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恢复元气的一中走上复兴之路

 红夫子 2016-03-01

图15

 “天鹅”塑像

长达十年之久史无前例的“文革”宣告结束,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举国上下,经过拨乱反正,各行各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千疮百孔的教育领域也迎来了春天。

经过6年多的整顿和建设,一中终于恢复了元气,开始走上复兴之路。

1983年,湛江地区重点中学收缩,一中只定为县重点中学,划定办学规模为每级6个班,全校共36个班。同年3月,冯杰雄调任阳江县教育局局长,补任张奋忠为副校长。9月梁启亮接任校长。1984年1月,梁启亮被选为阳江县副县长,张奋忠升任校长,时间长达10年。同年,一中被国家科教文组织编入《中国著名中学》一书。

张奋忠上任后,积极寻找各种机遇,不断深化改革,一中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

1/ 想方设法,解除教职员工后顾之忧

当时的教师宿舍大部分既简陋又破旧:饭堂北面的教师宿舍是三排低矮的瓦房,残破低矮狭窄,戏称“三家村”,每个房间仅10平方米,有的教职工甚至一家几口窝居其中;而平房教室之间的办公室,既住宿,又办公,由青年教师两人以上共用。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学校决定采用多种模式逐步解决。一是在校外建房,向县政府申请优惠政策,在学校南面的黄牛山征地自建,解决了50户教师住房;二是灵活处理校外资产,将原甘泉庵教职工平房宿舍拆掉重建,以平价出售给三十多户骨干教师。后又争取到县地方财政和教育局联合拨款23万元,在岭脚建成三层楼教师宿舍两幢,共有三房一厅、两房一厅住房各12套,大大改善了教师居住条件。此外,学校还按政策为教师家属办理“农转非”,想尽办法安排教师家属就业,照顾教师子女就近上学,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2/ 整饰校园环境,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着力打造和整饰校园环境,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产生了多个标志性景观。

◎ 东山图书馆 1987年,建筑面积1400多平方米的东山图书馆落成,其坐落在幽静的东山之上,掩映于常年翠绿的相思林中,曲径通幽,疏篁弄影,是师生读书的好地方。其后,又由1958届高中甲乙班、1955届初中辛班校友捐资,在图书馆前铺筑了“兴学路”和“登峰路”。每逢周六、周日,图书馆阅览室全天候开放,方便师生多读书、广读书。

◎ “天鹅”塑像 1986年,著名油画家、南京艺术学院苏天赐教授特意为母校创作了雕塑作品《天鹅》,并委托当时在一中教务处工作的侄子苏忠民雕塑,由旅美校友黄世坤女士捐款2000美元资建。这三只展翅腾飞的鸿雁,矗立在科学楼前的一汪鱼池中央,寓意“鸿雁寄深情”,寄托了校友对母校的思念之情。

◎ 标准体育场 1986年秋,县政府决定在南郊开发东门垌新区。建设东门路,需占用一中原旧运动场的部分场地,要另选新址迁建运动场。县委、县政府认为,一中是阳江县重点中学,体育运动场易址搬迁一定要比原来的建得更好。开发商阳江吉祥房地产公司遵照县委、县政府的指示,与学校领导班子经过认真选址、论证,并多次到外地兄弟学校和有关体育场馆参观考察,最后决定在望瞭岭山脚与东山山脚之间,征地推土,开山劈岭建新运动场,无偿移交一中使用。总投资240万元的新运动场依山造势,南北两侧各建有十级看台,可容万人观赏体育比赛,有400米标准跑道、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可容纳全校学生一起做操。南面还建有一个带雨篷的大舞台,其后学校所有的大型集会、校庆庆典、文艺演出均在此进行。新体育运动场的建成也是阳江体育场馆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 “芬芳亭”和“学海亭” 1987年,藉一中78年华诞,杨述多、何家颖、郑运隆、赵善升等1958届高中和1955届初中辛班校友共81人捐资,阳江县科学技术委员会、阳江县建设委员会设计室等16个单位赞助,在东山之上和教学南楼前分别建造了两座八角亭,由张奋忠校长分别命名为“芬芳亭”和“学海亭”,梁以洸老师(早年就读于中山大学,一中首任校长梁观喜的堂侄)为之撰写《芬芳亭记》,姚维幸老师撰联,何业强副校长为之挥毫镌刻于亭上,以激励莘莘学子志存高远,饮水思源,毋忘母校恩情,寄寓母校年年桃李,岁岁芬芳。

