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水稻生产中须知基本知识 (一) 水稻概况和分类8 1、世界水稻生产概况? 截止20世纪末,全世界有114个国家生产水稻。总面积已达到15.4亿公顷。其中年种植面积超过100万公顷的国家有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缅甸、泰国、菲律宾、尼日利亚、巴西和美国。其中面积最大的是印度,2000年达到4460万公顷(6.69亿亩),约占世界总面积的29%。其次是中国,2000年水稻种植面积为3050万公顷(4.575亿亩)约占世界水稻总面积的20%。2000年世界稻谷总产量是59885万吨,其中90%以上产自亚洲。亚洲国家中,中国和印度的稻谷总产量最高,分别为19017吨和13415吨,占世界稻谷总产量的31.8%和22.4%,也就是说,世界稻谷总产量的一半以上。2000年世界平均单产是每公顷3.89吨约合666.7㎡259.4㎏。但各国的单产差异很大,单产最高的国家是澳大利亚,全国平均为每公顷9.66吨,以次为美国7.04吨、日本为6.70、韩国为6.59吨和中国为6.23吨。水稻是中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稻米历来是中国人的主食。中国的水稻面积占总粮食面积的30%,但总产量却占粮食总产的40%。1996年后我国成为水稻净出口国,1998年后,成为世界第四大稻米出口国,对世界的稻米市场作出重要贡献。 东北稻区的水稻面积在2005年时已发展到335万公顷,占全国水稻面积的11.6%,占粳稻总面积的45.9%。全国水稻生产中东北水稻面积虽小,但产量潜力和进一步扩大面积的潜力大,米质优,商品率高,内销外贸前景广阔,在稳定市场,保障口粮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2、吉林省水稻生产有什么优势? 吉林省地处东北腹地,高纬度地区,水稻生产历史悠久,农民的技术水平高,有良好的水质、气候、土壤,生态环境有利于水稻生长,水稻病虫害相对少。在水稻生育期内,日照时间达13~16小时,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水稻生长和干物质积累,水稻出穗后最高气温一般不超过30度,不易出现高温效应等有着天然生产优质稻谷的条件,是北方寒冷稻作区优质稻谷的主要生产地区。但吉林省地处长白山地区,东部山区、半山区生育期短,冷害发生频率高,产量不稳,中部地区水源不足,限制水田面积的增加,西部地区盐碱较重影响提高米质,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和新一带农民数量的增加农民的技术水平掺差不齐等不利因素。 2006年吉林省的水稻面积1100万亩左右,水稻面积已接近极限,进一步增加面积的空间很小。因此水稻总产100亿斤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产量就应在提高单产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一定要充分挖掘独天得后的优势自然条件,大力发展优质稻谷,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增加效益。 前面已述,老天给予吉林省得天独厚生产优质稻谷的自然条件。简单与东北三省的其他省份比;我省比黑龙江气候条件好,有利于种植较晚熟的品种(一般早熟品种米质较差)。我省的土壤以壤土和白浆土为主土壤有利于提高米质,但黑龙江省是以草炭土为主的土壤,很难生产特别优质的稻谷;辽宁省的气候好于我省,但是从主观上,他们主要的目标是解决粮食自给,因此主要以高产为目标,推广籼粳杂交为主的高产品种,其米质不如我省。另一方面辽宁省的水稻主产区大部为盐碱土壤,也产不出高档的优质米。所以,可以说吉林省是在我国生产高档优质米的最好的区域,而且实践也证明我省生产的稻谷米质,整体上好于国内任何各省份。 3、水稻有哪几种类型? 按照植物分类划分,我国水稻品种都属于亚洲栽培稻。亚洲栽培稻有两个亚种,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籼稻和粳稻。粳稻中又包括两个生态类型,既温带粳稻和热带粳稻。热带粳稻也叫哇稻。北方种植的水稻,基本上属于温带粳稻。 我国南方由于生育期长按生长季节不同划分为早稻、中稻和晚稻。北方稻区种植的均属于早粳或早熟中粳类型。同类型的品种根据栽培方式的不同分为水稻和陆稻;又根据淀粉含量分为黏稻(非糯稻,北方叫苯稻)和糯稻(粘稻);根据生育期长短分为早熟、中熟和晚熟等。 4、粳稻和籼稻的差别是什么? 籼稻和粳稻两者在形态特征、生理功能以及支配特点上都有很大的区别。 从形态上和经济形状上看,一般籼稻比粳稻茎秆较粗,分蘖力较强,叶色较淡,谷粒细长,容易落粒,出米率低。籼稻比粳稻的直链淀粉含量高,煮饭时胀性大,粘性小,米饭散落。 从生理特性和适应性上看,籼稻比粳稻吸肥性强,耐肥力差,易倒伏。籼稻在温度12度以上时才能发芽,耐寒力较差,而粳稻则温度10度时就可以发芽。在温度适宜条件下,籼稻的光合速率高于粳稻,繁茂性好,易早生快发。 地理分布上看,籼稻适应于在低纬度,低海拔的湿润热地区栽培,如我国的南方。粳稻则适应于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栽培,如我国东北稻区,华北稻区和西北稻区,也可在云贵高原的高海拔稻区和长江流域双季稻或晚稻稻区种植。 5、什么是杂交稻? 采用特定的方法或技术使两个亲本杂交,利用杂交一代(F1)的优势,生产稻谷的水稻称为杂交水稻。根据杂交稻种子生产途径不同可分为三系杂交稻,即利用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三系配套生产杂交种;两系杂交稻,即利用光敏感核不育系和恢复系生产杂交稻种子;化杀杂交稻,即利用化学物质杀雄生产杂交稻种子。根据亲缘关系,又可分为三系杂交籼稻,三系杂交粳稻,三系杂交籼粳亚种间杂交稻,两系杂交籼稻,两系杂交粳稻,两系杂交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等不同类型。 杂交稻利用的是杂交一代的优势,虽然杂交稻种植后,外观上看与常规稻一样整齐一致。但是其遗传基础是杂合体。因此用杂交一代生产的稻谷做种子,第二代会产生很大的性状分离,产量就明显下降。所以杂交稻必须年年换种。常规稻是遗传基础基本一致,上一代和下一代不仅长势一致,产量也基本相同,因此常规稻不需年年换种。 6、什么是陆稻? 陆稻俗称“粳(jing)子”又称旱稻,种在旱地的稻子。陆稻的生物学特性,外部形态和内部解剖结构与水稻基本相似,如陆稻也有适于沼泽生长的裂生通气组织,由根部通过茎叶与气孔连接,以吸收空气来补充淹水条件下的氧气不足等。因此,可以认为陆稻是有水稻演变而来的适合旱作“土壤生态型”。 陆稻与水稻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完全在旱田条件下栽培,只要土壤中有一定量的水分,就可以生长良好。由于有通气组织,陆稻能比其他旱田作物更能抗涝,更适于在多雨,低洼或淹水条件下栽培。目前我省旱地栽培的稻籽基本都是在水稻种子中选出的抗旱性较强的水稻种,很少有专用的陆稻。 7、什么是超级稻? 1981年,日本人试图通过籼、粳杂交的方法育成比当地的秋光品种增产50%或每公顷10吨糙米的超高产品种提出来超高产育种目标。1989年,国际水稻研究所也正式启动新株型超高产育种计划。1994年该所育成了新株型超高产品种,西方媒体立即用超级稻一词来宣传这一成果。从此超级稻一词成为超高产品种的代名词。实际上超级稻、超高产品种和新株型稻是同一个育种目标的三种不同叫法。中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到90年代中期,已在育种理论、育种方法和育种实践上取得了全面突破。进入21世纪后,超级稻新品种已大面积示范推广。 中国的超级稻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南方的杂交超级籼稻;另一类是北方的常规超级稻。两者的666.7㎡产量都达到800㎏的高产水平,而且均已有超级稻品种审定和大面积推广。我省育成的吉粳88和辽宁育成的沈农265就是其中的两个代表品种。 8、粘稻和“苯稻”区别是什么? 水稻分类上根据淀粉含量分为黏(念占)稻(非糯稻,北方叫苯稻)和糯稻(粘稻)。水稻的籽粒中含有的淀粉可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之分,水稻籽粒中含直链淀粉98%以上的品种叫黏稻,也就是北方说的苯稻,否则支链淀粉占98%以上的品种叫糯稻(粘稻)。 (二) 水稻的发育特点17 9、水稻一生有几个生育阶段? 生育期是指作物一生中外部形态上发生显著变化的若干个阶段。根据水稻生长发育状况的不同通常将其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即营养生长阶段和生殖生长阶段。水稻种子萌化到幼穗分化以前的根茎叶的发育阶段叫营养生长阶段,这一时期主要包括苗期、分蘖期、拔节期。水稻植株生殖器官幼穗、花、种子的生长发育阶段叫生殖生长阶段,这个时期包括孕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每个阶段按照发育的不同程度还可以细分,如苗期还可以分为出苗期、离乳期等。 10、水稻的“两性一期”在生产上有何意义? 水稻的“两性一期”是指水稻的感光性、感温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期。由于基本营养生长期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性,故水稻的“两性一期”亦称为水稻的“三性”。 水稻的感光性,是指水稻对日照时间的反应特性。水稻是短日照作物,只有在日照时间短于一定的临界值时,才能进行幼穗分化和抽穗。缩短日照可提早这一进程,延长日照则延迟这一进程。有些水稻品种感光性强,有些水稻品种感光性弱。 水稻的感温性,是指水稻的生育转变(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受温度条件显著影响的特性。水稻是喜温作物,高温可以促进其生育转变,使生育期缩短。如果温度始终保持在生长起点和发育起点之间,水稻就只能生长而不能开花结实。同感光性一样,有些水稻品种感温性强,有些水稻品种感温性弱。我国的大部分水稻品种都是感温性强,感温性弱的只有极少数。 水稻的基本营养生长期是指水稻在充分满足温度(高温)和光照(短日照)等条件下进行生育转变所需的最短的营养生长期。水稻的基本营养生长期变幅一般为15~50天,其中,感光性强的水稻品种都较短,而感光性弱或迟钝的品种都较长。 水稻的“两性一期”在生产上可以指导水稻的科学引种。南方的品种向北引种时,往往生育期延长,而北方或高海拔的品种向南方或低海拔引种时,往往生育期缩短。因此,引种通常在同纬度同海拔地区间进行。我省引进北方(黑龙江)品种时应考虑晚一些熟期品种,引进南方的品种时品种熟期应早一些,而且与我们距离越远引进的品种熟期越晚或早。 水稻的“两性一期”有生产上的另一应用就是在栽培上合理地选择品种,确定合适的播期和秧龄,制定合理的栽培措施。 11、水稻的器官同伸关系对水稻栽培有何意义? 由于水稻各器官的发育都按照一定的规律发育。因此,相互间有一定对应关系,这种器官间有规律的对应发育规律叫器官的同伸关系。我们就可以利用这种关系判断水稻的生长发育情况,以次为根据指导生产。比如说,分蘖的发育与叶的生长就有比较密切的同伸关系,长第4叶的同时在第1节上出现第一个一次分蘖(n-3),长第5也时在第2节上出现第2个一次分蘖等依次类推。如果稻叶长出后,该出现的分蘖不出现就说明水稻的生长出现问题,查找原因加以纠正。又如,已长出的水稻叶片占本身总叶数的72%时,水稻就进入幼穗分化阶段的同时也开始进入拔节时期,水稻生产也应采取相应的有利于穗生长的管理措施等等。水稻的各个器官之间都有很密切的同伸关系,如果掌握了这些规律。只要了解某一个器官的生长状况,就可以了解整个水稻各器官的发育状况,依次为依据调节水肥措施,指导水稻生产有着极其重要意义。 12、水稻的根系生长和分布有哪些规律? 水稻根系属于须根系。根据发生的先后和部位不同,可分为种子根(胚根)和节根(不定根、冠根)两种。 种子根分为初生胚根和次生胚根,初生胚根为1条,直接由胚的胚根长成,次生胚根为1~4条,由中胚轴上长出(只在深播或化学药剂处理时才发生)。种子根垂直向下生长,作用是吸收水分、支持幼苗,一般待节根形成后即萎枯。 节根是从植株基部茎节(包括分蘖节)上长出的不定根,数目甚多,是水稻根系的主要部分,因其环生于节部,形似“冠”状,故又称冠根。节根按着生位置可分为上位根和下位根。上位根较细较短,一般横向或斜向伸长,分布于土壤的上层和中层。下位根较粗较长,多分布于土壤中层或斜下层。随着分蘖的增加,根群也逐渐发展,可以有多级分枝。直接由茎节上伸出的称一级根,自一级根伸出的称二级根,依次可以生出六级根。一般老根呈褐色,新根呈白色,新根近根尖部分生有根毛,级次越高则根毛越少,六级根不生根毛。土壤疏松或通气性好时,根毛较多,长期淹水或氧气缺乏时根毛很少甚至没有,分枝根的级数和数量也少。 水稻根系的分布,在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在分蘖期,一级根大量发生,但分布较浅,多数在0~20厘米土层内横向扩展呈扁椭圆形;在拔节期,分枝根大量发生,并向纵深发展,至抽穗期,根系转变为倒卵圆形,横向幅度达40厘米,深度达50厘米以上;在开花期,根部不再继续绅展,活动能力逐渐减退;接近成熟期时,根系吸收养分的能力几乎完全停止,这时所需的养分全靠植株体内的养分转移维持。从总体上看,水稻根系主要分布在0~20厘米土层中,约占总根量的90%。从全生育期看,水稻在抽穗期根量达最大值。 13、为什么说白根有劲、黄根保命、黑根有病、灰根要命? 水田中水稻的根系由不同年龄的根组成,由于土壤氧化还原性质的影响,各年龄的根有白色、黄褐色、黑色和灰色等。根的不同颜色,反映了根的不同活力情况。 白根一般都是新根或是老根的尖端部分,这些根泌氧能力强,能使周围的土壤呈氧化状态,形成一个氧化圈,将其周围的可溶性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沉淀,使其不聚积在根的表面,保持了根的白色。白根有很强的生理功能,生命力和吸收能力都很强,所以说白根有劲。 黄根一般出现在老根和根的基部表面。这些根因为老化,外皮层细胞壁增厚,泌氧能力下降,氧化范围缩小到贴近根表,三价铁沉积在根上,成为黄褐色铁膜。这层铁膜有保护作用,可防止有毒物质浸入根的内部,但这种根系吸收能力大大减弱。所以说黄根保命。 长期淹水以后,由于土壤内氧气不足,二价铁较多,同时,有机质进行嫌气分解,产生硫化氢等一系列有毒物质。当硫化氢和二价铁相结合时,便生成硫化亚铁(黑色)沉淀在根表,使根变成黑色。这种根生理机能进一步衰退。所以说黑根生病。 当土壤中还有一定数量的二价铁存在时,可以及时清除硫化氢的毒害作用,对水稻生长是有益的。若土壤缺少铁元素,硫化氢得不到消除,对根的毒害作用就更大,能抑制根系的呼吸作用和吸收功能,使稻根中毒死亡。硫化氢中毒症状是,拔起稻苗观察根系呈灰色水渍状,有臭鸡蛋气味。所以说灰根要命。 前面已经谈到,水稻在长期淹水情况下,土壤通气状况不良,氧气不足,就会产生大量的还原性物质如硫化氢和二价铁离子,当硫化氢和二价铁结合时,就生成了黑色的硫化亚铁,硫化亚铁沉积在根表面,使根变成了黑色。所以,水稻黑根的产生归根结底是由于土壤通气状况不良造成的。这就要求水稻的栽培管理无论在秧田还是本田都不能长期淹水,秧田要尽量保持良好的通气状态,本田则应保持浅湿干或湿润状态,必要时还要晾田或晒田,以调节土壤的通气状况,从而减少黑根的发生。 14、水稻叶片各具有哪些功能? 水稻的叶分为鞘叶(芽鞘)、不完全叶和完全叶三种。 鞘叶即芽鞘在发芽时最先出现,白色,有保护幼苗出土的作用,特别是在旱播情况下。 不完全叶是从芽鞘中抽出的第一片绿叶,一般只有叶鞘而没有叶片。在计算主茎叶片数时通常不计入。 完全叶由叶鞘和叶片组成。叶鞘和叶片连接处为叶枕,在叶枕处长有叶舌和叶耳。叶鞘抱茎,有保护分蘖芽、幼叶、嫩茎、幼穗和增强茎秆强度,支持植株的作用。同时,叶鞘又是重要的贮藏器官之一,叶鞘内同化物质的蓄积情况与灌浆结实和抗倒伏能力有很大关系。叶片为长披针形,是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在栽培中,叶片的长短、大小和数量对产量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叶片、叶鞘、叶枕、叶耳、叶舌以及芽鞘常有绿、红、紫等不同颜色,是识别品种的重要特征。 根据水稻叶片的着生部位、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和对各器官建成的作用等,水稻叶片可以分成三组。 第一组,近根叶,又称营养生长叶。此组叶片为茎生叶前第2叶及以下各叶,着生在分蘖节上,叶鞘呈扁三角形,中肋明显,叶腋间能产生分蘖,叶节部(叶鞘与茎节连接部)能发根。近根叶的直接作用是提供分蘖、发根以及基部节间组织分化等所需的有机养分,其后效应是为壮秆大穗形成奠定物质基础。 第二组,过渡叶,即分蘖末期至穗分化始期长出的2~4叶,因品种不同而有差异。它们中的最下一叶叶鞘在地下非伸长节上,其余1~3叶均为基部的抱茎叶。过渡叶叶鞘圆形,中肋不明显,叶腋内一般不发生分蘖,下部2叶的叶节上发生次生根。其功能从分蘖末开始,一直延续到抽穗前后。它们是根系生长,茎秆伸长充实,幼穗分化和发育及籽粒形成的有机营养的主要供给者。 第三组,茎生叶,或称生殖生长叶,为最上部3片茎生叶。其功能期始于颖花分化期,一直延续到成熟期前。它们对提高结实粒数和促进中上部节间的发育、籽粒的灌浆、结实等起重要作用。 和其他作物一样,水稻产量形成的本质也无非是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固定在有机体中。一般来说,水稻物质生产有两个90%,一是水稻一生固定的所有干物质当中,有90%来自光合产物,二是在光合产物中,有90%来自叶片的光合作用。可见,在抽穗后水稻的功能叶片对籽粒产量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其中,上部三片叶即剑叶和倒2叶、倒3叶是主要的功能叶片,三者提供营养物质的比例由上而下大致为2∶2∶1。上部三片叶的平均综合灌浆能力,约为每平方厘米叶面积承担1粒稻米所需的营养。上部三叶以下的叶片参与灌浆极少,但对保持根系活力很有帮助,也是不可忽视,特别是倒4叶、倒5叶是成熟期根系营养的主要供应者。因此,水稻后期叶片存在多少,生长健壮与否,极大地关系着水稻产量的高低。 15、怎样计算叶龄和秧龄?叶龄和叶龄指数对生产有何意义? 水稻叶龄是指主茎的出叶数目,水稻秧龄是指植株的生育天数。二者都是表示水稻植株生育进程的。 叶龄的计算以主茎上长出的最新叶片为准,如长出第7张叶片时,叶龄为7;当第8张叶片未完全展开时,以展开部分占第7叶的比例计为小数,如展开叶长度达第7叶长度的三分之一时,叶龄计为7.3。秧龄的计算一般以出苗后秧苗经历的天数计。以上是单个植株计算叶龄和秧龄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是针对群体,一般要同时调查多株(>20),以其平均值来表示。 叶龄指数是指水稻主茎上所观察到的叶片数占该品种主茎总叶数的百分数。用公式表示为: 叶龄比秧龄更能准确地反映植株的生理年龄和实际生育进程。原因在于用天数表示的秧龄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相同天数的秧苗其实际生育进程往往并不相同,而对于叶龄来说,由于其与分蘖、根系、节间和穗分化之间的同伸关系比较稳定,不易受外界条件影响,叶龄相同的秧苗生育进程基本相同。因此,在生产上用叶龄来推算营养生长期的生育进程,叶龄指数来推算生殖生长进程比较准确。 (1)用叶龄代替秧龄,确定适宜的移栽期。 (2)出叶速度可作为肥水管理的一项动态指标。如在分蘖期,肥水管理适当,外界环境条件适宜,主茎出叶迅速,一般每隔5天左右出1片新叶,标志着分蘖增长迅速,有利于提高有效分蘖率。反之,出叶速度慢,就应采取措施加以促进。 (3)用叶龄指数预测幼穗分化开始日期和发育时期,进而采取相应的栽培措施,达到促花保花,提高结实率的目的。如不论品种、栽培时期如何,叶龄指数达78左右,即为第一苞分化期;达85时为二次枝梗分化期;达97左右为减数分裂期;花粉母细胞充实并形成外壳的时期,即剑叶伸长终止期,叶龄指数为100。 16.什么时期出生的分蘖才能形成有效穗? 有效分蘖是指最后能形成有效穗并结实的分蘖,不能形成有效穗或中途死亡的分蘖均为无效分蘖。有效分蘖决定最终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是构成产量的主要因素。 什么样的分蘖才能成穗,主要决定于分蘖出现的时间和独立生活能力。分蘖具有3片叶以前,生长所需要的养料主要是由主茎供给的,分蘖本身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到了3叶或3叶以后,分蘖便陆续从自己的第一叶叶节(叶鞘与茎节连接处)上发出冠根,吸收水分和养分,同时分蘖本身也已具有一定的叶面积,能制造有机物,满足本身生长发育的需要,维持独立生活。所以一般必须有3片叶的分蘖才可能成为有效分蘖。 水稻长穗拔节后,主茎和大分蘖由于茎秆和稻穗的迅速生长,需要大量的养分,对小分蘖形成激烈的竞争,这时如果小蘖还不到3片叶,由于得不到充足的养分供给,便停止生长,成为无效分蘖。一般主茎每长一片新叶约需5~6天,分蘖每长一片叶也要5天左右。这样便要求分蘖至少在长穗、拔节前15天左右出生,才能长到3片叶子,成为有效分蘖,在此以后发生的分蘖,由于生长的时间不够,则多半成为无效分蘖。 必须指出,分蘖有效与否,除与发生时期有关外,还与当时的生长环境有密切关系。如有些稻田由于前期施肥过量,分蘖过多,群体过大,田间郁蔽严重,处于稻株下层的分蘖,即使具有4片叶,也会因光照不足而成为无效分蘖。相反,插得较稀,群体较小,光照条件较好的稻田,肥水条件又能跟上,有些只有2~3片叶的小分蘖,也有可能成为有效分蘖。所以,合理栽植,使群体和个体生长协调,是促进分蘖成穗、实现穗多穗大的重要措施。此外,肥料水平与分蘖能否成穗也有密切关系。肥料充足,有些小分蘖也可以成穗。肥料不足,有些大分蘖甚至主茎也可能死亡。所以,分蘖期田间管理的任务,除了促使秧苗早生快发外,还要创造有利于分蘖成穗的条件,力争较多的分蘖成穗。 17.分蘖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水稻分蘖与栽培技术和环境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温度是影响水稻分蘖的重要因素。