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懂茶帝,邀请专业人士为茶友答疑解惑。我们的原则是:不忽悠,不卖弄,不恶意攻击,不刻意美化,只是客观、中立地回答您的问题。即使是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我们也会尽量做到客观。 懂茶帝的小伙伴们,关注最多的茶具应该就是紫砂壶了。今天小懂来一个基础知识贴,教大家认认经典的紫砂壶壶形。64款经典紫砂壶壶形,快来看吧,总有一款适合你! 1、西施壶
原名西施乳,言壶之形若美女西施之丰乳,流短而略粗,把为倒耳之形,盖采用截盖式,壶底近底处内收,一捺底,后人觉“西施乳”不雅,改称“倒把西施壶”。 ▲西施壶 2、半月壶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朝诗人张九龄竹下的知古名句在构筑美妙意境的同时,也给壶艺创作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可以用紫砂壶诠释对生命、文化和艺术的理解。每位艺人在创作“半月壶”时就是顺应诗人意地间,怡情自然的人生思索。 半月壶一直以质朴无华、典雅端庄而独占一席之地,从古到今长盛不衰,正所谓“弱水三千,仅饮一瓢”。半月壶协调和谐、舒张简洁、前呼后应,一张扬、一内敛,张弛有度,仿似一篇美文,越读越醉。半月壶营造的是一种源于心录上对团圆期盼。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半月万里思更浓”;一把壶诉说的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思念,更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月圆人圆”的向往。 ▲半月壶 3、石瓢壶 “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铫”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最早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苏东坡把金属“铫”改为石“铫”,这与当时的茶道有着密切的关系。 那么,紫砂“石铫”何时称“石瓢”呢?这应从顾景舟时期说起,顾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石铫”应称“石瓢”,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 ▲石瓢壶 4、仿古壶 一说清代邵大亨初创,原意是壶体仿照鼓型,后人仿制做这种壶形就成了仿古代壶型的意思了。 ▲仿古壶 5、井栏壶 顾名思义,其造型源于井栏。“井栏”一词,传统文化中多见,如“命理之学”中有“井栏”一格。实际生活中的井栏即井之护栏,亦名井床,井干。古人掘井多置井栏,有的还置井盖,井顶,井亭,它们既可护井,又能起到美化环境作用。 ▲井栏壶 6、掇球壶 掇,摞起来的意思。掇球,摞起来的球。掇球壶以大、中、小三个球体重叠而成,壶身为大球,壶盖为中球, 壶钮为小球,似小球掇于大球上,故称掇球壶。 掇球壶按黄金分割比例巧妙布局安排, 三个圆球均衡、和谐、对比、匀正,利用点线面的巧妙组合和各种线形的有机结合,达到形体合理、珠圆玉润的完美性。 掇球壶是紫砂壶中最受欢迎的款式之一。民国时期程寿珍所作掇球壶为掇球中的精品。 ▲掇球壶 7、秦权壶