学校还聘请园艺师和花工长驻学校,栽花种草,绿化美化校园;校道两旁重新启用十座大黑板,出版各科学习板报,设置“好文共赏”板报专栏和读报专栏、书法榜,组织文学专题讲座,开阔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校园遍开教改花,教学质量上新阶

为了打造一支优质的教师队伍,1984年夏,一中面向全国招聘教师,开创了阳江地区向外地招聘教师的先河。

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校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指导思想是:围绕培养学生智能,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教材和教法,鼓励多种教学观点的争鸣和试验,不赶潮流,不图形式,讲求实效。要求处理好六个关系:既保持传统教学中反映规律性的有效的教育原理、原则和方法,又注意根据新形势而有新发展;既注意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既注意课堂教学,又认真开辟第二课堂;既注意教材的系统性、科学性,又力求教学时间少、内容精、方法活;既注意基础知识的练习和巩固,又不加重学习负担。并明确提出六个一起抓:课内课外一起抓,高中初中一起抓,毕业班基础年级一起抓,文科理科一起抓,重点科和一般科一起抓,培养类子辅导中下生一起抓。全校的教学工作出现了教师人人想改革、科科搞试验,学生后进赶先进,先进更先进,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良好局面。

办好教改试验点,是学校抓教改的重要措施。1985年,学校以初二(5)班为语文单元教学试验点,以初一(3)班为英语“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教改试验点。很快,这两个点拿出教改课例3个,写出经验总结8篇。其中负责语文单元教学试验的林举远老师写出的试验论文,当年获全省教改经验论文类二等奖,林举远还多次被邀请参加省、市的经验交流会。点上的经验,推动了面上的改革,全校科科有试验专题。如:语文科的比较法教学,数学科的启研法教学和使用自学教材,物理科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生物科的如何解决课堂消化,历史科的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和自学,政治科的变灌输型为探求型教学,体育科的运动与艺术体操相结合,运动量、心率与运动密度的关系等。化学科陈冠俦老师抓好中下生的试验经验等更为突出。地理科罗洪文老师写的《运用乡土教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广东教育》发表,后收进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经验汇编》一书。曾纪忠老师与省教育学院合作的《解应用题的认知信息探索》一文发表在《心理学报》上。这一切,用“校园遍开教改花”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在全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一中教与学的水平不断提高。1984—1987年高考,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上线情况(均为应届生)是:1984年大专以上186人、中专52人,上线率达80%;1985年大专以上170人,中专28人;1986年大专以上168人,中专38人;1987年大专以上203人,中专10人。1984—1987年间,有吴小卫、黎超明、杨杰超、欧阳基、李万章、陈昔欧、焦柯、林德胡、梁昌和等9人考上清华、北大等名校。1980—1986年,共向高校、中专输送了2020人,同时向社会输送了一批批合格的劳动后备力量。这几年应届初中毕业生的升学率也保持在92%以上。

一中优秀教师群体的杰出代表

■ 陈冠俦

陈冠俦老师在“文革”前就是一中赫赫有名的教学骨干,那时他的主要经验就是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回归一中后,他又不断赋予这套经验新的内涵,并逐渐将其整理成文,上升为理论成果。

陈冠俦创造的教学新经验,有鲜明的特点。一是讲透概念,深浅适宜,使学生易理解和记忆;二是掌握规律,对比归类。使学生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三是认真辅导,精心批改。作业长期坚持全收全改,并作记录,不断改进教法。

由于教学成绩显著,1980年3月,陈冠俦老师被评为广东省首批特级教师(全省一共17人,陈冠俦是湛江地区仅有的一位)。

陈冠俦在化学教学上总结了不少经验,如《讲授化学基本概念的体会》、《培养学生化学实验的操作能力》、《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等均在《湛江教学通讯》发表,其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就是“多思、多练、多观察”。“多思”,就是引导学生多思考。从正反两方面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联系旧知识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联系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多练”,就是让学生从练中领会知识的规律性,从练中掌握技能和技巧。“多观察”就是给学生多观察的机会。

在此基础上,陈冠俦老师又总结了一套“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的经验,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套方法不但在校内和科组进行了交流、推广,效果良好,1983年9月他还应邀参加高等师范院校中南地区中学化学教学法讲习班暨经验交流大会作介绍,得到好评,后来还被省教厅拍成电教片推广。

