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原有名称 | 规划名称 | 位置 | 级别 | 时代 | 来历含义及说明 |
1 | 广教寺双塔 | 广教寺双塔 | 敬亭山风景区内 | 国家 | 北宋 | 广教寺,又名广教讲寺,意为广施教化,始建于唐大中年间(849年),现仅存双塔,故俗称“双塔寺”,双塔建于北宋初年,是沿用唐代四方形平面建塔手法的宋塔。1988年元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 | 陈山遗址 | 陈山遗址 | 宣州区向阳镇陈山 | 国家 | 旧石器时代 | 因地处陈山而得名。1987年被发现,文化时代是旧石器早期至旧石器中晚期,距今为10--80万年。它的发现,对研究长江中下游地区史前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 | 景德寺塔 | 景德寺塔 | 市区开元小区内 | 省级 | 北宋 | 景德寺始建于晋,宋时改称景德寺。因现存塔体为北宋时期建筑故称景德寺塔。塔九层六面,高31.39米。1998年5月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4 | 施闰章墓 | 施闰章墓 | 向阳镇施村螺丝冲 | 省级 | 清 | 施闰章墓位于向阳镇板桥村螺丝冲水库上游。墓冢为土冢,坐东朝西,其墓围护堤纵长7.2米,宽10.5米,高2米。现因为山上植被丰富,仅存墓冢,长7米,宽4米。墓前原有墓碑、石柱对联、盖顶,均毁于“文革‘期间。施闰章(1618-1683),清顺治丙戌年进士,为清初著名诗人,创立“宣城体”诗歌,与莱阳宋琬齐名,时称“南施北宋”。2004年10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5 | 谢朓楼遗址 | 谢朓楼遗址 | 市区府山广场北侧 | 省级 | 清 | 谢脁楼始建于南齐建武年间谢脁任宣城太守时,原名高斋。唐初改建为楼,名北楼,因位于府署之北,故名。其后历代均有修葺。又名叠嶂楼、古北楼。1937年11月毁于日军轰炸。遗址为一座高6米、面积1500平方米的高台。1997年,原宣州市政府于原址复建了一座两层的谢脁楼。1998年5月,谢脁楼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6 | 向阳烈士陵园 | 向阳烈士陵园 | 宣州区向阳镇街道 | 县级 | 现代 | 陵园内有向阳、汤孟林二烈士墓。向阳墓原在洪林庙山岗牺牲地。1953年迁于此。在其墓西侧还有汤孟林烈士墓。向阳,原名张和,江苏武进人,1945年开展地下工作英勇牺牲。汤孟林,江苏武进人,1945年5月在板桥蛟龙山战斗中光荣牺牲。陵园大门两侧有挽联一幅:“浩气长存流芳百世,革命烈士永垂不朽。”1981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7 | 孙埠遗址 | 孙埠遗址 | 宣州区孙埠中学内 | 县级 | 新石器时期 | 位于孙埠中学内台地,现为中学体育场所在地。遗址东临芜屯公路,西靠水阳江,分布面积约为45000平方米。1975年,省文物部门来现场考察,1979年,省博物馆曾试掘,发现了大量的石锛、石簇、白陶片、陶纺轮及各种纹饰陶片。对研究水阳江流域古人类活动情况有着重要的意义。1981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8 | 古昭亭坊 | 古昭亭坊 | 敬亭山风景区 | 县级 | 明 | 位于敬亭山南麓。牌坊宽2.5米,高4.5米,石料组成。建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石匾横额上刻有宣城县令陈泰来所书“古昭亭”三个行书大字,故称古昭亭坊。咸丰二年(1882年)重修,1983年由宣州市人民政府又重修。1981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9 | 龙首塔 | 龙首塔 | 市区鳌峰公园内 | 县级 | 明 | 位于鳌峰公园南部,南临城墙遗址和宛溪河。为六面七层楼隔式砖塔,高约25米。始建于明隆庆年间,康熙五十一年修葺,民国时期重修,1986年5月原宣城县人民政府又重修。1981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0 | 张果墓 | 张果墓 | 市区柏庄小区内 | 县级 | 南宋 | 张果,南宋时任宣州知州。建炎年间(一说绍圣年间),宣州大水,城几没,张果报万民册入水而死。后人为纪念张果,几经建墓迁址。现墓冢底部直径4.6米,高3米。有南宋知州李光所立墓碑一座,民国重立墓碑一座。1986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11 | 梅尧臣双母墓 | 梅尧臣双母墓 | 市区梅溪公园内 | 县级 | 北宋 |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城人,工为诗,以深远古淡为意,间出奇巧。欧阳修与为诗友,自以为不及。召试赐进士出身,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梅尧臣有两母,卒后均受敕封。嫡母束氏封仙游县太君,生母张氏封清河县太君。墓地为一底面直径为25米,高3.5米的小山坡,墓碑毁于文革。