秦权:秦统一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权”就是用来称量重量用的秤砣;“秦权”壶就是仿其外型。谁最早创制了秦权壶,不得而知。但晚清梅友竹与韵石合作,一如当年陈鸿寿与杨彭年的传奇。 最早秦权壶采用的是环耳形把手。后来不知何人所为,改成了龙形把手。龙之于中华文化,有着数不尽的故事。 ▲秦权壶 8、掇只壶 《宜兴县志》中提到有一把壶,“一壶千金,几不可得”。这把千金之壶是一件被称为“掇只”的紫砂壶。它出自宜兴制壶大师邵大亨之手。 “掇只”是紫砂壶造型中特有的一种壶型,造型像是把许多球状和半球状堆积到一起,由于掇在汉语里有连缀堆叠的意思。因此,这种造型的壶被称为掇只壶。 ▲掇只壶 9、茄段壶 茄段壶,造型灵感来自枝头成熟的茄子,若要达到较高的艺术表现力,最佳须使用特级紫茄泥。欣赏茄段壶可以从可感受到自然的力量以及生活的魅力,体会到艺术的魅力。 ▲茄段壶 10、水平壶 在明之中期盛行品茶,故小壶开始得以流行,不过,水平壶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当时工艺制作水平的提高。容量很小,是中国广东、福建一带喝“功夫茶”的器具,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一定市场。 因为喝'功夫茶'时,壶内要放很多茶叶,仅用开水冲泡,茶汁出不来,还必须将壶放在茶碗或茶海内,用沸水浇淋茶壶的外面,使茶壶浮在热水中,才能使茶叶泡出来,这就是水平壶名称的由来。最著名为惠孟臣水平壶。 ▲水平壶 11、虚扁壶 “虚扁”自明末即有,散见于各大紫砂典籍图谱。此壶式在各个时代都有名家加以临摹再创作,佳构不绝。 “虚扁”是紫砂传统全手工成型中最难得的器型,行话“造型扁一分,成型难一分”,从围身筒成筒型,然后用“泥拍子”一下一下的拍成这么扁,力要匀,扁又不能塌,对于全手工操作技巧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虚扁壶 12、笑樱壶
“笑樱壶”发自明代,型制沉重扎实,有种绝不妥协的硬汉风格。笑樱,以交融而又谐调之态漫流的几种色彩,表现出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和而不同”的精神内质。 ▲笑樱壶 13、德钟壶 “德钟”壶型为钟,“德”是修辞,最俱代表的作品便是邵大亨的德钟壶。器形端庄稳重,比例协调,结构严谨,泥色紫润,系最佳天青泥之呈色。 ▲德钟壶 14、龙蛋壶
龙蛋壶是紫砂壶器型中的经典一类,其圆滑可爱的造型深受壶友喜爱。作品做工小巧精致,壶身通体为蛋状,壶身光滑圆润,短嘴为直流状,倒把拿捏方便,扁圆珠纽。 “龙蛋壶”造型取于蛋形,在诗经《貔貅出世》中记载,龙的九太子貔貅是从龙蛋中破壳而出的,而在民间,貔貅既有辟邪的意思,又有家有貔貅万事无忧的含义在里面,在东方文化中,龙又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吉祥图腾,以“龙蛋”来命名,是一种美好的祝愿与寄托。 ▲龙蛋壶 15、潘壶