分蘖的最适温度是28~31℃,低于18℃就不会发生分蘖。水稻分蘖的部位一般都在表土下2~3厘米处。因此,影响分蘖最直接的温度是水温和地温。据研究,分蘖期白天浅灌1~2厘米水层比深灌4厘米的地温高1~2℃,而晚上浅灌的反而比深灌的低0.5℃左右。所以,分蘖初期白天采取浅灌水的方法,对于提高地温,促进分蘖的发生和生长是有效的。 插秧的深浅与分蘖发生的慢快也有密切关系。秧苗浅插,表层通气良好,地温也容易升高,有利于分蘖的发生。如果秧苗深插达7厘米时,地温要比3.5厘米的地温低1~2℃左右,而且分蘖节要达到地表后才能分蘖,低节位分蘖就不发生,分蘖节位升高。同时,每伸长一个节间约需时间5~7天,分蘖期延迟,有效分蘖大大减少。 氮素对分蘖发生的影响不容忽视。稻株生长必需具有一定的氮素水平,叶片含氮量高于2.5%(干重)时,新叶才能伸长,稻苗含氮量在2.5%以下,分蘖停止,只有超过3.0%时,分蘖才迅速生长。一般来说,分蘖期水稻叶片含氮量(而不是稻株含氮量)达到4%~5%时,稻株才可望获得高产。 光照对分蘖也有很大影响。秧苗移栽后,如果阴雨天多,光照不足,光合产物少,叶鞘伸长,秧苗细瘦,不利于分蘖的发生。反之,分蘖期晴天多,光照好,叶鞘较短,植株生长健壮,分蘖多而快。 营养元素与分蘖的发生也有密切关系。一般营养水平高,分蘖发生早而快,分蘖时间也较长;反之,营养水平低,分蘖发生迟缓,停止早。营养元素中氮、磷、钾三要素对分蘖的影响最为显著,其中以氮素影响最大。所以,速效氮肥供应充足及时,分蘖发生的就早而多。 18、怎样提高水稻有效分蘖? 水稻分蘖阶段北方稻区的气候特点是气温低、水凉、地凉。所以水稻扎根慢,缓苗慢,分蘖慢,有效分蘖期短,有效分蘖少。因此,北方稻区提高有效分蘖率,减少无效分蘖率成为水稻栽培主要技术。提高有效分蘖的方法有一下几种。 (1)减少苗田播种量,提高秧苗素质,争取苗田分蘖是提高有效穗数的基础。根据试验表明,苗田分蘖大部是第一节位的分蘖,插秧后这个分蘖就能够直接生长,成为有效穗数的主要来源,占整个有效穗数的15%~20%。插秧后第二节位的分蘖因气候,温度等影响能够成为分蘖的数只有20%以内,只占有效穗数的5~7%。第3节位的分蘖因移栽伤的影响基本不分蘖,第4节位开始进入正常分蘖。以上结果表明,提高有效分蘖的最有效途径是减少播种量,提高苗田分蘖率。 (2)适时插秧是提高有效分蘖的主要环节。水稻的缓苗与温度有密切关系,水稻生长最基本的温度在12度以上,而且,水稻缓苗初期的温度要求更加严格。我省一般在5月17日左右,有一场低温寒潮天气。插秧早了如遇到这次寒潮,水稻就大缓苗,1~3节位的分蘖就停止生长和分蘖。必然影响有效穗数 (3)减少分蘖肥是提高有效分蘖率,减少无效分蘖的关键。前面已述,水稻分蘖是有一定规律的,按着这个规律分蘖初期分蘖就少,到6月20日左右,进入分蘖高峰期。如果分蘖初期追肥过多,分蘖后期的分蘖过多,高节位分蘖就增加,造成无效分蘖就增加,减少有效分蘖率。 除此之外,品种的分蘖能力,苗田的磷肥使用量,插秧的深度,插秧密度等都影响分蘖。生产上应根据当地气温条件,秧苗素质,品种特性,地力条件灵活掌握各项技术,提高有效穗数。 19、水稻的分蘖过时就不发吗? 水稻分蘖能否发生并能成穗,这与秧苗当时所处的外界环境条件和插秧密度有关。对于正常植株来说,某一分蘖应该发生,而且亦有可能成穗,但是由于环境条件不好,满足不了分蘖生成所需的条件,这个节位的分蘖芽就不能萌发,处于休眠状态,分蘖芽一旦处于休眠状态,以后即使在适宜的条件下,也不再产生分蘖,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过时不发”现象。因此,生产上要掌握好分蘖的有效时期,及时促进、适量追肥、科学给水、改善稻株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避免发生“过时不发”现象。 20、水稻有几个节可以伸长? 水稻拔节的标准是茎秆基部第一个伸长节间长度达到1cm以上,由扁变圆。当全田有50%的植株开始拔节时,即称拔节期。水稻节间伸长,是自下而上逐个顺序进行的,吉林省水稻品种伸长节间一般3~5个。 拔节期是水稻栽培管理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在拔节前后进行肥水调控,是实现对水稻平稳促进,使之稳步生长的有效措施。肥水调控至少有如下几方面积极作用:(1)促进根系向纵深发展,白根和黄根数量增加;(2)抑制后生分蘖发生,加速弱小分蘖死亡,提高成穗率;(3)促使基部节间缩短增粗,机械组织加厚,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4)避免叶片过分伸长,改善中期群体结构;(5)抑制稻株蛋白质合成,促进同化产物在茎鞘中的积累,为后期产量形成做好物质储备。 拔节期前后的肥水调控,主要有一下措施:(1)6月25日分蘖超过计划的穗数15%时,与6月25日~30日间排水烤田至出现细小裂纹。通过排除田间水层,利用叶面蒸腾与株间蒸发,降低稻田土壤含水量的一种措施,其直接作用是控制土壤水分。同时由于烤田后土壤中含氧量增多,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提高,铵态氮被氧化或逸失,磷由易溶性向难溶性转化,耕层土壤中有效养分含量暂时降低,说明烤田又具有间接控制养分的作用。(2)6月25日分蘖与计划的穗数相同时,6月25日开始,采取灌3㎝水,待水落干后再灌3㎝水,依次反复进行(间隙灌水法)到秋收。7月10 日后施用穗肥。(3)6月25日分蘖与计划的穗数的80%左右时,从7月初开始,采取灌3㎝水,待水落干后再灌3㎝水,依次反复进行(间隙灌水法)到秋收。7月5 日施用穗肥。 21.拔节与幼穗分化有什么关系,生产上有什么意义 水稻幼穗分化和稻株拔节有密切的关系,但二者并不一定同时开始。二者发生的先后,因品种生育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概括起来有三种,即重叠型、衔接型和分离型。 重叠型:所谓重叠型是指主茎基部第一个节间开始伸长时,幼穗分化早已开始。地上部分仅有3~4个伸长节间的中熟、中晚熟品种,属于这种类型。 衔接型:这类品种主茎基部节间伸长时,幼穗刚好开始分化,二者同时开始,所以称为衔接型。这种情况多在一些晚熟熟品种中发生,如秋天小町、秋光。 分离型:这类品种主茎基部节间伸长时,幼穗分化尚未开始,拔节在幼穗分化之前,彼此分离,故称之为分离型。我省没有这样是品种。 上述三种类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随栽培季节和栽培地点等条件和措施的改变而有所变化。明确拔节和幼穗分化的关系,在生产上很有意义。在拔节前后,往往是烤田调节肥水的关键时期,而决定烤田轻重和烤田早晚的重要依据之一。对于分离型品种,烤田时期可以略为延迟,程度也可以稍重些,而对于重叠型和衔接型品种,则烤田时期一定要有所提前,结束也不能太晚,同时程度要轻,否则就会影响幼穗分化,严重时可导致颖花大量退化,对产量形成得不偿失。因此,明确拔节与幼穗分化的关系,有利于协调控蘖减耗、壮秆防倒与促花保粒的矛盾,使营养生长顺利过渡到生殖生长。 22、穗分化一般经历几个时期? 稻穗从分化开始到发育成穗,根据不同的划分方法,可以划分为4期、5期和8期,其中5期划分法较为简洁,也较为通用,现介绍如下: 第1期,苞分化期。穗轴分化分节,处于倒4叶出生后半期,经历半个出叶期。 第2期,枝梗分化期。先后分化形成一次及二次枝梗,处于倒3叶出生期,经历1个出叶周期。 第3期,颖花分化期。分化形成花器,即颖花,以及雌雄蕊,一般在倒2叶出生至倒1叶露尖期,经历1到2个左右出叶周期。 第4期,花粉母细胞形成及减数分裂期。分化形成性细胞,一般在倒1叶出生中、后期,经历0.8个左右出叶周期。 第5期,花粉粒充实完成期。配子体进一步发育成熟,外形上孕穗,相当于1个出叶周期左右。 在生产实际中,对穗分化各期的准确把握,有利于采取正确的栽培措施进行调控和保护,如颖花分化期是水分敏感期,晒田处理必须在此前结束;减数分裂期是温度敏感期,对低温反应敏感,此期要注意采取措施加以保护。穗分化各期的判断可以根据器官同伸规律从植株形态上加以判断,如颖花分化期在形态上表现为倒二叶露尖,减数分裂盛期在形态上表现为剑叶伸出(叶耳露出)。 23、什么是减数分裂期?何时减数分裂? 在生产实践中,水稻的减数分裂期可以根据器官相关性,用叶的形态变化来加以准确判断。最常用的方法是以剑叶叶耳与倒二叶叶耳的间距来判定(剑叶为植株最上部第一叶,倒二叶为植株最上部第二叶,叶耳是叶上一个形状小、成对、类似耳朵的附属物,生长在叶片与叶鞘连接处的两边)。 首先,要确定好叶耳间距的表示方法。当剑叶叶耳由倒二叶叶鞘出现、位置在倒二叶叶耳之上时,间距为“+”,当剑叶叶耳与倒二叶叶耳高度相等时,间距为“0”,而当剑叶叶耳仍在倒二叶叶鞘中时,间距为“-”。一般情况下,减数数裂开始于叶耳间距接近-10厘米时,活跃于叶耳间距为-3~0厘米时,最终结束于叶耳间距为+10厘米时。也就是说,当剑叶叶耳由倒二叶叶鞘中刚出现时,幼穗正处在最旺盛的减数分裂期。 对减数分裂期的准确把握,在生产上有重要意义。因为该期是水稻对环境胁迫最敏感的时期。该期要注意两点,一是要防止低温,二是要加强水肥管理,特别是要及时施肥。防止低温是因为低温影响减数分裂的正常进行,使花粉粒不能正常发育,造成雄性不育,最终导致结实率下降;加强水肥管理是出于保证每穗粒数的需要。每穗粒数的多少是由二次枝梗分化期增加的颖花数和减数分裂期减少的颖花数共同决定的,而造成减数分裂期颖花数减少的主要原因就是该期缺少营养,特别是氮素营养。因此,在减数分裂期前追施氮肥,往往可以防止颖花退化,使最终每穗粒数提高。 24、不同品种垄挨垄能不能传粉? 水稻属自花授粉作物,开花之初,内外颖顶部开始展开,花丝伸长,花药逐渐被送出内外颖,但通常花药在伸出之前就已开裂,许多花粉粒自行落到自花柱头上,完成自花授粉受精。当花药略高于内外颖或垂于内外颖边缘时,花粉粒飞散于空气中,被风吹送到其他颖花(同株或异株)的柱头上。由于自花授粉早于异花授粉,所以不能实现异交,只有当自花花粉粒败育时(称雄性不育),才能实现部分异交,但对全田而言,这一比例通常低于1%,最高亦不超过5%。因此,在进行常规品种繁育时,垄间一般不会混杂,不用设立隔离带。 25、水稻开花后几天能发芽? 水稻开花、受精以后,子房逐步发育成米粒(俗称糙米,与颖壳合称谷粒)。受精后的卵细胞发育是非常迅速的,一般在开花后8~10小时便开始细胞分裂。开花后8~10天,胚部便分化出胚芽、胚根、盾片及其它器官,这时便已具备了发芽能力。此后,胚进一步发育,完成生理上的成熟。在胚发育的同时,胚乳也迅速发育。开花后,胚乳细胞便开始分裂,开花后5天胚乳细胞可填满整个胚囊,9~10天胚乳细胞分裂完毕。由于胚乳细胞发育较快,米粒在开花后3天就达颖壳全长的二分之一,5~7天即可伸到颖壳的顶部达到最大长度。以后米粒向两侧加宽加厚,开花后12天左右接近最大宽度,13~14天接近最大厚度。米粒的充实除主要依靠淀粉外,脂肪、蛋白质的积累也起一定作用。 (三)水稻的田间诊断和营养诊断11 26、水稻的长势是指什么? 水稻的长势是指稻株和群体的生长速度或生长趋势,如分蘖的早晚、多少,出叶的快慢,发根的强弱等等。水稻长势的诊断常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叶耳距:叶耳距是指二个相邻叶的叶耳间的距离。在正常情况下,叶片和叶鞘的长度随着叶位增高而加长。在拔节前,各叶叶鞘都着生在密集的分蘖节上,起点基本相同,叶鞘长度的递增明显地反映在上、下两叶的叶耳距上。随着新生叶片的不断定型,叶耳距一个比一个大。如果某一时期生长受阻,叶耳距便缩短,受阻程度愈大,缩短愈多。北方稻区早春易受低温影响或有些药害的影响,生长受阻,即表现为秧苗矮、叶片短,相邻二片叶的叶耳重叠,叶耳距为零。在正常情况下,健壮苗基部至第一片叶的叶耳距应为2~3厘米。 (2)定型叶叶长:定型叶的长度反映了稻株在该叶伸长期间的营养水平,也可以此预估以后营养状况。最后三片叶(顶部三叶)是结实期的主要功能叶,这些叶片长势是诊断后期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顶部三叶较长、厚、直立,茎基各叶较短小,后期可获得较为显著的增产效果。 定型叶的长度还反映该叶同伸器官的生长状况,由此可作出许多相关诊断。如倒2叶和倒5节节间同伸,倒2叶过长,则倒5节节间必然过分伸长,因而倒伏的可能性就越大。又因倒2叶在相当程度上受倒4叶的控制,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倒4叶往往和后期倒伏也有密切关系。 (3)植株高度和分蘖速度:植株高度和分蘖速度反映了植株整体营养水平。一般来说,营养状况不良时,植株矮小,分蘖少而缓慢,而当营养状况良好时,植株高大健壮,分蘖多而整齐。如果发现株高和分蘖生长异常时,要结合具体表现分析原因(如缺素等),采取相应的措施。 27、水稻的长相是指什么? 水稻的长相是指水稻植株根、茎、叶、穗等各器官的形态和姿态,即稻株或群体的样子,包括叶的大小、形态、披挺,根群形状,群体结构等性状。长相诊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叶相:即叶的长相。可分为五种类型,叶片直立;叶片上部稍弯,但叶尖仍在最高点,所谓“挺”;叶尖降至最高点以下,但仍然在该叶叶枕至最高点的1/2以上,所谓“弯”;叶尖降至叶枕至最高点1/2以下,但不低于叶枕,所谓“披”;叶尖降至该叶叶枕以下,所谓“垂”。 叶相反映了稻株代谢状况。稻株代谢愈旺盛,生长愈迅速,叶片组织愈嫩,则披、垂愈严重;反之,稻株逐渐向积累型代谢转移时,生长减慢,叶片伸长受到抑制,叶片便逐渐挺、直。披、垂叶在叶面积指数较小时,可以扩大受光面积,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但当叶面积指数较大时,叶相必须挺直,才能减少互相遮阴,增加单位面积上的光合量。因此,在叶面积指数不大的分蘖盛期,叶相“弯”较为有利,披、垂叶也影响不大。但进入长穗期,叶片必须挺直,才能向高产方向发展。叶相诊断,通常以功能盛期的倒2叶、倒3叶为主。 (2)叶色:叶的颜色反映了植株的代谢特征。当叶的颜色深绿(俗称“黑”)时,表明植株氮素充足,体内氮代谢旺盛,蛋白质合成多,各器官生长迅速,同化物积累差。当叶的颜色浅绿(俗称“黄”)时,表明植株氮素不足,体内碳代谢旺盛,此时蛋白质合成减弱,但同化物积累增多,各器官健壮挺实,并为后期产量形成奠定基础。叶色黑黄的变化,为水稻栽培上采取各种措施提供了依据。在北方稻区,插秧后缓苗期叶色黄,分蘖盛期叶色黑;幼穗分蘖和拔节期叶色变淡,幼穗生长期变黑;减速分裂期变淡,出穗期变黑,是正常的叶色变化,应根据这些变化调控肥水。 (3)株型、丛型:单株稻的长相叫做株型,一穴稻株的长相为丛型。株型和丛型是看苗诊断的重要指标。在生产上最重要的是丛型,高产田一般要先后经历五种丛型:首先是“喇叭筒”型,即在有效分蘖期株丛应象喇叭筒那样上大下小,如果丛型“拢起来”,就要及时补肥;其次是“大胡子”型,是说到拔节期丛型下大上小,叶片分蘖很多,大小不一,象“胡子状”;再次是“打鼓棒”型,指到孕穗期,丛型变成上大下小的打鼓棒样,这是秆壮穗大的象征;接下来是“竹林子”型,指到出穗前后,稻脚清爽,死叶和黄叶很少,象“竹林子”一样;最后是“哈腰”型,即在收获前稻株中下部垂直,上部倾斜,象人哈腰干活一样。 28、如何识别叶龄? 识别叶龄一般有以下几种: 谷粒方向法;根据正常水稻的叶都是对开互生的原理,谷粒颖尖一侧为单数叶,相反一侧为双数叶。 出叶同伸法;水稻的出叶时常常与其下面的几个叶一起生长,N叶露尖=N叶的叶鞘伸长=N+1的叶片伸长=N+2的叶组织分化=N+3叶的叶组织分化开始=N+4叶的原基分化。既5 叶露尖=5叶的叶鞘伸长=6叶的叶片伸长=7叶的叶组织分化=8叶的叶组织分化开始=9叶的原基分化。也就是说某也叶尖露出时其内部还包括3个幼叶和1个叶原基。因此,如果某叶叶减露出时有外界的不良影响,对生长中各叶都有所影响,但影响最大的叶是N+2叶。根据这个同伸关系只要记住了插秧时的叶龄,就可以识别已经在田间生长中的水稻叶龄。如插秧时的叶龄是4.5叶,一般田间生长中的第7叶比它上下叶,长的都小。 主叶脉法;将叶尖向上,正面观察叶片,主叶脉偏右,左宽右窄为单数叶,双数叶则相反。 最长叶法;最长叶为倒数第三叶。 29、如何诊断分蘖进程? 水稻分蘖期是决定穗数的关键时期,也是为每穗粒数奠定基础的时期。水稻穗数的多少取决于插秧的基本苗数与分蘖成穗率,而分蘖能否成穗要看分蘖期稻株的长势长相。分蘖期稻株应从以下方面进行诊断: (1)健壮株:这种植株返青快,叶片转色快,生长速度快,叶片色比叶鞘色深,叶耳距只在移栽后较短,以后恢复正常递增。分蘖在第二片新叶露尖时普遍发生,长势蓬勃,长相清秀。早晨看苗,弯而不披,中午看苗,挺而有劲。从群体角度看,当水稻进入无效分蘖期后,叶色有所退淡,逐渐近于叶鞘色,晒田后叶色转淡落黄,总茎数适宜,全田封行不封顶。 (2)徒长株:这种植株出叶快而多,叶色黑过头,在进入无效分蘖期后叶色深绿,叶鞘细长,叶耳距仍急剧递增,叶片软弱,株型松散。早晨看苗,叶片披垂;中午看苗,叶片下弯带披;傍晚看苗,叶尖吐水迟而少。就徒长群体而言,在分蘖末期,叶色“一路青”,总茎数过多,全田封行又封顶。对徒长株要严格控制氮肥施用,及早晒田,控制生长。 (3)衰弱株:这种植株叶色黄绿,叶片和株型直立,出叶慢,分蘖少,叶耳距迟迟不恢复正常递增。群体在分蘖末期,叶色出现“脱力黄”,总茎数不足,全田不封行。对于这类植株,应积极促进生长发育。 30、如何诊断长穗期? 长穗期也叫幼穗分化期,从幼穗分化开始到抽穗开始,是决定每穗粒数的关键时期。长穗期综合诊断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长穗期健壮株的特征:晒田复水后,叶色由黄转绿,孕穗前保持青绿叶,直到抽穗。稻株生长稳健,基部显著增粗,叶片挺立清秀,最上部叶片长度适中,全田封行不封顶。 (2)长穗期徒长株特征:叶色“一路青”,后生分蘖多,稻脚不清秀,下田缠脚,叶片软弱搭架,最上两片叶片过度伸长,稻苗多病。 (3)长穗期弱株特征:叶色落黄不转青,稻苗未老先衰,最上部2~3叶和下部叶长度差异小,全田迟迟不封行。 31、如何诊断生育转换期? 生育转换期是水稻由营养生长想生殖生长转换的时期,以幼穗分化为中心的前后的一段时间,其叶龄指数为72,倒数第四叶为中心前后1个叶龄期。13片叶品种为9、10、11叶间。生育转换期是水稻一僧中生理变化最大的时期,由氮素代谢为主转换为碳素代谢为主。 水稻进入生育转换期后生长发育有比较明显的变化,如分蘖期的叶色较淡,株高增长加快,出叶和分蘖速度减缓等。一般13叶的水稻6月25日左右,14片叶的水稻7月1日左右,15片叶的水稻7月5日左右进入幼穗分化。 32、如何诊断高产长相和结实率? 结实期是决定粒重的重要时期,是影响产量高低的最后一关。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诊断: (1)健壮株结实期青枝蜡秆,成熟时剑叶坚挺,粒黄叶绿,保持两片以上绿叶。 (2)徒长株结实期叶色乌绿,顶叶下垂,贪青迟熟,秕粒多。 (3)瘦弱株结实期叶色枯黄,剑叶叶尖早枯,显示出早衰现象,秕谷多。 以上仅为个别地区某些品种诊断指标,各地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进行诊断。 33、水稻为什么会产生增叶和减叶现象? 水稻总叶数是因为有遗传因素决定,所以比较稳定。但有时因气候、栽培条件等因素的变化水稻的叶数有一定的增减。虽然叶数的幅度不大,但对与产量和品质有很大影响。水稻增叶的主要原因有低温、高肥(主要是氮肥)、稀植等条件的影响,使水稻总叶数增加,水稻的营养生长期延长。水稻减叶是因为由于高温、低肥(主要是氮肥)、弱苗、密播、密植、晚栽、成活不良等条件的影响,使水稻总叶数减少,营养生长期缩短。 增减叶的诊断方法;13片叶的水稻9~10是减叶期,连续几日在田间的不同地点取样,拨开上叶看基部的生长点,如果生长点出现苞毛即可确定减叶。13片叶的水稻10~11叶时,用相同的方法看,如果生长点未出现苞毛即可确定增叶。50%以上减叶时可以提早2~3天追穗肥,反之晚2~3天追穗肥。 34、水稻必需的营养元素有哪些? 水稻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必需的营养元素,肥料即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的通称。肥料是作物的粮食,增施肥料可以提高产量,而肥料施用不当和施用过量时都会造成减产。水稻必需的营养元素有16种之多,除碳、氢、氧广泛存在于空气、土壤中,一般不作为肥料外,其余的概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前者如氮、磷、钾、硫、钙、镁等,后者如铁、锰、硼、锌、铜、钼、氯等。硅虽不是水稻的必需元素,但对水稻有重要作用,相比而言,水稻是吸硅最多的作物,因此常称水稻为“喜硅作物”。 35、三要素肥缺或过量时都有哪些症状? 水稻肥料的丰缺通常是指大量元素而言的,各种大量元素的丰缺都会造成水稻植株的不同症状表现,根据这些表现,就可以进行营养诊断,采取相应的措施。下面介绍氮、磷、钾等元素缺乏和过量时的植株表现。 水稻缺氮时,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叶片发黄。缺氮症状先从下部老叶开始发黄,逐渐扩展到上部幼叶,一片叶先从叶尖开始,后沿中脉扩展至整个叶片。缺氮时叶片发黄与受旱时不同,受旱时几乎是植株上下叶片同时发黄。插秧后,缺氮禾苗返青慢,叶窄而薄,叶尖失去绿色,叶片淡绿发黄,很少分蘖。晒田后,迟迟不返青,植株瘦弱矮小,株形直立不散,看上去挺直僵硬,叶片直立。叶片脱落较早,根系少,生长慢,稻株容易早衰。成熟期提早,成穗率低,有效穗少,穗子短,每穗粒数少,产量低。 氮肥施用过量时,水稻叶片深绿,肥厚宽大,植株高大、柔软,茎、叶疯长。分蘖大量发生,叶片下披,通风透光不良,易诱发病虫害,甚至发生倒伏。造成水稻贪青晚熟,空秕粒大量增多,导致产量下降。 水稻缺磷时,一般表现为僵苗,稻株生长显著缓慢,稻丛成簇状,不分蘖或很少分蘖。稻苗细瘦,叶片直立不披,叶色暗绿或灰绿带紫。严重时叶片沿中脉呈环状卷曲,叶片萎缩。对于能产生花色甙色素的品种,缺磷会使叶片略带红色或紫色,生产上出现的“红苗田”就属这种情况,施磷可以有效解决。缺磷植株根的特征是短而细,多为黄根,基本无白根,也无黑根,软绵少弹性,侧根少,且紧夹不分开,严重时根系变黑腐烂。缺磷还延迟抽穗、开花和成熟,且抽穗困难,成熟不一致,穗粒少且不饱满。 水稻施磷过量时害处不明显,但无增产作用,往往会引起缺锌而减产。 水稻缺钾时,由于其发病叶片上有褐色斑点,常称为赤枯病。一般刚开始缺钾时,表现为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很少分蘖。上部叶片挺直,顶端叶片似丛生状,新出叶的速度明显减慢,抽出困难,叶片暗绿无光泽,分蘖以后老叶褪黄,叶尖有烟尘状褐色小点,并沿叶缘出现枯焦现象,叶中部靠近中脉附近仍保持原来的色泽。