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线揭秘|中国影院的真实运营现状

 古诺天秤 2016-03-02

  编者按:为什么口碑平平的影片能连破多项票房记录,而拿下奥斯卡的影片,却在有些电影院根本看不到?一部连标准电影都称不上的某些综艺影片,能卖到近10亿票房;而几乎被所有评论人口诛笔伐的《小时代》系列,能拿到40%以上的排片量?现在,我们从一线运营者的角度来“揭秘”。




  排片只有一个原则,谁都不能跟钱过不去

  给电影排片,是由谁决定的呢?现在有两种模式,其一是由院线统一下发指导意见,旗下影院根据各自的区域和观众喜好,在建议的排片量范围内适当调整,万达院线、大地院线就是这种模式。另外占大多数的,由影院经理直接负责排片。在这种情况下,是什么因素在左右一部电影得到的场次多寡呢?在影院经理们看来,演员阵容强,宣传到位,多给排片,没得说。某些电影适合全家看,市场不会差。不过,也有一位西安某影院的经理说,自己多少有些电影情结,对于某些他觉得不好的电影,排片会少点,但是,一旦第二天的票房数据出出乎他想象,他不得不给加场,因为“谁都不能跟钱过不去。”




  国内影院普遍厅少,强片一多就排不过来

  对于拥有9个厅的影院来说,排片基本没压力,即使每天有4部新片开画,也排得过来。最痛苦的是一些小影院,一般只有4个厅,当几部比较强的片同时竞争时,只能舍弃掉一两部,给上座率更高的排更多场次。太原某影城的经理告诉记者,“别说是观众,作为影院经理,我们也经常会陷入矛盾。当有观众问,为什么某部片没有排场的时候,你也会怀疑,是不是我排错了?以前一个月4-5部片,影院苦于没有新电影上。现在,一个月30-40部,像我们这种影厅比较少的,就面临着一个厅你要给2-3部片,选谁?如果选错了,一天可能会损失掉2-3万。”某些电影都有不错的票房前景,但是在扎堆的情况下,一定有几部损失掉,甚至有些一场没有排就下线了。


  怪内情,决定排片的是明星和宣传,1/3观众盲目看电影

  在当下内陆影市,如果一个制片公司拍了一部没有明星阵容的电影,哪怕口碑不错,影院经理们也会认为,“不太可能”。如果片方的电影有明星大牌,但宣传没跟上,也不会有好的市场表现,比如陈坤和刘嘉玲主演的《过界男女》。拿什么会影响影院经理的选择,他们共同的答案是:“卡司阵容,还有宣传。”



 

  首日排片存在赌博性,通过预售观察卖相

  每月有三四十部新片上映,根本就没时间看这么多电影(一些片方因为没有信心,也不会安排影院经理提前看片),因此,在电影首映日排片上,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甚至有赌的成分。为了避免出现大失误,很多院线(或者影院联盟)会在一部热门电影上映前做预售,根据预售结果,判定首日排多少场次。一些单干的影院,会参考时光网上看影迷对新片的关注度上来做排片判断。首映日过后,影院会根据当天的上座率对第二日的排片做出及时调整,几乎所有影院的准则都是——票房最大化。

 

  口碑基本不起作用,观众禁不起忽悠和炒作

  至于电影的口碑,影院经理们很少考虑。因为他们中很多人觉得,在网上写评论或者给电影评分的这部分人,跟普通观众根本就不是一个群体,而且占的数量并不多。现在大部分观众对中国电影还是比较宽容的。很多人看完,都说‘还行吧!’,赞的和骂的都是少数。观众基本都是根据广告、宣传来进行选择。电影作为一种消费品,其生命周期又极短,一周内热度就会过去。也就是说,等大范围的观众听说这部片很烂的时候,票房已经卖的差不多了。”一位影院经理无奈地说,“作为影院的人,我也很痛苦,中国观众不禁忽悠,抵不住炒作。”



 

  黑规则 片方返点诱惑,神秘黑手有时伸,偷票房现象仍存在

  给电影排片,真的就像影院经理说的那样,完全根据市场和观众需求,没有幕后黑手吗?事实上,制作发、发行方、院线,都对电影排片有一定的影响。中国电影市场有一种趋势,即集团化全产业链越来越多,比如中影集团,旗下有制片、发行、院线、影院、制作基地、电影进出口等多个业务,而且是体制下的国企。那么,中影发行或者联合发行的重点影片,会不会拿到更多的排片?

 

  潜规则都心照不宣,背靠大树能好过很多

  潜规则确实存在,这是大家心照不宣的。某影院经理说,“他们一般是给院线打招呼,院线给影院打招呼。会有人来监察,影院是很被动的。这样的事情每个月都会有。一般的情况下,他们的建议我们都会考虑。不过,这也是考验影院经理的一个地方,每个人在操作过程中都有自己应对的方法。比如,你对排片比例有要求,但是对时间没要求,我把你的片排在比较冷的时间段。”




   人情社会面子要卖,有人为利益乱搅市场

  电影行业各个环节紧密连接,影院和制片、发行方之间,也经常有一些沟通,时间长了,关系熟了,有些面子要卖。但是牵扯到利益,就另当别论了。此前有报道称,《小时代》之所以首映时排片量奇高,除了电影本身的话题性外,发行方乐视采取了一个措施,就是给影院返点。

 

  票房留下10%不到,盈利靠广告和爆米花

  现在中国影市这么热,开影院很赚钱吧?很多不懂内情的投资商都是这么想的。首先来看看,票房是怎么分账的——首先,要拿出5%的电影专项基金给电影局,然后,要给税务部门6%的增值税(据一位影院经理说,这个比例从原来的3.3%涨到了6%),给加盟的院线也有一个分成,大概是3%-5%,制片方,能拿到大约43%,剩下给影院的票房比例,并不是传说中的57%,而是41%-43%。然后,如果影院是租的,租金和物业大概需要扣掉票房的15%,给员工的工资约占10%,或者更多(每家影院情况会有不同)。另外,还有设备更新维护费、水电费等,最后留给影院的,只有10%左右。




  还有,让影院经理们爱恨交加的是,“现在影院设备的更新很快,中国都是跟着美国走,先是胶片机,然后数字一代、数字二代、音响、3D,巨幕等设备也在不断更新,一方面影院期待新技术的到来,但另一方面,也怕,因为对一个盈利能力不足的影院来说,每次更换设备都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压力很大。但如果不换,在市场上又没竞争力。”

 

  影院经理告白:我们也都恨伪3D

  3D电影,过去,是制片方拿来宣传的一个噱头。现在,则是争取排片,获得高票房的一个筹码。对于影院而言,3D电影一般比2D电影贵出10元以上的票价,从商业角度考虑,影院经理们均表示,愿意排3D电影,而3D和2D同时存在时,大多数成人观众也会选择3D(儿童选择看2D的多)。


  但是,影院经理们跟观众一样,所有受访者均表示,也很“痛恨为了3D而3D的电影,因为这已经脱离了电影本身,纯粹是一种让人受罪赚人钱财的勾当,很多都是鸡肋。”有些片商,宣称自己的电影3D和2D都有,但实际上发的2D拷贝极少,观众没得选择,直接被绑架了。


  来源:电影资讯数据营销 本文作部分改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