据《阳羡砂壶图考》记载,潘仕成字德畲,为清道光广东番禺人。先世以盐贾起家,累官至两广盐运使。由于潘氏家传素嗜饮茶,便在宜兴订制专属紫砂壶,一则自用,一则往还馈赠。潘氏订制的紫砂壶形制固定,且惯于将印款落于盖沿之上,壶底及他处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为阳文篆字“潘”印。由于潘氏声名远播,世人乃将此一形制紫砂壶称为“潘壶” 潘仕成祖籍福建蒲田,用朱泥小壶喝茶的习惯应源于此,因而所有正宗由潘仕成所设计订制的潘壶均应是朱泥小紫砂壶!一般是三款,分标为高潘、矮潘、中潘。 ▲潘壶 16、周盘壶 曼生喜好夜读,每每捧卷至深夜,间或倦怠,品茶以缓之,闭目静思。曼生感叹,罗盘虽如铜勺,表面圆通,却坚持己见,曲直合一乃为人之道也。遂以罗盘为原型,绘壶以省之,名曰周盘,寓意为人处世,宽容大度,能屈能伸。 ▲周盘壶 17、鹧鸪提梁 这把提梁壶的造型为扁圆形壶身,把手为见棱见方的三柱高提梁,从侧面望去犹如一只飞翔着的鸟儿的头部。原创者顾景舟大师为其命名“鹧鸪提梁壶”。 ▲鹧鸪提梁 18、华颖壶
此壶是顾景舟先生根据传统壶体演变所创作品,名为华颖。在古字中没有“花”字,“花”为后世字,故而古时“花”亦用“华'”代之,华颖的“华”意为“花”,华颖所表达的意境为:招展的花意。 作品摘手圆、盖圆、壶身圆、三圆垒叠在圆壶底上,分外精神,遥望犹如花苞初绽。从“掇球”变形而来。 ▲华颖壶 19、文旦壶 文旦创于明未清初,形与西施、贵妃壶相近,后两者为清中末后所创,重玲珑娇秀,前者则重古拙,这也与当时艺术审美注重相关,“文旦”文字释义为:“文”指柔和、外表、容态;“旦”指戏曲中扮演女性的角色。 清代文人吴梅鼎曾经称赞文旦壶说:“至于摹形象体,殚精毕异;韵敌美人(美人肩),格高西子(西施乳)。” ▲文旦壶 20、容天壶
取材于源于佛教中的大肚罗汉,取名源于“肚大能容天下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首创,早期作品壶形偏低,后来壶形较高。要体现此壶的气韵的确很难,需要做壶之人用心体会。在气韵饱满的壶身上添加一微微矮颈,壶盖增高成半球状,平添拙朴童趣。出水效果极佳,用起来确实方便舒适。视觉上稳重大度,在质朴中见深厚。 ▲容天壶 21、大彬提梁 在今天的玩壶人看来,高20.5厘米,口径9.4厘米的大彬提梁实在是一把大壶,可是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尚属小物。时大彬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器型上“改大为小”,“改俗为雅”,奠定了紫砂壶基本的审美倾向,使紫砂壶能进入文人生活,成为文房清玩,提升了紫砂壶的文化内涵。这也让时大彬成为紫砂宗源上的第一座高山,让无数后人仰止。 ▲大彬提梁 22、瓦当壶 模仿古代器物,是紫砂壶的造型来源之一,瓦当壶为仿汉代瓦当式样,造型独特,一般壶体呈瓦当状,造型以几何线条为主,成型规范有致,线条流畅准确,壶身多有铭文。 ▲瓦当壶 23、合欢壶 也是曼生之所爱;壶铭日:“试阳羡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欢喜”。阐释了“合欢”之义,若是东坡的门徒,三五知己,无酒有茶,品茗谈天,足矣。 此壶乃曼生喜极而制,故此壶风格绮丽,所谓雾余水畔,红杏在林。典美精工,余味无穷。捧壶把玩,有如重回当年曼公呼朋唤友鼓乐欢天之场景,喜不自禁由壶传。 ▲合欢壶 24、汉铎壶
