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典诗词中“以景结情”手法

 风雨山 2016-03-02

古典诗词中“以景结情”手法


古典诗词中“以景结情”手法

诗文的妙处在于含蓄,古代诗人在其诗歌创作中多极力追求含蓄美。宋代沈义父《乐府指迷》主张:“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诗的结尾铺设以景,往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诱人遐想和回味。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它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如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么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来表现不尽呢?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许浑《谢亭送别》中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末两句,上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结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这种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直抒别情更富感染力,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以景结情类诗歌的解题技巧

     “以景语结情语”是古典诗词重要的结构方式之一。所谓“以景结情”是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和抱负,即以“揽物”结“关合之情”。说通俗点就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基础上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这种写法能使诗歌收到“此时无情胜有情”的效果,往往使诗歌显得意犹未尽、形象含蓄、耐人咀嚼。

  下面以高考题为例来探讨一下这类诗歌的解题技巧:

    2005年全国卷中出现过这样一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分析:此诗是“以景结情”类诗歌的典型之作,此诗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来抒情的,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不得而知,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许浑《谢亭送别》中“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末两句,上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结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这种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直抒别情更富感染力,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在上海高考卷中,近年两次考题涉及到这一表达技巧。2004年要求阅读明朝诗人杜庠《赤壁》诗:“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完成下题: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一个角度(如景与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此题是鉴赏题,要注意寻找切入点,不过题干已作了提示:景与情的关系。这一提示实际上告诉了你如下信息:从末句的位置看,是以景结情;从抒情方式看,是借景抒情。因此必须弄清楚作者为什么写景,景中含有怎样的情。在分析前六句的基础上,再看尾联,诗人从幽思冥想中重又回到使他兴感的眼前风物,不堪回首是伤感于历史的变迁和现实的荒凉。三国英雄今安在,苏子泛舟何处寻。面对荒矶鸥鸟、衰草寒烟,多情善感的诗人抚今追昔,感慨万端,更兼仕途失意,生活坎坷,命运乖舛,一腔忧思愁绪向谁说,以景结情,诗人的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由历史的沧桑感、宇宙的苍凉感和人生短暂渺小的空虚感相交织的凄怆意绪。

  2006年上海春考卷要求阅读宋词《喜迁莺.端午泛湖》:“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年少,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荷花十里,一钩新月。”回答:画线句的描写与前面的热闹场景截然不同,这样的写法好在哪里?

  画线句从全词的位置上看,在结尾处,且是描写,属于典型的“以景结情”的写法;从题干的提示语“与前面的热闹场景截然不同”得知是“寂静”的场面,自然是“动静对比”。如果不知道“以景结情”的表达技巧,此题的回答就不完整。

    这类诗歌可以从以下角度来答题,第一步先分析诗歌前几联的内容,可以从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议论)上考虑,答题可以遵循这样一个思路:此诗运用什么表达方式写出了什么。第二步答表现手法,因为这类诗歌的特殊性——以景结句,往往可以直接答情与景之间的关系,比如融情于景,情含景中,景中寓情,情景交融等。第三步分析表达效果:可以先从抒情角度来写,比如答到这类话语——此诗抒情含蓄而委婉;再从这样写的最终效果来分析,可以按这样思路来答——这样写能引起读者联想,达到回味无穷的效果。

 【练习巩固】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这首诗尾联在写法上与前三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2.阅读明代夏完淳《即事》,完成下面题目。

       即事

         夏完淳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此诗尾联在表情达意上有何特色?

  诗歌最讲究韵味。以景结情是诗人们获取韵味的一种方式。
  以景结情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写景句结束全诗的一种方法。它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结句写景,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从而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南宋沈义父在其词学理论专著《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可见以景结情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以景结情在各类诗歌中都有运用。
  送别诗如王昌龄《送十五舅》:深林秋水近日空,归棹演漾清阴中。夕浦离觞意何已,草根寒露悲鸣虫。本诗第三句是议论,直言离别之愁绪无穷无尽。第四句转而写景,写寒露下落,草根间传来昆虫凄凉的悲鸣。结句寓离情于哀景,情景交融。
  怀古诗如李白《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此诗首联写景,中间二联借怀古而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和寂寞凄凉的孤苦情怀,尾联宕开一笔,写想象之景,是全诗的妙处,将诗人不可名状的惆怅之情在景物描写中烘托了出来。
  边塞诗如岑参的《火山云歌送别》: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诗的最后两句写友人已经远去,诗人还在伫立远望着眼前向东悠悠飘去的、一朵孤零零的火山云。此处便是以景结情,以对眼前景的描绘含蓄地表现诗人惜别的情怀和别后的怅惘之情。  