到分蘖盛期,褐点发展成褐斑,形状不规则,而边缘分界明显,常以条状或块状分布在叶脉间,严重时褐斑连成片,整片叶子发红枯死,如火烧状。发病时,稻株根系受阻,新根少而短,老根细瘦无弹性,褐灰色至黑色,甚至发臭腐烂。病株容易拔起。严重缺钾时抽穗困难。籽粒干瘪、皱缩、节间短,易倒伏。稻株发病表现症状,丛下部老叶尖端开始,逐步向叶片基部扩展,然后由下部叶向上部叶扩展。 水稻施钾过量时没有害处,但也无明显增产效果。 36、什么叫缺素?水稻缺素时都有哪些症状? 所谓水稻缺素指的是微量元素。水稻必须的营养元素中属于微量元素的有锌、铁、锰、硼、铜、钼、氯等7种主要元素。这些元素在水稻的植株体内含量很少,只占万分之一到千分之一。虽然含量很少,但对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也是必不可少。 水稻缺锌时水稻返青后开始发病,一般插秧后20天达到高潮。病症首先表现在支柱植株基部叶片的叶尖干枯,接着叶片的中段出现黄赤乃至赤褐色的不规则锈斑,新叶中脉尤其是基部褪绿。病株出叶慢,分蘖少,发根弱,生长矮小,成熟迟,水稻出现僵苗。所以有人把锌列为仅次于水稻营养三要素的第四大元素。 水稻缺铁时,全叶褪绿 ,然后发白,如果铁的供应突然中断,新出叶褪绿。 水稻缺锰时,首先是底部叶脉间失绿,并有浅棕色针状斑点,进一步发展成条斑状,以后变褐色坏死。水稻植株矮小,但分蘖正常,新出叶变小,窄狭,淡绿色。 水稻缺硼时,株高降低,正在出生的叶尖端变白,卷曲。严重时生长点可能死亡,但新蘖继续发生。 水稻缺铜时,叶子呈蓝绿色,以后近于叶尖处褪绿。褪绿沿叶脉两边向下发展;续之叶尖变深褐色坏死。抽出的新叶不能平展,全叶呈针形,偶尔半叶针形,而基部一端仍发育正常。 水稻缺钼时,一般在移栽后35天出现病症。严重时中部和上部的叶脉间稍有缺绿症,以后横向发展,最后折断。病症轻时叶片呈灰绿色。 水稻缺钙时,如果程度较轻,一般对植株外观影响很小,当缺钙严重时,上部新生叶的叶尖变白,卷曲萎缩,缺钙特别严重时,导致植株矮化,生长点坏死。 水稻缺镁时,叶片和叶鞘之间夹角增大,叶呈波形下垂,叶脉间褪绿,下部叶呈橙黄色。 水稻缺硫时,叶鞘首先变黄,后逐渐延伸到叶片,分蘖期整株褪绿,株高降低,分蘖减少,穗数减少,穗粒下降。 (四) 品种11 什么叫水稻品种? 水稻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间的需要所选育的水稻群体。它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和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的相对一致性,与水稻其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在相应地区和耕作条件下种植,在产量、抗性、品质等方面都符合生产发展需要 37、怎样划分水稻的生育期? 一般划分水稻生育期的标准有三项,一是水稻完成生长发育全过程所需的总天数;二是不同品种稻株主茎总叶数;三是生长发育全过程所需的积温数。应用第一条标准时,生育期是“从播种到成熟”或“从播种到收割”所需的总天数算那?其实这两种算法都是错误的。严格来说,生育期是从出苗到成熟所需的从天数。因为,一个品种的生育期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但播种到出苗和成熟到收割的这一段时间,因气候因素或其他人为的因素的影响,伸缩性很大,不能计算这段时间。从全国来说根据各地品种在南京4月下旬播种所需的生育日数来定全国的统一生育日数。根据这一标准全国的品种分为120天左右的早熟稻,125天~150天的中熟稻和150天以上的晚熟稻,我省的水稻均为早熟和中熟稻。当然各地也可以根据当地的温光条件定当地的水稻品种熟期,我省现在用的生育期是根据我省的条件定的标准。因为每一项标准本身都有可变性,所以水稻生育期的划分是很复杂的事情。不管怎么划分尽可能适合当地的农业生产的实际的标准来定水稻品种的生育期。 吉林省种植的水稻,根据生育期的不同可分为晚熟、中晚熟、中熟、中早熟、早熟和极早熟。晚熟品种的生育期一般在143天以上,叶片数是15片以上;中晚熟品种的生育期为138天~142天,叶片数为14片叶;中熟品种的生育期为133天~137天,叶片数为13片叶;中早熟品种的生育期为128天~132天,叶片数为12片叶;早熟品种的生育期为123天~127天,叶片数为11片叶;极早熟品种的生育期为122天以下,叶片数10片叶以下。 38、为什么水稻的生育期有变化? 水稻的生育期同一个品种在不同年度间,不同地域间,甚至不同地块和不同户间,生育期长短都有所不同。其中生殖生长期一般变化不大,但营养生长期变化就较大,所以水稻的生育期的变化主要指的是营养生长期的变化。那么营养生长期为什么有变化那?营养生长期又分为基本营养生长期和可变营养生长期。水稻品种一般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和日照的缩短生长速度加快,营养生长期就缩短。但缩短一定程度后温度和日照再适合水稻是生长其生育期再也不能缩短,这一段生育期叫营养生长的基本生长期,也叫短日照生育期。由高温短照削去的那一部分营养生长期叫可变营养生育期。 因此同一个品种,不同年度间因为温度不同生育期有所差异,黑龙江的品种引到我省时往往生育期提早,而辽宁省的品种则推迟。有时相同品种在同一个地方的不同地块和不同户间,由于栽培措施不同生育期也有所不同。有些农民怕出穗晚,分蘖期就敢大量追肥,到7月份就不敢追肥。依据生育期的变化主要是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的变化不大的原理,处于营养生长期的分蘖期追肥,倒可能因延长营养生长期而出穗推迟。分蘖期追肥多时,由于营养过剩遇到低温年份往往多出一片叶,造成晚出穗。当然生殖生长后期氮肥过多时,由于光合作用形成的碳水化合物在叶片上截流的多,往穗部转移的少,灌浆速度减弱,成熟也能推迟。 39、什么是有效积温和活动积温? 农业气象上把某一时段内符合一定条件的日平均温度直接累加成或处理后累加所得的总和称为积温。积温有很多种,农业上常用的积温有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活动积温指的是作物全生育期内或某一生育时期内活动温度的总和。其中活动温度指的是高于作物生物学下限温度(即作物有效生长的温度下限,水稻一般为10度)的日平均温度。有效积温指的是作为全生育期内或某一生育阶段内的有效温度的总和,其中有效温度指的是活动积温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根据这样的定义,活动积温=日平均积温10度以上温度的总和,有效积温=日平均温度减去10度后余下温度的总和。 一般实际运用当中,活动积温的统计比较方便,常用来估算某个地区的热量资源和反映品种的生育特性;有效积温用来表示作物生长发育对热量的需求,稳定性较强,比较确切。此外水稻不仅有生物学下限温度,还有上限温度。所以高于下限温度和低于上限温度来计算出来的有效温度应为更合理。 40、怎样选择品种的熟期? 由于受温度以外的其他环境条件的影响,以及作物发育速度与积温并非直线关系,作物的积温并非一成不变,其稳定性具有相对性。 在北方寒冷稻作区,冷害是影响水稻生长的最主要的气象因素。因此、选择水稻品种的熟期是夺取高产、稳产的关键。选择品种熟期的方法一般有两种; 1、看品种的需温指标是否与当地的有效积温相符和。这样选择的缺点是每年有效积温的变化幅度较大,我们又很难预测当年的天气趋势,用这样的方法的准确性差,而且农民一般不掌握这些知识时不可能采用这样的方法。 2、看品种的生育期是否与当地一致。但水稻生育期的概念,由于品种对感温和感光的程度不同,栽培的方法及施肥的大小和方法不同,成熟期的差异很大,准确性也很难保证。 那么用什么办法选好品种那?首先要确定当地的安全成熟期。当地安全成熟期应定为常年平均枯霜期提前45日—50日的时间,如我省的枯霜期一般在 41、怎样选择品种的穗型? 水稻的穗型有很多种,但具有典型特点的品种穗型有以下3种。一种是穗的支梗少,着粒密度稀的散穗型水稻品种。这样的品种一般不管什么年景都容易成熟,选择品种时应放在首要位置。另一种是穗基部枝梗多,稻粒在基部比较集中的多枝型水稻品种。这样的品种,由于水稻成熟开始时,都是从穗顶部往下部成熟,基部的稻粒成熟时间就拖后,那时温度也低,成熟速度慢。所以基部的稻粒过分多,就会严重影响水稻的成熟度。所以穗基部枝梗多,稻粒在基部比较集中的多枝型水稻品种,一般不管任何年头,基部的稻粒都不容易成熟。因此,选择这样的品种时,要注意品种的综合性状,如果其他形状不突出就不应选择。还有一种水稻种是着粒密度大的密粒型品种,其特点是稻粒一个接一个,着粒密度过密(如直立型品种,也叫棒状穗)。这样的品种往往属于高产型品种,但成熟时,由于弱势花(水稻成熟时一般顶粒先成,然后是隔一粒再成。因此,后成熟的粒,叫做弱势花)比率大,往往是年度之间的差异很大,气温高的年份成熟就好,否则就差。并且穗内部的通气不畅,相对湿度大,易得稻曲病(呜米),这样的品种应谨慎选择。 42、怎样选择品种的分蘖型? 水稻是多分蘖植物,因此品种间的分蘖差异很大。一般分蘖多的品种穗小、株高矮一些,反之相反。水稻的分蘖能力与产量没有必然的联系,并不是分蘖率越高,产量就越高。选择品种时,品种的分蘖率应与自己种植的栽培密度联系起来。分蘖率高的品种适合于密植栽培,分蘖少的品种适合于稀植栽培。因为密植栽培条件下,水稻每个个体所占营养面积小,吸收的养分少,分蘖就少,应选择分蘖率高的品种才能保证高产所需的分蘖数。在稀植栽培条件下,因为水稻个体的营养面积大,吸收养分多,所以容易分蘖。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种植分蘖率高的品种时,会增加分蘖晚的高节位和后期分蘖的二、三次分蘖,严重影响成熟度,千粒重降低,造成减产。所以插秧密度小于30cm×20cm时,应选择分蘖率高、株高矮的小穗型品种。插秧密度大于 43、怎样选择品种的株型? 密植栽培下如果选择叶片张角大的品种时,水稻生长中期开始田间封垄早,水稻生长环境郁闭,通风透光差,下部叶片的光合作用受到限制,叶片容易早死,根系早衰,成熟度下降,造成减产,因此叶片张角大的品种更适合稀植栽培。但是稀植栽培下种植叶片过分紧凑的品种,就浪费光照,不利于水稻的生长。因此,所谓叶片紧凑、直立型品种更适应于密植栽培。另一方面所谓秋优型、活秆成熟的品种,由于成熟阶段的光合能力强,水稻的成熟度提高,千粒重增加有利于争取高产。但这样的品种往往成熟阶段根系的吸氮能力强,稻粒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加。并且出穗后叶片的光合作用过强时,向穗部输送的养份过分集中时,也容易提高垩白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食味品质和外观品质下降。因此选择品种的株型时既要考虑栽培密度,又要兼顾产量和米质。 44、怎样选择品种的粒型? 粒型也是水稻的重要外观特征之一。世界上水稻的粒型从粒的长度上可分为特长粒型(7.0㎜以上)、长粒型(6.00~6.99㎜)、中粒型(5.00~5.99㎜)及短粒型(5.00㎜以下)。也有以稻粒的长宽比来划,长宽比大于3.00为细长粒型、2.00~3.00为长粒型、小于2.00圆粒型。北方的粳稻一般从米粒的长度上分都属于中粒型和短粒型,分别占45.8%和54.2%;从长宽比分,都属于粗粒型和圆粒型,分别占7.7%和92.3%。所以生产上用的所谓长粒型品种实际上从分类角度看属于中粒型、短粒型和粗粒型、圆粒型,没有真正的细长粒型。一般水稻的粒型,趋长时垩白少一些,外观品质好,但加工时出米率降低,需特殊的加工设备。从生活习惯上北方、日本、韩国等喜欢吃圆粒米,南方喜欢细长粒型或长粒型。 45、怎样预防水稻早穗现象? 水稻早穗的表现是插秧15天左右,主茎就开始抽穗,株高也比正常的株高偏矮,一般穗小、粒少。早穗多发生在对温度敏感的早熟品种上,南方早穗发生多,减产幅度也大。水稻早穗的主要原因是选用过早熟品种,移植秧龄过大,引种不当和插秧后遇高温造成。一般早穗的发生可以用一下公式表示: 插秧时的叶龄数≥[该品种主茎叶龄数-5] 比如,一个品种的主茎叶数为11片的品种,插秧时的叶龄达到6片叶时出现早穗现象。并且插秧的叶龄越大,出现早穗现象就越严重。吉林省很少出现早穗现象,但有时引种黑龙江的早熟品种时,出现主茎穗接近于早穗的现象。但是不遇到高温年时,虽然主穗出的早,分蘖穗相对出的晚,肥水大就减产程度小些。 46、什么样的陈种不能用 生产用的种子,不仅要求发芽率高,而且要求芽势要强,这样才能保证播种后苗齐苗旺,成苗率高,容易培育壮苗,为高产奠定良好的基础。种子贮藏年久,尤其在湿度大、气温高条件下贮藏,具有生命力的胚部容易衰老变性,种子细胞原生质胶体失常,发芽时细胞分裂发生障碍导致畸形,同时稻种内影响发根的谷氨酸脱羧酶失去活性。在常温下,贮种时间越长、条件越差、降低越快,容易丧失发芽力。因此,最好用头一年收获的种子。常温下水稻种子寿命只有两年。含水率13%以下,贮藏温度在摄氏零度以下,可以延长种子寿命,但种子成本会大大提高。因此,常规稻一般不用隔年种子。只有生产技术复杂,种子成本高的杂交稻种,才用陈种。 47、怎样保管种子? 保管品种时首先注意种子的水分,种子的含水量国家的标准应低于14.5%。其次是种子不能与大豆放在一起。再次是如果保管期间温度差异大,出芽率会降低。因此,保管种子时只能在相似的温度条件下保管,不要一回在屋内,一回在场库。 二、 水稻育苗技术 (一)不同育苗方式6 48、什么叫水床育苗? 水床育苗是水稻栽培中最古老的一种育苗方式。我省60年代中期前生产上主要使用的育苗方式。水床育苗的主要特点是水耙地、水做床、水管理育苗。这样的育苗方式一般管理方便,苗期病害少等优点;但出苗率低,播种插秧时间晚,秧苗素质弱,劳动强度大,只能用种早熟品种,产量低等诸多缺点。这种育苗方式除极个别气温条件好的地方零星使用外,都已被淘汰。 49、什么叫改良水苗床育苗? 60年代后期开始,在水床育苗的基础上,改良了一些技术,出现了改良水苗床育苗方法。这种育苗的特点是在水田地中,旱做床、旱播种、出苗后水管理的育苗方式。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后期又出现了用塑料保温的保温改良水床育苗方法。现在的所谓旱育苗水管理的育苗方法,由于其秧苗素质基本相同,也应归为改良水床的一种育苗方式。这种育苗方式比水床育苗,出苗好,播种时间提前7~15天,劳动强度轻,因可以种植中熟品种,产量有所增加等优点。但是后期的管理上还是采用了水管理的方式,秧苗素质没有本质的变化。 50、什么叫旱育苗? 旱育苗是70年代中期开始大面积推广的新型育苗方法。旱育苗的基本技术要求是旱做床、旱播种、旱管理(只能浇水,不能灌水)。由于旱育苗的整个育苗过程中都在旱地条件下进行,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劳动条件,更重要的是育苗的条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为不用灌水,拓宽育苗地的选择,也可以提前育苗的时间,降低播种量,提高了水稻的秧苗素质。旱育苗进一步提前20天左右育苗和插秧,提高出苗率20%以上,品种的熟期可以推迟20天左右,因为根系发育好缓苗时间早5天,插秧密度减少一半,成熟度提高15%,增产15~20%。旱育苗的研究和推广,在北方稻区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为水稻真正意义上的稳产、高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51、什么叫盘育苗? 70年代末从日本引进机械化插秧育苗的一种育苗方式。起初引进的是规格为58㎝×28㎝×3㎝的硬塑盘育苗盘,后来为了节省苗盘的成本,也研究出相同规格的钙塑软盘来代替硬塑盘育苗盘。盘育苗是主要用于机械化插秧的专用苗盘,具有省工,出苗率高,长势整齐,苗床地用地面积少等优点。但是盘育苗的基本要求是秧苗起秧时不能散开,因此,育苗时的播种量必然加大,造成秧苗素质降低,另一方面播种量大后,插秧时的秧龄小,秧龄长容易出现小老苗,产量不如旱育苗高等缺点。 52、什么叫隔离层育苗? 隔离层育苗方法是在盘育苗的基础上,生产过程中改良的一种育苗技术。由于此项技术与盘育苗比,不需秧盘,最大限度降低育苗成本,育苗程序简便,根系可以直接扎到苗床养分充足,浇水次数减少利于根系发育等优点得到农民的欢迎,已成为我省的主要育苗方法之一。但是此项技术与盘育苗一样,为了起秧时秧苗不散花,播种量大,很难保证秧苗素质。同时隔离层是直接铺在苗床上,如果苗床的平整度差时,育苗土的厚度不一致造成秧苗生长不齐等缺点。 53、什么叫抛秧盘育苗? 80年代中期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扩展了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成功抛秧盘育苗技术(简塑盘育苗技术)。此项育苗技术由于插秧时根系损伤少,缓苗快,低节位分蘖增加,容易保证稳产,如果抛秧盘秧苗用于水稻抛秧移栽时又可起到节省工,宿短插秧时间的优点。但抛秧盘育苗方法,秧盘的装土量少,根系发育受到限制,浇水的次数增加。既费工又容易秧苗徒长,不宜育出壮秧,用与抛秧移栽时密度不均、不容易争取高产等缺点。 (二)育苗形式 6 54、什么叫工厂化育苗? 这里指的工厂化育苗是从日本引进的机械插秧准备的育苗方法。育苗设备包括钢架育苗大棚,装土、播种、消毒、覆土为一体的播种机,催芽罐,出苗室等设备。工厂化育苗的特点是标准化、机械化、规范化为一体的现代化的育苗方法。此项育苗形式为节省劳力,规模生产,机械化生产为基础;水稻生产管理上节本增效目的的育苗方式,并不是水稻栽培技术上的高产稳产技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国家经济势力的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工厂化育苗与机械插秧相结合是水稻生产的主要方向。工厂化育苗可以起到节省成本,机械化插秧,高缩短育苗时间,保证育苗质量等优点。但是目前的生产水平下,一次性投入大,土地面积分散,农民经济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渐进引导的方式逐步加以推广。 55、什么叫大棚育苗? 工厂化育苗使用的钢架育苗大棚为原型,改良的育苗设施。大棚育苗的特点是其棚的的高度必须2米以上,棚的宽度5米以上,一般为钢架结构,固定育苗场所,所盖的塑料布为三幅。但是与工厂化育苗不同的是育苗的内容并不是单一的盘育苗,而是多样化,机械化程度少,以手工为主。大棚育苗有利于提高和保持棚内的温度,育苗地利用率高,育苗时省工、通风方便,并便于综合利用等优点。 56、什么叫中棚育苗? 中棚育苗也叫土大棚,是农民参考大棚育苗方法,就地取材建的育苗方式。中棚育苗的样式多种多样,但基本的特征是棚的高度小于2米,但可以进到棚内育苗作业,棚的宽度3米以上,棚的骨架大部不是钢架,以木条和竹皮为主,棚内设有顶棚的支拄,所盖的塑料布为单幅。中棚育苗的优点价于大棚育苗和其他小棚育苗方法,成本低于大棚育苗。但通风管理效果没有大棚好,各种作业不如大棚育苗方便。目前这种育苗方式由于取材方便,成本低成为较普遍的育苗形式。 57、什么叫小棚育苗? 旱育苗最初育苗方式。其特点是单幅盖膜,棚的宽度1.2米以内。这种育苗方式如果育苗面积少,不宜采取其他育苗方式或育苗地的宽度不够时不得已使用外不应采取。因为,小棚育苗方式保温性能差,通风、浇水不方便,秧苗的利用率低,秧苗生长不齐,塑料布的利用寿命短等诸多缺点。 58、什么叫小棚宽床开闭式育苗? 小棚宽床开闭式育苗方式是80年代初,伴随着“三早”超稀植栽培技术的研究,为了进一步提高旱育苗的秧苗素质研发的一种育苗技术。这种育苗方式的床宽1.8米,竹条的长度2.5米,插条后的高度.04米,用2米和1米两幅塑料膜盖膜,两幅膜的连接处从叠0.3m。这样的育苗方式具有通风、浇水管理方便,床边秧苗利用率高,秧苗生长整齐,通风时阳光直射到秧苗上防止秧苗徒长,这一点上任何育苗方式都不如这种育苗方式。因此。小棚宽床开闭式育苗方式最利于培育壮秧。 59、什么叫两段育苗? 水稻两段育苗是黑龙江省近年来为了不断的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利用生育期相对较长的品种,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充分利用有效积温而采取的一种育苗方法,与南方的两段育苗有较大差异。所谓的两段育苗其实就是把育苗分成两个阶段进行。它是根据本地生育期间积温,采取比当地主栽品种主茎叶片多1—2片叶的品种,利用温室或在室内先育无土育苗至1.5叶左右,再移栽到室外大棚内定植的一种育苗方法。它的优点:一是可以充分利用有效积温,克服寒地稻区积温少生育不良的矛盾,二是可以利用生育期相对较长的品种,增加生物产量,提高品质,三是提高产量,增加效益。但是育苗时技术要求高,用工费时等缺点。 (三) 种子处理10 60、为什么种子处理前做发芽试验? 种子在贮藏过程中受到温度、湿度的影响,其生命力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降低,甚至受到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污染而全部或部分丧失生命力。若不经检查就盲目播种,有时由于发芽率低或芽势弱而出苗不齐,出苗和成苗率低,秧苗数量不足,会给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因此,为了掌握和了解种子质量,播种前必须要做好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的测定和检验。 首先采取随机的办法,取有代表性的种子样品,充分混合,再分成2-3组,每组100粒,放在铺有滤纸或脱脂棉的发芽皿内,加足水后,放置于恒温箱内,使其温度保持在28℃-30℃条件下发芽,第三天计算发芽势,第7天计算出发芽率,求出各组平均值即为样品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计算公式如下: 发芽势要求达到75%以上,发芽率要达95%以上。发芽率低于85%的种子不能使用,应及时更换。 在广大农村众多农户家不具备上述的条件,可用暖水瓶做发芽试验。取一定数量的种子放在30℃温水中浸泡3-4小时,然后用煮沸过的纱布包好,留一个长线条,暖水瓶装水高度为瓶高1/2,瓶内水温为35℃,把种子吊在暖水瓶的水面上,不要使种子浸水,并经常更换瓶中热水,保持瓶内温度30℃左右,经过两天多时间种子即可发芽,求出种子发芽率。 北方地区很多农村都有火炕,也可以取一定数量的种子,用30℃温水浸泡3~4小时后,装在消过毒的纱布袋中,把装有种子的纱布袋放置罐头瓶中,把罐头瓶放在炕上加温,瓶上要盖被子或衣物保温,温度保持在28℃~30℃左右,注意给种子补水,2~3天后,种子即可发芽,计算出发芽率。