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梅戏艺术课程设计与教材问题

 那人却在灯阑珊处 2016-03-05

 

            黄梅戏艺术

         课程设计与教材问题

 

    戏校已建校五十年了,现有的六个艺术类专业,除舞蹈专业创办历史较短外,其余的五个专业创办的历史最短的也有十余年了。最长的则是黄梅戏表演专业,已达五十年之久。鉴于该专业在全国独特性,故该专业的教学大纲,所设的课程以及所用的专业教材均应是自设与自编,但在长达四十余年内,黄梅戏表演专业教学,传统师徒式的以技艺传授为特征的民间教习方法与手段依旧较浓。属于“二不象”,既不象剧团又不象学校。前者带学员,尚可以用大量的演出实践来弥补理论上的不足。而后者教学生,则既无扎实的专业理论课又无大量的演出实践。常处于“三无”(无规定课程、无固定教材、无规范教法)阶段。

    虽然在八十年代,一些教师曾陆续编过一些质量相当好的专业教材,油印发给学生作为教材,如《黄梅戏常识》、《表演常识》、《中国戏曲简史》、《黄梅戏音乐初探》等,但由于诸多原因,如猴子掰玉米棒子,掰一个丢一个,至今仍无一本刊印成册成为固定教材。该专业究竟要设哪些课,才能高质量的培养适应当今市场需求的黄梅戏表演艺术人才,也无人思考商定!以至有些课这学期开,下学期又停,有教师就上,无教师就不上,反复不定。由于无规定统一的黄梅戏表演专业教材与规范教法,教师的优劣亦无法从教材、教法上去比较去衡量去评判。教学方法因人而异,随意性大,教学质量无客观标准,偶然性大。这对于全国唯一的一所黄梅戏省级重点艺术中专,无论从哪个方面解释,都不是一个正常现象。

    尤其是当省艺校(现为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培育出黄梅戏艺术舞台上“五朵金花”时,我们仍安于现状毫不触动。对于他们开什么课?选用什么教材?使用什么教学方法?不交流不研究不探索不追求,固步自封地躺在“全国唯一”的金字招牌下,妄自尊大、冷漠处之。

    实际上,而早在九十年初,为了拓宽戏剧表演学生的知识面,针对黄梅戏载歌载舞的特点,原省艺校便把传授多种艺术的技艺作为黄梅戏科学教育的内容,加强音乐和舞蹈的教育。在该专业的音乐教材中,不仅讲授乐理,还讲授声腔知识,并且还将京、昆、川、豫、越等有代表性的剧种唱腔、中外民歌乃至交响乐等方面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帮助学生丰富乐感和提高音乐鉴赏力。比如该校培养的“五朵金花”之一的吴琼,当年就学时在音乐教学方面受益尤多,促成了她的艺术实践以演唱技巧见长,使她演唱的黄梅歌深受广大青年听众的喜爱。同时该校还突出因材施教、一专多能的行当教学原则,针对学生的具体条件或归行学习,或跨行训练。女生以青衣、花旦为主,有条件的加学老旦、彩旦、武旦;男生以小生开蒙,视条件许可再分学老生、花脸、武生、丑等行当(《黄梅戏通论》183页)。此外,该专业还把现代舞蹈和编排戏曲现代舞蹈的组合纳入身段课程的教学中,意在加强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发扬黄梅戏舞姿优美的剧种优势。故该校学生多数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后劲足。

    作为全省唯一综合性国家级的重点艺术学校,尚能这样与时俱进,积极探索与创新,更何况我们呢?

    实际上,黄梅戏表演艺术的教学虽是全国唯一,但万变不离其宗,其课程其教材其教法,其他剧种的艺术学校是如何设置的,只要有心去探讨,再结合黄梅戏的特点,科学而合理的去设置去编撰,应该是不难的事。何至于到现在还是一笔糊涂帐!如果哪个艺术院校也创办黄梅戏表演专业,要全国唯一的戏校提供课程、教材和规范的教法,我们能拿什么来满足人家呢?(现有07年汇编成的黄梅戏男女唱腔教材,只能算是黄梅戏精典唱段选…且还有许多新编黄梅戏剧目中被观众认可的,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较为成功的华彩乐章并未收集在内,尚有待于提高完善)。

