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作艺术之——点面法

 杏坛归客 2016-02-28

点 面法

 

点与面,局部与整体(部分与全体),在反映客观生活、事物、情理方面,是对立统一的。由点到面,点面结合,既可以突出重点,详细刻画某一具有本质属性的点,又可以由点扩展到面,反映某一方面具有普遍性的东西,这同由个别到一般的规律是相似的。局部可以说是一个相对大小的点,或个别,由局部到整体,局部与整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反映事物的全貌,克服以偏差全的毛病。这和不全与全的辩证关系也十分相似。

写作中,抓住了点,可由点到面;抓住了局部,就可以由局部到整体。点构成面,个别构成一般,部分构成全体,不全构成全。没有点,就没有面;没有个别,就没有一般;没有部分,也没有全体;没有不全,也难构成全。相反,点又受面的制约,个别又受一般的统驭,部分受着整体的规定,不全也受着全的限制。总之,点面法,可以说是点与面,个别与一般,局部与整体,不全与全的对立统一关系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反映。正确地运用点面法,就是要使点和面做到有机统一,就是要把握点面之间的这种辩证关系。

运用点面法,一般要求是有点有面、点面结合,这是作品反映生活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由局部反映整体,由几个侧面到全面的需要。有点有面,点要灵活有代表性,面要多点组成,具有社会性和普遍性。点面结合,才能详略适宜,既有个别又有一般,既有局部又有整体,既有不全的一面,又有全的一面,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并使他们互相作用,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点面结合,无论对传事、写人、写景、说理议论都是需要的。事件的全过程是面,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一个省、市、区是面或整体,其中某一县、乡、村就是点或局部。点是活动的,面是相对稳定的。点所反映的事物是相对的、不全的,面所反映的事物是一般的,较为全面的。点表现的是特殊性,具有特定情节或条件性;面表现事物的普遍性,具有现实性。点面结合,也就是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结合,人的全部所作所为是面,人在特定时间环境中的特殊表现是点;点面结合才能提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具体环境中的各种景物,景物的各种色彩,各种姿态是面,景物中的某一部分,或在特定时空间的特点是点;点面结合才能丰富多彩,栩栩如生地反映全景。某一事理的全部内涵是面,适用性和普遍生是面;其中的某一论点,是点,点面结合,才能使事理有深广度。

一般地说,二个点组成一线,不同方位的三个点构成一个面。反映事物,为求全而不偏,有时,正反两面还不够,还需有侧面。因此,选点要选三个以上不同方位的点,有纵有横,有过去、有现在,有正面、也有反面、还有侧面。点,要抓重点,重点就是在某一方面有代表性的点。写点,要解剖麻雀,写深写透,同时还要和面联系起来,受面的制约,与面融为一体。抓点,抓的不适当,不是失之浅薄,就是失之偏枯,不能正确地反映面。点写的不深不透,就不能把握事物的特殊性。作品只写面不写点,容易走向一般化,大而空,虚而不实,经常只有共性,没有个性;只写点不写面,容易失之特殊性,偏激片面,只有个性,没有共性。点如果不和面相融,就会相互脱节,不能有机统一,成为二张皮。

恰到好处的点面结合,应从观察生活、收集材料、准备写作时就注意开始。在这个阶段既要收积面上的材料,也要收集点上的材料。对面上的材料,要收集的丰富点,可以说越多越好,要从中找出有共性的东西来。对点上的材料,不求多,只求深、求精,要把点的材料吃透,抓住其本质特征,然后把它同面上的材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紧紧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在表达时,就能正确地处理好点面的辩证关系,做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突出重点;既不面面俱到,又不以点代面,使所反映和表达的事物或事理,既深刻又全面。

点面法,有两种表现形式,即由点到面,由面到点和点面交叉结合。由面到点,由点到面是二而一的问题,是点面结合的正反形式。点面交叉结合,一般是大型的叙事性作品或抽象的说理议论文中常用的方法,其特征是叙述一段面上的事,又用点上的材料加以充实或支撑,然后又由点到面,再由面到点,最后由一个个相对稳定的面,构成一个更大的面。由此可见,点面交叉结合,实际上是由点到面,由面到点的混合运用。

现举几例如下: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是由面到点地写成的,作者先从总体上叙述了自己的感受,认为“那些为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战士们”,“是最可爱的人”。这是面上的表述。接着,作者开始讲故事。先说“松骨战斗”,是点,也是面,是一个连的战斗场面。而后,分别叙述了另二个点,一个是青年战士马玉祥,一个是“在防空洞里”的所见所闻。最后,又加以归结,再回到“面”上,高度地赞美了自愿军战士,称“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这就从更深的意义上回应了开头提出的主题,使主题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全文有点有面,点面结合,使人既以小见大,又感到具体明确,生动感人。

吴伯萧的《歌声》,则是点面交叉结合的例子。作者先摘写了坐落在延河蜿蜒、群山环抱中的露天大会场的壮阔场面,又写了大合唱群情激昂的热烈场面。然后由面到点,写歌声,重点写洗星海同志的指挥,随后又写到面上,写上千人、上万人随着指挥棒的挥动一齐合唱,在写唱歌时,既写了“多次唱歌,都有唱有和,互相鼓舞着唱,互相竞赛着唱。有时简直形成歌的河流,歌的海洋,歌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接唱、联唱、轮唱、使你辩不清头尾,摸不到边际”的总场面,又重点介绍了群众爱唱“信天游”等陕北民歌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情况,并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悠扬、淳朴、像谆谆的教诲,又像娓娓的谈话”的歌声,既有气壮山河的声势,又有感人肺腑的情韵。

这种鸟瞰式的描绘,特写式的镜头,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点面交叉结合,层次分明中有变化,从而把一个热闹非凡的动人场面,写的形象生动,具体全面。

运用点面法,须要注意的是点面不能脱节,点与面之间要有内在的紧密联系。同时,点不宜过多过碎,面也不宜贪大求全,点与面的尺度要把握的恰到好处。既不能点大面小,又不能面大点小。同时,还不能只有点而没有面,更不能只有面而没有点。

关于只有点而没有面的方法,是另一种“以点代面”法,它和见面不见点的方法,可说是点面法中的特殊方式,这种方式一般是作为情况介绍时用,但也只是对熟悉情况的人用。因为以点代面,处理不好往往以偏盖全;见面不见点,易造成“假大空”。如无必要,不宜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