此外利用火炕生豆芽的方法做稻种发芽试验,也是切实可行的。 61、为什么晒种? 稻种在贮藏期间,生命活动非常微弱。播前晒种可以增加种皮透性,有利于排除种子贮藏过程中种子呼吸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同时也有利于氧气和水分向种子内部渗透,加快种子吸水过程,提高酶的活性,使种子内含物迅速从凝胶转变成溶胶,促进种子内部新陈代谢,增强种子活力,提高种子的芽势和发芽率。 晒种的另一个好处是有消毒杀菌的作用。通过晒种可以杀死大部分附在种子外表的病原菌,从而减轻由种子传播的某些病害的发生率。晒种还可以消除种子间含水量的差异,使种子干燥均匀,吸水速度一致,发芽整齐。晒种时要经常翻动种子,晒种与风扬结合进行还可以清除混在种子中的枝梗、草沫、尘土、虫瘿、病粒等杂质。 晒种要在选种前结束,趁阳光充足的晴好天气晒种3天左右即可。晒种时种子摊铺要薄,定时翻动,做到均匀一致。翻动时防止弄破谷壳,防止几个品种同时翻晒时造成的混杂。 62、为什么选种? 这里指的是浸种前在水中选瘪粒的工作。水稻在播前要进行选种,其主要的作用是剔除混在种子中的草籽、杂质、虫瘿、病粒和不饱满谷粒,提高种子质量。一般水稻种子利用米粒中的营养可以生长到2.5叶,因此2.5叶期叫离乳期。如果用清水选种,只能选出空秕子,没有成熟好的半成粒就选不出来。用这样的种子育苗时,没有成熟好的种子因营养不足,稻苗就长不到2.5叶就处于离乳期,秧苗素质弱生长缓慢。到插秧时没有成熟好的种子的苗比完全成熟的稻苗少0.5~1.0个叶,在苗床上往往不能分蘖,而且出穗也晚3~5天,所以用这样的秧苗时,比完全成熟的稻苗,减产6.0%以上。所以选种时,水的比重应达到1.13(25㎏水中,溶化6㎏盐的比重在1.13左右),在此盐水中选种就可以把成熟差的稻粒全选出来,为出齐苗,育好苗打下基础。但特别提醒是盐水选种后一定要用清水洗两次,不然种子就不能出芽。用盐水选外,还有泥水选,硫铵水选等其原理都与盐水选相同,水的比重达到1.13。农村如没有比重计,可以把鸡蛋放在水中,蛋壳露出水面有伍分硬币大小即可。粘稻种的比重应达到1.08,既鸡蛋放在水中,蛋壳露出水面有二分硬币大小即可。 63、为什么浸种? 种子从休眠状态转化为萌芽状态,如果没有足够的水分,适当的温湿度和充足的空气,要萌动是不可能的,而吸足水分是种子萌动的第一步。种子在干燥时,含水量很低,细胞原生质呈凝胶状态,代谢活动非常微弱。只有吸足水分,使种皮膨胀软化,溶于水中的氧气,随水分吸收渗透到种子细胞内,才能增强胚和胚乳的呼吸作用。原生质也随水分的增加由凝胶变为溶胶,自由水增多,代谢加强,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使胚乳贮藏复杂的不溶性物质转变为简单的可溶性物质,供幼小器官生长。有了水分也便于有机物质迅速运送到生长中的幼芽、幼根中去,加速种子发芽进程。所以要把好浸种关,是搞好催芽工作的重要环节。 水稻种子吸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急剧吸水的物理吸胀过程。这一阶段中吸收种子萌动所需水分的一半以上;第二个阶段是缓慢吸水的生物学过程,种子处于酶的激烈活动,物质转化等萌动时期;第三个阶段是大量吸水的新器官生长过程,由于幼芽生长迅速,吸收水分较多。浸种是水稻种子吸水的第一阶段,吸水要达到种子本身重量的25~35%才能顺利发芽。 浸种时稻种重量和水重量一般按1比1.2的比例做准备。浸种的水必须没过种子15㎝,使种子吸足水分。种子吸水不足或不均匀,不仅发芽不整齐,往往有很多种子播后不能出苗而造成损失。但也并非浸种时间越长越好,浸种时间过长会使种子内部的可溶物外渗,使种子养分流失,甚至种子在水中萌芽,因水中氧气不足而引发无氧呼吸,使种子消耗养分过多过快,并产生大量乙醇,使种芽中毒而不利于培育壮苗。 浸种的时间应看浸种水的温度来确定,把每天浸种的水温加起来达到 64、为什么种子消毒? 水稻的病虫害有些是由种子带菌或带虫传播的,为了杀死附在种子表面和颖壳与种皮之间的病原菌,如水稻恶苗病菌、水稻立枯病菌、稻曲病菌、水稻白叶枯病菌、稻瘟病菌和水稻干尖线虫等,用浸种消毒的办法,是防治病虫害经济有效的措施,方法简单易行,容易操作,经济实惠,有事半功倍的防病治病的效果。因此,根据病菌和害虫选择消毒剂消毒。 65、水稻萌发时先出芽还是先出根? 水稻萌发时的最适温度是32℃,最低温度10℃~12℃。种子吸水达到种子自身重量25%以上,在适温下即能开始萌发。水稻萌发需要氧气,在缺氧条件下,稻种虽有一定忍受缺氧能力,也不能正常萌发,最先受害的是胚根。当种子吸收足够水分,氧气充足的情况下,水稻种子萌动时,芽与根同时生长。水稻的芽能忍受高温,在40℃时也能生长,而根对高温忍受能力差,36℃时会受到伤害。以32℃为界线,温度越高,芽的生长较快,低于这个界线,不低16℃,则根的生长量增大。水稻种子萌芽后,芽是靠芽鞘伸长而不是细胞分裂生长的,水分大或缺氧情况下伸长很快。但是,根的生长是靠有氧呼吸产生的能量,加速细胞分裂而加快生长的。故有“干长根,湿长芽”,“低温长根,高温长芽”之说,这对指导生产有重要意义。 66、怎样摧好芽? 经过催芽的种子,在北方早春低温的条件下,播种后扎根快,出苗早,出苗整齐,能提高成苗率,缩短秧田期,所以提倡催芽播种。催芽的原则是催短芽,催齐芽。种子是否出芽的标准是,只要破胸露白既芽长0.1㎝就说明这粒种子已出芽,不宜超过0.5㎝。现在农民催芽过程中坏种的事经常发生,问题主要出现在催芽前的稻种加温阶段。催芽的最适温度为320C,但浸种时的温度一般较低,因此需要催芽前给稻种加温。如果加温时温度过高,一部份种子就失去发芽能力,那么在以后的催芽过程中这部分种子先坏种,进而影响其他种子。如果稻种加温时,温度不够或不匀,催芽就不齐,所以催芽前的加温是出芽好坏最关键的环节。加温最简单的方法是,先在大的容器里预备 催芽过程中出芽80%左右时,就把种子放到阴凉的地方(防止太阳光直射或冻害发生)摊开 67、怎样快速催芽? 催芽过程中有时出现坏种或育苗中期坏苗现象,如果此时还用常规的办法催芽就耽误农时。因此可以选择早熟品种,泡种催芽一条龙的办法加速催芽。在33度的水温下,消毒药、种子和水一起放到缸中,始终保持水温 68、为什么出芽不齐? 催芽时出芽不齐不仅提高催芽的难度,还会严重影响出苗率和秧苗素质。催芽不齐的主要原因有一下几种; (1)浸种时间不足或过渡;有时浸种的水温不够或泡种的时间短的情况下催芽时,出现出芽慢,出芽率低的现象。这样的种子往往表现为早熟品种更严重,相同品种中成熟不好的稻粒先出,没有出芽的稻粒的中心有时可以看出没有泡透的白心。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应当把种子在30度水温下泡半天后,再直接催芽。浸种过渡时水中缺乏氧气种子就会进行无氧呼吸,引起酒精积累中毒,随之产生酒糟的气味。这样的种子因营养消耗大,稻种出芽时芽势弱,出芽的速度拉长,出现出芽不齐的现象。有些年份泡完种后,因气温低或苗田湿度大不得不延长播种期。这时稻种不应继续泡,把泡好的种子催芽后,在0度—8度的温度下,摊开10㎝厚保管,既不能冻,也不让长芽。播种时如果稻种过干,就用清水泡半天再播种。 (2)催芽时热伤;因掌握不好温度,泡种时出现热伤现象很多,如果在这种条件下时间长,就会出现坏种现象。出现热伤的稻种往往表现出,开始时出一部分芽,后来就出芽少或基本停止出芽。这样的稻种先看已出的芽尖变没变色,芽尖变色,但芽根没变色时,立即摊开稻种降温。如果种子已有70%以上芽率时可以播种,出芽少时,在30度的水温下洗后,再催芽。但牙根已变色就应报废处理,重新购种按快速催芽法催芽。 69、催芽时产生“酒糟”味,怎样处理? 催芽出现酒糟气味多半发生在种芽破胸高峰期。因为这时种子呼吸旺盛,需要大量氧气,如不及时翻堆散热通气,种堆当中极易产生高温(40℃或更高)。高温缺氧,种子就会进行无氧呼吸,引起酒精积累中毒,随之产生酒糟的气味,种芽也常常受到高温灼伤。被高温灼伤的种子,酶的活性被破坏,发芽慢而不齐,甚至成为哑种。已发芽的种芽出现畸形,根尖和芽尖变黄甚至枯死。严重时种子粘手,伴有浓重的酸味。 为防止烧芽或产生酒糟气味,在催芽过程中必须经常检查。破胸后发现温度超过30℃,应及时翻堆散温。如有轻微酒糟气味时,应立即散堆摊晾,降低种温,并用清水洗净,待多余水分控净再重新上堆升温催芽,这样可以挽救大部分种子。 (四) 育苗18 70、怎样选择育苗地? 苗床应选择在向阳、背风、地势稍高、水源近、没有打过除草剂、当年没有用过人粪尿、小灰、没有倒过肥皂水等强碱性物质的肥沃旱田地、菜园地、房前房后地、大渠道坝上等。如果没有这样的地方也可以用水田地,但水田地做苗床时,应细打土,一定要施腐熟有机肥每平方米15公斤以上。旱育苗最忌违的是低洼水分大的地,宁肯干不能总有水。育苗时苗床总有水就容易的立枯病和根系发育不好秧苗徒长。 71、怎样计算育苗田面积? 手插的情况下,30㎝×26.7㎝密度时旱育苗育 72、做苗床注意什么? 苗床地化冻 73、怎样计算播种时间? 播种时间要按着预计插秧时的叶龄确定。要育2.5叶片的小苗时,出苗后生长的时间需要25—30天,3.5叶片的中苗时需要30—35天,4.5叶片的大苗时需要35—40天。催芽播种的条件下,工厂化育苗需要3~4天左右出苗,大田育苗需要7天左右出苗。依此根据插秧的时间,推算播种的时间。我省一般4月5日~4月20日间是育苗最佳时间,在这段播种时间里原则上先播播种量少、育苗育苗秧龄大的旱育苗,后播播种量大、育苗秧龄小的盘育苗。 74、如何配制育苗土? 现在育苗时,都用肥、调酸、杀菌于一体的一次性特制育苗调制剂(营养土等),因调制剂的生产厂家不同所配制的比例不同,因此必须按生产厂家要求的比例使用,不能随意增加调制剂的用量。覆盖土不兑调制剂。 (1)盘育苗;因为土的来源不同,土的比重有很大差异,所以应当先确定自备土的每盘需土量。一般每盘需要准备盘土4.0斤,覆盖土1.5斤。先装满配置好的盘土,然后用自制的刮板刮去深0.5㎝的土,以备播种。 (2)旱育苗;把调制剂(营养土等)均匀撒在苗床上,用耙子反复刨,使调制剂均匀混拌在 (3)抛秧盘苗;因为抛秧盘的规格有很大差异,所以应当先确定自备土的每盘需土量来准备盘土。一般每盘需要准备盘土3.0斤,覆盖土1.0斤,配置好的盘土每个钵孔装4分之3左右厚,装完的抛秧盘一个压一个落起来。 (4)隔离层育苗;做好的床面上铺隔离层,隔离层上面铺 培育壮秧是水稻高产的基础,而营养土是培育壮秧的基础。俗话说“土肥苗旺、秧好半年粮”,就说明了肥沃的土壤对水稻育苗的重要性。营养土是随着水稻生产的深入发展,人们按照水稻苗期生长规律和营养特点配制的育苗专用土,能够保证秧苗生长期间从土壤中充分、持续地吸取所需营养,对培育壮秧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做法是在苗床施底肥的基础上,于苗床表面再铺一层营养土(或装入育秧盘),完全能够满足培育壮苗的需要。现在该项技术正向营养土配方合理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75、怎样进行调酸? 营养土(包括苗床土)的酸化处理具有防病、壮苗的作用。水稻秧苗生长最适pH值是4.5~5.0。一般土壤配制的营养土,使用前都应进行酸化处理,使其pH值达到4.5~5.0,以满足秧苗生长的需要,控制土壤中病原菌的生长发育。土壤酸化处理一般使用98%浓硫酸,每500公斤约需3.5~4.0公斤。配制时先将硫酸倒入少量水中进行稀释,再逐渐加大水量,成为硫酸的6倍液,使其量达20公斤左右。然后把稀释的硫酸均匀的喷在摊开的营养土或苗床上。酸化营养土时边拌边搅,使其充分混匀。用pH试纸测试,达到指标后,堆闷三天,三天后仍保持4.5~5.0的pH值即可使用。pH值小于4.5时有酸害,大于5时应再加酸调整,直到合格为止。 用硝基腐殖酸7.5~8.7公斤,也可以达到让500公斤营养土酸化为pH值等于4.5~5.0的目的。此外用乙酸亦可以对营养土进行酸化,但成本较高,挥发性大且持续时间短。 用硫酸进行酸化处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穿防护服,戴胶皮手套,穿胶鞋,戴风镜,防止硫酸溅出伤人和毁坏衣物。 (2)配制硫酸水溶液,只能将硫酸贴溶器一侧缓缓地往水里倒,边倒边搅动,决不准把水往硫酸里倒,否则易伤人。 76、为什么育苗不能用尿素做基肥? 尿素吸湿性很强,如与种子接触,与种子争夺水分造成种芽生理失水,尿素中含有缩二脲成分,缩二脲分解过程中能产生一种物质,对种子的蛋白质代谢有毒害作用。这些均能影响种子萌发或出芽,对根也有伤害。所以,水稻育苗不可用尿素作基肥。 77、出苗不齐与育苗前的底水有关吗? 因为翻地做床早,床土干,播种前一天都需要浇水。由于浸种时只能解决水稻出芽时的水分,水稻出苗时还需要吸水。如果苗床浇水不透,中间有一层干层,浇的水没等出苗床土干。床面洼的地方或滴水的地方,水分够先出苗,其他地方种子吸水不够,出苗慢或不出苗,出苗就不齐,出苗率低,所以播种前一天浇水是出苗好坏的关键。苗床浇水一定要小水慢浇,反复浇,浇透 78、播种量对秧苗素质有何影响? 播种量多少对秧苗素质影响极大,不论秧苗的生理功能还是形态结构各方面都与播量有关。例如干物重、充实度、碳氮绝对含量、茎粗、维管束的数目以及发根能力等等,都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降低。而且秧龄越长,其间差别越大。育苗土的质量、温度和水份管理等有好多因素都影响秧苗素质,但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播种量,稀播虽不是培育壮秧的唯一措施,但稀播是培育壮秧的基础和核心。一般每平方米播100克以下时,稻苗的分蘖率达90%, 具体播量主要是根据播种季节和秧龄长短来确定。盘育苗育2.5叶龄的苗,每盘播催芽湿种120克,育3.5叶龄的苗播催芽湿种 79、覆土好坏与出齐苗关系大吗? 盘育苗和抛秧盘,覆土至与上边平就可以。旱育苗和隔离层育苗的覆土应当要细致,这也是出苗好坏的最关键的技术环节。先覆土 80、开闭式小棚育苗怎样盖膜? 小棚盖膜最好采用开闭式的方法,苗床做成 81、大棚育苗怎样盖膜? 大棚育苗是机插盘育苗的育苗设施,采用钢架式结构,标准大棚的长度是 82、中棚育苗怎样盖膜? 中棚育苗是农户创造的介于小棚和大棚的中间型,生产上使用的中棚方式五化八门,但大部中棚的高度不够,严重影响作业质量。因此中棚的高度应该低于作业者的身高,其他方法参考大棚育苗盖摸方法。 83、什么时候开始通风? 水稻的生长过程中一般高温长叶,低温长根。因此在温度管理上应坚持促根生长的措施,严格控制温度。据观察育苗期间,晴天气温与棚内温度处于加倍的关系,如气温 84、苗床浇水的标准是什么? 育苗过程中水分管理是最重要的技术,水稻育苗最不好的习惯是一次性浇水少,浇水次数多。这样的浇水方法不仅不利于提高苗床温度,因为表层水分多还影响水稻根的发育和秧苗容易徒长,所以育苗期间尽可能少浇水。浇水的标准是早晨太阳出来前,如果稻叶尖上有大的水珠(这个水珠不是露水珠,而是水稻自身生理作用吐出来的水)时,不应浇水,没有这个水珠就应当利用早晚时间浇一次透水。因抛秧盘育苗的根系不能扎到土中,浇水时不能完全按着这样的标准浇水,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85、何时撤离苗床塑料薄膜? 水稻发芽~出苗阶段靠种子内部贮存的物质生长。当秧苗生长临近两叶期前后,胚乳养分已消耗70-80%。谷粒中的蛋白质在萌发后第8天即近于全部水解,在一叶一心期基本耗尽。至3叶期前后,为秧苗生理上从异养到自养过渡的转折阶段,对外界不良条件抗性很弱。因此,水稻出苗后3.5叶前不是特殊需要,尽可能不要撤膜。另一方面也要看当时的气候条件,水稻正常生长最基本的温度是12度,如果晚间的温度连续在5度以下时,稻苗就停止生长并出现叶片干尖,减少干物质积累,分蘖减少,株高矮等现象。所以,稻苗大通风后不要急于撤膜,尽量维持到插秧前,以备遇到不良气候时应急处理。 86、育苗必须先育根的道理何在? 俗话说“嘴壮人才胖”、“根深叶才茂”。人的营养好才能长胖,作物的根吸收力强才能长的壮。水稻的根起着重要的吸收养分和水分的作用,吸收作用强则光合作用也强。光合产物积累多,才能正常生长发育,才能培育出健壮秧苗,插后发根力强返青快、分蘖早、增产潜力大。而水稻从种子发芽到成苗,其营养方式三叶期以前是异养阶段,初生根只有吸水作用,吸收养分能力差。待到二叶一心时,吸收水分养分很强的次生根逐渐形成,三叶期左右从异养到自养的转换阶段,对外界不良环境抵抗能很弱。在生理转换前培育根是很重要的。否则,一是幼苗头重脚轻,易失水诱发立枯病,二是次生根少,生理转换阶段后根吸收力减弱,不利于培育壮苗。所以水稻育苗开始就要为水稻根的生长创造良好条件。旱育苗方式和使用营养土育苗,首先满足了育苗先育根的需要和水肥气热条件,有利于培育壮秧。其次是把温度和水分控制在水稻生长最佳状态。 87、水稻育苗为什么“干长根,湿长芽”? 种子萌发时,根与芽生长是两种不同的生长方式。芽的生长主要是胚芽鞘细胞伸长,它没有新细胞的形成,只要有充足的水分,有氧无氧都可以进行,而且在无氧条件下比有氧条件伸长更快,持续时间较长。而胚根的生长,虽然也有细胞的伸长,但主要靠细胞分裂方式进行。细胞分裂需要大量的蛋白质等有机物质供应,这些物质转化和参与合成新器官,又需要提供一定能量。没有充足的氧气供应,呼吸作用受到限制,细胞分裂不能进行,根也就无法生长,所以有氧长根,无氧长芽,干长根,湿长芽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在生产上,秧苗前期管理要处理好秧苗扎根与立叶的关系。在秧田管理中,芽期必须坚持湿润,不大水漫灌和不淹水,坚持浇水。 (五) 苗期出现的病害6 88、育苗期也有稻瘟病吗? 苗期稻瘟病是近年北方刚开始发生的一种病害。该病的症状和特点与本田稻瘟病相同,有所区别是苗期稻瘟病基本都是急性病斑,病苗移栽到本田后急速发展。但是北方稻区的春季气温、水温、地温都低,病孢子很快死亡,病的发展和传染的时间短。苗期稻瘟病是在育苗期间棚内温度高,通风少的条件下湿度也大,很适合稻瘟病的发育。如果在这样的环境下有病源菌时,稻苗就被感染,发生稻瘟病。因此育苗棚内禁止用稻草,未腐熟的稻皮等带有病菌的物,切断感染源的同时,加强通风炼苗,控制温度和湿度,防止秧苗徒长。发生苗期稻瘟病时,一定要打药防治,确定病菌死后移栽。千万不能带病移栽,带病移栽后在稻田中进一步蔓延时再防治,就错过了时期,损失就更大。 89、怎样诊治立枯病(黄枯病)? 发生立枯病主要与土壤酸碱度和播种量有密切的关系,土壤PH值7以上或播种量如果超过每平方米6两时,容易得立枯病。早晨未出太阳时检查苗床,如发现苗床有一块块苗,虽然稻叶不黄,但没有水珠时,说明已得立枯病,这时打药就可以挽救,如果等到苗黄后打药就只能控制发病。是不是立枯病主要看以下几点,首先看稻苗心叶尖上没有水珠或黄色,其次是把病苗连根拔后,根和茎的连接处掰开看,茎的中心变黑就是立枯病。立枯病一般先是心叶不吸水,心叶变黄,严重时整株变黄死亡。 90、稻叶打柳是怎么回事(青枯病)? 也是立枯病的一种,但青枯病主要是管理不当引起的生理性病害。管理秧苗时通风少,温度高,浇水多就引起稻苗徒长。这样的苗因地上部,长的过大,地下部的根系供水的能力小于地上部茎叶蒸发水的水平时稻叶就打卷,严中时就得青枯病。防治的方法是平时苗床管理上多通风,早通风控制温度和湿度。如果秧苗已经徒长,怕稻苗打卷时,千万不能因为气温高进行大通风或中午时分揭膜浇水。应当出太阳前开始小通风,晚盖膜等方法控制床内温度,促进稻苗根系生长,让稻苗适应环境,以后慢慢扩大通风的力度。如果青枯和黄枯混合发生时,应按照防青枯的方法管理的同时还要打防治立枯病的药。 91、怎样防治恶苗病(公苗,大个子病)? 恶苗病是种子带菌为主土壤传染为副引起的病害,其解决办法是用药进行种子消毒。恶苗病可分为种子发芽时直接侵染的恶苗病和后期侵染的恶苗病两种。种子发芽时侵染的恶苗病苗的茎杆圆,叶黄,叶与叶的间距长,秆高容易分辨。后期侵染的恶苗病苗的底部茎杆不圆,叶与叶的间距长,秆高,与徒长苗很相似。但后期侵染的恶苗病的心叶叶色浅绿或黄,而且不成片的间隔出现。徒长苗则一个挨一个成片并心叶叶色正常。防止恶苗病的办法是用药进行种子消毒。出现恶苗病率如果超过10%时,不应用这种苗插秧,小于10%的秧苗插秧前拔净病苗后插秧。本田发现病苗就应随时拔除,以免影响当年的产量和继续危害下一年的种子。拔除的病株埋在远离稻田的地方。 92、上部大叶有红褐点是怎么回事(细菌性褐班病)? 育苗过程中,氮肥用量过大或前期不注意通风秧苗徒长后进行通风就容易发生上部叶片的边缘和叶面有褐色病斑。这是徒长的稻叶通风过程中叶片相互磨差产生伤口,侵入细菌发生的病。这样的病在苗床上表现为,秧苗高的地方一块一块得的多,有时整床都得。关键是得病的部位都在最高的叶上,底部叶一般不得。细菌性褐班病不用打药,加强通风管理就可以了。 93、稻种周围出现棉状物是怎么回事(棉腐病)? 在水育苗的情况下,地凉、水分大时多发生此病。有些建在低洼、冷凉、水分大的旱育苗地有时也零星发生。绵腐病的主要症状为在稻粒的周围出现白绿色的菌丝,严重时这些菌丝连成大快。发生绵腐病时加强通风管理的同时,抬高苗床,挖好排水沟来降低苗床的湿度,提高温度即可,严重发生时可以打波尔多药液来防治。 (六) 苗期出现的药害4 94、底叶叶尖白是怎么回事(丁扑合剂药害)? 超量使用丁扑合剂的情况下,从第1叶的叶尖开始变白。轻者第1叶变白,重者第2叶也变白,甚至还出现全株变白死亡,但丁扑合剂药害稻苗不出现畸型。一般发生丁扑合剂药害的苗床水分大会促进根系吸收药的能力,加重药害的发生。所以发生丁扑合剂药害时,严格控制水量,多通风,促进根系生长,提高秧苗素质来加强抗药能力,打一些促进根系发育的药物,培育深层根,减少表层吸收养分等措施减轻药害发生程度。 95、矮个苗是怎么回事(多硝唑药害)? 多数育苗用调制剂中含有少量控制生长的矮壮素类药剂。这些药剂用量适当,气候适宜时对秧苗影响不大,而且有一定的控制秧苗徒长,促进根系发育的功能。如果使用量大,使用不均或产品中药的含量大时,出现一块快秧苗长势缓慢,严重时还出现秧苗叶短,叶与叶的间距密,稻叶深绿,株高矮等畸形苗,但根系还是白。这样的秧苗现在还没有特殊的解药方法,只能是多浇水来稀释药的浓度,多通风来降低温度促进扎根。因此,希望农户不要随意增加调试剂(营养土)的用量的同时使用时一定要均匀,以免出现药害。 96、底叶变褐色是怎么回事(多磷症)? 在苗床上施用磷肥过多时,秧苗的第1叶片开始变成褐色,严重时第2叶的叶尖也变成褐色,但一般对秧苗生长影响不大。这样的苗床应减少磷肥的施用量。 97、防止苗田旱田药的药害应注意什么? 有些农户误用头一年打旱田药后没有洗干净的喷壶来封闭水田苗床,就会出现秧苗的叶对生,叶色浅绿或黄,没有新根等畸形苗。如果稻苗已长出叶后误用打旱田药后没有洗干净喷壶打其他药时,上部稻叶上就有褐色小斑点或中间白色边缘褐色的大斑点。打药时喷壶中残留的药已干,出现药害的苗床往往表现出先打的苗药害轻,后打的就重,再后就轻的现象,而且药害比较均匀。这样的药害目前还没有特殊的解药办法,只能是加强通风,低温管理促进稻苗扎根,并尽可能降低苗床的水份,减少秧苗对药的吸收。更重要的是希望农户做到喷壶专用,以免发生不必要的药害。 (七) 苗期管理上出现的问题6 98、肥料多会烧苗吗? 烧苗指的是施肥过多引起的一种现象。