  下面是王安石的一首诗,读后回答问题

                   夜直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注:夜直即所谓的值夜班,宋代制度,翰林学士每夜一人在翰林院里值班住宿。

①简评本诗的情景交融的特点。

②点评春色恼人眠不得一句在造语炼字方面的妙处。

①首句金炉香烬漏声残诗人因国事而一夜未眠,对时间的流失十分敏感。所以既看香炉里的又听漏声之残。次句翦翦轻风阵阵寒此句写诗人由室内来到户外的感受,翦翦形容风轻微而带有些微的寒意,恰好说明了诗人的兴奋和激动的心情。三句中的春色恼人更是把作者亢奋不已的心情表现俱足,收束句月移花影上栏杆,更是借景抒情,以景语结情语,将作者的愉悦的心境表现的含蓄而又兴味长。

春色恼人眠不得写作者在户外面对美好的春色,激动不已。这里春色既是实指美妙的景色,更是指历史上难得的君臣际遇,确实是难得的春色;这里的恼人是撩人,由于时值新春,再加上恰逢神宗即位他有了一展宏图的机会。故无数往事、感慨事、紧要事涌上心头,所以才会兴奋的眠不得

       《山中》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注释】:①滞:留滞。 ②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③况属:何况是。 ④高风: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诗人以万里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两句中的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的心情。

  首句长江悲已滞,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可以参证的有他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朓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这里,长江已滞以及大江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

  次句万里念将归,似出自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而《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之岁。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如果从前面提到的《羁游饯别》、《别人四首》以及《王子安文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本诗后半首的内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释。但联系本句中的字,则以解释为思归之念较好,也就是说,这句的将归和上句的已滞一样,都指望远怀乡之人,即诗人自己。但另有一说,把上句的已滞看作在异乡的客子之,把这句的将归看作万里外的家人之,似也可通。这又是一个诗无达诂的例子。

  三四两句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也含有从《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遥落而变衰两句化出的意境。就整首诗来说,这两句所写之景是对一二两句所写之情起衬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这里,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既用来衬映旅思乡愁,也可以说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当然,这个比拟是若即若离的。同时,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这首诗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耐人寻味之妙。

  诗歌在艺术上常常是抒情与写景两相结合、交织成篇的。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这首诗,前半抒情,后半写景。但诗人在山中、江边望见的高风送秋、黄叶纷飞之景,正是产生久客之悲、思归之念的触媒;而他登山临水之际又不能不是以我观物,执笔运思之时也不能不是缘情写景,因此,后半首所写之景又必然以前半首所怀之情为胚胎。诗中的情与景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融合为一的。前半首的久客思归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点染而加浓了它的悲怆色彩;后半首的风吹叶落之景,也因旅思乡情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量。

  王勃还有一首《羁春》诗: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诗的韵脚与这首《山中》诗完全相同,抒写的也是羁旅之思,只是一首写于暮春,一首写于晚秋,季节不同,用来衬托情意的景物就有落花飞黄叶飞之异。两诗参读,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感情并领会诗笔的运用和变化。

  王勃《羁春》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

  落花飞是用来衬托情意的景物,它正是产生久客之悲,思归之念的触媒。抒写了羁旅之思。落花飘零的景象既用来映衬旅思乡愁,也可以说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把这个纯写景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有耐人寻味之妙。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 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 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 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 应见陇头梅。

  这是宋之问流放钦州(治所在今广西钦州东北)途经大庾岭时,写在岭北驿的一首五律。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

  本来,在武后、中宗两朝,宋之问颇得宠幸,睿宗执政后,却成了谪罪之人,发配岭南,其心中的痛苦哀伤自是可知。所以当他到达大庾岭北驿时,眼望那苍茫山色、长天雁群,想到明日就要过岭,一岭之隔,