汉铎,即汉朝之铎。汉铎,即汉朝之铎。《说文》中对铎的解释是:铎,大铃也。它是器物的名称。具体地说形状有些像甬钟,但体积小。 ▲汉铎壶 25、洋桶壶 紫砂洋桶壶是紫砂茗壶名种里较为常见的一种款式,亦是一种茶壶款式的专用名称。紫砂洋桶壶自清末民初创制以来,以其造型简练,使用方便,是宜把玩,便于提携,便于茗泡而一度盛行,并为大多数茗壶爱好者接受,嗜好、收藏而成为紫砂光货素器类经典传统作品之一。 ▲洋桶壶 26、匏尊壶 “瓠”(hù),葫芦,一种圆大而扁的葫芦,即匏瓜。匏尊:以干匏制成的酒器。苏东坡《前赤壁赋》的“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一代大文豪苏东坡的黄州生活和“匏尊”的命运,何其相似? 匏瓜,古代用作男人无妻的象征。由此引喻人不受重用,不得出仕,或久任微职,不得升迁。匏有苦叶,孤独无助,苦啊! 陈曼生设计的十八式中有四款壶是有关匏瓜的,经典的“匏尊”壶,就是他“匏壶”的升华。看来陈曼生也是读懂了苏翁的“匏尊”和他在黄州的艰辛生活与辞赋创作,不然如何解释他四分之一的创意都来自有苦意的匏瓜? ▲匏尊壶 27、思亭壶 在朱泥壶中,惠孟臣、惠逸公、陆思亭诸家原皆为清代制壶好手。 早期的思亭壶,壶嘴曲度较小,流口简练,以竹刀落款于盖口墙沿,笔致尚称工整。年代稍晚些的思亭壶,风格柔美,曲线明显,流口较尖,署款则各式皆备,有竹刀写刻,也有钢刀双钩刻,罕见钤印者。 思亭壶式以其俊秀高雅,留名于朱泥陶史。闽南俗谚:“一无名,二思亭,三孟臣,四逸公”。思亭排名优于孟臣,有可能是思亭壶式俊挺,伫立茶船之中,有若蟜龙昂首,气韵出众。 ▲思亭壶 28、扁腹壶 扁腹壶,或者叫扁仿鼓壶,依壶身矮,壶口大而得名。此壶理趣兼得,当属上乘无疑。理,此壶身线且口大,宜泡绿茶,一弯流出水条索长且涎水。壶把端拿,甚是轻巧,亦感舒适,平衡点恰到好处。趣,整体协调、对称,且节奏感强烈。若俯视,钮盖、肩、腹五个圆圈,如涟漪荡漾,十分悦目。盖边线略强于口线,正合国人天盖地之理念。壶盖倒置亦无倾斜之虑,也是一趣。 此壶泥佳、工精、造型美、难度大,宜用宜赏,内涵深,回味长,实乃上乘中之经典之作。 ▲扁腹壶 29、汉瓦壶 汉瓦属于圆器当中的一种,历来多位艺人都有仿制此种款型,而之前杨彭年的一款汉瓦壶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是圆筒形壶体,上侈下教,短流势较直。盖平略见弧,桥式钮,钮面阴刻海棠纹样。泥质坚结,砂色暗红。壶盖子口制作圆而不规,转捻即紧,拈钮可以翕起全壶。 ▲汉瓦壶 30、葫芦壶
葫芦壶是曼生十八式中的一款,深得艺人们的喜爱,更是玩家的收藏佳品,时下最珍藏的便是杨彭年制的套环钮葫芦壶,这款壶器身洒冷金斑,壶体设计新颖。 造型呈葫芦状,壶流短直而微向上翘,把成半环形,盖顶设有套环钮装饰。整器形制的线条以浑圆为主,十分流畅。 ▲葫芦壶 31、美人肩壶 美人肩紫砂壶宛如古代女子端庄可爱,带点宫廷的雍容华贵,又不失大家闺秀般的妖娆。造型饱满,大方得体,以体现圆润的壶身为主,壶盖与壶身仿佛合为一体,没有空隙,用手抚摸上去,能感受到它的温暖。 美人肩作为传统器型是由清代的老作品演化而来,是一款经典器型,同一种器型在不同的工艺师手里能够表现出不同的神韵与气韵来,以古代美人的肩线及丰腴美妙的曲线,幻化出动人心弦的壶形。 此壶制作上最难之处,在于用全手工打出柔顺怡人的线条,及盖面和壶身的过渡,与流畅无碍的长三弯流,故由古至今皆被陶家视为最难掌握的造型品种之一! ▲美人肩壶 32、柱础壶
柱础也是曼生设计的一种壶款之一,其造型稳重而大方,这也是因为他的造型来源于古代使用十分普遍的柱础。 柱础,是用来承受房屋立柱压力的一块垫基石,在古代的时候古人为了不让木制的立柱受潮湿而腐烂,于是在木柱的底下垫一块石墩,使柱脚与地隔离开,起到了相对防潮作用。只要是木架的房屋每一根柱子都有一个柱础,缺一不可,在防腐烂的同时又加强了柱基的承压力,所以在古代人们对础石是十分的重视。 随着年代的推移,柱础也因需求发生变化,柱础渐渐成为柱子的收头,使得单调的柱身发生视觉上的变化,后期更是在柱础上使用雕刻艺术,使得民间的建筑花样繁多,后人更是将柱础演变成具有审美功能的装饰,成为艺术品。 以柱础为壶型,使壶显得别致且优美,更显示其稳重,此壶型亦一直流传下来。 ▲柱础壶 33、一粒珠壶
