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句禅语九个故事,让你受益一生

 心用之甯 2016-02-28



看脚下

  一天晚上,克勤、慧勤、清远三位弟子陪同五祖法演在山亭上说话。到了该回去的时候,灯笼里的油烧完了。


  五祖法演在黑暗中对他们说:“你们三个人各自就此情景下一转语,我要看看你们的境界如何?”


  慧勤说:“现在好比五彩的凤凰,在青天上翱翔。”意谓在黑暗中要看见光明,可见其手法非凡。清远说:“这时好像一条铁石般的巨蟒,横在古道之上。”意谓暗中有物,这种境界也不俗。


  克勤说:“看脚下(注意脚下)。”简单明了,具有寸铁刺人的力量。


  五祖法演感慨地说:“能够发扬光大禅宗法门的人,只有克勤了。”


  “注意脚下”,这话听起来多么平淡无奇。难道会有人不知道,在夜晚摸黑走路要注意脚下?然而,这话的可贵之处,就是这种从脚下做起的务实精神。禅不讲求玄虚,而注重“实在”与“平常”。注意脚下,老老实实地“走路”,这就是禅宗精神的体现。



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是道。语虽浅显,意蕴颇丰。我们生活在这红尘俗世中,被数不清的欲念牵引着,整日奔波忙碌,直到身心俱疲,仍不肯罢休。所谓“佛法遍一切处,无处不是道”。自己虽然明白其中道理,很多时候遇到一些事情还是提不起,放不下,并总有理由来原谅自己。


  所以可以说平常心即是清净心,以平淡之心对待功名利禄及周围事物的一种心态。对待他人,对待荣辱浮沉,对待种种意外,都波澜不惊,生死不畏,于无声处听惊雷。“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能将功名利禄看穿,能将胜负成败看透,能将毁誉得失看破。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我自岿然不动,泰然处之;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我自清净平和,淡泊洒脱。那么对待万事万物,即可减少多少负担,活出多少安详自在。内心安适,仰俯无愧,无愧于人,无愧于心。


  平常心是道。只有以平常心,才能“万境自如如”。怀着一颗平常心去对待人或事,一切都将不在话下。



日日是好日

  云门大师有一次对他的弟子说:“十五日以前不问汝,十五日以后道将一句来。(以前的事我均所不问。从明天起怎样生活,你们给我说说看)。”他盯着每个人的脸看。


  也就是说,学校毕业以前的事,我什么都不问;从学校毕业出来,今天开始走向社会,你们打算怎么工作;结婚以前的事,我不问,但今天举行了结婚仪式成为夫妻的话,明天以后打算怎么过日子?你们说说看吧。


  可是大家都像瓷人似的紧闭嘴巴不吭声。云门大师终于等得不耐烦了,就自行代答道:“日日是好日”。


  这句话现在可能已经为人们所熟知,也都能充分理解它的意思。通俗地解释就是“每天都怀着感恩的心情去生活”。


  以前在南禅寺门前有一个叫哭婆的老太婆,不管晴天还是下雨,一年到头都在哭。


  有一次,南禅寺的方丈觉得蹊跷,就问她:“老人家,我每次从这过都看见你在哭,到底你有什么伤心事啊?”


  老太婆满眼含泪地答道:“老方丈,您听我说。我呀,有两个儿子,一个在三条卖雨伞,一个在五条卖草鞋。天一下雨我就想到五条的草鞋今天又卖不出去了,想到儿子该多可怜,我就哭啊。可到了晴天,想到三条的雨伞卖不出去,也够可怜的。所以还是哭啊。”


  方丈昕了这话,就说:“老人家,您这是自己找罪受哇。要是在下雨天你去想三条的雨伞卖疯了,忙得他不可开交,你就会开心了。到了晴天,你就想五条的草鞋卖得像长了翅膀似地畅销,你就该高兴庆幸了。不该像你现在这样,把事情老往坏里想。”


  老太婆听了,觉得有道理。从那以后变得每天都欢天喜地地过日子了。





高高峰顶立,深深海底行

  唐朝著名文人李翱曾任鼎州知事。有一次去谒见药山和尚,问:“戒、定、慧是什么?”


  持戒、禅定、智慧指佛教徒必学的三件大事,是修行成佛的基本,成道的要诀。


  药山答:“贫僧这里没有那种没用的闲家具。”李翱莫测玄旨,不知药山和尚何以蔑视基本的佛法。


  药山则对他说:“如果你想侍奉佛法大事,须站到高高的峰顶,遨游深深的海底。如果连闺阁中的物什都舍不得,就别说什么消除烦恼,净心参佛了。”


  一个人立志可以高远,这就是“高高峰顶立”,但是实现自己理想的过程却要从最基本的第一步开始,从最平实的细节、小处着手,才能取得成绩,切记眼高手低,成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这就是“深深海底行”。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毛泽东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些真理需要自己体认,不是文字游戏和头脑中的观念。