施肥过多往往整床或一块块苗不出或长的高矮不齐。受肥害的苗根系短、黑,不扎根,严重时出苗后立针期或长到2叶后停止生长并从第1叶开始向上变黄。遇到这样的苗,只要不受冻害的前提下尽可能早揭膜,白天浇水大揭膜,晚盖膜。一直进行到使苗床的肥洗掉一部分,促进稻苗扎根,等到稻苗发新根后正常管理。 99、温度高时烤苗吗? 烤苗指的是温度过高,发生茎叶发黄的现象。在苗床里加盖平铺塑料膜的双层塑料膜育苗方法时多出现烤苗现象,所以双层塑料膜育苗时,刚出苗就应当立即去掉平铺的塑料膜。如果发生烤苗现象,不要轻易毁苗,因为土壤的温度比棚内空气温度低,有时稻苗的茎叶虽然烤死,但生长点并不一定死,可以继续生长。只要生长点不死,每平方米追1两硫铵和生根剂后在 100、什么叫冻苗? 水稻刚出苗后,稻苗靠塑料膜和土壤的保温性能的保护,外温达到-40C的情况下,也不一定发生冻害。但出苗后秧苗越大,对温度的感应越敏感,受冻害的程度也越重。受冻害的稻苗刚开始稻叶变成水浸壮的浓绿色,经过太阳晒后就变黄变白。育苗期如果预计气温达到00C以下时,头一天浇水可以有效地减轻冻害的发生,苗床越干冻害越重。发生严重的冻害(地上部基本没有绿叶)时,每平方米追1两硫铵和生根剂后在 101、顶盖苗怎么办? 覆盖用的土粘性大,有机质含量过高或覆盖土上浇水时,出现顶盖现象。稻苗出现顶盖时,等到顶盖的土干后,用木条等物把顶盖土打碎,再浇透水,让苗露出地面即可,如果等到稻苗长大后再处理,上面的稻叶就出现烤苗现象。 102、叶片横段变白是怎么回事(叶烫伤)? 用砂土覆盖的苗床中叶片的横段面有1—2个白线。这是因为出苗后天气过热时砂子吸热快温度高,接触砂子的那一部分苗茎和里面的叶一起烫伤失绿后产生的症状。对于秧苗的后期生长影响不大。只要及时通风练苗就可以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 103、稻苗为什么烂秧? 稻苗出现烂秧是水育苗或改良水床育苗期间常见的一种病害。出现烂秧的主要原因是水稻根系生长温度一般要求不低于20℃,如果稻苗长期在低温、潮湿的条件下,根系无法进行正常的生理作用而死亡,进而植株失去营养供应跟着死亡。旱育苗的条件下,进行冷水灌水时,遇到连续的低温气候就可能出现烂秧。因此,旱育苗只能浇水,不能灌水来补充水分。 三、 本田插秧应注意的问题 (一) 本田整地5 104、一般田怎样整地? 洼地或粘土地最好是进行秋翻,需要春翻时,应当早点翻地,翻地不及时土不干,泡地过程中土不开,就很难保证耙地质量。耙地并不是耙的越细越好,耙地过细,土壤中空气少,地板结影响根系生长。因此耙地应做到保证整平度的前提下,上细下粗的的原则,即要保证插秧质量,又要增加土壤的孔隙度。 105、节水栽培田怎样整地? 我省的气象条件下,春季泡田水占总用水量的50%左右,而夏季雨水多,一般不缺水。所以春季节水成为节水种稻的关键,为此我们经过8年的研究结果,提出了水稻免耕轻耙节水栽培技术。此项技术可节省泡田水70%,极大地缓解春季泡田水不足和井灌稻田的节水问题。但此项技术不适应于砂地等漏水田。 水稻免耕轻耙节水栽培技术的整地要求是不翻地的前提下,插秧前3—5天灌水。耙地前保持寸水,千万不能深水耙地。因为此次耙地还兼顾除草,水深除草效果差。耙地应做到地表3— 有条件的地方更应提倡旋耕。旋耕的优点:一是表土疏松,碎土系数高,土壤细碎,耕耙作业一次完成;二是不破坏田间埝埂,不撂边角,节省作埝和平地用工,地面平整,无开闭垅,耕深一致;三是旋耕的适耕性强,可旱旋也可带水旋耕,能做到边旋耕边泡田边平地边插秧;四是旋耕能创造合理耕层,整地后达到上糊下松的耕层要求,形成一种虚实结合水气协调的合理土层结构。同时,能减少作业次数和减轻机车碾压程度,减低耕作对土壤结构破坏水平,明显提高透水性,在盐碱地洗盐效果好;五是有利于改进施肥技术,旋耕法即是耕又是耙,将耕层土壤充分搅拌掺混,极有利于全层施肥,能做到土肥相融,肥力均匀,提高肥效;六是有利于控制杂草。旋耕可较多地把杂草根茎和种子留在耕层表面,便于灌溉后诱发出苗,把驱动耙作业与化学除草结合起来,能比较有效地消灭杂草;七是经济效益高。旋耕与犁耕比较,可节省泡田水20%,减少耕地油耗近50%,整地省人工50%,提高作业效率108%,耕地成本降低47%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106、盐碱地怎样整地? 盐碱稻田为了方便洗碱,一般要求选择排水方便的地块,并稻田池应具备单排单灌。稻田盐碱轻(pH8.0以下)时,除了新开地外,可以不洗碱。pH8.0—8.5的中度盐碱时,必须洗1—2次。洗盐碱时水层必须没过垡块,泡2—3天后排水,洗碱后复水要充足,防止落干,以防盐碱复升。经过洗盐碱使稻田水层的pH降至轻度盐碱程度后施肥,插秧。 107、机插秧田怎样整地? 机械插秧的秧苗小,插秧机的重量重,整地要求比较严格。机插秧地的翻地不能过深,翻地过深时犁底容易不平,造成插秧深度不一致,一般10㎝左右即可。耙地使用大型拖拉机时,尽量做到其轮子不走同一个位置,以便减少底部不平。耙地后的平整度应达到5㎝以内。 108、改水应注意哪些事? 一般玉米田使用阿特拉津、嗪草酮、赛克津等除草剂,大豆田用已草胺、豆黄隆、广灭灵等除草剂除草。这样的除草剂的残效期都在2年以上,在使用这些除草剂的旱田改水田时容易出现药害,表现为苗黄化、矮化、生长慢、分蘖少或不分蘖。如果使用上述农药的旱田改种水稻时,尽量等到残效期过后改种。旱田非改不可时,即使是没用上述农药,旱田改种水稻时,耙地前必须先洗一次。插秧前或后,打一些沃土安、丰收佳一类的农药解毒剂。 (二) 插秧13 109、保管插秧前的秧苗应注意什么? 水稻秧苗是产量的基础,有时插秧前的拔苗、运苗、本田放苗的过程不于重视,插秧后出现干尖,死苗现象很多,严重影响产量。首先,拔秧或起苗前一天一定要浇一次水,不能图于运苗轻便,干拔苗或起苗。干拔苗或起苗容易伤根,造成大缓苗。其次,拔苗或起苗后马上运到本田,用拔苗或起苗后在外放的时间长,出现叶打倦的苗插秧时,会出现本田秧苗干尖,此叶就失去应有的功能;如果根系干了,插秧后就死。其三,稻苗运到本田后马上放到水里,放到水里时稻苗的根部不能露在外面,以免根系干。这些工作看上去是小事,但水稻生长来说是关系到能否快缓苗,能否成活的关键所在。 110、什么时间插秧? 经多年的实验证明5月15日前插秧,有利于提高成熟度和千粒重,但因为插秧时温度低缓苗慢,在加上我省 111、稻苗几个叶时插秧好? 插秧秧龄小,低节位分蘖增加,有利于提高成熟度,但一穗粒数减少过多,产量不高。插秧秧龄大,低节位分蘖减少,穗数不多;高节位分蘖增加,成熟度和千粒重降低,也达不到高产。因此插秧的秧龄4叶左右时,有利于提高产量和米质。 112、每穴插几个苗? 推广超稀植栽培以来,农民怕分蘖数不足,出现盲目增加一穴插秧棵数的现象。但实践证明一穴插1棵和一穴插5棵之间有效穗数只差4.5穗。也就是说每增加1棵秧苗,包括多插这一棵在内仅增加1.1个穗,分蘖只增加0.1穗。但一穴插秧棵数多的条件下,个体之间的养分竞争加剧,发育不良,每增加1棵秧苗,一穗粒数减少11.4粒。结果一穴总粒数差异不显著。插秧棵数太少,次生分蘖多,成熟度下降。所以插秧棵数过多过少都争取不了高产,一穴插秧棵数应保持在2—3棵时产量高,米质优。 113、什么样的密度即高产米质又好? 从30㎝×13.3㎝(9寸×4寸)开始,每增加穴距3.3㎝,产量就增加2%左右。但稀植密度超过30㎝×26.7㎝后,增产幅度不明显或减产,因此要争取高产插秧密度应掌握在30㎝×26.7㎝左右。另一方面从米质上看,一般插秧密度密米质就趋于好吃,但垩白率增加(白结子多),出米率低,插秧密度稀则相反。综合考虑产量和米质,生产优质米的插秧密度应该为30㎝×20㎝左右,每平方米17穴左右。 114、相同密度,不同插秧方式间有什么区别? 插秧密度相同,插秧方式不同的条件下,30㎝×26.7㎝的近正方形插秧方式有利于增加穗数,因此在肥力低的砂地、盐碱地等前期分蘖少或分蘖率小的品种应采用正方形插秧方式。40㎝×20㎝的长方形插秧方式有利于增加一穗粒数,因此地力中等,前期施肥多或小苗插秧应采取长方形插秧方式。{(30㎝×20㎝)+2}×50㎝的双垄宽行插秧方式有利于提高千粒重,因此草炭地等地力好,地冷浆,前期不发苗,中期肥劲大,成熟度差的地或种晚熟品种应采用双垄宽行插秧方式。 115、手插秧应注意什么? 手插秧是一个传统的插秧方式,也是目前大部分采用的插秧方式。手插秧中最重要的是插秧深度,一般插秧深度超过5㎝就低节位分蘖很少,7㎝以后就几乎没有分蘖。因此,插秧时耙地后的水田地的水不要过深,达到不露地皮的程度。地的硬度成为保证质量的关键,如果地过分软,既时插秧浅,插秧后因为稻苗自身重量,秧苗就往下沉,秧苗插的深;如果地过硬,插秧后容易飘苗。所以耙地后等到稻地既有粘性,又不飘苗的程度时插秧。再一个是插秧时,接触地面的手指最好是两个手指,并且不是向下插,应该是横着贴,这样就可以保证浅插的同时还保证不飘苗。如果多个手指插秧不仅容易深插,还因为稻苗的周围没有泥容易飘苗。 116、机插秧应注意什么? 机插秧时的灌水标准是走插秧机时,不影响已插过的秧苗前提下,汪泥汪水插秧。机插秧时盘育苗的出苗均匀,四边整齐就可以有效的减少空插率。插秧时稻田的四周留下走一次插秧机的宽度后,从外往里插秧,最后插外面四周。插秧后补苗时坚持有苗就不补,缺两棵补一穴,缺一穴就不补的原则。本田秧苗缺一穴时,由于两边的稻苗空间大,营养条件又好,可以弥补缺穴产量的70%以上,对产量影响不大,不要补的太多。 117、抛秧应注意什么? 抛秧是一种地多,人少的地方,以节省成本,缩短插秧时间的一种栽培措施。抛秧也有人工和机械两种方法,不管什么样的抛秧方法都应该注意以下技术环节。抛秧用的秧苗应当比手插秧的多准备10%左右。抛秧时间是成败的关键,地过漩,抛秧的苗过深影响分蘖,地过硬抛秧的苗浅容易倒伏。因此,一般情况下,砂土田耙地平整后马上抛秧,壤土和粘土耙地平整后1天左右,洼地1—2天后抛秧。抛秧的适宜时机是苗的根部进入土中2cm为标准。抛秧时不能横着抛,应当向空中抛3— 118、何谓水稻轻型栽培,主要技术有哪些? 水稻轻型栽培是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简化种植作业程序,改变或优化传统栽培技术措施,较大程度地减轻劳动强度,减少投入,保证稳产和改善品质,最大限度地增加效益,降低成本的一系列稻作技术。其目的是达到水稻稳产、优质、低耗和高效,同时又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水稻轻型栽培技术是相对原有栽培技术而言的,主要是改革播种、移栽、中耕等花费劳动力较多的作业项目,以适应农村经济改革后种植业劳动力日益减少的需要。水稻轻型栽培的主要技术有旱育稀植技术、钵盘旱育苗抛秧栽培技术、直播技术、叶龄模式栽培技术和现代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等。 随着农业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新技术的发明应用,生产条件的变化更新以及市场经济的要求,栽培技术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容,并由此将农业生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轻型栽培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未来的水稻轻型栽培技术将是更为集约条件下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并将融入计算机生产管理决策系统和专家咨询系统,成为具有广泛适应性和应用价值的栽培技术体系。 119、直播水稻应注意什么? 直播栽培是把种子和种芽直接播种在本田的栽培方法。直播栽培有水直播和旱直播。水直播与旱直播都有条播或穴播的方法。旱直播又可分为旱种水管和旱播旱管两种方式。 水稻直播应注意的事项可按两种播种方法来考虑。水直播播种时播种芽必须在播种前水整地,播种时汪泥汪水,用笤帚把种子拍入泥中,条播穴播皆如此。经常变换水层通气引苗。要注意防治绵腐病、坏种烂苗,杜绝草荒和防好鸟害。而旱直播不论一旱到底或旱播水管,都要注意防治地下害虫和鼠害,坚决杜绝草荒。 120、什么是再生稻? 再生稻指的是原来已种的水稻收割后,从原来的稻柞上从新分蘖出来的秧苗培育出的水稻。南方利用再生稻技术,提高复种指数,降低成本起一定的作用。我省因气候原因不可能应用再生稻栽培,但研究单位做水稻杂交时,为了解决花期不遇的问题,有时可以利用再生稻栽培。 121、插秧后出现干尖是怎么回事? 插秧后出现干尖的原因很多,很难说的清楚,就一下几点可以参考。 (1)移栽前拔苗时,苗床干干拔苗;拔苗后没能及时运出,苗根或叶干;苗运到地后,往地放苗时有些苗的根没有浸到水里后干的苗都可能出现稻苗干尖现象。这些苗插秧后的干尖表现有所不同,苗床干干拔苗插秧后一般表现成片干尖;根干时,插秧后就一般干尖后成条死亡或苗的心叶死亡;放苗时有些苗的根没有浸到水里后干的苗插秧后某些穴有干尖或死苗。 (2)插秧时窝根的苗也出现一穴或个别株干尖苗。苗床上通风少的徒长的苗插秧后扎根慢,地上部的水分蒸发量大于根系吸收量时,一片片出现干尖苗。 (3)插秧后药害或其他原因死根时,也出现较大面积的干尖苗。 这些干尖是人为造成现象,实际上对产量影响很大,应该从细小的技术上注意就都可以避免。 四、 本田施肥技术27 122、水稻为什么缓苗? 水稻缓苗有很多因素,如移栽前秧苗干度,秧苗带新根的多少,移栽伤,水温,地温,气温,水深等,这些因素都影响缓苗的速度。但影响缓苗的根本原因是秧苗移栽后,一般在苗床上带来的根系,除少数白根外大部分根都失去吸收养分的能力,因此缓苗的本质是插秧后稻苗需要重新扎根。稻苗重新扎根所需的养分就得靠自身体内营养来解决,也就是利用茎、杆、叶中的营养来扎根(营养倒流)。既然这样的话,不同素质的秧苗在缓苗的能力上有很大区别,秧苗素质好的秧苗因为体内储存的养分多,扎根缓苗后稻苗体内还剩余一部分养分,秧苗还呈绿色(所以有人说不缓苗,其实也经了过缓苗)。这样的壮苗缓苗快,分蘖也快。反之,播种量大,秧苗素质弱的秧苗插秧后为了扎根消耗体内养分,扎根后茎、杆、叶中的营养就消耗待尽,叶片变黄,经过大缓苗,分蘖就慢。 123、必须施分蘖肥吗? 北方稻区水稻生育期较短,为充分利用热量资源,促进分蘖的早生快发,强调施用足够数量的氮肥、磷肥作基肥,并在此基础上适当施用分蘖肥。秧苗素质弱的情况下,因为缓苗慢,为促进分蘖,大量施用氮肥的习惯一直沿用到现在,并把分蘖肥看成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技术。结果极易引起无效分蘖率提高,植株生育过份蘩茂,叶片披垂重叠遮荫等后果,而且叶片含氮量过高,还会阻碍以氮代谢为主向碳代谢为主的转移,有可能延长营养生长而推迟出穗期,这些都不利于增产。另一方面,大量施用分蘖肥后,由于分蘖多,不敢施用穗肥,导致因养分少,分蘖大量死亡,无效分蘖增加,出穗不齐,穗小等诸多问题,产量不高,不稳。 插秧后秧苗小,底肥的养分足于满足分蘖所需养分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给分蘖肥哪?这于秧苗素质有关,秧苗素质弱,缓苗慢的条件下,根系少而小,吸收养分慢,分蘖自然就少,为此为了促进分蘖就给分蘖肥。但给的结果就出现上面说的一系列的问题。据试验,秧苗素质好的情况下,由于缓苗快,根系多,分蘖时并不依靠分蘖肥,就利用底肥就可以满足分蘖所需的养分,并不需要追分蘖肥。因此,应当减少或取消分蘖肥,以补肥来调节是科学的方法。另一方面水文是主要的缓苗因素,水稻分蘖发生的最适气温为30-32℃,最适水温为32-34℃。气温低于20℃、水温低于22℃,分蘖缓慢;气温低于15-16℃、水温低于16-17℃或气温超过38-40℃、水温超过40-42℃,分蘖停止发生。 124、补肥起什么作用? 水稻的分蘖也有自己的规律(N-3的规律),既第4叶后,出第5叶的同时,在第1叶上产生第一节一次分蘖。一次分蘖也以同样规律出二次分蘖,还有三次分蘖,以此类推,在我省可以分出三个层次的分蘖。因此按照这个规律秧苗小时每隔5天左右,每个节上只能出1个一次分蘖。所以分蘖初期分蘖就慢、少,吸收养分也少。但到6月20日后的分蘖末期,出现高节位的一次分蘖的同时,中节位的二次分蘖和低节位的三次分蘖也同一时间分蘖,因此有时一天可以出现3个左右分蘖。这时水稻需要吸收大量的养分来维持分蘖的需要,这个时期大致出现在6月25日前后。所以6月15~25日追的补肥是符合水稻分蘖规律和养分需求,不仅要给而且必须多给,以利于满足分蘖生长所需营养。 125、穗肥的作用是什么? 我省7月初拔节的同时,大部进入幼穗分化阶段,也是开始追施穗肥的时期。穗肥可以分为幼穗分化初期、中期和后期穗肥。7月5日前后追施的穗肥,主要起到减少无效分蘖,保证大穗,增加一穗粒数的作用,是我省超稀植栽培的主要穗肥方法。但如果前期施肥量大,分蘖过多时施用初期穗肥时,因为分蘖过多,封垄早,容易发生病害,拔节长,容易倒伏等危害,水稻“长臭”。7月15日左右的中期追施的穗肥,主要起减少水稻颖花退化,保证一穗粒数的作用。7月25日前后的后期追施的穗肥,主要起提高成熟度,增加千粒重的作用。因此,稀植、前期分蘖少时采用初期追施穗肥;前期施肥量大,分蘖过多时采取中、后期追施穗肥。 126、粒肥的作用是什么? 粒肥有延缓出穗后减少叶面积下降,保持叶片绿色提高叶片光合作用的能力,有增强根系活力,增加灌浆物质,减少秕粒增加粒重的作用。但粒肥施用不当则可引起贪青晚熟。因此,粒肥的施用一般是抽穗—齐穗10天内,有早衰、脱肥叶色变淡黄现时施用。一般土壤肥力高,前期施肥充足,水稻长势良好的稻田不宜追施粒肥,应改用叶面喷施的根外追肥的方法来促进早熟。 127、水稻拔节期的水肥调控起什么作用? 水稻拔节的标准是茎秆基部第一个伸长节间长度达到 拔节期是水稻栽培管理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在拔节前后进行肥水调控,是实现对水稻平稳促进,使之稳步生长的有效措施。肥水调控至少有如下几方面积极作用:(1)促进根系向纵深发展,白根和黄根数量增加;(2)抑制后生分蘖发生,加速弱小分蘖死亡,提高成穗率;(3)促使基部节间缩短增粗,机械组织加厚,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4)避免叶片过分伸长,改善中期群体结构;(5)抑制稻株蛋白质合成,促进同化产物在茎鞘中的积累,为后期产量形成做好物质储备。 128、有哪些因素影响稻穗分化? 幼穗分化是水稻生殖生长开始的重要标志,幼穗分化期是水稻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在外形上包括拔节期和孕穗期。幼穗分化开始后,水稻进入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这个时期植株生长量迅速增大,叶片相继长出,分化末期根的生长量达一生中最大值,全田叶面积也达最高峰,植株干物质的积累将近干物质总量的50%左右,因而也是水稻一生中需肥最多的时期。据测定,对氮、磷、钾的吸收量,约占一生中总吸收量的50%左右。这个时期,不仅需要大量的矿物质营养,而且对周围环境条件反应也十分敏感。环境条件对水稻幼穗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温度:幼穗分化期最适温度为26~30℃。昼温35℃左右、夜温25℃左右的温差最利于形成大穗。幼穗分化过程对低温的敏感时期是在减数分裂盛期,即花粉四分体和小孢子发育期。此期如遇17℃以下低温,花粉粒的正常发育就会受到影响,如遇15℃以下低温,花粉粒发育将受到严重影响,导致雄性不育,从而引起结实率大大降低。如在减数分裂期前后遇低温,可在夜间灌水20厘米,提高穗部温度。 (2)日照时数和光强:光照强度和日照时数对枝梗和颖花的发育有很大影响,日照时数过短或光照不足,都会造成分化的枝梗及颖花退化,这种现象以大穗型的品种更为突出。 (3)水分:水稻进入幼穗分化期,植株生长量急剧增大,此期为水稻一生中生理需水最多的时期,不能缺水,但长期淹水也是不利于根系发育,进而影响水稻穗分化。 (4)营养:幼穗发育期间,需要较多的氮、磷、钾等矿质营养,特别在减数分裂前,养分不足会导致枝梗和颖花的退化。正确施用穗肥进行促花和保花,是增产的有效措施。 此外,水稻在幼穗分化期间,植株根系若被踩断则不易再发新根,从而影响后期生长。所以,幼穗分化开始后,就要尽量减少下田次数,避免踩断根系。 129、水稻生育阶段怎样吸收三要素? 氮素吸收规律:水稻对氮素营养十分敏感,是决定水稻产量最重要因素,水稻一生中在体内具有较高的氮素浓度,这是高产水稻所需要的营养生理特性。水稻对氮素的吸收有两个明显的高峰,一是水稻分蘖期,即插秧后三周。二是插秧后7~8周,此时如果氮素供应不足,常会引起颖花退化,而不利于高产。 磷素的吸收规律:水稻对磷的吸收量远比氮肥低,平均约为氮量的一半,但是在生育后期仍需要较多吸收。水稻各生育期均需磷素,其吸收规律与氮素营养的吸收相似。以幼苗期和分蘖期吸收的最多,插秧后三周前后为吸收高峰。此时在水稻体内的积累量约占全生育期总磷量的54%左右,分蘖盛期每1克干物质重含P2O5最高,约为2.4mg,此时磷素营养不足,对水稻分蘖数及地上与地下部分干物质的积累均有影响。水稻苗期吸入的磷,在生育过程可反复多次从衰老器官向新生器官转移,至稻谷黄熟时,约60%~80%磷素转移集中于子粒中,而出穗后吸收的磷多数残留于根部。 钾素的吸收规律:钾吸收量高于氮,表明水稻需要较多钾素,但在水稻抽穗开花以前其对钾的吸收已基本完成。幼苗对钾素的吸收量不高,植株体内钾素含量在0.5~1.5%之间不影响正常分蘖。钾的吸收高峰是在分蘖盛期到拔节期,此时茎、叶钾的含量保持在2%以上。孕穗期茎、叶含钾量不足1.2%,颖花数会显著减少。出穗期至收获期茎、叶中的钾并不象氮、磷那样向子粒集中,其含量维持在1.2~2%之间。 130、三要素肥料对水稻生理起什么作用? 氮对水稻生理作用:在各种营养元素中氮素对水稻生育和产量的影响最大,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和器官氮素含量不同。一般茎叶中的含量约为1~4%,穗中含量为1~2%。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物质,氮是构成蛋白质的主要成分,占蛋白质含量的16~18%。水稻体内的核酸、磷脂、叶绿素及植物激素,某些维生素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等重要物质也都含有氮,所以氮素对维持和调节水稻生理功能上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氮素供应适宜时根部生长快,根数增多,但过量反而抑制稻根生长。氮素能明显促进茎、叶生长和分蘖原基的发育,所以植株体内含量越高,叶面积增长越快,分蘖数越多。氮素还与颖花分化及退化有密切关系,一般适量施用氮素能提高光合作用和形成较多的同化产物,促进颖花的分化并使颖壳体积加大,从而可增大颖果的内容量,便于提高谷重。 缺氮症状通常表现为叶色失绿,变黄。