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时期的战争原来这样文质彬彬

 激扬文字 2016-03-05

春秋时期的战争原来这样文质彬彬

宋襄公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公元前638年宋国与楚国的军队在泓水相遇,宋军已经列好阵型,等待楚军渡过泓水来交战。论此时双方军队的实力楚国占有优势,稍微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击敌于半渡是绝佳时机,宋国的大臣也是这样劝说宋襄公的,宋襄公却以此非君子所为而断然拒绝。(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最后的结果当然是宋军寡不敌众,大败而归,宋襄公本人也在此战中受伤,第二年就去世了。用我们当下人的眼光来看,宋襄公的所作所为可谓迂腐,毛主席就评价宋襄公是蠢猪式的仁义。然而如果把这个故事房子宋襄公所处的时代背景中去看,你就会发现这其实是对“贵族精神”的一种诠释。司马迁就说:“襄公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曪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

春秋时期的战争原来这样文质彬彬

春秋时期的战争其本质是为了争霸,说白了就是“抢沙发”。因此表现出来的目的在于使对方屈服认怂,而不在于消灭对手。甚至你会对当时发生的很多现象表示困惑,比如发生在公元前597年的晋国和楚国之间的邲之战。晋国被楚国打得大败。在逃跑时,晋国的许多战车陷入泥坑。楚国士兵不但不乘机追杀,反而还跑上前教晋军如何抽去车前的横木,让战车冲出陷坑。晋军脱离困境后,还回头调侃楚军说:“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意思是,还是你们逃跑有经验啊!

在春秋时期战争不是谁都可以参加的,能参加作战首先就是一种荣誉的象征。平民和奴隶参战但没有资格作战,只能充当后勤保障工作,叫做“卒”。而战斗则是由贵族阶层来完成,也就是“士”,所以叫“战士”。顾颉刚先生就曾说,“吾国古代之士,皆武士也……有统驭平民之权利,亦有执干戈以卫社稷之义务,故谓之‘国士’以示其地位之高。”

春秋时期的战争原来这样文质彬彬

贵族一般分为四等,天子、诸侯、大夫和士,士其实就是低级贵族。士有贵族的身份但没有自己的领地。直到春秋后期秦国首先确立了征兵制,并鼓励平民通过战功来实现阶级地位的突破,后来各诸侯国纷纷效仿平民阶层才逐渐取代贵族成为战场上的主要有生力量。

春秋时期的战争更像是一场竞技运动,正如钱穆先生所说:“当时的国际间,虽则不断以兵戎相见,而大体上一般趋势,则均重和平,守信义。外交上的文雅风流,更足表现出当时一般贵族文化上之修养与了解。即在战争中,尤能不失他们重人道、讲礼貌、守信让之素养,而有时则成为一种当时独有的幽默。”公元前480年卫国发生内乱,卫国大夫孔悝被围困在家中。孔子的学生子路是孔悝的家臣,闻听之后便急忙赶往救援,所谓食人之禄,忠人之事。在战斗的过程当中,子路的冠婴被砍断,为了不有失君子风度在他弯腰捡帽子的时候被人砍成肉泥而死。

春秋时期的战争原来这样文质彬彬

春秋时期的战争规模一般都很小,最短的一场战斗一个早上就打完了,叫“灭此而朝食物”就吃个早饭的功夫。事先都要找好约架地点,一般都在两国的国境线,国境线叫“疆”所以我们管战场叫“疆场”。当时的战争以车战为主,并且两军出动的战车数量还要对等,你出了10辆战车,我要是出了20辆就会被天下人取笑。我驾驶的战车只和与我相对的那辆敌军战车作战。在敌军战车没有摆好,我方不得发动进攻。必须双方的战车都排列好了,双发打好招呼“你好了没有?”“好啦……”“我开始打啦~”“好的~~~”。这叫不鼓不成列。双方战车交错的一瞬间,车上的战士用戈互相敲击。战车在这个过程中不停。交错之后,第一个回合结束。双方战车掉头回来,再交错,战士再用戈敲击。

春秋时期的战争原来这样文质彬彬

春秋时期的战争极其讲究礼仪。公元前575年的晋楚鄢陵之战中,晋国大夫郤至在战斗的过程中三次遇见楚王,都急忙下车行礼。楚王非常感动派使臣带了一张弓去慰问郤至,郤至见到楚王的使臣立刻脱下头盔,说:“君之外臣至,从寡君之戎事,以君之灵,间蒙甲胄,不敢拜命。敢告不宁,君命之辱。为事之故,敢肃使者。”意思是“您的外国臣子郤至,奉了我国君主的命令作战,在战场上正穿戴着盔甲,不能下拜。承蒙您派人慰问,我心里实在感到不敢当。因为在战斗当中,只好对您的使者行个敬礼了。”

《左传》记载的宋国内乱时,公子城与华豹的战车在储丘狭路相逢,华豹张弓搭箭,向公子城射来,结果却偏离目标。华豹动作敏捷,又一次搭箭上弦。公子城一见,对他不屑地大喊:“不更射为鄙!”按照当时的战争规则,双方一人各射一箭。你射了我一箭,现在应该我射你一箭了。不守规则,岂不太卑鄙了!华豹闻言,就放下弓,老老实实地等公子城搭弓,结果被一箭射死。史书盛赞华豹以生命维护了士的尊严。

春秋时期的战争规则可概括为如下几条。第一条,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必须要师出有名,派使者去敌国告诉对方之所以要揍他的理由,并且不能趁人之危,比如不可以趁敌国国君过世等重大变故发兵攻打。第二,不能在险要的地方阻击敌人,必须要找个宽敞的地方,堂堂正正摆开阵仗干一架。第三,不鼓不成列。在对方没摆好阵型之前,不能发动进攻。第四,不重伤。就是说不能在对方已经受伤失去战斗力的情况下,对对方造成二次伤害。第五,不擒二毛。意思是不能俘虏花白头发的老人。第六,不逐北。就是敌人败退逃跑时,不能追。要追也只能追五十步。

春秋时期的战争原来这样文质彬彬

(图片来自网络,无不敬之意,情景需要)

是不是每一条都极其具有人道主义关怀?怪不得易中天教授会说,这样的战争最多温良恭俭而不让。

附易中天老师表情包原图

春秋时期的战争原来这样文质彬彬

猫不闻饺子

非资深阅读者,不自由撰稿人。眼神柔软,XX坚硬;千般姿态,万种风情;喜欢在历史的洪流中找乐子,扯犊子。

春秋时期的战争原来这样文质彬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