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提醒】道少斋主人新作:从临证读经典3——汗症

 绿树红花570 2016-03-03


汗证案---利水清心

1.脉案实录:

周某,42岁,2013-5-27,初诊:5年来,每入夏即汗出不止,日换衣56次,天热稍动即汗出不止,秋季天凉后汗自止,汗出后常出现四肢拘急,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西医诊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中医诊断:汗证

辨证:暑热内蒸,迫津外泄

治则:清热泻火,利尿清心

方药:当归六黄汤合导赤散加减。

黄芪30g,黄连10g,黄柏10g,黄芩10g,淡竹叶10g,生地黄20g,人中黄10g,生白芍30g,炙甘草10g。×10付。

2013-6-8二诊:服上方,汗出大减,为数年来第1次难得之好转,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守上方×7

2013-6-15三诊:出汗证几愈,唯气温高甚则汗出,已与常人无异。

  嘱其清淡饮食,已绿豆薏米粥为早餐,清里余热。

2.辨证所涉典籍内容:

《灵枢·决气篇》: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为津。

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

《灵枢·五癃津液别》: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

《素
问·阴阳别论》:阳加于阴谓之汗。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

3.病案诠解:

夏为阳中之阳,患者每于夏季汗出不止,秋季天凉后汗自止,当为暑热内侵,阳热之邪,迫津外泄。夏季属心,“暑气通于心”,“汗为心之液”,暑热内侵,每使心火过亢,心火迫津外泄而为汗,故以当归六黄汤清热泻火,导赤散导心火从小便而祛。其起效之后,以绿豆薏米粥为早餐以清余热,乃药食同源的临证发挥。

此案中,汗出则汗出后常出现四肢拘急,乃汗出津伤,以致筋脉失养,究其原委,乃邪热迫津外泄,以致津伤。经云:治病必求于本,故未于养阴,重在清热。

伤寒论》中也有汗出不止后见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的记载,其系太阳病发汗过度,导致阴阳两伤,阳气不能温煦,阴液不能滋养经筋而致,与本案汗出四肢拘急病机有明显不同,当细思之。

4.延伸学习经典条文

《伤寒论》太阳病篇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拓展阅读:

[毛以林:《疑难危重症辨证论治24讲》(人民军医出版社)]

1.周身多年汗出

杨义炳,男67岁,长沙银太纺织有限公司,2010-10-19初诊:汗出多年,周身畏冷,近月又咳嗽,痰少,口干,苔黄腻,脉沉细。吸烟。

生黄芪30g,防风10g,白术10g,桂枝10g,白芍10g,生姜3片,大枣10个,炙甘草10g,煅龙骨30g(先煎)煅牡蛎30g(先煎),浮小麦10g。×10剂

辨证思路:《内经》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又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在生理情况下,营行脉中为卫之守,卫行脉外为阴之使,营滋卫而外阳不亢,卫护营而营阴不外泄,二者相互配合,相互维系,共同完成生理功能。若营卫不和,卫不能固其外,则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则多自汗。《伤寒论》说: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患者虽自汗多年,同时有恶寒(恶风)症状,正合桂枝汤之主症。故以桂枝汤调和营卫,合玉屏风散益气固表,加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收敛止汗。咳嗽,痰少,系近感外邪,桂枝汤不仅能调和营卫,亦可外散表邪,故不另加宣肺解表之品。苔黄似与证不和,吸烟者多黄苔,若无典型之热象,当舍舌从症

2010-10-29二诊  汗出已止,长期畏寒明显好转,咳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生黄芪30g,防风10g,白术10g,桂枝10g,白芍10g,生姜3片,大枣10个,炙甘草10g,白参10g,紫苑10g,冬花10g,浮小麦10g.×10付

辨证思路:药已中病机,汗出已止,故加紫苑、冬花化痰止咳。增参以加强益气固表之力。

2010-11-17三诊  畏冷、咳嗽大减,唯卧时背寒,寒则咳,痰呈白沫,晨起气短,舌质淡红,脉弦。

白参5g,生黄芪30g,防风10g,白术10g,桂枝10g,白芍10g,干姜6g,细辛3g,五味子10g,桔梗10g,云茯苓30g,炙甘草10g。×7剂

辨证思路:身畏冷,寒则咳,为有寒饮在肺,故以苓甘五味姜辛汤温肺化饮以止咳,仍合玉屏风散益气固表。

2010-11-25四诊:周身畏冷、背寒症除,唯感足底寒冷,手扪之不温,晨起吸冷风偶有咳嗽,舌质淡红,苔根腻,脉小弦。

制附片10g,桂枝10g,熟地15g,山萸肉10g,淮山药10g,枸杞子10g,菟丝子10g,当归10g,细辛3g,鹿角霜30g,木通10g,白芍10g,炙甘草10g.×10剂

辨证思路:身冷除,说明卫阳已复,肌表得固。但足底寒冷,说明患者素有元阳不足,盖足少阴肾之脉邪(斜)走足心,故足下寒当属肾阳不能温煦,故方以右归饮温补肾阳,合当归四逆汤温阳通脉。盖血汗同源,久汗之人,阴血亦当不足,脉小弦,为有寒凝,故合当归四逆汤温经复营。

当晚服药后,出现不适,电话联系,云服上方出现胸闷、心悸、脉不齐,持续5小时,经查,10剂中药中单包之制附片当作一剂中药,一次性熬了,不想次日足寒大减,又自行在药肆中按每剂10买入附片,加入方中。

现在药店抓药,每将附片另装一代,并不分装,多让患者煎药时自行分取,不理解者,常误将单包之数剂之附片作一剂药煎服,而导致中毒,余在临床已碰到数例,当引以为诫。

2010-12-7五诊:畏寒症消,唯气短,夜汗,舌质淡红,苔黄腻,脉沉细。

桂枝10g,白芍10g,生姜3片,大枣10个,炙甘草10g,煅龙骨30g(先煎)煅牡蛎30g(先煎)

寒除,夜汗,仍以调和营卫为法。

2011-10-19因感冒就诊,云用上方后病除,近一年身体胜过以前。

重点学习经典条文:

《伤寒论》: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2.汗出便秘案[毛以林,道少斋临证医案随录]

程亮,女,66岁,长沙市人。

2013-4-8初诊:汗出、恶风半年,兼晨起口干苦,有习惯性大便秘结5年,舌质淡红,苔黄腻,脉弦。

桂枝10,生白芍10,煅龙骨30,煅牡蛎30,生姜3片,大枣10枚,麻黄根10,黄芪20,当归20,制大黄10。×5剂。

2013-4-11复诊:

诉服方第2剂汗即止,然出现头痛,第3剂未服,头痛自行缓解。

上方除桂枝,改用生大黄10
×5

辨证思路:汗出、恶风,多为营卫不和,本案脉弦、苔黄腻使与桂枝汤证不合,其实不然,有习惯性便秘之患者,每每苔黄腻。老人多弦脉,即使系太阳中风证,其脉亦弦。方以桂枝汤加龙、牡调合营卫,伍黄芪以固表,佐当归、制大黄润肠通便。2剂汗止,说明辨证用方未离法度。然出现头痛,乃内有便秘积热,加之桂枝辛温,以致阳热上冲,故再诊去桂枝,加生大黄通腑泻热。

http://bbs.iiyi.com/thread-2401125-1.html

本文入选14年第二期爱爱医电子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