  走过的路,曾经历经的一切,若不是亲身经历,又怎知其中的酸甜苦辣;又怎知其间的无尽苦楚;又怎知那些旧日的伤害,现在的痛;又怎知那些污蔑与控诉会是他人心中永远无法磨灭的痕迹。


  生活中隐秘的感受,深切的感悟,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但是自己却是很有感触,念念不忘。同样一些真理是无法用语言、观念传达的,需要追求真理的人自己努力去体悟,就像要解口渴,必须自己嘴里喝到水。




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

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

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平安即是幸,知足即是福。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温馨第一乐。知足是福,清心是禄,寡欲是寿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满足,是至高无上的财富。


  知足是一种为人处事的态度,常乐是一种幽幽释然的情怀。学会知足,才能在当今社会执着地追求人生目标;学会知足,才能用超然的心态面对眼前的一切;学会知足,才能使生活多一些光亮,多一份感觉。愿每个人都能战胜自我,少些固执,多些灵活,少些抱怨,多些真情,让生活充满温馨的阳光。


  凡事留有余地,事情就会方便得多,为人处事留有余地,人际关系的障碍就会越来越少。


  不要总想着占便宜,适当吃点小亏,会有大的收益。不要过度追求享乐,一个人再怎么享受,也不过是一日三餐,夜眠一榻而已。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看见郁郁的黄花,那就是我们的般若智慧;看见青翠的竹子,那就是我们的清净法身。


  为什麽这样说呢?譬如:镜中现万象,万象各异,而镜还是镜,万象还是万象,但从两者不离的角度讲,镜就是万象之影,万象之影就是镜。所以是“非一非二”。


  法性无性,故虽不动而缘起万法,郁郁黄花与青青翠竹,无非般若,尽是法身。你看,眼前的山河大地,动植飞潜,暑往寒来,鸟飞兔走,何一不是实相般若表现处?


  自然界的一切,只要我们用心去听,用心去体会,都能感到一份生命的真实。无情皆有佛性,山水皆是真如。




三岁小儿虽识得,百岁老翁行不得!


  白居易在做杭州太守时,听说城外秦望山上,有一位长年住在树上的鸟巢禅师。鸟巢不但行为奇特,禅法更是神奇莫测。于是,白居易带着随从前来拜访。


  果然,在一株亭亭如盖的巨大松树上,有一个小小的简易木屋,屋檐下盘腿坐着一位神态悠闲的禅僧。一阵风吹来,小木屋宛若汪洋大海上飘摇的小舟。禅僧呢,随时都有可能像落叶一样跌落下来......


  白居易说:“禅师的住处很危险啊!”


  鸟巢禅师剥开一只松籽,抛向空中,张开嘴去接......


  没想到,斜刺里飞来一只喜鹊,在半空中截获了松籽,飞到更高处的松枝上享用去了。鸟巢禅师习以为常的一笑,对树下的白居易说:“太守比老僧更危险!”


  白居易环视了众多随从一圈,不以为然地说:“我身为朝廷命官,位镇江山,有何危险?”


  鸟巢禅师说:“官场倾轧,烦恼不断,你整天恰恰像是在油锅里遭受煎熬一样。何况各种俗务如薪火交加,你心中的焦虑一刻也不停息,岂不是很危险?”


  这时,叼走鸟巢禅师松籽的那只喜鹊,从高处飞了下来,落在了鸟巢禅师的膝盖上,咕咕有声,似乎与他谈心一样。这幅恬淡和谐的画面,让白居易心中很受触动。他想了想,说:“如何是佛法大意?”


  鸟巢禅师告诉他两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感到很失望,不屑地说:“这算什么最深奥的佛法?连三岁的小儿都晓得!”


  禅师说:“三岁小儿虽识得,百岁老翁行不得!”


  白居易想了想,的确是这个道理。光有空头理论不行,必须要有实践和践履,才能真的有收获,才是真的人生。



长空不碍白云飞


  一次,道悟陪同师父希迁大师在山上游览,就问道:“什么是佛法大意?” 

     
  石头的回答是:“不能不知道。” 

     
  石头大师如此的回答,恰似冷不丁里突然将道悟推上了孤峰绝顶,四周是万丈深渊,不能迈步;脚下的石头油滑,无法站立。这里无法停留,不能存身,稍一犹豫,立刻会丧身失命。       


  道悟不知怎的,竟然浑身大汗淋漓!他战战兢兢,幻想抓住最后一根稻草,试探着问:“向上还有没有处所?”

      
  石头大师迎风站立,高高扬起双臂,仰望着辽阔的天空,仿佛要御风而去。他说:“长空不碍白云飞!”  


  是啊,惟有长空之浩瀚无边,深邃无限,辽阔无际,才能任凭白云无拘无束、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飞翔!


  听到这话的一瞬间,道悟大彻大悟,禅心似云,了无挂碍。





来源丨儒风大家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孔学堂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