  与中原便咫尺天涯,顿时迁谪失意的痛苦,怀土思乡的忧伤一起涌上心头。悲切之音脱口而出: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阳月(即农历十月)雁南飞至此而北回,而我呢,却象孤雁独南翔(曹丕《杂诗》),非但不能滞留,还要翻山越岭,到那荒远的瘴疠之乡;群雁北归有定期,而我呢,何时才能重来大庾岭,再返故乡和亲人团聚!由雁而后及人,诗人用的是比兴手法。两两相形,沉郁、幽怨,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蕴其中。这一鲜明对照,把诗人那忧伤、哀怨、思念、向往等等痛苦复杂的内心情感表现得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

  人雁比较以后,五六两句,诗人又点缀了眼前景色: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黄昏到来了,江潮初落,水面平静得令人寂寞,林间瘴气缭绕,一片迷蒙。这景象又给诗人平添了一段忧伤。因为江潮落去,江水尚有平静的时候,而诗人心潮起伏,却无一刻安宁。丛林迷瞑,瘴气如烟,故乡何在?望眼难寻;前路如何,又难以卜知。失意的痛苦,乡思的烦恼,面对此景就更使他不堪忍受。

  恼人的景象,愁杀了这位落魄南去的逐臣,昏暗的境界,又恰似他内心的迷离惝恍。因此,这二句写景接上二句的抒情,转承得实在好,以景衬情,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烘托出悲苦的心情,使抒情又推进一层,更加深刻细腻,更加强烈具体了。

  最后二句,诗人又从写景转为抒情。他在心中暗暗祈愿: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明晨踏上岭头的时候,再望一望故乡吧!虽然见不到她的踪影,但岭上盛开的梅花该是可以见到的!《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显然,诗人暗用了这一典故。虽然家不可归,但他多么希望也能寄一枝梅,安慰家乡的亲人啊!

  情致凄婉,绵长不断,诗人怀乡之情已经升发到最高点,然而却收得含吐不露。宋人沈义父说:以景结情最好含有余不尽之意。(《乐府指迷》)这一联恰好如此,诗人没有接续上文去写实景,而是拓开一笔,写了想象,虚拟一段情景来关合全诗。这样不但深化了主题,而且情韵醇厚,含悠然不尽之意,令人神驰遐想。

  全诗写的是,却未着一字。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感到愁绪满怀,凄恻缠绵。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艺术魅力呢?因为善道景者,绝去形容,略加点缀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陆时雍《诗镜总论》)。这首诗正是在道景言情上别具匠心。诗人以情布景,又以景衬情,使情景融合,写出了真实的感受,因而情真意切,动人心弦。(张秉戍)

瑶瑟怨 [温庭筠]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注释1)瑶瑟:镶玉的华美的瑟。瑟:一种弹拔乐器,其声悲怨。(2)冰簟(dian垫):形容竹席之凉。银床:精美华丽的床。梦不成:本来希望在梦中和丈夫相会,但不能入睡成梦。(3)夜云轻;指深夜天空白云淡薄。(4)潇湘:水名,在今湖南省境,湘水流至零陵县与潇水汇合而称潇湘。(5)十二楼:本指仙人所居之外,这里指少妇华美的居室。

[简评这是一首闺怨诗,抒写少妇别离的悲怨。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瑟往往同琴合用,以两者声调的和谐,比作夫妻关系的和美。这首温庭筠的《瑶瑟怨》诗仅诗题就包涵了许多意蕴,。首句冰簟占明时令已是秋天,也指明是闺房。银床不仅是形容其精美,也表明少妇的身份。梦不成三字含义很深广,这不是一般的因为离别之苦而不能成眠,而是由于相思之深而去寻梦,希望在梦中和久别的丈夫相会。然而梦不成,就是说,在耿耿秋夜,寄希望于虚幻的梦境也成泡影,其悲苦哀怨之情可以想见。次句写夜空景色。因为长夜不寐,好梦难成,在窗前仰视青空,只见万里长空,清澈澄碧,秋月在天,清辉似水,几缕白云,飘浮空际,这是一幅秋空夜月图。面对这良宵美景,这个独守空闺的少妇,更加会感到孤寂凄清。第三句紧承第二句,偏于听觉感受来写景。在这月色朦胧的秋夜,雁声凄厉,更能勾起少妇的无限惆怅。雁声远过潇湘去,写出了大雁鸣叫自远而近,又由近而远,在夜空中逐渐消失这一持续性的动态,也暗示少妇所思念的丈夫远在潇湘。结句描绘在月光照耀下的十二楼,表面看来纯系写景,实际上是以景结情。这个贵家少妇和丈夫各在一方,但明月当空,不能不产生人隔千里,明月相共的情怀,怨情自然也含于其中,诗篇极富余味。就写景来说,也是很精典的。

