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面的蓝字 近期,京沪两地相继发生的“号贩子倒卖专家门诊号”事件,让大医院“挂号难”这个老问题再次成为了舆论的焦点。 春节前,一则东北女孩在北京某医院怒斥号贩子的视频在网上疯传。北京市卫计委对此事介入调查,并于2016年2月推出了“打击号贩子”的八条措施,其中包括实行非急诊全面预约挂号、建立医疗机构间层级转诊网络、推出知名专家团队服务模式、在市属医院内统筹调剂普通号、严格加号管理、落实“实名制”挂号等措施。 上周末,一则“上海医院保安与号贩子勾结倒卖专家号”的新闻引爆网络和微信朋友圈。据悉,上海市卫计委已会同有关部门迅速查处,部分涉案嫌疑人已被控制。2月29日,上海市卫生计生委与市公安局召开打击“号贩子”专项工作部署会,要求严厉打击“号贩子”,维护本市医疗机构正常诊疗秩序,保障群众合法权益。会议要求各区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导所属医疗机构,尤其是三级医疗机构,从即日起开展全面自查,梳理医疗机构的挂号就诊制度,排查可能存在的被“号贩子”利用的薄弱环节和管理漏洞。各医疗机构要通过扩大优质医疗服务资源供给、统筹号源管理、强化实名制挂号就诊、推进预约诊疗和转诊服务等措施,优化诊疗服务模式,并通过医疗机构的电子显示屏、宣传展板、网站、微信等多种方式帮助患者及时了解就诊信息。 “号贩子”为啥屡禁不止?优质医疗资源稀缺、病人“扎堆”往大医院跑是主因。以瑞金医院内分泌科为例,由于该科的学术地位在全国数一数二,慕名就诊的病人众多,就算是普通专家门诊号,都是一号难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卫生行政部门正在大力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各大医疗机构也正在积极推广预约诊疗服务。作为普通老百姓,在当前“挂号难”问题尚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十分有必要学点就医“窍门”。
就医有“门道”,快来学一学 去医院看病需要注意些什么,有哪些诀窍?针对这个话题,很多医学专家都曾在《大众医学》杂志发表过“真知灼见”。小编搜罗的这些“贴心提示”都是专家们多年经验与心得的积累,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发。
去医院就诊者大致有三种:一部分是以往健康、第一次感到身体不舒服而就诊;一部分是已经有过多次就诊经历,但一直没有得到明确的诊断而再次就诊,还有一部分则是诊断已经明确,希望得到更好、更恰当的治疗。 医院分级的原意是“分工”:普通小毛病去一级医院(基层)就诊,需要完善设备辅助诊治的去二级医院处理,复杂的专科病人去三级医院就诊。一级医院(社区医院)规模小、设备简单、医护人员少,主要是全科医生,但看病方便,也不拥挤。他们的特长是处理普通常见病,熟练而有经验,且对本地区的老病人比较熟悉,能耐心听取病人的意见,容易交朋友,常来常往如家人。当基层医生遇到复杂病例、感到自己无把握处理时,能及时按病情将病人转给上级医院的“对口”专家。
很多人认为,自己的病不管大小,都是大事,都要去大医院就诊,以免被耽误。当然,把治病看成大事并没有错,但无论大病小病一律直接去大医院就诊,则不一定正确。大医院的专科分类十分细致,除非你对自己的病情了解得非常清楚,否则常常会因为挂错号而耽误就诊时间。 去大医院就医,最让人“心塞”的莫过于“三长一短”,候诊、检查、取药等候时间长,与医生交流时间短。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说,“就医扎堆”是主要原因,大型综合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实际上,大医院的突出优越性就是检查手段高精尖、专科细而全,各专业都有著名专家。但是一般大医院不设“全科专业”,国内外都没有以诊治普通常见病著名的大医院。病人患的大多是常见病,小医院分科少、医生少,什么常见病病都看,管的范围小,往往对这些病更了解。 现在医院一般都设有普通门诊、专科门诊、专病门诊和专家门诊,各个医院有着各自的医疗特色和重点学科。病人要学会收集正确的医疗信息,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如果是普通疾病,不妨先看普通门诊或专病门诊,将基本的化验、检查先做好。如果在治疗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再挂专家门诊也不迟。 大医院的专家门诊几乎都是人满为患,专家为了满足病人的需要,几乎没有什么时间与病人充分交流,反而可能会影响诊疗质量。试想,一个上午4个小时的门诊,即使医生不喝水、不如厕、不歇一口气,要看完30个病人,平均每个病人的就诊时间仅为8分钟。而实际上,好多专家半天的门诊量多达五六十人,甚至更多。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院的规模和设施日渐齐全,尤其是大的三级医院,学科群林立、专家教授云集、专科专病细化,病人在就诊时,要准确找到合适的专科并非易事。多数病人并不了解医院的分科情况,挂号往往凭自己的想象。比如,出现“心慌”症状就简单地与心脏病挂钩,直奔心脏科看病;出现“头晕”就认为是颈椎病,跑去骨科。为此,各大医院在门诊大厅或入口处,都设有分诊台或问讯台,为向病人提供就医指导服务。