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缺氮会阻碍叶绿素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减弱光合作用和影响干物质生产。严重缺氮时细胞分化停止,多表现为叶片短小,植株瘦弱,分蘖能力下降,根系机能减弱。氮素过多时叶片拉长下披,叶色浓绿,茎徒长,无效分蘖增加,容易生育过度繁茂,致使透光不良,结实率下降,成熟延迟,加重后期倒伏和病虫害的发生。 磷对水稻生理作用:水稻茎叶中磷的含量一般为0.4~1.0%,穗部含磷量较高,在0.5~1.4%之间。磷是细胞质和细胞核的重要成分之一,而且直接参与糖、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一些高能磷酸又是能量储存的主要场所。磷素供应充足,水稻根系生长良好,分蘖增加,代谢作用旺盛,抗逆性增强,并有促进早熟和提高产量的作用。磷参与能量的代谢,存在于生理活性高的部位,因此磷在细胞分裂和分生组织的发育上是不可缺少的,幼苗期和分蘖期更为重要。 水稻缺磷植株往往呈暗绿色,叶片窄而直立,下部叶片枯死,分蘖减少,根系发育不良,生育停滞,常导致稻缩苗、红苗等现象发生,生育期推迟,严重影响产量。 钾对水稻生理作用:水稻不同生育时期茎、叶中钾的含量约为1.5~3.5 %,穗部含量较低,一般在0.5~1%以下。钾在植物体内几乎完全成为离子状态存在,部分在原生质中处于吸附状态。钾与氮、磷不同,它不是原生质、脂肪、纤维素等的组成成分。但在一些重要的生理代谢上如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和转移等,钾都具有触媒作用,能促进这些过程的顺利进行。钾还有助于氮素代谢和蛋白质的合成,所以施氮越多,对钾的需要量也就相应增加。钾对植物体内多种重要的酶有活化剂的作用。适量钾能提高光合作用和增加稻体碳水化合物含量,并能使细胞壁变厚,从而增强植株抗病抗倒伏能力。 缺钾时根系发育停滞,容易产生根腐病,叶色变浓绿程度与施氮过多时相似,但叶片较短。严重缺钾时,首先在叶片尖端产生黄褐色斑点,逐渐扩展至全叶,茎部变软,株高伸长受到抑制。钾在植物体内移动性大,能从老叶向新叶转移,缺钾症先从下部叶片出现。钾不足时淀粉、纤维素、碳水化合物减少,水稻处于繁茂遮阴或光照不足的条件下,增施钾肥后生育大多可以得到改善。 131、三要素和镁肥对米质起哪些作用? 氮肥:每公顷单施纯氮 磷肥:在每公顷施纯氮 钾肥:在每公顷施纯氮 镁肥:在上述氮,磷,钾的基础上,每公顷加施氧化镁 132、在淹水的条件下土壤中的氮、磷、钾肥发生什么变化? 淹水条件下氮的变化:水田土壤由于长期淹水,土层分化为两层,其性质很不相同,表面的一薄层为氧化层,厚度仅有数毫米,一般不超过10毫米,其下部为还原层。铵态氮肥或能转化成为铵态氮的氮肥如硫铵、碳酸氢铵和尿素等,如施于表面的氧化层会受硝化细菌的作用转化为硝态氮,而硝酸离子不能为土壤胶粒所吸附,于是随水渗漏于下边的还原层,逐渐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还原成水稻难以吸收利用的气体氮逸失于大气中,这种现象称为反硝化作用。 淹水土壤中磷的变化:水田土壤淹水后磷的供给能力高于非淹水土壤,施入淹水土壤中可溶性磷被固在土壤固相表面,浓度上升比较显著,而且受水田土壤的性质影响很大。淹水后有效磷的增加以磷A值(即土壤有效磷和施用磷肥之比)表示,富含磷酸铁的酸性土壤磷A值较高,而磷酸铁含量低的钙质土壤和腐植土壤淹水后有效磷却没有增加。因此,土壤淹水后有效磷增加主要在于还原,而非水解。淹水后水溶性磷浓度增加,以含铁量低的钙质砂土最明显,含铁量低的酸性砂土次之,再次为近中性粘土,酸性铁质铝土最少。 淹水条件下钾的变化:淹水后土壤中可溶性二价铁离子和锰离子增加,同时将交换性钾置换进入土壤溶液,在某些条件下土壤中存在的过量亚铁离子,会与土壤中钾盐结合,形成由K2SO4、FeSO4和水以不同比例组成的难溶性二价盐,从而降低了钾的有效性,铁吸收过多会妨碍钾的吸收 133、微量元素对水稻的生理作用是什么? 硫:水稻体内含硫(SO2)量约为0.2~1.0%,水稻吸收利用的主要是以硫酸盐,也可以吸收亚硫酸盐和部分含硫的氨基酸。水稻体内硫素和氮素代谢的关系非常密切。稻株缺硫可破坏蛋白质正常代谢,阻碍蛋白质的合成。 缺硫时植株矮小,叶小,初期色变淡。严重缺乏时叶片上出现褐色斑点,茎叶变黄甚至枯死,分蘖少。根系缺硫反应尤为敏感,当地上部还未明显呈现褐色斑点时根系生长已表现不正常。土壤中含硫过多时,在缺氧条件下转化成为硫化氢可毒害稻根,发生根腐病。 钙:水稻茎叶叶含钙(CaO)量为0.3~0.7%,穗中含量在成熟期下降至0.1%以下。钙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元素之一,约60%的钙集中于细胞壁。缺钙时稻株略矮,下部叶尖端变白,后转为黑褐色,叶子不能展开,生长点死亡,根短,根尖为褐色。 镁:水稻茎叶中含镁(MgO)为0.5~1.2% ,穗部含量低。镁是叶绿素成分之一,缺镁叶绿色不能形成,镁是多种酶的活化剂。缺镁时叶片柔软呈波纹状,叶脉黄绿色,从叶尖先枯死,症状从老叶开始。孕穗期前保证充足镁素营养特别重要。 铁:水稻体内含铁量较低,叶片中含量为200~400ppm,老叶比嫩叶要高,其中相当部分是集中于叶绿体内。铁参与植物体内的呼吸作用,影响与能量有关的生理活动。缺铁叶绿素不能形成,出现失绿症,缺铁现象先从幼叶开始,而老叶仍属正常。在一般情况下土壤中不缺铁。在酸性和长期渍水土壤中铁多被还成溶解度大的亚铁,如水稻大量吸收会发生亚铁中毒。 锰:锰是水稻体内含量较多的一种微量元素,嫩叶中含500ppm,老叶可达16000 ppm。锰能促进水稻种子发芽和生长,并能增强淀粉酶的活力。叶绿素中虽不含有锰,但锰能影响叶绿素的形成。缺锰时,叶绿素合成受阻,光合强度显著受到抑制。正常生育的稻株体内铁和锰之间能保持一定平衡,缺锰则亚铁含量增高,引起亚铁中毒产生失绿现象。当体内含锰量高而亚铁浓度低时,也会由于缺铁产生失绿现象。缺锰植株矮,分蘖少,叶窄而短,严重褪绿,先呈黄绿色,后出现深棕色斑点继之坏死,嫩叶最重。 锌:锌在生长素合成上是不可缺少的,并能催化叶绿素的合成。水稻叶干重的含锌量低限为15ppm。缺锌时叶呈淡绿色,嫩叶基部变黄,叶尖较轻,严重时叶中脉变白,稻株顶端受抑制,植株矮,分蘖少,出叶周期拖长,叶尖内卷,老叶下垂,最后枯死。在缺锌土壤上施锌,对水稻有明显增产效果,可以促进生长和提高有效分蘖数,并能提高叶绿素含量和防止早衰。 钼:钼能促进蛋白质的形成,参加稻体内各种氧化还原过程,可消除酸性土壤中铝、锰离子的毒害作用,促进水稻土中自生固氮菌的活力。一般认为水稻植株含钼量最高界限在2 ppm以下。缺钼叶变黄绿色,部分叶片发生扭曲,老叶尖端褪绿,逐渐干枯,分蘖少,秕粒多,产量下降。 铜:铜是些氧化酶的成分,所以它能影响植物体内的氧化还原过程。稻株对铜的需要量极微。缺铜时嫩叶初成青绿色,以后叶尖褪绿,变成黄白色,继之形成棕色枯斑,新叶不能展开,生育推迟。 硼:水稻对硼的需要量极少,硼对氮代谢和吸收养分上有促进作用。例如以0.01%硼溶液处理弱光下生长的稻株,测出硼有促进养分向穗部运送的作用,能减少空秕率,提高千粒重。缺硼时生长点细胞分化受阻,花粉发育不正常,影响受精能力,秕粒多,稻株矮小,叶呈深绿色,叶中部或尖端处有黄白色斑点,严重时生长点死亡。 134、硅肥在水稻生产中有作用吗? 水稻是吸硅量最多的作物之一,茎叶中的含硅量可达10~20%。每生产100公斤稻谷稻株要吸收硅酸17~18公斤。根部所吸收的硅随蒸腾上移,水分从叶面蒸发,而大部分硅酸却积累于表皮细胞的角质内,形成角质硅酸层,因硅酸不易透水,所以可降低蒸腾强度。充分吸收硅的水稻叶片伸出角度小,叶成直立型,叶片受光姿态好,可增强光合作用能力。硅酸的存在还能增强根部氧化力,能使可溶性的二价铁或锰在根表面氧化沉积,不至于因过量吸收而中毒。同时,促进根系生长,改善根的呼吸作用,促进对其它养分的吸收。施用硅酸,水稻同化作用旺盛,干物质积累量大,从而稀释植物体内氮的浓度,表现为增强耐氮性。施硅酸肥料还可促使磷向穗部转移。 缺硅水稻体内的可溶性氮和糖类增加,容易诱致菌类寄生而减弱抗病能力。还有的研究认为,茎叶中的硅酸化合物能对病原菌呈现某种毒性而减少危害。水稻生殖生长期如不能满足硅酸的供应,则易降低每穗粒数和结实率,严重时变成白穗。 135、根外追肥有用吗? 水稻除根以外还可以通过茎叶吸收养分,而且肥料利用率较高,这种通过非根系吸收营养的现象就是根外营养,向根系以外的营养体表面施用肥料的措施就是根外施肥。根外追肥不但可以较快地被茎、叶吸收利用,避免养分被土壤固定及脱氮的损失。水稻后期根外施肥,可有效地缓解后期根系衰老,肥料供应不足的矛盾,从而延长中片寿命,加强上部叶片的光合功能,增加碳水化合物的形成与积累,促进早熟,增加千粒重,达到增产的目的。 根外施肥种类;不是所有的肥料都能适用根外施用,不适合根外施肥的肥料有:不溶于水的化肥,如钙镁磷肥;具有挥发性氨的化肥,如氨水、碳酸氢铵;含有毒物质的化肥。尿素是中性有机物,易被水稻茎叶吸收而又伤害极少,特别适用于根外追肥。追后30分钟后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即有增加,5小时后可吸收50%左右,最后可吸收90%左右。 根外施肥方法;根外施肥通常是在齐穗期至灌浆期喷施,其作用与粒肥相同,如果缺氮以选择尿素为宜,喷施浓度在1.5~2.0%为好。如果是磷、钾不足,可选择0.5%磷酸二氢钾+1%尿素。微量元素浓度在0.1~0.5%左右为宜。喷施时间最好在下午或傍晚无风的天气进行。 136、施农家肥对水稻生产有什么好处? 稻田连年种植,每年不但要从土壤中吸走大量的氮、磷、钾三要素和一定量的钙、镁、硫、铁等元素,而且还要吸收少量的氯、锌、锰、硼、铜、钼等微量元素。此外,水稻所吸收的硅素,大约为氮的10倍,大量的多种营养元素被吸收,还有一部分被淋溶损失,仅靠无机肥料补充远远不能满足水稻生产需要。必须实行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配合施用。 施用有机肥料,不仅可直接为水稻提供各种丰富的养分,而且还能在土壤微生物对有机物质的分解过程中,使一部分有机质起腐殖化作用,合成土壤腐殖质,这对改善土壤物理性和结构,增加土壤胶体的数量与品质,提高土壤保肥供肥能力方面有很大效果。此外,在有机质分解过程中还可使水田土壤部分迟效性磷、钾活化,并产生各种促进水稻生长的生理活性物质如维生素B和生长素等。 137、是否施氮量越多产量就越高? 据试验,在白浆型(粘土)水稻田上,每公顷施纯氮80— 138、施氮量对米质有什么影响? 施氮量越多,垩白度和蛋白质含量就越高,也就是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越差。从各项米质化验结果看,施纯氮 因此, 我省白浆型水稻土上,种植优质米时,每公顷应施纯氮100— 139、氮肥的追肥时期对米质有影响吗? 出穗前25天( 140、怎样提高结实率? 水稻的结实率是构成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决定结实率高低的时期,大体从穗分化期或颖花分化期开始到出穗后大约在33~38天。颖花分化始期、减数分裂期和乳熟期对结实率影响最大。因此,减数分裂期的保花肥,齐穗期的粒肥均对提高结实率有明显的作用。 巧施粒肥 粒肥有延缓出穗后叶面积下降,提高叶片光合能力与根系活力,从而增加出穗后的灌浆物质,减少秕粒增加粒重的效果。 科学灌溉 浅湿交替 水稻灌浆期间体内物质向穗部转移,根系活力逐渐下降。为了保持根系活力,灌溉方式可根据不同土壤特点浅湿干交替进行。 适当根外追肥,喷施植物调节剂 水稻后期根系活力降低,吸收养分能力减弱,为能及时弥补根部吸收养分不足,可进行根外追肥。如喷施磷酸二氢钾,尿素等可提高结实率。另外,也可喷施植物调节剂,促进灌浆速度加快。 141、怎样防止水稻贪青晚熟? 水稻生育后期叶色过浓,千粒重明显下降,空秕率增加,是水稻贪青的三个基本特征。 (1)贪青主要原因:水稻贪青可分障碍型贪青和生理失调型贪青。障碍型贪青主要由于低温、冷害及水、旱灾所引起的。生理失调型贪青主是由于出穗后光合产物在营养器官中滞留和植株呼吸消耗量明显增大,引起穗部营养物质的严重贫缺所致。生育期间的光照不足,则贪青的程度加重。试验表明,贪青稻与正常稻空粒数几乎没有差异,而秕粒数则相差一倍以上。显然,秕粒的形成主要由于灌浆期体内营养物质满足不了穗部的需要,秕粒越多,表示穗部营养物质的亏缺越严重。 栽培管理措施不当也会造成贪青,如采用晚熟品种或插秧过晚,施用氮肥过量等。前期重施氮肥分蘖过旺,群体过大,后期氮肥用量偏多或施用时期偏迟也容易发生贪青, (2)防止贪青晚熟措施:选用抗冷性强品种,低温年份水稻生长前期减少施用氮肥量,多施磷、钾肥,采用深水护苗等。控制水稻生长过程群体过大。栽培密度过大的田块要控制施氮肥量,要适当烤田控制分蘖。选用生育期适中的品种,做到品种搭配合理,适时播种和移栽。 142、怎样防止水稻倒伏? 水稻倒伏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根倒,由于根系发育不良扎根浅而不稳,缺乏支持力,稍受风雨侵袭就发生平地倒伏;另一种为茎倒,由于茎秆不壮,负担不起上部重量,因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倒伏。 造成水稻倒伏的原因很多,除强风暴雨等一些客观原因外,一是品种不抗倒,一般植株矮、节间短、茎秆粗壮、叶片直立、根系发达的品种不易倒伏;二是耕层浅、插植密度不合理,造成根系生长不良,群体通风透光条件不好,也易造成倒伏,所以深耕和合理密植是防止倒伏的重要措施;三是肥水管理不当,片面重施氮肥,分蘖期发苗过旺,叶片面积过大,封行过早,造成茎秆基部节间徒长。 防止倒伏主要措施:选用抗倒品种、合理稀植、平稳施肥,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合理灌溉,采用浅水灌溉,拔节期适当烤田,后期干干湿湿,提高根系活力;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如矮壮素类。 143、怎样施肥能高产? 这里说的高产施肥法指的是在超稀植(9寸×8寸)条件下的施肥方法,“三早”超稀植栽培所追求的理想水稻长相,并不是猛促分蘖来确保早期大量茎数,以此争取像密植栽培一样多的有效穗数。“三早”超稀植栽培选用少蘖壮杆品种,培育壮秧、减少插秧密度的目的是要创造壮杆、大穗、粒多、结实率高、充满活力的高产水稻。因此,施肥技术也应该适合这种栽培目标。“三早”超稀植栽培的推广中许多地方在品种、育苗、插秧三大基本措施都达到规范标准,且在施肥技术上套用前重后轻的密植栽培施肥措施,造成稀植栽培方式育出密植栽培的水稻长相。所以无论何时何地,一定要坚持前控中补后重的施肥原则。所谓前控,指的是要控制底肥量,一般情况下不施分蘖肥;中补指的是在前控基础上,到分蘖中期出现缺肥,分蘖受到影响时补施一定量的氮肥继续维持分蘖发育;后重指的是在前控后补的前提下,依靠秧苗的壮度,利用有限的底肥和补肥,徐徐增加分蘖,使产生的分蘖茎更多地积累养分,在这个基础上放心地增加穗肥,达到保蘖增粒的目的。 在中等肥力下 一公顷总肥量;N 底 肥: N 40% + P205 100% + k20 60%。(耙地前全层施用) 分 蘖 肥:不施为原则 补 肥: N 20% 补肥施用时间 出穗前天数 6月15日分蘖指标 注:插秧密度30X 穗 肥: N 30% + k20 40% 施用时期;施用补肥后15---20天施用,要求 粒 肥: N 10% 抽穗前后,什么时候水稻叶色变黄就什么时候施用。 144、一般田生产优质稻怎样施肥? 优质品种没有很好的施肥措施也生产不出优质稻谷。优质稻谷的施肥上最主要的技术是少施氮肥,多施磷钾肥;氮肥的施用上尽量减少7月10日以后的追肥。根据不同养分,不同氮肥施用量及氮肥施用时期的试验结果,优质米生产的施肥,每公顷的总肥量应为纯氮110— 底肥;耙地前,施氮40%,施磷100%,施钾60%,施镁100% 补肥;一般于 穗肥; 在 注意:A、砂质土等肥力差的地,应增加10---20%的氮肥,在出穗前后,叶片退绿时施用。并减少一半钾肥。 B、草炭、冷浆洼地,应减少10—20%的氮肥,并增加50%的钾肥。 综上所述,优质米栽培施肥技术,应遵循的原则是控制氮肥施用量,适当施用磷肥,增施钾肥,必保镁肥。 145、中西部种超级稻(吉粳88)怎样施肥? 超级稻是高产品种往往需肥量大,吉粳88水稻品种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高肥高产品种。所以,超级稻吉粳88品种的施肥不能沿用常规的高产施肥方法,一定要增加氮肥量。但是不要增加过多,增加过多虽然长势好,但成熟度下降,得稻瘟病的几率就增加,产量并不一定高。 每公顷总施肥量;施纯氮 底 肥;尿素100— 分蘖肥;5月末6月初施分蘖肥,每公顷尿素100公斤 补 肥;6月中旬每公顷施补肥尿素50公斤 穗 肥;7月上旬每公顷施穗肥尿素120— 粒 肥;出穗后看水稻长势施粒肥,如果叶落黄时每公顷施尿素45公斤左右。 146、东部地区种超级稻(吉粳88)怎样施肥? 每公顷总施肥量是纯氮 底 肥;耙地前每公顷施尿素60— 分蘖肥;5月末6月初施分蘖肥,每公顷尿素60公斤 补 肥;6月中旬每公顷施补肥尿素30公斤 穗 肥;7月上旬每公顷施穗肥尿素70— 粒 肥;出穗后看水稻长势施粒肥,如果叶落黄时每公顷施尿素30公斤左右。 147、盐碱地种稻怎样施肥? 因为盐碱性水稻土的盐份含量高,pH值高。所以土壤环境渗透压大于根细胞渗透压,从而造成生理型干旱。因此水分吸收及蒸腾受阻,抑制根系对营养的吸收,降低磷和氮的吸收,而且碱性反应缺锌等特点。因此盐碱地种水稻必须准寻增施氮肥,重施磷肥,保证锌肥的施肥原则。 一般情况下每公顷稻谷产量7500~9000公斤时,可施纯氮125~175公斤、五氧化二磷70~100公斤、氧化钾60~100公斤、硫酸锌20~30公斤、硅90~150公斤。折成常用化肥是每公顷二铵150~200公斤、尿素200~300公斤(或尿素100~150公斤、加硫酸铵220~330公斤)、硫酸钾120~200公斤、硫酸锌20~30公斤、硅钙镁肥300~500公斤。 以上肥料中; 底 肥;尿素50公斤~75公斤,钾肥60公斤~100公斤加二铵、锌肥和硅钙镁肥全部做底肥耙地前一次性使用 分蘖肥;返青后施尿素50公斤~75公斤+硫酸铵50公斤~75公斤 穗 肥;7月5日施硫酸铵100公斤~150公斤+钾肥60公斤~100公斤 粒 肥;出穗后施70公斤~100公斤 148、井灌稻地种稻怎样施肥? 井灌稻区的施肥基本按照以上各稻区的施肥量和施肥方法执行的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增施磷肥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的抗低温能力,但磷元素的移动能力差,所以在井灌稻区必须十份重视磷肥肥料种类,施二铵因用量少且成颗粒,与土壤的接触面小,降低磷肥的效果。所以,盐碱井灌地施用磷肥最好是每公顷 另一方面井灌稻区水凉、地凉,水稻往往延迟生育,出穗晚、成熟度下降。因此同样的条件下,应安排早熟一个熟期的品种,减少氮肥量10~20%的同时,分蘖肥或补肥最好是用硫酸铵,可以加快水稻的吸收速度,促进早生快发。井灌稻田的施肥方法根据不同的栽培要求可参考上述各种施肥方法。 五、 水份管理技术13 149、稻田淹水后土壤有哪些变化? 稻田淹水后,耕作层为水分所饱和,空气被排除,气体交换受阻,氧气含量急剧下降,生物呼出的CO2等气体便相对积累起来,呈还原状态。先是分子态氮的消失,再是硝酸盐的消失,其后是锰与铁的氮化物相继被还原,最后是硫酸盐的还原和氢、甲烷的生成。整个还原过程可以分成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有机质的分解,以好气和嫌气微生物活动为主,第二个阶段随着氧化还原电位的下降,有机质的分解 改为以专性嫌气微生物为主。 第一个还原阶段的长短取决于土壤中易分解有机质含量和氧化铁含量之比。氧化铁含量高的土壤,第一阶段延长,而易分解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第一阶段短,很快进入第二阶段的还原过程。 稻田土壤中的还原状况对水稻吸收营养元素是有利的。如在还原状态下,无机氮几乎全以铵态存在,有利水稻的吸收和利用。另外在还原条件下可提高磷、铁、锰、硅等元素的溶解度,供水稻吸收利用。如高价磷酸铁是难溶解于水的,在还原条件下,磷酸铁被还原为较易溶解的磷酸亚铁。所以,还原层发达的粘性冲积土有效磷含量较多,渗漏性强的砂质土以及酸性强、活性铁铝多的稻田有效磷少。 但是土壤的还原性过强,也不是水稻生长良好环境。这时因为在还原状况过强时,土壤中产生的亚铁,有机酸和硫化氢含量过多,对稻根产生毒,抑制了稻根对水分和磷、钾、钙等物质的吸收。稻田土壤中氮化还原电位的变化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以通气不良和有机质的分解等影响最大。通过排水、烤田或有适当的渗漏等水层管理等到措施可以改变和提高氧化还原电位。 150、什么叫水稻生理需水和生态需水? (1)水稻的生理需水是指水稻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入体内的水分,以满足个体生长发育和不断进行生理代谢所消耗的水量。它的重要指标是蒸腾系数(生成1克干物质生理所需水分的克数)。在各种作物中水稻的生理需水并非最多。水稻一般为395~473.5克,与小麦、大豆等作物相近,高于玉米、高梁。 水稻一生中干物质的增加量,早期少而中后期逐渐增高,出穗期最高,以后又逐渐下降。水稻各生育期的蒸腾系数正好与之相反,即早期较高,中期较低,而以成熟期最高。水稻蒸腾系数的大小还与品种的生态特性、生理状况和生育期长短有关。即植株高或生育期长的品种蒸腾系数大,而植株矮小或生育期短的品种蒸腾系数也小。另外,外界环境条件也对蒸腾系数有直接影响,如大气湿度越大,蒸腾系数越小,反之会增大蒸腾系数。 (2)水稻生态需水是指水稻体外的群体间和生活的土壤环境的用水,把水作为生态因子调节稻田湿度、温度、肥力和水质以及通气作用等所消耗的水量。它主要包括稻田的蒸腾和渗漏部分。所谓稻田蒸腾是指田间水面或土壤蒸发到大气中去的水分,渗漏则是指由于受土壤重力水影响而发生的垂直渗漏及由于水势梯度而产生的侧向渗漏。 水稻个体的生理需水与群体的生态需水,二者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一般情况下水层管理是根据这两者的统一关系来确定。当水稻生长过旺,即个体生理需水和群体生态需水发生矛盾时,水层管理方式需要根据群体的生态需水来制定。由于水稻生理需水和生态需水在不同的时期内有一定的变化幅度,而且又受气候、土壤、栽培季节和栽培条件等因子影响,所以水稻水层管理方式应根据水稻生理和生态的需水变化,合理进行灌溉。 151、水稻需水规律是什么? 水稻生长期间叶面蒸腾,株间蒸发和地下渗漏的水量合称为需水量,前二者又合称为蒸发量。 (1)蒸发量:水稻一生中蒸发和蒸腾是互为消长的,前者由多到少,后者由少到多。