[诗人简介温庭筠(813-870?),字飞卿,原名岐。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年轻时才思敏悟,每入试,押官韵作赋,于八叉手间就写成,故有温八叉之号,但行为放荡佻,出入歌楼妓院,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旧唐书》本传)。他的才华,多半消磨在这些生活中,又得罪权贵,其终身未中进士或与此有关。常为人代表,以文为货。曾两为县尉,终于国子助教。世以温李(商隐)并称,但温实不及李,或许因其行为有某些相似之处,诗歌的倾向也有另一方面相通的地方。他的诗,有的受六朝宫体的影响,用脂粉珠宝来装饰,然而也写出了鸣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那样的句子,一些吊古咏史之作,则意气苍凉,曲达心事。本书中选的四篇,恰好代表了苍凉的写景、吊古、闺情这三方面题材。此外,他又是晚唐词的专业作者,其成就的影响都在诗之上,曾被称为花间鼻祖,只是多在鬓去欲度香腮雪等所谓侧艳之词上下功夫。

李白的《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八字对结,只写景象和境界,悲凉而又雄阔,千古兴衰都存其中。)、以写景作结。不仅写景的词,可以用写景收尾

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南)送客时唱的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酬李穆见寄

狐舟相访至天涯, 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 青苔黄叶满贫家。

  李穆是刘长卿的女婿,颇有清才。《全唐诗》载其《寄妻父刘长卿》,全诗是:处处云山无尽时,桐庐南望转参差。舟人莫道新安近,欲上潺湲行自迟。它就是刘长卿这首和诗的原唱。刘长卿当时在新安郡(治所在今安徽歙县)。孤舟相访至天涯则指李穆的新安之行。孤舟江行,带有一种凄楚意味;至天涯形容行程之远,和途次之艰辛。不说自天涯而说至天涯,是作者站在行者角度,体贴他爱婿的心情,企盼与愉悦的情绪都在不言之中了。李穆当时从桐江到新安江逆水行舟。这一带山环水绕,江流曲折,且因新安江上下游地势高低相差很大,多险滩,上水最难行。次句说万转云山,每一转折,都会使人产生快到目的地的猜想。而打听的结果,前面的路程总是出乎意料的远。路更赊,赊,即远,这三字是富于旅途生活实际感受的妙语。刘长卿在前两句之中巧妙地隐括了李穆原唱的诗意,毫不著迹,运用入化。后两句则进而写主人盼客至的急切心情。这里仍未明言企盼、愉悦之意,而读者从诗句的含咀中自能意会。年长的岳父亲自打扫柴门迎接远方的来客,显得多么亲切,更使人感到他们翁婿间融洽的感情。欲扫柴门句使人联想到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的名句,也表达了同样欣喜之情。未句以景结情,更见精彩,其含意极为丰富。青苔黄叶满贫家,既表明贫居无人登门,颇有寂寞之感,从而为客至而喜;同时又相当于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的自谦。称之中流露出好客之情,十分真挚动人。将杜甫七律《客至》与此诗比较一番是很有趣的。律诗篇幅倍于绝句,四联的起承转合比较定型化,宜于景语、情语参半的写法。杜诗就一半写景,一半抒情,把客至前的寂寞,客至的喜悦,主人的致歉与款待一一写出,意尽篇中。绝句体裁有天然限制,不能取同样手法,多融情入景。刘诗在客将至而未至时终篇,三四句法倒装(按理是青苔黄叶满贫家,才欲扫柴门迎远客,使未句以景结情,便饶有余味,可谓长于用短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