为了不断提高化学教学质量,陈冠俦老师继续著书立说。单是1983年,他就用业余时间编写了《中学化学基础知识概要》和《初三化学实验报告册》两本书,前者受到校内外学生的好评,在江门市(当时阳江县属江门市管辖)高三化学教师会议上也获得赞许,并印发给全市各中学使用,后者除了在本县各兄弟学校发行以外,阳春、化州、开平、湛江、江门等县市兄弟学校也都纷纷订购。接着,他又对“氧化—还原及电化学”、“原子结构”、“化学键理论”、“络合物”等专题作了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写出了四万多字的学习总结。

陈冠俦老师一心扑在化学教学教研上,使一中的高考成绩逐年提高。1982年,高考上线考生化学科平均63.8分,合格率71%;1984年考生295人,化学平均分达74.45分,上线考生平均77分,合格率达98.9%,91分以上高分有5人。他的教学论文,很多见诸省内外相关刊物,他参与编写的《中学化学知识结构和解题思路》和《化学选择题型与解题分析》,被华南师范大学用来作为学生辅导资料,《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悟出规律知识的做法》获广东省中学化学教学论文优秀奖。

由于成绩卓著,陈老师所获荣誉也不少。除1980年获省特级教师称号外,1982年9月省人大常委会授予他“广东省劳动模范”称号,1983年国家教育部、中国教育工会授予他“五讲四美”为人师表活动优秀教师,同年8月他被选派赴京参加教育部召开的“全国中学数理化教学要求讨论会”,还当选为阳江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广东省化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十届委员会候补执委等。

图8

■ 林举远

说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教改试验,阳江教育界几乎无人不知的林举远很值得一书。

林举远是一中语文教师,他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善于驾驭教材,注重课堂艺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

林举远专注于教改实验,所任教的班级被广东省教育厅语文教研室指定为本省唯一的一个城镇单元教学实验点。经多年教改实验,摸索出了经验,为推动语文教改的开展作出了贡献。

在教改实验过程中,林老师为省教育厅语文教研专家作汇报教学,同时也为慕名而来的各市、县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与语文教师作观摩示范教学,其间达到几百课次。多次在省组织的语文教改研讨会上作经验介绍,亦曾在省、港、澳、台及新加坡合办的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参与交流。省教育厅语文教研室在一中为该教改实验所组织的有省教育厅语文教育专家、各市县教研室教研员与语文老师来观摩研讨为期一周的大型教研活动是一中教研活动史上之首次。该项教改成果曾获首届国家级“语通杯”教研成果二等奖,林举远撰写的教研论文《在单元教学中怎样教学生思考》被收入省教厅编印的《中学语文教学探索》一书。

在四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林举远在省级以上的语文教育刊物发表及参加各项竞赛获奖的教研论文计有五十多篇,荣获四十多个奖次,还编著及审订过多本指导中小学生读写的书册,曾被授予县市省各级的自学成才者、教改积极分子、教学能手等称号,荣获省教育厅颁发的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奖状及奖金,其创作的文学作品也曾在国家级竞赛活动中荣获教师组二等奖。

图14

 芬芳亭

芬芳亭记

木有根本,流有泉源,理固宜然,莫之例外。是以欲求花之茂盛,木之繁阴,必当固本,未有本不固而求木之长,源不疏而求流之畅也。我校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年年桃李,岁岁芬芳,其本果安在哉?曰:党之英明领导,师之勤恳教诲也。本校一九五八届高中与一九五五届初中辛班同学毕业后,或升学、或工作,多所建树、芬芳四溢,固不可不谓政策与师道之所被也。彼等饮水思源,永不忘本,辄谓每一进步都有老师一份心血。感化雨春风之教泽,念一草一木之恩情,学习成长、莫不与之息息相关。遂发起醵金筑亭于东山之上。盖所以念本也。余既嘉其能重师道,怀母校,历久不衰。且喜此后莘莘学子,或休憩畅叙于其间,或阅读思索于其上,仰观俯察,游目聘怀,追先辈,踵前贤,谈理想,论学习,流连可乐。而吾辈躬逢盛世,国家重视教育,社会日见安宁,又为吾辈轫成育才励学可乐之新环境,则本固而枝繁,自可断言。他年桃李成林,繁花灿烂,人才愈出而愈众,祖国愈进而愈强,可为预卜。亭名芬芳,意在斯乎!

丁卯秋 梁以洸 撰

芬芳亭东联:

芬苑花连云路远;

芳亭书萃漠江春。

芬芳亭中联:

花木似当年应忆我书声剑影;

海天同有路可容君凤翥蛟腾。

芬芳亭西联:

思景行而诵菁莪学府固多俊彦;

坐东山以观沧海书亭何限风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