从腾发强度来看,呈现出由少到多,又由多到少的过程。一般返青期、分蘖初期叶面积小,荫蔽度小,稻田对太阳辐射能的反射率大而吸收率小,所以此期腾发强度较小;之后叶面积逐渐增大,田间荫蔽度渐大,大阳辐射能的反射率减小而吸收率增大,腾发强度也随之增加;到稻田全封垅以后的孕穗、抽穗穗开花期,大阳辐射能吸收达到最大,因此腾发强度也最大。进入灌浆结实期,由于下部叶片逐渐枯黄,绿色功能叶片减少了,腾发量下降。总的来说,水稻腾发强度的变化过程与水稻叶面积指数的消长过程是一致的。 腾发量除与气象条件有关外,也受栽培技术如密度、施肥水平和灌溉方式的影响。一般是随着密植程度、施肥水平的提高和灌水量的增大而增大的。 (2)土壤的渗漏:土壤的渗漏量因土质、水文和栽培措施不同而有很大变化。土质粘重稻田,全生育期日平均渗漏量为10~20毫米,多的可达到50毫米以上。地下水位高,含水量大的稻田,渗漏量小。高产田保水性能好,一般日渗水量在10毫米左右。 水稻的蒸腾量、蒸发量、渗漏量的规律是适时、适量进行灌溉的主要依据。研究表明:每公顷水稻植株全生育期需水量为2310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1%左右,蒸发量为3735立方米,占17%左右,而渗漏量多则15660立方米,占72%左右。水稻大量的水是消耗在蒸发和渗漏。合理运用灌溉技术调节水稻需水量是节水栽培一项关健技术。 152、出穗前阶段性控水对产量和米质有什么影响? 出穗前控制水分对产量都有影响,但减产的因素不尽相同。6月1 ~30日的分蘖期控水,因有效分蘖少减产显著。而且6月1~20日的分蘖初期~中期的一穗粒数比6月21~30日的一穗粒数少10多粒,减产幅度更大,多减产10%以上。起原因在于分蘖初期~中期正直根系发育阶段,控水对根系的影响大于分蘖后期空水对根系的影响。分蘖期控水时成熟度高,而千粒重并不高,说明分蘖期控水对根系的影响一直延伸到孕穗期使稻粒变小。7月5~14日穗分化期控水时影响颖花的形成,一穗粒数明显减少导致减产10.8%。7月15~24日的控水,因水稻的颖化退化和影响初期减速分裂期造成一穗粒数和千粒重极明显减少,导致减产50.3%,减产幅度最大。 出穗前阶段性控水与对照比较糙米和精米除7月15日~8月5日的两个处理有影响外,其他处理影响不大,但整米率明显增加,有利于提高加工品质。精米率也与糙米率相同的趋势。整精米率则有所不同,接近出穗期控水不利于提高加工品质;出穗前控水与对照比都有利于降低恶白率和恶白度,特别是7月15~24日和7月26日~8月5日控水更明显降低恶白率和恶白度,有利于提高外观品质。总之,出穗前控水总体上看加工品质变好,外观品质变优,食味品质下降,其中影响最大的时间是7月15日~8月5日的20天。 153、出穗后阶段性缺水怎样影响产量和米质? 出穗后阶段性控水对一穴有效穗数和一穗粒数的差异不显著,主要影响千粒重。出穗后10~30天控水千粒重有所下降,其中出穗后11~20天控水千粒重下降明显。结果出穗后30天内控水影响产量7.2~7.7%。出穗后31~40天内控水,减产2.7%。说明出穗后30天内控水对产量影响非常大。 出穗后控水降低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食味值差异不明显。出穗后10天内缺水,明显增加整米率和蛋白质含量,加工品质变好,食味品质变劣。出穗后11~20天内缺水,明显增加恶白率和恶白度,外观品质变劣。出穗后21~30天内缺水,降低恶白率和恶白度,外观品质趋好。出穗后31~40天内缺水,降低恶白率和恶白度,外观品质趋好外,但降低胶稠度较大,大米的粘性较差。 总之,出穗后水稻田缺水对生产优质米影响最大的时间是,出穗后20天内。因此优质米生产来说,保证出穗后灌水的前提下,只要不影响收割,撤水的时间越晚越好。 154、水层对水稻病虫害有什么影响? 水层与病虫害的发生关系密切。水稻幼苗期间水层较深时往往导致水稻绵腐病和苗期稻瘟病的发生,稻负泥虫多发生在深水处,潜叶蝇、稻负泥虫的幼虫都是趋水性的。稻瘟病的孢子也有一部分是借水流动而传播的。许多病害和虫害的发生都与水稻株行间湿度有关,如稻瘟病相对湿度在90%以上适于发病,白叶枯病相对湿度在70%以上发病较严重,纹枯病在高湿条件下发病加重。害虫如二化螟、稻苞虫、稻飞虱、叶蝉等卵孵化率的高低,为害时间的长短,一般都与温湿度条件有关。而这些条件除了受天气的影响外,主要受灌水的影响。所以根据气候及其它条件适当的调控水层,采取相应的灌溉措施,对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155、什么样的情况下晒田? 晒田后由于土壤氧气含量增加,使原来存在渍水土壤中的还原物质,如甲烷、硫化氢和亚铁等得到氧化,含量显著减少,同时使好氧微生物的活动增强,促进了有机物的矿化,从而提高了土壤有效养分的含量。在晒田期间,土壤铵态氮和有效磷含量下降,但复水后又会急剧提高。因此,晒田在调节土壤养分方面对水稻生长能够起到先控后促的作用。晒田期间稻株总根数白根数增多,复水后的根数增加更多,同时由于晒田引起根系下扎,使稻根在土壤下层的分布比例增加。由此可知,晒田可以提高根系的质量,扩大了根系的活动范围,增进根的吸收能力。叶色由青绿变成淡绿或黄绿,株型由披散变为挺直,分蘖受到抑制,改善了群体结构和光照条件,茎秆粗壮抗倒性能增强。 晒田一般多在水稻对水分反应不甚敏感时期进行。分蘖末期是晒田的适宜时期,一般是有效分蘖终止期前3天进行晒田,晒田时间为5~7天。晒田程度应以苗数足、叶色浓、长势旺、土质肥沃、土壤渗漏量小的地块稍重烤,低洼冷浸地和水稻根发黑的地块即使长势不旺,苗数不多也应排水轻度晒田。 156、为什么采用浅、湿、湿的灌水方法? 浅、湿、湿间歇灌溉技术其特点是浅灌与湿润结合, 可促进水稻的生育和成熟。浅、湿、湿间歇灌溉可使田间积温增加76~165℃,10㎝土壤大于10℃积温增加43~63℃,这对北方稻区水稻生长发育和后期成熟都有重要作用。 可有效防止黑根和早衰。这种灌溉方式创造了大气向土壤直接供氧的条件,稻田土壤的热状况改善,起到有效地增强根系活力的作用。 可改善水稻生长形态,促进生育适时转化。分蘖期浅灌提高水温,促进分蘖,减少虫害。中期干湿交替灌溉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根系活力,减少无效分蘖,增加一穗颖花数,达以群体协调生长发育,基部节间短,茎杆粗壮,增强抗倒伏和抗病虫害能力。生育后期干干湿湿以气养根,保证水稻活杆成熟。 可调节生理生态需水,实现省水增产。浅湿间歇灌溉可以避免或减少田间水流失,在浅湿交替中自然放露晾田避免了不必要的明排水。大约占灌溉过程50~60%以上的时间无水层,大大减少了土壤渗漏和提高降雨的利用率。同时,浅湿灌溉通过腾发量强度也使水稻耗水量减少。因此,北方稻区采用这种灌溉方式有利于节水、节本、提高产量。 157、低洼地怎样灌水? 地洼地一般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稻田长期处于水分饱和状态,水冷、土温低,土壤中水、肥、气、热状况不良,还原物质含量高,水稻生长受阻。因此,低洼地的灌溉方法,必须以增温、增气为前提,采用保持浅水层、干干湿湿的几次晒田的灌溉方法。即除在孕穗期保持较深水层外,有条件的地方在分蘖末期结合晒田,还应进行浅水灌溉或干干湿湿灌溉,以改善其冷凉性。当灌溉水温低时应设法先提高水温,设立晒水池或回水沟等将冷水晒暖后再灌入田中。 158、盐碱地怎样灌水? (1)根据盐碱地特点,不断洗盐碱。在西部地区或是因土壤碱化,土壤透水性差盐分难以淋洗,在这种情况下除了种稻前泡田洗盐,在种稻期间也要不断洗盐压盐以防盐碱危害,保证水稻正常生长。重盐碱地和新垦盐碱地如此,在排水不良条件下种稻多年老稻田也不例外,未经改良的盐碱地除了种稻前必须提前泡田洗盐外,淹水二~三天后要迅速排水,再换一次新鲜水。 (2)不断改进灌溉技术。盐碱地种稻实行淹水灌,适当加深水层,并及时换水排水,因而使用较大的灌溉定额,这是为了保苗不得已采取的措施,对新垦盐碱地和重盐碱地,这种灌溉方式是合理的。对经过多年种稻改良的盐碱地,土壤脱盐,建立了1~1.5cm厚的地下淡化层,重盐碱地逐步演变成轻度或极轻度的脱盐稻田,这样就可以进行常规灌溉方式管理。盐碱地灌溉技术要不断改进,对不同盐碱稻田应采用不同灌溉技术,如“浅灌渗排”、“浅水结合小落干”等先进技术,通过合理灌溉的淋洗作用,维持稻田土壤周年的盐分平衡。 159、井灌等冷水稻田怎样灌水? 井拔凉水主要包括高山雪水、井水、山间泉水和大型水库深孔放出的底水等,其特点是水温很低,如不经处理用以灌溉稻田会对水稻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影响。水稻长期在淹水层下生育,一般水温的影响要大于气温,水稻在出穗前10天如果水温在17℃条件下处理10天左右,几乎颗粒不收;而如长期用平均水温在20℃的冷水灌溉,亦将濒临绝产;插秧后水温15度以下10天以上,就容易得苗期冷害死亡或产量极低。对水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光合作用、根系吸水、矿质营养吸收以及根系发育等。 井灌等冷稻田的灌水的主要措施之一是提高水的温度;其中延长水路、小量水漫灌、修建晾水池、进排水口交错设置、晚间灌水等都是提高水温的好办法,根据自己的条件采用。这些方法农民朋友来说并不陌生,但很少采用,究其原因就是爱惜土地,多种一亩是一亩的想法,好象这样就可以多打粮。实际上舍得一点地搞一些提高水温的工程后增产的粮食也许更多。措施之二是井灌等冷稻田种植的品种应该选择比其他田早一个熟期,特别是进水口地块的品种熟期应该更早。措施之三是进水口的池埂叠的高一些后,每次灌水时先灌满进水口田,隔一天再灌其他池的时侯尽可能浅灌、保持湿润状态的方法灌水,下雨时尽可能多圈水,以次来提高水温。 160、新开稻田怎样灌水? 水稻土和通气良好的旱田土壤有不同的土层结构。水稻土在季节性淹水、干湿交替情况下,经过长期的耕作、施肥等各种栽培措施,形成了特有的剖面性质。稻田土的层次可分为耕作层、犁底层、渗育层、潴育层、潜育层、母质层等。一般在淹水后耕层为水分所饱和,空气被排除,呈还原状态,而当秋冬排水落干后充满空气时,又呈氧化状态,这样湿湿干干,氧化还原交替,反复循环,形成一种特殊的物理、化学、生物学过程,它使物质贩转化和移动、养分的保持与释放,以及水分的流动都与旱田土壤不同。新开稻田的灌溉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新开水田在泡田前必须平整土地,地的平整程度在决定了灌水的成败。新开水田还没有形成梨底层,渗漏现象严重,灌水采取渗多少,灌多的方法,尽量少排水。盐碱地新稻区要采用洗盐和深水灌溉方式。新开水田由于稻田特有的剖面土层未能形成,渗漏现象严重,因此,非盐碱地新开稻区应采用浅湿交替灌溉方式,以节省用水量。对盐碱地新稻区要采用洗盐和深水灌溉方式。其次,对低洼易涝新开水田,要控制水稻生育后期水层,7月分开始采用干干湿湿方式,以提高地温促进早熟。对一般旱改水田可采用湿润灌溉以节省用水。 161、晚澈水有什么好处? 水稻灌浆成熟期是叶同化产物向子实转运积累的关键时期,所以也叫产量形成期,提高产量的秘诀,就在于如何保持有高度同化能力的叶片和生活力旺盛的根系。水稻生育后期根系活力下降,叶片养分迅速向子实转移的关系,极易衰退落黄,这些都不利于结实和千粒重提高。因此,保持根系活力,以根保叶,以叶保产。如果后期断水过早,会降低根系活力,影响灌浆,尤其对灌浆期长的大穗型品种,影响更大。在盐碱稻区断水过早,还可能由于缺水返盐,出现“返秆”现象造成严重减产。后期排水过早对整精米率影响也很大。因此,水稻收获前应提倡晚排水、晚断水,一般以出穗后35天以上,收获前7~12天为宜。 六、 主要病虫草害的防治技术 防治病虫草害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为即使相同的病虫草,因气温、施药方法不同防治效果有很大差异,秧苗素质、温度不同稻苗产生药害的程度也有很大差异。所以,以下推介的药量仅供参考,应以药厂提出的药量为准。 (一)草害防除7 162、田间除草有那几类? 田间除草目前我省应用的有化学除草、生物除草等,其中化学除草为常用的除草方法,生物除草目前正在大面积推广之中,稻糠除草还在试验阶段。 (1)化学除草;化学除草中除草的方法和机理不同,分为田间封闭除草和叶面喷施除草;分为内吸性除草和触杀性除草等。目前常用的除草剂中丁草胺是典型的触杀性除草剂,用于封闭除草;草克星、威农…是内吸性除草;西草净、本达松、二甲四氯钠盐是叶面喷施的除草剂。 (2)生物除草;利用生物除草,既可以减少除草剂对环境的污染,又有利于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因而近几年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我省生物除草的是从稻田提高效益为目的的养殖业开始,研究稻田养鱼时有意事的加进了除草的内容出现了生物除草。到目前为止稻田生物除草的方法有稻田养鱼技术,稻田养蟹技术,稻田养鸭技术等。其中稻田养鸭(稻鸭共育技术)技术是效果最好、技术简便、成本最低、效益最好,成为稻田除草的主要技术。 生物除草中还有一种是稻糠除草。稻糠除草是日本研究的一项新型的除草方法。其主要原理是利用稻糠发哮时产生的稻田还原作用和产生的有机酸类物质来控制或抑制草种的发芽的技术。但在我省由于春季气温低,稻糠发哮慢,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63、水稻田间杂草种类有那几种? 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我省田间杂草种类有15科35种,以单子叶植物有禾本科,双子叶植物有莎草科、雨久花科、眼子菜科杂草最多,主要杂草有稗草(单子叶)和牛毛草、鸭舌草、野慈姑、萤(ying)蔺(lin)、藨 (biao)草、眼子菜等(双子叶)。近几年新发现的杂草有疣草(鸭舌草)、葡茎剪股颖(禾本科)等两种。 164、怎样防除牛毛草和萤蔺(水葱)? 牛毛毡,俗名松毛蔺,属莎草科多年生沼生杂草,多生于稻田及周围湿地或河滩湿处,与异型莎草、细鳞扁莎等伴生,在水稻生长中后期为害水稻。牛毛毡个体虽小,但繁殖力强,蔓延速度极快,形成一层绿色地毯状,严重影响水稻生长。 化学防除措施:在水稻分蘖末期(插秧后20~25天)选用下列方法之一处理。 (1)667㎡用48%苯达松水剂150~200毫升加20公斤水喷洒。喷药前撤干水层,喷药后1天复水。 (2)667㎡用70%2甲4氯钠盐75~ (3)667㎡用70%二甲四氯钠盐 165、怎样防除眼子菜(水上漂) (1)水稻插秧前5天每667㎡用50%排草净乳油100~125毫升或10%农得时可湿性粉剂30~40克兑水后,以摘掉喷头的喷雾器均匀喷洒于稻田水层中(3~5cm),施药后保水5天。 (2)水稻插秧后每667㎡用50%排草净乳油75~100毫升或10%农得时可湿性粉剂30~40克毒土法毒土法施药,保持水层5天。 (3)眼子菜在5叶期以前,叶片由红转绿时,用25%西草净可湿性粉剂每亩150~200克毒土法施药,保持水层3~5㎝,注意水层深度不宜过深。 166、怎样防除野慈姑? 野慈姑主要在水稻分蘖盛期(插秧后15~20天)发生,可选用下列药剂之一进行防治,将下类药剂加水20公斤。 (1)667㎡用48%苯达松水剂70~100毫升或70%2甲4氯钠盐30~50克。 (2)667㎡用50%捕草净粉剂50~100克或25%西草净粉剂100~200克。 (3)25%西草净粉剂70~ (4)667㎡用78.4%禾田净乳油150~300毫升拌细砂或细潮土撒施。 167、怎样防除扁秆藨草、藨草(三棱草)? 根据扁秆藨草、藨草的发生特点分两种方法进行防除 (1)插秧前防除 稻田春整地后每667㎡用50%莎扑隆可湿性粉剂200~300克或12%农思它乳油100毫升,毒土法施药,保持水层5天后插秧。 (2)插秧后防除 插秧后7~9天每667㎡用30%威农可湿性粉剂15克毒土法施药,药后保持水层5天;插秧后25天用30%威农可湿性粉剂15克毒土法二次施药。 (3)水稻有效分蘖末期, 每667㎡38%欧特可湿性粉剂10克~12克或46%莎阔丹水剂133~167毫升(有效成分61~77克),喷液量每667㎡15~40升,喷药前一天撤干田水,施药后24小时复水,保持水层5天。 168、怎样防除水绵? 根据水绵发生特点一般采用下列防除措施: (1)水稻移栽后7~15天用每667㎡10%太阳星水分散粒剂15克/667㎡或26%米全可湿性粉剂60克毒土法施药,施药后保持水层5天。 (2)水稻移栽后7~9天用96%晶体硫酸铜粉每667㎡250克兑水均匀泼浇在田内,施药后保持水层5天。 (3)在水稻田水绵盛发期,用干燥的草木灰扬撒于水绵发生的点片,撒后要求保水5天。 (二)水田除草剂药害7 169、丁草胺药害有哪些症状? 药害轻微时,叶色褪绿,分蘖受到抑制。药害严重时,从低叶开始叶尖往里变白,药害部位与正常叶的过渡部分叶色暗绿,后期叶片出现丛叠,2~3个叶的叶距变近等奇型植株。植株萎缩,往往主茎的心叶先卷曲不展开,产生葱状;无效分蘖或新生分蘖受葱状叶包裹而不能抽搐,在分蘖节处扭曲横向生长,使分蘖节处变粗,变形。重度丁草胺药害还可以叶片枯黄泛红,无分蘖。 170、农得时(苄嘧黄隆)和草克星(比嘧黄隆)药害有哪些症状? 轻度药害植株稍矮,叶色稍褪绿。中度药害植株萎缩,叶色褪绿变黄,叶鞘有褐斑。重度药害从低叶开始叶尖往里变白,药害部位与正常叶的过渡部分叶色暗绿,后期叶片出现丛叠,2~3个叶的叶距变近等奇型植株。植株严重矮缩,叶色褪绿,叶片枯黄,分蘖停止。 171、苯噻酰草胺药害有哪些症状? 植株轻度萎缩,叶片稍褪绿。要害严重时植株萎缩叶色明显褪绿。苗期药害则表现为植株严重萎缩,叶色深绿,生长停带。 172、敌稗和快杀稗(二氯喹啉酸)药害有哪些症状? 植株明显萎缩,叶片发黄,叶心不能抽出,分蘖受到抑制。敌稗药害严重时叶片褪绿,部分老叶枯黄;而快杀稗药害严重时叶色变深绿,心叶呈葱状。 173、农思它(恶草酮)和禾大壮(禾草特)药害有哪些症状? 植株矮缩,叶色褪绿变黄,分蘖受到抑制。农思它药害严重时叶鞘上有褐斑,老叶和叶鞘明显枯黄;禾大壮药害严重时心叶伸展受到抑制,不能抽出。 174、二甲四氯、二四D丁脂药害有哪些症状? 从低叶开始叶尖往里变白,药害部位与正常叶的过渡部分叶色暗绿,后期叶片出现丛叠,2~3个叶的叶距变近等奇型植株。植株萎缩,往往主茎的心叶先卷曲不展开,产生葱状,严重时分蘖茎也表现同样症状。二甲四氯、二四D丁脂药害最典型的症状是水稻苗整个茎,挺直横者散开。 175、旱田除草剂在水稻上的药害症状有哪些? 旱田除草剂阿特拉津和乙草胺的药害也表现为低叶开始叶尖往里变白,药害部位与正常叶的过渡部分叶色暗绿。施药量比正常用量多1倍时,死叶片的速度明显快与水田除草剂加量4倍,阿特拉津施药后16天后基本死亡,乙草胺也有50%的叶死亡。在本田施阿特拉津和乙草胺多的情况下,甚至以后的2~3年,稻苗照样死亡,引起绝产。我省出现旱田除草剂药害的现象主要集中在旱田边缘种植的水稻,因旱田施药后遇到雨水天气,旱田的药流到水稻池中引起药害;农户误用旱田除草剂出现的药害;有人故意危害别人施旱田除草剂出现的药害等。防治方法是旱田边缘有水稻的地,应在旱田周围挖沟,遇到雨水天水就从沟中单排到水稻池外;已发现用旱田药时,打沃土安或丰收佳等药来减少损失。这些药施在插秧前后的土壤处理效果最佳,如果旱田药药量大时,土壤处理后隔10天左右,水稻分蘖时再一次叶面喷施效果更好。 (三)虫害防治5 176、水稻苗期蝼蛄防治措施是什么? 蝼蛄的防治方法:应选择通透性良好的高坡地块做苗床。在发生较重的地区,可以选择用药剂拌种、浸种或喷雾的方法防治。常用药剂有5%锐劲特悬浮剂,0.3%颗粒剂、48%乐斯本乳油、20%好年冬乳油、70%艾美乐水分散颗粒剂、3%呋喃丹颗粒剂、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对硫磷乳油、50%甲胺磷乳油等。 177、潜叶蝇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稻潜叶蝇以幼虫潜入叶片内部,取食叶肉,残留两层表皮,使叶片呈现白条斑,对水稻前期发育危害较大。 以成虫在水沟边杂草越冬,从4月末开始活动;在5月下旬到6月中旬危害,具体防治措施如下: (1)农业防治措施:平整土地、平整稻田,消灭高低不平而带来的局部深水层。合理灌溉,在稻潜叶蝇产卵盛期7~10天,实行浅水灌溉,不利于成虫的产卵和幼虫的侵入,并使幼虫转株为害时落水死亡。当田间幼虫已孵化且发生较重时,结合生产适当排水烤田,降低田间湿度,不利幼虫发育,甚至干死,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2)药剂防治措施:在水稻插秧前1~2天,用40%乐果或氧化乐果乳油和25%杀虫双水剂对秧田普遍喷施,带药插秧,能杀死秧苗上的虫体,保证本田不受害。对于处于孵化高峰或已潜入叶片的幼虫用40%乐果乳油,或40%氧化乐果乳油。 178、负泥虫防治措施有哪些? 水稻负泥虫以成虫在田边、路边等地杂草间、浅土层内越冬,常几十头聚集在一起。5月上旬,越冬成虫开始取食杂草,6月上中旬转移至稻田产卵,6月中下旬是幼虫高峰期,为害水稻。水稻负泥虫有高粱米粒大时, (1)人工防治是幼虫高发起有露水的早晨用扫梳等工具连续扫3~4次,把幼虫扫落到水上。 (2)药剂防治方法是5%锐劲特悬浮剂、50%杀螟松乳油、50%二嗪磷乳油、50%辛硫磷乳油、25%爱卡士(喹硫磷)乳油、50%甲胺磷乳剂在幼虫盛发期时喷雾防治。 179、二化螟防治措施有哪些? 水稻二化螟幼虫在水稻根茬、稻草及其它寄主植株内越冬。在吉林省水稻二化螟1年一般发生1~2代。7月上中旬幼虫孵化高峰期,一龄幼虫聚集在叶鞘内侧为害,造成枯鞘,7月中下旬枯心与白穗。但二化螟的成虫因5~6月分的气候条件不同和地理位置不同,危害的时间差异非常大,注意当地技术部门的预测预报。水稻近基部叶鞘无规则变黄时应进行药剂防治, 5%杀虫双颗粒剂、80%杀虫单可湿性粉剂、30%稻丰灵液剂等。严重年份打第一遍药后隔7~10天,再打一次药。 180、稻水象甲防治措施有哪些? 稻水象甲是一种检疫性害虫,必须加强检疫封锁工作。稻水象甲成虫在稻田附近的山坡、荒地有落叶、枯死杂草覆盖物下的土表越冬。4月下旬始,越冬成虫开始活动,先取食禾本科、莎草科等杂草,秧田揭膜后,稻水象甲在秧田为害水稻。6月中下旬始产卵,6月下旬始见幼虫,幼虫到8月中旬持续可见。成虫咬食稻苗叶片叶脉间的叶肉,被害叶常出现边行整齐的条状斑。幼虫在土中食害稻根,致稻株变黄,严重时整株枯死。 培育健壮秧苗增加水稻耐害能力,尤其是返青期干湿交替管水的方法防治,对减轻稻水象甲为害具有良好的效果。水稻移栽后10天开始排干稻田水,保持湿润,经1周至10天后正常灌溉,可将产卵量减少30%以上。实践证明,佳多频振杀虫灯对稻水象甲有很强的诱杀作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采用。 药剂防治时间应掌握在成虫大量迁入稻田后、未大量产卵前,而对幼虫防治效果良好的药剂较少,施药困难。常用防治成虫的药剂有:象甲王、甲基异柳磷、对硫磷、甲胺磷、呋喃丹等。0.3%锐劲特颗粒剂1.5~2.0㎏/667㎡兑沙土15㎏撒施。 (四)病害防治7 181、稻瘟病的发病条件是什么?怎样认识抗病性? 稻瘟病是由梨形孢子属真菌寄生引起的病害,生物性自然灾害。水稻生产中防治难度大,影响产量最大的病害。 到目前为止我省检定的生理小种多达20多种,随着新品种和气候的变化,生理小种还可能增加。发生水稻稻瘟病的最适合的温度为25~28度,空气湿度为80%以上。但在实际生产中,由于水稻在水中生长,气温与近水面的温度差异在3~5度。所以据多年的观察发现,一般气温连续几天30度以上,早晨有雾或夹有雨天的时候,稻瘟病会大面积流行。北方稻区属于大陆性气候,空气湿度相对低,稻瘟病一般从空气流动差,相对湿度大的水稻底叶开始发生并向上发展,严重时得病的稻叶失去功能影响产量。 水稻品种间对于稻瘟病的抗性有一定的差异,有些品种在一定的范围内,每年都发生稻瘟病,但不造成太大的危害,这样的品种称做水平抗性品种。另一些品种则一般的年表现高度抗病,但有时突然之间因稻瘟病几乎绝产,这样的品种叫垂直抗性品种。但品种表现的水平抗性和垂直抗性,都不是品种对稻瘟病有免疫功能,只是种植该品种的区域还没有产生或流行适合品种发病的生理小种。因此,品种表现的抗病性是相对的,这样的品种如果连续种植,连片种植时,适合该品种的生理小种就会发生和发展,总有一天对该品种造成致命的危害。所以,我们不能仅仅依赖于品种的抗病性,要把打药防治水稻稻瘟病当成一项常规的技术来对待。 182、稻瘟病有几种类型? 稻瘟病因其在水稻上发生的部位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A、叶瘟;7月上旬开始发生,7月中下旬达到高峰,典型病斑在叶片上形成梭形黄褐色边缘,中间有灰色或白色斑点,病斑背面有灰色霉层。急性病的表现为紫褐色斑点,病斑背面产生黑褐色霉斑。发生严重时病斑汇合成梭形大条斑叶片黏焦,整株萎缩死亡。 B、节瘟;7月下旬~8月上旬发生。水稻茎节部微带蓝色的黑褐色斑点,以后扩展到整个节部,使整个节部和附近的茎杆变成褐色,节部最后干枯,易折段。早期发病严重时整个稻株的茎节被折断而堆剐,轻则影响结实,形成白穗。 C、穗茎瘟;出穗10天左右表现症状,最初在穗茎处产生褐色小点,逐步扩大后病斑附近一段茎杆黑褐色或蓝黑色,最后整个穗变成白色。 D、穗枝梗瘟;指穗主轴或穗枝梗的一部分发病。症状与穗茎瘟相同,不能正常成熟或产生穗主轴或穗枝梗的一部分白穗。 E、粒瘟;包括谷粒和护颖发病,谷粒上有黑褐色斑点,早期得病不能正常成熟。护颖受害,也变成黑褐色,对结实有影响。 183、稻瘟病防治时期和措施是什么? A、 叶瘟和节瘟的防治;叶瘟发生严重时容易得节瘟,因此防住了叶瘟,节瘟就不易发生。站在田埂上细看稻叶,能发现稻瘟病班(3级)或发现急性病班就打药防治叶瘟也可兼防节瘟。 B、穗茎瘟、枝梗瘟和粒瘟的防治;穗茎瘟、枝梗瘟和粒瘟只能预防,如果得病后打药,只能预防以后的病,已得的病效果不大。预防穗茎瘟、枝梗瘟和粒瘟的方法是水稻个别开始出穗时打药(即破口期),打早或晚效果都不佳。有的年份8月中旬持续高温高湿,打第一次药后隔7天左右再打一次。 防治稻瘟病的药很多,但最好是用专用型药。如富士一号(稻瘟灵40%)、三环唑(比艳,20%)或克瘟散(40%)等,这些药每667㎡用药100g,加水30㎏喷雾。0.4%低聚糖菌剂150~200毫升。稻瘟病防治效果差的另一个原因是水量少,有些用户打药的药量够,但加水量少结果防治效果极差,以上的用水量不能再少。打药时选择晴天无露水时打,而且打完药必须保证10小时无雨。 184、赤枯病(细菌性褐斑病)防治时期和措施是什么? 赤枯病是一种由土壤环境不良,缺某种营养元素或外伤后引起的生理性病害。 酸性土壤主要缺钾,盐碱土壤主要缺锌就会出现病状。酸性土壤严重缺钾时分蘖初期,植株矮化,叶色暗绿,呈青钢色或突然大面积在叶片上出现褐色斑点(如草炭地)。一般缺钾的田块,如分蘖后期施氮量大,遇到低温、刮风、下雨的气候,从叶尖开始出现褐色斑点,逐渐向下发展,心叶挺直,茎易折段倒伏,有黑根。氮肥过多,水稻茎叶因养分失调出现生理性缺钾或机械损伤时,也出现细菌性褐斑病。这样的细菌性褐斑病一般出现在7月中旬~出穗,遇低温或下雨刮风天气过后从水稻的上部叶片的叶边或叶片中出现褐色和褐色斑点,出穗时叶鞘顶部或稻粒变褐色。 碱性土壤缺锌时,移栽后2~3周开始从新叶中肋向外表现退绿,逐渐黄白,叶片中下部出现小而密集的褐班。严重时斑点扩展到叶鞘和茎,下部老叶发脆,易折断。病情严重时叶片窄小,茎节缩短,上下叶鞘重叠,根系老化,新根很少。 防治方法;缺锌的地块(速效锌含量低于0.5ppm),每667㎡用1~105㎏硫酸锌与磷肥、钾肥一起作底肥,也可用0.5%的硫酸锌蘸根插秧。移栽后出现赤枯病,排水通气,并制成0.2~0.3%硫酸锌水液,每667㎡30㎏进行叶片喷施。缺钾的地块每667㎡施10~15㎏硫酸钾,生育期间的7月上中旬发生赤枯病,除排水通气外,要追施硫酸钾每7~10㎏。后期的叶赤枯病和出穗时出现的赤枯病,一般情况下随着成熟褐班就消退,对产量影响不大,但影响出米率。 185、怎样区分白叶枯病各种类型?怎样防治? 水稻白叶枯病是国内植物检疫对象,是黄单胞秆菌属细菌性病害。吉林省近几年有发展的趋势,个别地方和地块因此病造成严重减产。白叶枯病一般在沿湖,丘陵和低洼易涝地区发生较为频繁,氮肥多的地块更为严重,品种间也有差异。白叶枯病主要是种子和稻草传播,从苗期到出穗后都可以发生。但多发生在孕穗阶段和出穗阶段。发生早,可出穗延迟,穗变小,一穗粒数减少。孕穗后发生,粒重减轻,不实粒增加。如分蘖期出现雕萎型白叶枯,造成稻株大量死亡,损失更大。白叶枯在气温20—30度,空气湿度85%以上时,主要从水孔和机械损伤的部位侵入危害叶片,有时也可侵染叶鞘。 白叶枯病可分为5种类型; 1、叶缘型:病斑是典型病斑,发病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为暗绿色水渍状短侵染线,很快变成暗褐色,然后在侵染周围形成淡黄白色病班,继续扩展,沿叶缘两侧或中肋上下延伸,转为灰褐色,最后呈枯白色。病班边缘有时呈不规则的波纹状,与健部界限明显。 2、急性型:在多肥的地块,易感染的品种或温湿度极有利于此病时,病叶出现灰绿色,迅速失水,向内侧卷曲,呈青枯状的急型病班。急性病班多见于叶片的上部,不蔓延到全株,但表示病害在急剧发展。 3、凋萎型:一般在秧田后期和大田分蘖返青期发病,最明显的症状是病株心叶或心叶以下1—2片叶尖失水,以主脉为中心,从叶缘向内卷紧不能展开,由于失水而下垂呈凋萎状。其他叶片仍保持青绿,很像螟虫危害造成的枯心苗,区别在于茎部无虫孔。剥开青卷的枯心叶,常发现叶面,特别是叶缘的水孔有密黄色球状菌脓,如将外叶鞘剥去,可见到枯心叶鞘下部的白色部分有水浸状条斑,其中多充满菌脓而呈现黄色,折断病株基部,用手挤压,可见到黄色菌脓溢出。 4、叶脉型:在水稻分蘖或孕穗期,叶脉起初呈现黄色斑点,逐渐沿中脉扩展成上至叶尖下至叶鞘,枯黄色长条斑,并向全株扩展成为中心病株,这种病株常常没有出穗就死去。 5、黄化型:是不常见的一种症状,发病初期心叶并不枯死,仅可见不规则褪绿斑,进而扩展为大块枯黄的病斑。病叶基部有时出现暗绿色小条斑。 白叶枯在天气潮湿或晨露未干时,常在叶缘或新病斑表面排出密黄色带粘性小露珠—“菌脓”。干燥后,成鱼籽壮小胶粒,易掉在田间,随灌溉水的流窜而侵害键苗,对传染起重要作用。 防治方法:1、严禁病区的稻种和稻草售与没有病的稻区。2、少施氮肥,多施磷钾肥的同时,7月份从孕穗期开始,进行间断灌水的方法,培育根系健康的水稻来提高抗病能力。3、秋收打场后收拾干净稻草,并把稻草于育苗前处理完。4、病区药物防治时,苗期喷药是关键,一般3叶和移栽前各施一次药。大田施药做到“有一点治一片,有一片治一块”的原则及时喷药封锁发病中心。如气候有利于发病,应实行同类田普遍防治,从而控制病害蔓延。防治的药物可选择龙克菌,叶枯灵(叶青双、叶枯宁、猛克菌、川化—018),氯溴异氰尿酸(消菌灵、灭菌成),菌毒清等。各种药可单独用,也可交替使用,一般5~7天施药1次,连续使用2~3次。每次每666.7㎡需加水60㎏,在露水干后,均匀喷雾。 186、稻曲病(乌米)防治措施是什么? 水稻稻曲病菌主要以落在田间的稻曲球和稻曲球上的厚垣孢子在稻田土中越冬,存活期可达5年以上。翌年,在水稻孕穗期初期至齐穗期时水稻稻曲球上的厚垣孢子萌发侵染造成发病。水田中的稻曲病菌菌核和稻曲病菌菌丝在稻田中存活期很短,是次要侵染源。 水稻稻曲病发生的主要时期在水稻的孕穗期至齐穗期。一般采取的防治措施如下: 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稻曲病的根本措施。建立无病留种田,防治稻曲病菌远距离传播和扩散。在水稻拔节期至齐穗期少施氮肥多施磷、钾肥,可以减轻水稻稻曲病的发生程度。 根据稻曲病发生的特点,防治的主要时期应在水稻孕穗中期和齐穗期各施一次药,便可达到85%以上的防治效果。稻曲病的防治药剂有:25%三苯醋锡可湿性粉剂、5%络氨铜水剂、77%护丰安(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井岗霉素水剂等。 187、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措施是什么? 水稻纹枯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危害。 在水稻纹枯病的防治上应采取以加强肥水管理等农业防治为主,控制病情发展,结合预测 预报及时搞好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的措施。具体防治措施如下: (1)农业防治措施有选用抗病品种;打捞菌核,减少菌源,在每年春季大面积打捞并带出田外深埋。加强栽培管理,施足基肥,追肥早施。灌水做到分孽浅水、够苗露田、晒田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长期湿润、不早断水、防止早衰,要掌握“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 (2)药剂防治措施一般采用23%满穗悬浮剂、5%保穗乳油、5%井岗霉素、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担菌灵乳剂、10%灭锈胺乳剂、25%禾穗宁可湿性粉剂、77%护丰安(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防治。 (五)冷害3 188、为什么苗期发锈死亡? 苗期与分蘖期低温冷害主要表现为延迟型冷害,生育拖后。该期可参考临界温度来进行诊断,通常苗期的临界下限温度为日平均13℃,分蘖期的临界下限温度为日平均16-18℃。如果该时段内满足不了上述指标要求,可认为是发生了冷害。 苗期冷害一般发生在草炭地、冷浆洼地、出泉水的地、灌冷水的水稻田。苗期冷害的秧苗特征是苗小不分蘖,茎叶变黄,从下部低茎叶先产生褐色小斑点,后连成大的斑点整个茎叶发锈死亡。根系发黑,无新根,严重时整株变褐黑色烂掉。田间特征是稻田整个地段,高处的稻田病轻或不发生,低处的病重。有病的地块靠埂子下面的稻苗病重,埂子上面的病轻。个别病重的地块有时可以看到田面上出现小的地下泉眼或踩到稻田时土温低感觉很凉。苗期冷害的主要原因是地冷凉,温度低于稻苗正常生长温度的情况下秧苗生长严重受阻产生的生理性冷害的一种,草炭地和冷浆洼地苗期遇到低温时尤为严重。 防治方法;草炭地和冷浆洼地的特点是地下水位高,地凉,温度上升慢,土壤富氮缺磷钾。因此要育出高磷壮秧苗的前提下,底肥每667㎡施10㎏二胺和5㎏氯化钾,不施其它氮肥;插秧缓苗后结合施除草剂每667㎡追施5㎏尿素;7月5日左右的孕穗期每667㎡追施5㎏氯化钾和105㎏二胺。特别要重视水的管理,苗期冷害严重的地方从 189、什么叫延迟性冷害? 冷害是北方寒冷稻作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可分为延迟型冷害和障碍型冷害。 延迟型冷害是指水稻从播种到抽穗前各生育时期遇到较低温度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因低温延迟水稻生长发育,穗分化和抽穗日期显著延迟,或抽穗虽未明显延迟,但灌浆结实期温度明显降低,以致成熟不良造成减产。受害严重者直到收割期穗部仍然直立,甚至颗粒无收。受害轻者穗上部谷粒饱满,中下部多为空秕粒,出米率低,青碎米多,米质差,作为种子则发芽势和发芽率明显低劣。尤其是种植晚熟品种,抽穗期延迟,减产更为重要。这种冷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育苗期应用保温材料、旱育苗、高产栽培技术及一些化工抗冷产品等的应用对产量的影响较轻,近几年没有造成太大的灾害。 190、什么叫障碍性冷害? 障碍型冷害主要指的是从幼穗形成期到抽穗开花期,特别是水稻减数分裂期短时间遇到日平均气温17度以下低温,使花器的分化受到破坏,花粉败育,不能授粉造成空壳;如果在抽穗开花期遇到低温,可造成颖花不开,花药不开裂,花粉不发芽,形成空粒。这种冷害一旦发生,只能采取措施减轻危害,无法避免,属由异常低温引起的自然灾害。减轻障碍型冷害的主要措施是在7月中下旬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如发现异常低温趋势,马上采取深灌20cm以上水层护胎或可采取地头放烟等措施,提高温度。栽培技术上多施有机肥、磷肥、钾肥,少施氮肥,种植抗冷品种,稀植栽培等措施来减轻障碍型冷害的危害。 (六)一些病、虫危害的鉴别3 191、怎样鉴别叶瘟和赤枯病? 叶瘟和赤枯病,都表现为叶片上有褐色斑点。其区别在于病班的背面,叶瘟背面长灰褐色的菌丝,赤枯病没有。如果看不清楚,病叶拿到家后,盘子上面铺一层湿布(水不要太多),湿布上面放病叶后再盖一层湿布,然后把盘子放到25-28度的地方,经10小时再看病叶的背面,长菌丝就是叶瘟,不长菌丝是赤枯病。 192、出现白穗都是穗颈瘟吗? 水稻出现白穗的原因很多,在我省主要有穗颈瘟、二化螟、纹枯病、节瘟等。其中纹枯病引起的白穗症状明显,表现为水稻植株早死,植株上面有一层白色粉末。节瘟一般得病节的上部叶变黄、有时变白,但没有白色粉末。穗颈瘟和二化螟引起的白穗有所不同,一般穗外的其他部位有时没有太大区别。因此要区别这两个病,就要抓住穗部往上拔。穗颈瘟大部分在穗颈部位被折断,而且穗的颈部有一段黑褐色的病斑。二化螟则从被害的部位开始都能拔出,拔出的基部变褐色,明显看出虫子啃咬的痕迹,有时还可以看到二化螟幼虫或虫的粪便。 193、看稻叶上的被害症状就能知道是什么虫子咬的吗? 水稻叶片上有害虫留下的被害痕迹基本上可以判断是哪种害虫。潜叶蝇的被害叶出现连续的不规则白色条文,并抓住叶子向上掳就发现有突出物。负泥虫的被害叶表现不规则的白色短斑点,白色的边缘常出现联着的弧形。稻水象甲被害的叶子表现出,在两个叶脉间长条,边缘整齐的白色。稻象甲被害的叶子往往是圆形,并且被害部分常常穿透。 七、 收割技术9 194、水稻出穗“一刀齐”,在生产上有何意义? 在水稻的产量构成中,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和平均每穗粒数是两个重要因素。在协调二者的关系时,一般穗数容易保证,而平均每穗粒数即穗的大小则不易把握。由于穗数是由主茎和分蘖共同组成的,分蘖的多少和大小往往决定着每穗粒数的多少,小穗过多是不利于提高平均每穗粒数的。从光能利用的角度来说,无效分蘖在一定程度上是光能和地力的浪费,而小穗也是一种浪费。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抽穗整齐度和提高成穗率(有效分蘖率)是同等重要的。如果穗数过多而穗头大小不一,单产同样很难提高。因此,在水稻高产栽培中,既要尽量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又要努力抑制小穗的形成,提高抽穗整齐度,也就是要做到抽穗“一刀齐”,这样,才能既保证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又能保证平均每穗粒数,最终夺取高产。 要做到抽穗“一刀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减少播种量,培育壮苗,提高苗田分蘖率是加快缓苗速度,增加低节位分蘖的关键。(2)适期早栽,合理稀植,争取低节位、低位次的分蘖,为获取大穗奠定基础;(3)选用分蘖势强的品种,使分蘖能在早期集中快速抽出,为后期控制无效蘖和小穗创造条件;(4)在水稻生长前期,要加强水肥管理,促进植株早生快发,在有效分蘖终止期,要及时撤水晾田(田间无水层,土壤含水量为最大持水量),必要时要进行搁田(亦称烤田或晒田,田间无水层,土壤含水量低于最大持水量),以抑制无效分蘖和小穗的发生。 195、水稻一般什么时候、怎样循序开花? 在正常情况下,水稻在抽穗(穗顶露出剑叶叶枕1cm即为抽穗)当天或稍后即开始开花。一个穗子顶端最先抽出,穗子顶端枝梗上的颖花遂先开花,然后伴随穗的抽出自上而下,依次开花,基部枝梗上的颖花最后开。一次枝梗上的开花顺序和整穗顺序有所不同,首先是顶端第一粒颖花先开,然后是基部颖花,再顺序向上,最后是顶端第二粒颖花开花。二次枝梗也遵循这一规律。同一稻穗上所有颖花完成开花约需7~10天,其中大部分颖花在5天内完成,一天中的开花动态则是上午9~10时开始开花,11~12时最盛,下午2~3时停止。每个颖花开花均经过开颖、抽丝、散粉、闭颖的过程,全过程需1~2.5小时。由于同一田块的植株间和同一植株的分蘖间都是一个连续的抽穗过程,同一田块完成抽穗约需10天左右,所以对一块田来说,所有颖花完成开花约需15天左右。 196、水稻出穗后几天就有发芽能力? 水稻开花、受精以后,子房逐步发育成米粒(俗称糙米,与颖壳合称谷粒)。受精后的卵细胞发育是非常迅速的,一般在开花后8~10小时便开始细胞分裂。开花后8~10天,胚部便分化出胚芽、胚根、盾片及其它器官,这时便已具备了发芽能力。此后,胚进一步发育,完成生理上的成熟。在胚发育的同时,胚乳也迅速发育。开花后,胚乳细胞便开始分裂,开花后5天胚乳细胞可填满整个胚囊,9~10天胚乳细胞分裂完毕。由于胚乳细胞发育较快,米粒在开花后3天就达颖壳全长的二分之一,5~7天即可伸到颖壳的顶部达到最大长度。以后米粒向两侧加宽加厚,开花后12天左右接近最大宽度,13~14天接 197、水稻成熟经历几个时期? 根据稻谷成熟的生理过程和谷壳颜色变化等可将水稻成熟过程分为以下4个时期。 乳熟期:水稻开花后3~5天即开始灌浆。灌浆后籽粒内容物呈白色乳浆状,淀粉不断积累,干、鲜重持续增加,在乳熟始期,鲜重迅速增加,在乳熟中期,干重迅速增加,到乳熟末期,鲜重达最大,米粒逐渐变硬变白,背部仍为绿色。该期手压穗中部籽粒有硬物感觉,持续时间为7~10天左右。 蜡熟期:该期籽粒内容物浓黏,无乳状物出现,手压穗中部籽粒有坚硬感,鲜重开始下降,干重接近最大。米粒背部绿色逐渐消失,谷壳稍微变黄。此期约经历7~9天。 完熟期:谷壳变黄,米粒水分减少,干物重达定值,籽粒变硬,不易破碎。此期是收获适期。 枯熟期:谷壳黄色褪淡,枝梗干枯,顶端枝梗易折断,米粒偶尔有横断痕迹,影响米质。 水稻成熟期的长短因气候和品种不同而有差异,气温高成熟期短,气温低成熟期延长。 在生产上,要注意水稻成熟期的栽培管理特别是水分的管理,一些地区常因后期撤水过早而影响籽粒饱满度。水稻在灌浆结实期合理用水,可以达到养根保叶,青秆活熟,浆足粒饱的目的。为此,一般在成熟前7~10天左右灌最后一次水,具体时间可视土壤含水量及天气和籽粒成熟情况灵活掌握。 198、什么是水稻的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 水稻产量分为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两种。生物产量是指水稻在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的干物质总量(不包括根系),其中有机物质占90%~95%,矿物质占5~10%,故有机物质是形成产量的主要物质基础。经济产量是指人们收获的主产品稻谷的产量,通常所说的产量即是指经济产量。可见,水稻的经济产量是生物产量的一部分,没有高额的生物产量,就不能有高额的经济产量,生物产量是经济产量形成的物质基础。经济产量占生物产量的比重称为经济系数,水稻的经济系数为0.5左右,高于玉米(0.25~0.4)和大豆(0.3左右)等其他大田作物。 199、什么叫活杆成熟? 水稻活杆成熟的概念是相对而言的,所谓活杆成熟就要求出穗后的水稻成熟时期保持5片以上绿叶。吉林省的水稻正常生长的情况下,大部可以拔4~5个节,有5~6个叶。因为,水稻的产量中出穗后光合作用形成的物质占50~60%。所以,出穗后稻叶的数和活力成为水稻产量的关键。一般出穗后余下每个叶片各自都有自己的分工,顶叶和顶2叶主要是供水稻籽粒的养分;顶4叶一下的叶片主要负责根系的养分;顶3叶是根据当时的水稻生长情况决定养分的供应部位。如果顶4叶以下都死或只剩下一个叶片时,顶3叶就把养分转移到根系,如果顶4叶以下有2片以上的叶活着,顶3叶制造的养分就供给穗部的籽粒上。显而易见,当穗部有三个叶供养时成熟就更好。那么顶4叶以下的叶片为什么死那?顶4叶以下的叶片的死表明了根系的活力不强,为了维持根系的生命,顶3叶就往根系输送养分。因此,要把水稻培育成活杆成熟,关键是培育健壮的根系。根系的培育关键是水稻孕穗期开始少灌深水,在水田地里增加氧气。 200、水稻的产量潜力有多大? 水稻的产量潜力是指在充分理想的条件下,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稻株在其生育期内所能形成的最高的稻谷产量,亦称为水稻的潜在产量、潜在生产力或理论生产力,而在具体的生产条件下所能形成的稻谷产量则称为现实产量或现实生产力。估算水稻最高潜在产量是重要的,因为它能告诉我们在提高水稻现实产量上还能有多大空间。为此,科学家们从多种角度进行了估算,其中最常见的是光合产量潜力估算法。目前,国内外科学家估算的结果大致相同,一般认为在1075~1775㎏/667㎡左右,我国东北地区为1250~1500㎏/667㎡左右,西北为1300~1775㎏/667㎡左右,华北为1250~1600㎏/667㎡左右。可见,水稻的增产潜力还是很大的。 201、收割的时间与产量、米质有关系吗? 三个不同熟期品种的糙米率和精米率收割时间越晚越高,但整米率则出穗后50天收割时高,比它收割早或晚整米率都降低,加工品质下降。收割越晚直链淀粉含量没有差异外,垩白率、垩白度、蛋白质含量都有增加的趋势,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下降。收割越晚产量越高,出穗后40天收割和45~55天收割的产量差异为4.2~6.6%,差异明显。但出穗后45天和55天收割的产量差异只有2.4%,50天和55天收割的产量差异只有1.7%,差异不明显。因此,出穗后45~50天收割可以兼顾产量和米质。 202、收割的标准什么? 出穗后保证45~50天成熟时间,出穗后积温达到9500以上,一般品种从外观上看有5~10%青粒或1/3的穗变黄时收割。从我省历年平均气温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