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其“生于忧患”,不如“乐天知命”/郑少逵

 秋语轩3768 2016-03-03

生于忧患,是《孟子》中的著名观点,是因忧患而得以生存发展的意思。原因是,一个人,如果身处逆境的忧患之中,心气郁结,就会奋发而起,置之死地而后生。相类似的词句也不少,例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居安思危”、“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等。

  这要告诉人的道理是:对人的一生来说,逆境和忧患不一定是坏事。再进一步说,生命说到底是一种体验,因此,对逆境和忧患的体验倒往往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有了这一笔体验后,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你可以自豪而欣慰地说:“一切都经歷过了,一切都过来了!”这样的人生,要比那些一帆风顺没有经过什么磨难没有什么特别体验的人生要丰富得多,因而也有价值得多。

  一直以来,我是认同这一观点的。有忧患意识,夕惕若厉,可防患于未然,能激发自己奋发进取而不懈怠,有所追求,以实现人生理想,最大限度体现人生价值。这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但现在却不尽然。也正因为生命说到底是一种体验,如果非不得以,我们何必活得苦巴巴,甚至自找苦吃呢?一不小心,弄成“小人长戚戚”,那是很可怜可悲的事。人,明确自己安身立命所在,明确自己的一切努力到底为了什么,明确人生终极目标是什么?安时处顺,“尽人事而知天命”,“乐天知命”,又何尝不是一个过程一个体验呢?“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我们何必厚此薄彼?故,与其“生于忧患”,不如“乐天知命”,养成“君子坦荡荡”的气度。

  一个人,如果过于安逸,浑浑噩噩,没有精神支柱,固然空虚无聊,会成为行尸走肉。但“忧患”、“努力”、“奋斗”之类也不是人一生的全部;况且,也不是人付出了努力后,就一定能实现目标的,尚有很多无可奈何的事,所谓“时也,运也,命也”,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可见,“忧患”不一定“生”。反之,“安乐”则不一定“死”。心明方向,心存敬畏,该干活时就认真干活,该吃就吃,该睡就睡,该玩就玩,顺应自然,积极向上,时刻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是一种“生”法吗?又何必“忧患”?

  贫穷困顿,固然不是我们每个人所希望的,甚至可以说,贫穷是罪恶。每个贫穷困顿的人都有改变贫穷追求宽松物质生活追求自由快乐幸福的必要和权利。但如果因此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用非正常的手段去获得“权利”,别说追求获得的过程会失去很多本可以享受的权利和幸福而得不偿失,往往,结果会得而復失,正如《大学》所言:“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很多人,经过非常人的努力后,取得了所谓的“成功”,却也不乏失落感、幻灭感乃至悲剧。这样的例子,似乎俯拾皆是。

  钱钟书有句名言,说:“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在我看来,先吃还是后吃最好的,乐观还是悲观,希望还是回忆,应该不会有固定的指向,而会因人而异─因人的不同心态而异。浮生若梦,冷暖自知。人,只要直面这一串葡萄,据客观提供的实际可能,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顺其自然而又主动积极取捨,就应该是满满的体验和收穫。反正就那么一串葡萄,看清认准后,要怎么吃就怎么吃,轻松自然的,何必摆出一副悲壮的阵势呢?

  想起《红楼梦》中的《好了歌》。明“了”,为何不“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