    况且,从完整的戏剧形式来评说,黄梅戏从诞生到发展,历史并不长,充其量只有百余年。它的唱、念、做、打(舞)四要素, “做、打”则完全沿袭照搬京剧那套程式化的东西,这方面的教材很多,选定几本就可以解决无教材的问题。至于“唱、念”以及载歌载舞表演形式与剧本题材等,黄梅戏确实有不同于全国365个地方戏曲的鲜明特点。这些特点许多专家与学者近年来多有阐述与总结,散见《黄梅戏艺术》与其他专著中,并不难收集与参考…

    加之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与《徽州女人》等传统剧风靡全国、妇孺痴迷,如果哪位黄梅戏表演专业人士能抓住这些特点,并参考一些专家与学者的研究成果,再结合自已舞台实践与体会,沿着黄梅戏起源→题材→结构→音乐→语言→人物→表演→发展等脉络谋篇布局,编写一本《黄梅戏艺术基本概论》类的教材,也并非是高不可攀的难事。

    所以,按照教学大纲尽快规定与设计各专业的专业课程,并相应选定教材,该自编的要尽快组织力量实施,并规范各专业课教法程序,从根本上改变这方面混乱和无章可循的现象,恐已经到了非抓不可的地步了。否则戏校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亦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鉴于艺术类中专的特点,各专业课程的设计应按照专业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实践课三大块的思路进行。专业理论课强调用“脑”,偏重于理论,主要是开拓学生视野,夯实其专业理论,为其今后自学或深造打下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专业基础课强调“脑”“体”结合,培养学生用专业理论指导专业实践的能力;专业实践课则主要强调“体”,即通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全面熟练掌握根据剧情需要,塑造人物与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时所需的表现技巧与技能。

    按照上述的指导思想,来规范设计各专业的专业课,应该是比较科学合理的。试以黄梅戏表演专业为例:

    ①、专业理论课《黄梅戏艺术基本概论》(暂定名、自编)、《中国戏曲史》、《表演艺术概论》、《服装美学》、《公共礼仪》与《唐诗、宋词、元曲鉴赏》等6门。

    ②、专业基础课:《视唱练耳》、《唱念》(选编)、《表演技巧》、《化妆》与《戏曲欣赏》等5门。

    ③、专业实践课:《身训》、《基功》、《把子》、《黄梅戏剧目》(选编)等4门。

    以上课程,凡没注明为“自编”或“选编”外,均可在众多已经公开出版的专业教材中“选定”一种适合我校学生专业水平的课本,并固定下来作为教材发了学生,做到学生人手一册。教师以此为教材教,学生则以此为课本学。但上述课程,我们的表演专业究竟开了哪些呢?6门专业理论课全部未开,专业基础课5门只开了3门。

    其他专业的实际情况也并不表演好,夯实学生根基的专业理论课,几乎所有专业都没有或很少开,如美术的《外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史》等,综艺的《美学概论》、《群众文化概论》等,舞蹈的《舞蹈发展史》,音乐的《西方音乐史》、《中国音乐史》等,表演的《黄梅戏艺术概论》、《中国戏曲史》、《表演艺术概论》等。公共专业理论课如《公共礼仪》、《公共关系学》等。专业基础课有些课虽开了,但由于教学目的不明确方法不规范,效果也不太好,比如《视唱练耳》、《唱念》等课。使得戏校毕业生与省艺校毕业生一比,更显的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了。

    为了解决表演专业久无黄梅戏艺术专业教材的问题,目前需要自编的教材共四本:

    第一本,《黄梅戏艺术基本概论》(专业理论课教材,暂定名,应及时组织力量编撰。)

    第二本,《黄梅戏男女唱腔精选》(专业基础课《唱念》教材,已编。但应广泛征求专家学者意见加以修改完善。)

    第三本,《黄梅戏精典唱段赏析》(专业基础课《唱念》教材,可请演唱者撰写,或将历年来刊登在《黄梅戏艺术》杂志中赏析、演唱名段的体会文章择优汇编成册。)

    第四本,《黄梅戏彩排剧目选编》(专业实践课《剧目》教材,可将表演专业学生4年所需要排练的剧目,按年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汇编成册。最好每个剧目前,附有剧情梗概以及该剧产生的时代与社会背景,人物的性格分析以及在指导学生排练时唱、念、做、打诸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上述四本自编教材,除第一本需要费脑耗时外,余下三本只要想编,是不需要多长时间即可完成的。

 

                      2008年5月25日(本文系节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