分诊台的工作人员一般由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担任,医院有关部门对分诊台的工作人员都进行过专门培训,使他们熟悉医院环境、了解科室分布、掌握疾病特点,他们会根据病人的主要症状和以往检查结果做一个大致分析,随后告知病人应该就诊的科室,并告知正确的就诊程序,甚至推荐合适的医生。 对病人而言,尤其是罹患疑难杂症的病人,找对了医生,不仅能使疾病得到科学、有效、安全的治疗,还能使病人少受许多痛苦,少走许多弯路,避免许多不必要的检查,节约不少经费。 首先,病人应尊重首诊医生的意见。一般地说,经治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病情及其检查结果,有个初步的诊断意见或者有个方向性的诊断意见,比如属于哪类疾病,并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提出转院建议。 其次,可以根据初诊意见,在网上检索有关该病的科研文章。请注意,必须是发表于正规医学专业期刊的科研论文。通常,能够在高质量专业杂志上发表相关疾病研究论文的科室和个人,一定对该病有较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但需要甄别虚假广告类信息。 第三,在确定了就诊医院以后,大家可以登录就诊医院的官方网站(记住是“官方网站”,而不是“冒牌网站”),从医院的介绍和专科、专家的介绍中,选择合适的专家。 第四,罹患疑难、罕见病者在求医时,更需要做好准备工作,甚至可以先通过电子邮件、电话等方式与专家取得联系,预约就诊。通常,从专家公开发表的论著中可以查到其电子邮箱地址,从医院、科室的官方网页上也可以查到医院和科室的电子邮箱地址。部分专家还开通了微博、博客,乃至个人公众微信号,病人可以利用这些新媒体工具,在就诊前与专家进行简单的交流。 这两年,随着医疗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上海,乃至全国的不少大医院都已经推出了多种形式的门诊预约挂号服务。在中山医院、瑞金医院、第九人民医院等大医院的门诊大厅,也都在醒目位置放置了“如何进行预约挂号”的详细说明,部分医院还有志愿者指导病人顺利进行自助挂号和预约。
1. 把自己患病的过程做一个大概的整理和总结。最好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把疾病开始的特点、自己的感受、以往就诊(包括在其他所有医院就诊)的过程、治疗经过,以及做过哪些检查、服用过哪些药物等资料进行整理。病程较长或语言表达有困难的病人,最好用文字形式写出来。 2. 每次就诊时,都要带好以往就诊的所有病例卡、各种化验单、B超、X线片、CT片、磁共振片等检查报告,这些资料对医生分析、诊断病情非常有帮助。如果记不清正在服用的药物名称,不妨把药盒、药瓶带给医生看,这一点非常重要。 3. 利用专业报刊、杂志,或者通过互联网、电话咨询、熟人介绍等方式,获得有关医疗方面的信息,寻找好医院、好医生。但需要提醒的是,在利用这些信息前,需要认真筛选、去伪存真。
1.与病友多交流,但不要照搬他人“经验” 不少病人常抱怨,到医院看病,候诊时间很长,有时甚至会等上几个小时,太浪费时间。其实,候诊为“同病相怜”的病人提供了彼此交流的机会。利用候诊的时间与病友分享求医心得、治疗经验等,对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疾病康复是非常有益的。但有一点需要提醒,无论患有哪种疾病,即使是同样的疾病,由于疾病类型、病因、病变程度等差异,治疗方案可能截然不同。别人治疗成功的方法和药物并不一定适合自己;同样,对自己有效的方法也未必适合于别人。比如,两名糖尿病病人,甲患病三年,服用两种降糖药,血糖控制得不错;乙病情较轻,刚被诊断为糖尿病,对糖尿病几乎一无所知。当他听到甲说,某某两种药效果不错的时候,也要求医生也给自己开这两种药。殊不知,他的病情与甲完全不同,根本不需要用药,只需控制饮食控制和增加运动即可。如果真的“照搬”甲的药物,就可能发生低血糖,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在候诊时,除了从病友那里获得医疗信息之外,病人还可以看看候诊室外张贴的宣传资料,阅读医院提供的有关疾病保健的小册子。如果是第一次就诊,病人还可以利用这段时间了解和熟悉医院的环境,以便就诊后能顺利地进行各项化验、检查或付费、取药等工作。
医生“想把病看好”的心情与病人希望“看好自己的病”的心情是一样的,没有不想把病人的病看好的医生。因此,病人在就诊时,首先要相信医护人员会尽最大努力来治自已的病。千万不要被社会上的一些极端的例子或是戏剧小品的情节来影响自己对医生的看法。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医生与你有着同样的情感,同样需要信任、鼓励与尊重。病人一道信任的目光、一句诚恳的语言,常常会达到最佳的沟通效果,更会鼓励医务人员发挥最佳的医疗水平。 看病时,医生首先需要问诊。顾名思义,就是问病人哪里不舒服、为何来看病、不适的时间长短等。这时,病人要把自己所有的不适感受都告知医生,这些信息对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病人不妨先把自己的病情进行初步整理,明确最不舒服的感觉是什么,部位在哪里,并直接告诉医生。随后,认真听清医生的提问,并一一作答。