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90207古典本草入门07

 思考的蚂蚁qq 2016-03-02

                090207古典本草入门07

                                                     最终修订时间2014/12/25

 

 

原文:

时珍曰∶《素问》云∶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中古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

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石针艾治其外。又曰∶中古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不已,治以草苏荄枝,本末为助,标本已得,神气乃复。暮世之病,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病形已成,以为可救,故病未已,新病复起。

这段很有意思,“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上古之时的人恬淡虚无,呼吸精气,把握阴阳,没有什么特别多的想法和欲望,所以那个时候虽然也有汤药,但是做好了不用喝,病就好了。“中古道德稍衰,邪气时至。”这个有点像现在的观点,身心一体,很多病由心而生,道德衰微了,神不定气不正了,邪气就容易侵入人体,这时候汤药就需要喝下去,才能“服之万全。”。

“当今之世”,这是《黄帝内经》里边说的“当今”,对我们来说,还是古代2000-4000年前,必须内外兼治。鑱石”是放血刮痧的石头。

暮世之病,四季的节奏已经混乱了,白天黑夜颠倒,医生的水平也下降,不能感受四时昼夜的气交变化,治疗需要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才能有些许疗效,而且旧病还没好,新病又来了。

 

l原文:

淳于意曰∶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轻身重财,二不治;衣食不适,三不治;阴阳脏气不定,四不治;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信巫不信医,六不治。六者有一,则难治也。

淳于意是汉代的名医。他很有名,更有名的是他的女儿,他当时出了一些问题,按照那时的法律要把他的鼻子割掉,还要刺字。那会儿政治还开明,他女儿就女扮男装,一个人跑到京城去鸣冤,结果皇帝知道了,就把他放了。

淳于意当时是用药和用针,医术非常厉害,但他好像没有留下著作,只留下了一些医案。他说“骄恣不论于理”的人是治不好的,不讲道理,或者很固执。“轻身重财”,“衣食不适”,“阴阳脏气不定”,这其实是神乱掉了,或者说他今天飞美国后天又飞到巴黎去了,飞来飞去的,这样藏气就不定了。

还有“形羸不能服药”,“信巫不信医”都是不好治的。

 

读书方法

这是推荐大家看的书。近代,一本是《医法圆通》,郑钦安写了三本书,最有名的是《医法圆通》,还有《医理真传》、《伤寒恒论》。

读书有两个方法。第一是你自己有一个思路,或者有个大概的疑问,你带着问题读书,读的过程就是你在澄清那些问题。

第二个方法就是你先读,好比到了一片草原上,然后你看哪个好就把它捡起来,然后如果看不懂,比如这东西很好但我搬不动,就做个标记,先放过去,不要困在那里,继续往前走。用这两个方法学习可能会快一点。

我们原来每个人都买一本《康熙字典》,还有《中华大字典》,民国时候出的,还有一本叫《说文解字》。这些书都很好,如果只有《康熙字典》,也够用。大家要擅于使用网络,比如很多字在网络的《汉典》上都能查到。但有时候网络会给你太多的解释,真假对错都有,得自己学习如何取舍。

我们当时有位老师专门教医古文,有“训诂学”,后来读研究生的时候也是必修课。这一个字最开始的本意是什么?最开始出在《礼记》还是出在《周易》?历代怎么怎么讲?比如这个字有十种解释。但是我们如果不是专门做这方面研究的话,这部分大概了解就行了。我还是喜欢这句话:得意忘言。

我读懂的第一本古书是李东垣(李杲)写的《脾胃论》。从他这本书开始读,然后把能找到的古代经典的医书都读了一遍。我有个体会是,古代人的表述方式跟我们现代人不一样,不是把这个字界定它的内涵外延,然后再讨论,建立学术体系。

医学的发展几千年了,这位医生的观点,到了另外一位医生那里,他们有可能想法是一样的,但是他们用的是不同的词;另一种情况是,用的是一个词,但是想表达的意思却不一样。所以最重要的是你搞清楚他说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大家慢慢体会这个东西。

比如,张仲景说的“六经”不只是六条经脉的意思,但到了有的人眼中就是六条经脉了,还会论证到底是手之六经还是足六经。

你自己没有定论,一开始也没有带着问题读书,《伤寒论》注家看了很多家,你拿这个来对那个,会形成很多的障碍,就学不下去了。

我们学习中医应该实事求是,中医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每个概念,理论要落在临床实处,不要停留在表面的理论探讨和概念对比上,也要避免玄辩和拒绝讨论,不能交流的自说自话。

还有药物,比如逍遥丸,你看各代的解说,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说它是走肝的,走脾的,有说是治疗肝的,肝阳的,健脾,运脾阳的,或者补肝血的,这些其实都是不同的人以他自己的观点在讲。最后学的人就晕掉了。肝阴还是肝阳?脾阴还是脾阳?肝阴和肝血又是什么区别?