一粒珠造型古朴,古韵盎然,庄重又不乏新意,典雅大气又不失阳刚之气,造型惹人喜爱。 一粒珠式紫砂壶款型由来已久,形制上对壶的整体性要求比较严格,要求整器有饱满的力度和整合的视觉观感。壶体滚圆状,无颈,流嘴略弯,口盖为嵌入式,小圆珠钮,为传统曼生十八式造型,俗称“一粒珠”,浑圆可喜。 ▲一粒珠壶 34、匏瓜壶
匏瓜壶是曼生十八式之一,与曼生葫芦有异曲同工之妙,然其独特之处亦是其他造型无可比拟的,把玩此壶有如返璞归真之意,此壶最初用意是以解相思之若。 ▲匏瓜壶 35、孟臣壶 紫砂壶中的微小紫砂壶,为冲泡“功夫茶”的茶壶名。广东潮州、汕头、福建厦门漳州、泉州一带喜欢“功夫茶”,茶叶独取乌龙,冲泡方法也诸多讲究:所用茶叶大不盈握,壶底刻有“孟臣”的铭记。 孟臣壶名源自明代宜兴陶艺师惠孟臣制作的紫砂小壶,因其造型精美,别开生面,且落款“孟臣”,故而得名。 ▲孟臣壶 36、汤婆壶
“汤婆”原为盛热水放在被中取暖用的扁圆形壶,一般是用铜锡或陶瓷等制成。器型古拙有明季遗风,壶型简到极致,古朴超越一切,实用性超级。壶身饱满,壶壁挺秀,端庄古朴。看似纯实用的茶器却蕴生出美学上的高点。反而使观赏者生出油然的摹古之情。 ▲汤婆壶 37、唐羽壶
唐羽壶为光素器形,为创新系列作品中经典之佳作。创作构思源于唐代宫廷中的羽觞壶,它的造型与之非常贴近,须知,唐人饮茶并非今日沏茶,而是用类似如今沱茶样的茶团和茶饼研碎放入壶中,文火之上慢慢煎煮。有点类似现在煮咖啡。因而壶的手柄一般都较细长,似有羽翼飞升之感。 它的创意也可以诠释为唐代陆羽之壶。手中把玩似有拉回时空,重温唐风,再现历史的美妙感觉。 ▲唐羽壶 38、线圆壶 线圆壶是一款经典器型,作为圆壶中的经典,被不断的效仿和演绎,圆壶一直是紫砂艺人所忠情的一种器型,而圆器又是由不同方向不同曲度的曲线组成,讲究的是珠圆玉润,比例协调,隽永耐看。 ▲线圆壶 39、集玉壶 壶以玉为题,故名“集玉”。壶身为扁圆柱形,似用两大玉璧叠合组成,壶腰用玉饰纹凹凸线分界,束出壶身骨秀神清之姿。肩腹用弧线交接,底足用两条直角线阶梯收缩,烘托出壶体刚健婀娜之态。壶嘴方形,方中带圆,根部刻龙首玉纹。壶盖形似圆璧,盖纽饰环,玉鱼拱形。整体装饰和谐协调,莹洁圆润,韵味隽永,格调高雅。 ▲集玉壶 40、传炉壶 传炉壶,式度端庄,风格雅致,隐隐然有古风韵,堪称佳品。传炉的名称来历又是什么呢?可能性有二。首先传炉为古代道家炼丹所用之丹炉。今以阳羡砂壶,仿传炉之型,饮茶延年。真乃切情,切意。 其次,古时还有“金殿传胪(炉)”一说,明清时代在殿试后两天,皇帝召见新科进士。考取的进士们身着公服,头戴三枝九叶冠,恭立于安门前听候传呼,然后与王公百宫一起进太和殿分列左右,肃立恭听宣读考取进士的姓名、名次。这就是“金殿传胪”。“胪”有陈列的意思,“传胪”就是依次唱名传呼,进殿晋见皇帝。因古时候紫砂壶是士大夫阶层的雅玩,将壶名取为传炉,应有取其谐音后又取意自勉。 ▲传炉壶 41、僧帽壶 元代创制的瓷器造型。壶式之一,因壶口形似僧帽而得名,造型为口沿上翘,前低后高,鸭嘴形流,壶盖卧于口沿内,束颈、鼓腹、圈足、曲柄。具有强烈的少数民族风格。 元器形体敦实、壶颈较粗、壶流略短,明器壶流略长,清器颈略高,腹部略瘦。最早为元景德镇青白瓷器。它最早出现的时间是元代,最早出现时的载体为瓷器。 明以后随着大量瓷器工匠转移到紫砂器方面的制作后也将此器形移植了过来。它的用途初期专为佛教僧侣饮茶,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变成普通人也可以使用的茶壶。 ▲僧帽壶 42、菱形四方壶 一把好的方形壶表现在线条上要又挺又直,不可偏扭与含糊。以直线与平面为展现精神的主轴,充分展现一股坚毅挺拔的气能。在方的骨架中转出曲折的线条与平面,灵活运用技巧,添加一些其他元素,让刚毅的属性添入婉转柔顺,这样的线条会让整把壶充满流动感。 菱形四方清爽流畅,直形壶嘴出水方便,方形壶把拿捏平稳,此种壶型用于收藏投资具有极大的升值空间。 ▲菱形四方壶 43、四方壶