一般地说,医生对病人的提问都比较简单,比如“哪里不舒服?什么时候开始的?持续时间有多长?有无发热?咳嗽吗?痰中是否带血?有无腹泻?怕冷吗?发抖吗?” 回答起来也比较容易。有时候,医生的问题比较多,说明医生关注你的病情,千万不要不耐烦。 许多正在接受治疗的慢性病病人,就医的目的在于观察疗效。医生为了判断目前治疗方案的效果是否满意,需要确切了解你正在用哪种药,是单药治疗还是多种药物联合治疗,并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有些病人并不太了解自已服药的种类、名称以及用法,尤其是同服几种药物时,就更糊涂了。如果医生无法获知你正在服用什么药物,就有可能重复用药,甚至出现用药过量的危险,也不能明确判断药物的种类、剂量是否合适等。病人在就诊时应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看病时最好把所服用的药物名称抄在小本子上带来。如果记录有困难,可以把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瓶、药盒带来。
每次就诊时,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开出化验单和其他特殊检查,如B超、CT、磁共振检查等。在下次就诊时,病人应将检查结果带来,由医生根据这些资料进行分析,以便明确诊断、鉴别诊断、评估疗效和及时发现不良反应。一些慢性病病人需要经常检查,各种报告会越来越多,需要认真整理。最简单的办法是,将报告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装订起来,附在病历后。有条件者,还可以在电脑上作记录,或根据时间顺序,将不同检查项目做成表格,对指标的变化可以一目了然。
不少病人常抱怨“疾病久治不愈,医生水平欠佳”。平心而论,医生很理解病人及其家属的这种抱怨,这体现了病人对医生的依赖,视医生为救人的神。但医生是凡人,医疗存在着很多局限性。比如,许多疾病病因不明,许多疾病发病机制不清,许多疾病缺乏早期敏感、特异的诊断手段,许多疾病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许多慢性疾病病人的器官损害是不可逆的,许多疾病目前无法被治愈。 此外,疾病治疗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病人的病情。病情越复杂、越严重,治疗所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对此,病人应该充分理解,并在医疗过程中积极配合医生。
不少人认为,口服药见效慢,稍有不适就要求医生给自己“打点滴”,认为只有输了液,病才能好得快。还有些老年人,误以为输入一些活血化瘀的药可以预防中风的发生,便定期去医院“打点滴”。现代医学的用药原则是“能吃药的不打针,能打针的不输液。”实际上,定期输液并不能起到防病的作用,且输液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容易出现输液反应等。更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口服药的疗效基本等同甚至略高于静脉给药,如治疗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疾病的某些抗生素,如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磺胺类(复方新诺明)、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等。因此,大家不应盲目迷信“打点滴”,而应遵照医生的建议,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需要采用输液方案。
“医生”这个称谓很宽泛,有正规医生,有私人诊所的医生,还有打着“医生”旗号的江湖骗子。作为病人,一定要对疾病的转归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一定要去正规的医院,找专业医生就诊。千万不要道听途说,轻信电视、电台、报刊,甚至电线杆、公交车站台及信箱中的虚假广告,或被“医托”介绍去了骗子医院。虚假医药广告的危害极大。一些厂家未经许可,肆意虚构编造夸大各种药品作用和适应证;有的广告宣称瘫痪多年卧床不起,用药以后,很快就会下地行走;有的称多年的牛皮癣经过“祖传秘方”治疗马上痊愈,乙肝“大三阳”服药后马上转阴;有的药品广告更是标榜能包治百病,无效退款等。一般地说,这些虚假广告主要集中在一些慢性病,如高血压病、心脏病、糖尿病、脑血管病后遗症、皮肤病、风湿病、慢性肾炎等。慢性病病人由于求医心切,盼望早日康复,病急乱投医,很容易上当受骗。 做一个聪明的病人 1.小毛小病,到候诊时间短、能够与你充分交流的社区医院或大中型医院的普通门诊就诊。 2.诊断明确的慢性病,可到离家近的社区医院开药。 3.与社区的全科医生加强联系,交几个医生朋友。 4.一旦得了疑难重症,可通过正规渠道了解、掌握准确的医疗信息(如具有某一学科特色的医院、专家)后就诊,以免走弯路,切莫听信虚假广告。 5.在与医生沟通时,要积极主动,并表现出尊重、信任与真诚。 6.多学习一些医学知识,比如多看看《大众医学》杂志,嘿嘿~ 第3期《大众医学》上市啦,预览请看微信下一条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