渐次衰落;明清时期,陶瓷烧造重心南移,登封窑和大多数北方窑口一样,仍以生产民间日用的黑、白、青、黄、青花等瓷器为主;民国时期基本维持这一现状,仍以日用黑、白瓷为主,在民间一直保持到上世纪九十年代。

登封窑历史悠久,工艺精道,品类丰富,装饰独特,是北宋中、早期的贡窑之一,是中原地区民窑系最具代表性的窑口之一,也是北宋时期陶瓷装饰的集大成者。在今河南登封曲河,故名。

从历史角度,世界陶瓷看中国,中国陶瓷看中原。登封瓷是唐宋时期中原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窑口之一,其制作、装饰及烧造工艺可谓中原地区唐宋时期民窑的缩影。

登封窑专家观点
1
叶喆民:清华大学教授,古陶瓷大家
登封窑为唐宋名窑之一,登封窑的一些品种在外观上与磁州窑、当阳峪窑十分相似。但有一种褐色地剔划白花的作品,是在敷有化妆土的白坯胎上剔刻花纹以外部分,留下白色花、叶再划出花蕊、叶脉,精美异常,而在南北方其它窑址从没见过,可称是该窑独树一帜的代表之作。
2
李景州:登封窑博物馆馆长
李景洲对历史名窑“登封窑”进行了研究、保护、传承、恢复和开发,使失传达千年之久的登封窑历史名瓷白釉珍珠地划花得以恢复,填补了郑州及河南的一项陶瓷文化空白。并在传统“白地黑花”瓷的基础上,把传统水墨画的技法移植到陶瓷装饰上,创新出了登封窑新品种——登封窑“水墨瓷”。

登封窑的美学意境
1
天人合一的审美追求
登封瓷从胎到釉,从造型到纹饰,都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审美追求。自然、和谐和统一,尤其在纹饰上,用珍珠铺地, 在胎、釉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底色到纹饰的过渡更加自然、柔和、协调。既表现出适当的对比度,又缓和了底色和图案间的反差和生硬。同时,使纹饰的布局、 纹饰和造型的搭配,更加协调自然,使纹饰的内容更形象生动,充分体现了北宋早期宽松、稳定和优裕的社会环境。如橄榄瓶、瓷枕上一些图案的选择和设计,恰到好处,不可替代。
2
恬淡、质朴和优雅的文人情怀
北宋早期抑武重文的政治环境,宽松的宗教政策和一定程度的民本倾向使艺术平民化和世俗化,造就了皇帝、士大夫以及平民从上到下尚文的社会时尚。尤其是文人政府的形成、知识分子政治热情和参与意识的提高,使追求自然和谐的审美取向更为普及。北宋晚期道教的盛行,在艺术上表现出追求山林野趣、质朴自然的道教的 价值取向,在这一时期成为一种社会主流意识。如珍珠地橄榄瓶上的人物画,大多都是道上或文人生活的场景,体现着随意、洒脱、恬淡和自在。
3
历久弥新,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登封窑的作品现代感十足。如白釉剔花柳条钵,是登封窑的代表作品,距今千年之久。但仔细观赏,一点都不会感到年代久远,相反倒有一股现代气息扑面而来,原 因就在它体现着现代的艺术风格。曲线给人的感觉是丰满、感性、优雅、柔和、节奏感强,几何曲线具有现代感和节奏感。节奏的重复变化,就产生了韵律,而韵律 则是富有感情的,使形式极具情趣和意境。这件柳条钵就是运用曲线的有规则排列,组成的装饰图案。由于运动方向和线条的疏密,产生了强烈的动感。

登封窑的传承和创新
1
曲河窑——颍水之畔的珍珠
登封曲河窑位于登封县(现为登封市)城东南告城镇曲河的东、西、北三面河旁台地上。曲河窑创烧于唐,盛烧于北宋,是河南唐宋时期一处规模较大的制瓷场地。
2
登封窑的历史价值
君召南洼遗址和夏都阳城遗址白陶的发现,完成了由陶到瓷的过渡,对陶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隋唐时期,登封神前窑以其规模、品类和历史跨度奠定了在中原陶瓷产品的中心地位,并对周边地区和后世陶瓷烧制工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登封窑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登封窑始烧于隋代,是唐宋时期的名窑之一,北宋达到其巅峰时期,在北方民窑系中,应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窑口之一,在陶瓷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4
登封窑的传承创新之路
登封窑“水墨瓷”,是在登封窑传统装饰技艺“白地黑花”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了一步。它是在选用特定矿物原料的基础上,结合传统国画的表现技法(轻重浓淡、墨分五彩),采用特定的烧造工艺而完成的。