初学者,不要管这些“枝叶”,这个时候你把注意点落实在药性上,我们不是学过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嘛,你先搞清楚这个药的大方向,不管别的人怎么讲,我就看这个药最后在这个人体中怎么走,这个最重要。

比如看医家验案,直接看病人情况和处方用药,你就老老实实看他的药,看他是开还是阖,寒几分?热几分?是从哪个层次开始作用,到达哪个层次,整个药方的方向,和病势是否相合,寒热虚实有没有搞错,再细一点的,药的剂量,刚柔轻重的方寸,和病人体质神质是否相合?症状解决了,有没有伤到正气,病势由阳转阴,邪气会不会反而由表入里或者弥散四处?……

不要被医生过度说理和自证其善法的部分所迷惑,这个是我自己读古书的一点体会吧。

zdic.net(汉典www.zdic.net)。意古中医网,你看他所有的方子都有,我们查查刚才说“陈壁土”,,这太幸福了。“草木灰”,哦,百草霜。好,有的,这特别太好了,你看别名“锅底黑”,还有英文名,止血,消毒散火,这个百草灰对现在,比如那个虚火,脸上长包包的,效果肯定特别好,我觉得应该能够治疗高血脂,你看主治消化积滞,多好,崔老师我们进一点吧。你看这里说的很有意思,百草乃烟气结成,辛主散,你看它这是开通的,大家还有问题吗。没有问题就下课了。

 

用药法则

我们上节课讲了一个最基本的东西,用药,不是用某个药去治某个病或者去改变某一个症状,用药涉及体质、神质和气机病机。这个药是作用在精?还是气?还是形?还是神?简单讲,是在有形的部分还是无形的部分。

如果这个药是作用在形的话,它相对来说属于阴。上节课我们说过“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比如说这个人如果得了急性的跌打损伤、扭伤、红肿热痛,对于马上需要消肿止痛,是应该用阳性的药还是用阴性的药?这就是大方向。那就应该用酸、苦或者寒凉的药了。大家都知道治疗跌打损伤最常见的一个药是什么药?云南白药、三七粉。

 

云南白药和藏红花

学生:藏红花行不行?

李辛:云南白药里面的主要成分是三七。三七味甘、微苦,性平,用的是根。所以这是偏于形的,活血化瘀,。

我们来看藏红花,性味甘、辛、温,而且它还有个特点,它有很浓郁的香,这是阴还是阳?阳。它是开还是阖?开。它是升还是降?升。所以它是往上往外的,而云南白药是往中间的、往下的。

所以,如果红肿热痛用藏红花,对不对呢?不对了。会加重。

但是如果我这有个老伤,或者扭伤已经好几周了,一直没有好,那你说我用藏红花好还是云南白药好?应该用藏红花,藏红花和云南白药的区别就在这里了。比如刚刚扭伤的时候,就不能用藏红花或者红花油,那个时候应该用三七喷雾。

 

矿物类药

对于新伤来说它是在形的层次,当时用云南白药就解决了。对于老伤,这个时候你就要考虑它内部、还有无形的部分——精、气、神。比如可能扭伤的时候人的神会有点乱,或者摔伤了,受了惊吓,这个时候你就要考虑用治神的药物——矿物类药。

《神农本草经》的矿物类药,是令人感觉很美的药,比如像珍珠、珍珠母、紫石英,或者大家吃的牛黄清心丸里面的金箔,它们都是安神定志的,金、银、钻石全都是重镇的。

 

人体的格局

我们说到精气,再复习一下,我们学过人体的格局,下焦气、中焦气、上焦气。下焦气主要是什么?肾气,中焦气主要是胃气,上焦气是胸中的清气。三气合一叫真气。

那么真气要细分呢,如果是供应心系列运转需要的叫心气,供应肝系列运转就叫肝气,在膀胱经里的运行的气就叫膀胱经气,这只是概念上的划分,其实就是一个——真气。

我们说过上焦气主要源自中下焦和自然界的清气,所以在临床思维上,只需要考虑这几个重点,中焦、下焦。还有神。

还有什么?四末——两手两脚。四末的寒温、皮肤好不好,反应的是全身十二经脉的流通度,也反应说三焦的气压够不够,不够它就通不到四末。

下焦肾相当于最深的层次,比如骨,五脏;中焦脾胃相当于中间的层次,比如肌肉,上焦肺相当于表面的层次,比如皮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