四方方器作品形体优美,工艺严谨,气韵生动,造型古朴,技法独特。整体壶行透露出豪爽、刚劲、正直的阳刚之气;比例准确,口盖紧密平整,块面挺括,线条利落,气势挺拔,力度到位,其工艺水平毫不逊色于其它造型。 ▲四方壶 44、亚明四方壶 “亚明四方壶”整体造型比例协调;线面挺括有力;轮廓分明,全器气势挺拔;英姿飒爽,成就紫砂方器之美!1960年前后,由著名画家亚明(1924-2002;原江苏省画院副院长)设计,以方器、筋纹器风格见长的王寅春(1897-1977;建国初期的紫砂七大艺人之一)制作,合力完成。 桥钮、方形壶把、方形壶身,整款壶棱面挺括,线条刚硬,犹如将军风范。壶钮为标准的拱桥,钮孔为半月状,做工一丝不苟,极为精细。壶盖略微鼓起,由壶盖至壶身,四条棱线清晰分明,干脆利索,寓意善恶分明,将方器特色表达得淋漓尽致。 ▲亚明四方壶 45、雪华壶 雪华壶是顾景舟于20世纪70年代创新之作,壶名取瑞雪兆丰年之意。造型以直线作为主,从壶底,壶身直到摘手,用了大小比例合度的六方形块面分层组合,来突出六方形的横直线条的魅力。 壶体上密下疏,以疏托密,盖面及口颈部分主要以挺拔而棱角分明的线条构成,以线的粗细,面的宽窄反映雪华壶线条艺术,此壶制作规整,壶把端执舒适,壶嘴出水流畅,使用欣赏俱佳。 ▲雪华壶 46、龙头一捆竹 清朝制壶名家邵大亨,所做的龙头一捆竹,是根据一个非常动人的传说而设计出来的,它讲的是龙王到东海来巡视,路过一个地方,见到当地的人民非常贫困,但都又非常善良,就叫它的儿子送一样既能吃又能用的东西给当地人民,以帮助人民解决生活困难的问题。 龙王的儿子遵照其父亲旨意将生长在大海中的一种叫“竹”的植物捆上一捆,绑在自己的龙头上送到当地群众的手里。龙头一捆竹壶正是诠释了龙与竹的关系。 ▲龙头一捆竹 47、合菱壶
筋纹器主要是仿照植物瓜果、花瓣的筋囊和纹理,经提炼加工组成。如瓜棱、竹条、菊花、玉兰和水仙等。规则的纹理组成,一般在壶体上作若干等分直线,构成如瓜样的筋纹,故名。造型齐整、秀美、明快,具有强烈的节奏韵律美。 合菱便是众多筋纹器中的一款,壶钮与壶身均是由上下相间的筋纹花瓣咬合而成,含苞待放,气流舒畅,优雅写意。壶盖同样是六瓣花瓣造型,筋纹沟壑深深,刻意表现出筋纹特有的凝重感,从而凸显出花瓣的肥硕。 整个壶身是由六瓣花瓣上下镶接而成,分布均匀,其中两瓣分别胥出壶流和壶柄。流和把采用素面造型,嘴头尖尖且修长,很是锋利,飞把同样气势挺峭,钢骨尽现。 ▲合菱壶 48、菊蕾壶
菊蕾筋纹器是一种制作难度比较大的工艺,不但要求制作的花瓣清晰可见,且要做到均等分配。此壶壶身中间由一筋纹将整体分为均等两部分,上下两种花纹对称协调,壶把与壶嘴遥相对望,呈现出一种鸟儿飞的假象,特别之处还在于壶盖的制作,其花纹要求与壶身相对应,往各方向转动皆可衔接自如,其所需技艺是可想而知的,肌理温润,协调感十足。 ▲菊蕾壶 49、菱花壶
菱花壶通体作菱花式,盖身浑然一体,分六瓣组成,上下对称。棱线凹凸分明,有棱有廓,权衡比例,秀丽可爱。壶式由线云壶变化而来,桥钮与菱花瓣相融,嘴作棱花式,胥出自然,把弯曲恰体,端握方便,壶腹中央束一方腰带,整个菱线自壶顶至壶底相交成一点,分毫不差。壶盖六面可置换,十分严密,技艺精湛。 ▲菱花壶 50、筋纹壶
