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康之治是指西周初期姬诵、姬钊相继在位四十余年的统治,史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成王、康王在位期间对内推行周公“以德慎罚”的主张,务从节俭,以缓和阶级矛盾;对外不断攻伐淮夷,用武力控制东方少数民族。这个时期,是周朝最为强盛的阶段,刑具四十余年不曾动用,故有成康之治的美誉。
为慑服殷商顽民而建的东都成周建成后,成王迁都成周洛邑,辅政的周公还政于成王,周朝进入巩固的时期。成王在位后期,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后来成王病倒,担心儿子姬钊不能胜任国事,于是下令召公、毕公辅佐。召公作为托孤重臣之首,责任重大,对康王这样的太平君王,召公唯恐其不知创业之艰难,反复申说王业来之不易,告诫康王务在节俭,勿多欲,以笃信治天下。
经历商周之变,召公对兴衰有着切肤感受和深刻思考。他认为,殷商自有天命,却被周取代,这说明天命无常吗?因此不能只依赖天命,还不可不敬德,要借鉴夏、商得天命而后坠厥命的教训。作为天子,虽接受天命,若不恭谨于自己的德行,其国命将不长。接受天命后,必须敬德保民,才不会使国家坠厥命。召公强调勤勉修德,并作为治国前提的思想,对后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王姬钊继位后,遍告诸侯,要求他们行为要检点。除了对鬼方的征伐和对东方的巡视之外,康王似乎没有耗费国家财力的重大举措。康王的息民政策,使得四夷宾服,海内晏然,囹圄空虚,刑为不用。
纵观成康之治太平盛世的出现,其主要原因在于三点:其一,道德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周公的以礼治国,用礼制教化万民,约束和规范了周民的行为,让周民遵守道德规范,避免道德沦丧,以保证长治久安。其二,成、康王对民众实行惠民政策,获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其三,成康时期的法制严明,重视对官吏的选拔。
但另一方面,由于君王的终身制、世袭制,以及权力至高无上,没有约束等弊病,决定了太平盛世不可能持久,到了康王末期,周朝就开始出现衰乱的迹象。晚年康王的沉湎女色、喜好功利、征伐不断、刑罚不慎,让周朝由盛而衰。
桐叶封弟
西周初年,武王驾崩后,唐国发生叛乱。一天,周成王和弟弟叔虞在宫中玩耍,成王随手捡起一片落在地上的桐叶,剪成玉圭形状送给叔虞,说:这个玉圭是我送给你的,我要封你到唐国去做诸侯。史官们听后,把这件事告诉了周公,周公见到了成王,问道:你要分封叔虞吗?成王说:怎么会呢,我和他开玩笑呢。周公却认真地说:天子无戏言。后来,成王只得选择吉日,把叔虞正式封为唐国诸侯,史称唐叔虞。叔虞长大后,励精图治,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他死后,儿子燮继位,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