登封窑的艺术特征
1
造型
从造型上看,登封窑的产品体现了宋代瓷器端庄、协调、流畅、简约的主体风格,并继承了唐代丰柔华美的特点。如橄榄瓶,浑厚饱满、曲线流畅、和谐自然,既体现出了北宋时期的审美追求,又可以看到唐代的雍容大气。
2
装饰
装饰题材多样,布局疏朗。据不完全考证,装饰在各种器形上的题材共有:人物、动物、花卉、禽鱼4大类,30多种。植物花卉类:有荷花、菊花、牡丹、忍冬纹、卷草纹、长颈草、变形花草等。
3
纹饰
纹饰布局灵活,构图丰满,疏密有致,高低错落,富有层次和变化,给人一种疏朗、清新的感觉。登封窑非常注重图案搭配和布局的谐调,不同的器型选择不同的纹饰,力求两者的协调统一。
4
釉色
从釉色上看,登封窑乳白的釉色与纹饰表现出来的褐色相得益彰,更显沉静、恬淡、自然。其釉质的莹润、文雅、含蓄,是其他窑口难以企及的。尤其在釉色、釉质与纹饰的搭配方面,更显优雅脱俗,成为登封窑的特色。
5
点彩
唐代陶瓷装饰虽然各种技法都已经出现,但主题装饰仍以点彩为主。早唐时期三彩、黑釉蓝彩、黄釉褐彩,以及晚唐时期的白釉绿彩,都是以点彩为主,如登封窑的黑釉蓝彩罐、黄釉褐彩水注、白釉点绿彩执壶、碗等,都体现了这一时期的点斑技术特点。

登封窑陶瓷制作工艺流程
1
原料选取
陶瓷原料大体来讲分为三类:一是坯用原料,二是釉用原料,三是坯、釉添加剂(即在坯和釉里起到其他化学或功能作用的原料)。从坯和釉这种两原料来分可分为脊性原料(如长石类、石英类等)、塑性原料(白泥、黑泥、高岭土)和熔剂原料(氧化锌、氧化镁、铅丹等)。
2
化妆
登封窑胎土含铁量较高,烧成的胎体较黑,所以登封窑的产品成型要比南方陶瓷制作多一道工序,即施“化妆土”,有地方叫“陶衣”。化妆土是一种质地较白的碱石,把胎体隔开,以保持釉面的白度和纯净。
3
原料加工
胎料加工:一般是陈放一年以上,通过人工检选去除杂质,粗瓷料多是坦在较平的场地上用石磙碾轧。细瓷胎料较为复杂,首先是把选好原料放进耙泥池,按一定比例加水,浸泡后,用畜力拉耙不停地转动,直到把原料耙成泥浆,再通过流沟,使泥料粗的沉淀,细的流入搙泥池。
4
装饰
是在上好化妆土的胎体上,用硬笔(尖状工具)、刀笔(刃状工具)刻划或软笔(毛笔)绘出各种图案。登封窑装饰技法最具代表性的是珍珠地划花和剔、刻、划花综合装饰。如珍珠地装饰,是把娣妹艺术、唐代金银器的錾金技艺引入到陶瓷装饰,是陶瓷装饰的创新和发展。
5
练泥
练泥指瓷器作坯之前的一道工序。其过程是把白不入水池内浸泡。用木楸不断翻搅,漂去浮渣,筛以马尾细箩,沉淀后用细绢袋装浆渗水,放无底木匣内,上用石压,去水成泥,然后用锹反复反转,使之纯精结实。练泥的目的是为了去除黏土中的空气和杂质,使黏土致密,湿度均匀,以利于成形。
6
施釉
是在装饰好的胎体上施一层较薄的石质细料,待烧成后形成玻璃质釉面。登封窑的施釉方法主要有蘸釉、浇釉、荡釉等,由于登封窑整个制作过程是湿坯作业,不像钧瓷、汝瓷经过素烧方便操作,所以,登封窑多采用浇釉的方法。
7
成型
多采用手工拉坯及硬模印坯。大器型用盘泥条,小器型用手拉,异形器用模印。登封窑的拉坯具有特殊性。因为登封窑的器型硕大,所以借助于一种特定的工具叫擉子,以增强手臂的长度和力度,使器型比其它窑口的较大。硬模印坯也是登封窑成型方法之一。
8
装烧
登封窑产品多采用一次烧成,全程湿坯作业,所以工艺难度更大,成品率更低。登封窑的窑炉结构以堰壁窑、馒头窑为主。堰壁窑多建在古河道二、三级台地上,依山就势,利用堰壁断面建窑,既省工省料,又保温效果好。登封窑的燃料宋代以前以柴烧为主,以后柴煤兼烧。

登封窑高清图赏


仿白釉珍珠地划花卷草纹钵


窑变桃花流水鳜鱼瓶


珍珠地人物纹橄榄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