紫砂筋纹器型制残片最早见于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古窑遗址出土器皿,历经宋、元及明代早期无数陶工的开掘,并逐渐演变,在明代中期以无名氏陶匠为先导,以时大彬、李仲芳、陈仲美、徐友泉等为杰出代表的特有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此壶造型从茎形盖钮如花蒂状,逐渐延伸至壶肩壶身上部,气势饱满,浑圆如玉。花蒂下逐渐展开花瓣至壶腹处膨胀至极,给人以心灵的震动。壶足亦呈展开状,壶嘴壶把如花茎延伸,自然和谐,成完整玉兰花状。历来为后代艺人仿造,成为楷模。 ▲筋纹壶 51、葵仿古壶
葵仿古壶是紫砂壶的传统作品,是在圆仿古壶中用筋镶、块面转折的表现手法制作而成。葵仿古以六棱葵瓣为图案,加上嘴、把、盖也用筋纹起线,使整个壶的造型协调统一。筋纹凹凸有致,气势挺拔贯通。作者张普泉,制作此壶显现了他的精湛技艺。 ▲葵仿古壶 52、龙带壶 “龙带”的来历是指壶身上的装饰线如黄帝的玉带。圆形鼓腹,腹上渐敛,平底,湾流且长,口朝天,把手体圆,起凸圆盖,扁圆钮,与壶体协调。整器造型简练大方,古朴雅致,这是早期的几何形圆器与筋纹器相结合的佳作。 ▲龙带壶 53、竹段壶
“竹”是品性高洁的植物,尤其是在宜兴这样一个竹的海洋,竹,更是人们眼里口中的爱物,竹子刚劲、清新、生机盎然、蓬勃向上。 竹段是以竹为主题的经典壶型,壶身采用的是古典造型,笔直而粗壮的壶身,给人一种踏实之感,壶嘴、把、盖钮亦取竹段,生动自然,挺拔清秀。 ▲竹段壶 54、鱼化龙壶
为典型传统壶型,是鱼跃龙门之意。民国的唐树芷所制小鱼化龙壶钮为卷云状,壶身浅塑波浪,波浪中龙伸出首部,龙尾卷成壶把,把上鳞片刻划清晰。此壶红泥制成,形体较小,做工精细。 ▲鱼化龙壶 55、南瓜壶 “南瓜壶”,以瓜形为壶体,瓜柄为壶盖,瓜藤为壶把,瓜叶为壶嘴,构思巧妙,雅而不俗,陈鸣远作传世品现藏南京博物院。 ▲南瓜壶 56、松鼠葡萄壶 松鼠葡萄作品古雅大方,且极具自然趣味,枝叶及葡萄缭绕壶的全身,数只松鼠跳跃其间,憨态可掬,惟妙惟肖。壶盖略凸,以葡萄枝为纽,弯曲有致,整个壶勾画出一幅立体的艺术画面,真正做到了实用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松鼠葡萄壶 57、报春壶
报春原意就是立春前一日以及立春当日,让人扮演成春官、春吏或春神的样子,于街市、里社道路上高声喧叫“春来哩”、“春到哩”,将春天来临的消息报告给邻里乡亲。报春民俗的另一层用意在于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 紫砂工艺师根据这一民间风俗,凭靠大胆的想象和高超的设计水平制做出了报春壶。报春壶的壶盖壶把和壶嘴以树木为形,壶身却为圆坛形,恰恰显示出报春壶美丽逼真。 ▲报春壶 58、松竹梅壶 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迎寒开花,故称岁寒三友。 梅、竹、石是取梅寒丽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松竹梅被称作“岁寒三友”,一向深受艺人以及壶友爱慕,尤其是文人墨客的追捧。的流把以梅桩位造型,壶身以梅枝装饰,器型端庄精致,堪称雅致。 壶色泽肃穆,泥质细腻适手,乃是纯正泥料所制,紫泥亲茶性极好,因此此壶用来冲泡乌龙、普洱系列都极合适,为生手最爱。整款壶上丰下敛,圈底收缩,卷沿,与壶口一致。截盖,壶盖略微隆起,梅桩造型的壶钮搭接呈桥形,更有小枝自壶钮胥出,甚是生动。 ▲松竹梅壶 59、佛手壶 佛手壶最早创于1300年前,而紫砂佛手壶的来源要从龙门石窟说起,在龙门石窟博物馆陈列着一佛手雕塑,佛手雕塑纤如兰花,作者见此十分养眼的雕塑心中灵感一现,想到了西游记中的如来佛,正是这只佛手神通广大协助唐僧西天取经,为还原西游记中佛手的原型,作者制作出经典器型佛手壶,而紫砂壶的神韵便如同这佛手造型线条优美,流畅舒展自然。 另一种关于佛手壶创意来源于一种叫五指橘的水果,其形状如同五个手指握在一起,是一种仿生器造型,瓜蒂与叶巧妙连接,巧妙表现出紫砂的含蓄自然。 ▲佛手壶 60、荸荠壶 蒋蓉在造型上,不求形似,而是以艺术夸张的手法,将荸荠的细微之处,以逼真的精雕彰显出来。尤其是那荸荠芽状的壶钮,无疑是此壶的点睛之处,让人望了会有种想去提一提的冲动。我们久逝的童年美好时光,就这样被荸荠壶勾起,涌上心间。 不知蒋蓉大师偏爱荸荠,是否因为那外形丑陋之果,虽出之污泥,但其内心却是一派冰清玉洁。取荸荠之形,塑造紫砂;纳清泉阳羡,涤荡心灵尘埃。 ▲荸荠壶 61、风卷葵 风卷葵因为其造型简洁明快,曲线顺畅自然,规范的图案以及生动活泼的形态成为花货的传统经典器型之一,展示了花货自然、生动细腻、生机勃勃的风貌英姿,象征了生命的顽强以及长盛不衰。 ▲风卷葵 62、印包壶 印包壶之制始于时大彬,据载徐友泉、陈鸣远亦擅此式。传世印包壶近代为多,形制或正方或长方。 大凡明末清初考,造型丰满,折纹自然。细看印包方壶,虽用陶土制作,却有布包扎的质感,褶裥规整匀净,卷曲自然,巧以布结作截盖,增添了几分飘动灵巧的美感,也充分体现了紫砂的材质,便于制作多种造型的茗壶,达到题材所需的表现力。 ▲印包壶 63、东坡提梁壶 传说苏东坡喜欢喝茶,当时的紫砂茶壶很小,喝了一壶又一壶,很费事。苏东坡就想做一把大茶壶,因此买来了紫砂天青泥,拍拍捏捏做了几个月也没做成一把像样的茶壶。一天夜里,小书僮打着灯笼来请苏东坡去吃夜点心。 苏东坡看着灯笼计上心来,何不照灯笼的样子做把灯笼壶呢?就这样肚皮大大的灯笼壶做出来了,但又光又滑不好拿,于是搓条泥巴,这头搭那头,就像房屋上头的梁,烧制出来后,苏东坡提着'梁',于是就取名'提梁壶'。 后来为了纪念这位大文人,后人就把这种提梁式的壶称为'东坡提梁壶'。 ▲东坡提梁壶 64、供(龚)春壶 在中国紫砂文化史上,供春是一个开创性的人物。他姓龚,名供春。明代正德年间,供春作为书僮随进士吴颐山来到金山寺伺读,闲暇时看到寺内老和尚用当地特有的紫泥捏制茶壶,饮茶参禅,此时已成佛界习俗。也许是出于好奇吧,他就取了老和尚洗手后沉淀在缸底的洗手泥,参照寺院内大银杏树的树瘿,做出了“指螺纹隐起可按”的供春壶。 供春壶造型古朴精工。温雅天然,质纯薄坚实。负有盛名。供春之壶,胜于金玉。传世的供春壶极少。1928年,储南强在苏州搜集到一把供春壶,壶把的款识“供春”二字,缺盖,后由裴石民配做。现藏北京历史博物馆。 供春所制砂壶,款式不一,相传他制作过“树 瘿”、“龙 蛋”、“印 方”等壶式。其中以“树瘿壶”最名贵。清末民初,仿制品甚多。供春树瘿壶简称供春壶。 ▲供(龚)春壶 原创声明:本文由“懂茶帝”独家原创,如需转载,不得删减,并请注明出处 懂茶帝,请最懂茶的人为您答疑,您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咨询: 1、直接通过“懂茶帝”公众号留言,小懂会尽快回复您。 2、加小懂个人微信(hyn365),可即时沟通。 |
|
来自: 童海德堡 > 《好好学习(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