1986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12 | 徐知证墓 | 徐知证墓 | 市开发区望城岗丁山 | 县级 | 五代 | 徐知证(905—947),字义明,海州朐山人。权臣徐温第五子(一说为侄)。徐温的养子徐知诰建立南唐政权,徐知证被封为江王,又改韩王、魏王。昇元五年(941),任宁国军节度、宣州营田观察处置等使。保大五年(947),薨于宣城任上,谥为魏惠王,葬于宣城城西二十里丁山,在墓左建彰教禅院以奉祀,并在驿道上创亭立碑,以显扬其一生功勋。子孙家于宣,历代来此祭拜。现墓前彰教寺、石像生和碑亭已经不复存在,但是祭台遗址和墓冢仍清晰可辨。2010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13 | 阮公桥 | 阮公桥 | 向阳镇夏渡老街 | 县级 | 明 | 又名新安桥,位于夏渡老街西端,横跨宛溪河上。明弘治已未(公元1499年)由徽商阮辉、阮杰兄弟合资建造,顺治、乾隆、光绪年间阮氏后人先后重修。桥为五孔石拱,长50米,宽6.2米,有0.6米高的青石护栏。2010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14 | 姜采墓 | 姜采墓 | 西林办事处北郊变电站旁 | 县级 | 清 | 姜采,崇祯进士,官礼科给事中,谪戍宣州卫,国变未赴任。康熙中遵遗旨来宣城,自称敬亭山人,又号宣城老兵。卒时命其子将棺葬于敬亭山麓,以志死不违君命之义。门生私谥:“贞毅”。1986年发掘,出土墓志铭一块。今其墓已平,上方被茶园覆盖,明显处有16平方米。1986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15 | 济川桥 | 济川桥 | 市区宛溪河上 | | 明-清 | 旧为浮桥,横跨宛溪河。始建于隋开皇年间。明正统年间,知府袁旭改建为石桥,此后多次重修。最后一次维修是1979年,桥长83米,宽9米,桥基保持明清风貌,俗称东门大桥,是宣城人民出入宛溪河的重要通道之一。 |
16 | 三眼井 | 三眼井 | 市区民生路上 | | 待定 | 三眼井,实为一巨石三孔盖井口之上,位于宣城市区民生路中间。原为直径1米的圆形井口,现改造成为方口,井台长1.5米,宽1.4米,井口长0.5米,宽0.4米。三眼井在历史上一直是宣城人民的重要水源之一,据说,大旱年间,宛溪河水干涸,可三眼井的井水却从不断绝。 |
17 | 虎窥泉 | 虎窥泉 | 敬亭山翠云庵前 | | 清 | 位于敬亭山半山腰,翠云庵左。传“唐代建庵后僧尼饮食乏水,一日,住持梦见一吊睛白额虎在此扒掘,另日,僧人沿迹挖掘,遂得此井,井深五丈余。”现井圈为后来改建,镌刻有“虎窥泉”三字,井圈直径有0.6米。井水清澈甘甜,用此井水冲泡附近所产的敬亭绿雪茶,尤为香冽。 |
18 | 宁国府文庙泮池泮桥 | 宁国府文庙泮池泮桥 | 宣城中学南大门前 | | 明 | 位于宣城中学大门外,南侧紧临鳌峰路。知府黄荣祖建于明初,为宁国府文庙遗存建筑。泮池半径38米,巨石砌造。泮桥长为23.3米,宽9.2米,为三孔石桥,主体结构保存完好。其规模为江南地区现存诸文庙泮池之首。 |
19 | 别士桥 | 别士桥 | 市区澄江路 | | 清 | 为单孔石拱桥,长15米,宽10米,横跨在道岔河上。此处临近宛溪河码头,自古为水陆要津,因古代在此送行饯别故名。桥基、西侧下方桥拱均保存完好,桥东侧现修建排灌站,原桥基被遮挡,桥面在建国后被修建成水泥路面,与澄江路同宽,两侧修建水泥护栏。 |
20 | 马山古墓 | 马山古墓 | 金坝办事处祠边行政村沈村 | | 明 | 该墓位于金坝祠边沈村西边山坡上,多次被盗,原有碑,文革中被毁,据说为明代进士吴伯与墓,现存文官石象生一对和残马一匹。 |
21 | 惠济桥残桥遗址 | 惠济桥残桥遗址 | 城东水阳江上 | | 明 | 位于宣城城东,横跨在水阳江上。始建于隆庆壬申年(1572年),由知府王嘉宾捐俸募建。高四丈五尺,长四十丈,广二丈五尺。此后多次重修,抗战期间,为阻止日军入城被国民政府炸毁,抗战胜利后,钢架支撑通车,60年代被洪水冲断,废弃。现残存四段,最长一段长62米,宽8米,残留三孔。整个桥面及护栏均为青石质地。为城区境内最大古桥。 |
22 | 宣酒小窖老窖池遗址 | 宣酒小窖老窖池遗址 | 市区拱极路宣酒集团内 | | 清 | 古窖池共有7条,1962年底在原宣酒大曲车间工地发掘出来,古窖池占地约80平方米,排列整齐,大小均匀,长宽高分别为 2.8×1.5×1.5米。宣酒集团对7条古窖池加以修复、保护和考证。宣酒古窖池的发现和保护倾注了几代宣酒人的心血,是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
23 | 敬亭山抗日将士纪念碑 | 敬亭山抗日将士纪念碑 | 敬亭山怀英亭 | | 民国 | 国军第一百零八师政治部主任孙麦秋所撰,主要记述在抗日战争期间陆军第一百零八师在保卫宣城的各次战争中阵亡将士的简介。碑文字迹清晰,两面左上角均有损毁。原散落在敬亭山东大门一带,2005年移至此处,建亭安放。 |
24 | 旧宣城师范教学楼 | 旧宣城师范教学楼 | 第三中学内 | | 近代 | 有图书馆、办公楼两座建筑,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房屋座南朝北,砖木结构。外观为红砖红瓦,左右呈中轴对称,平面规矩,具有典型的苏式建筑风格。房屋主体结构保存完好,对研究我区解放初期苏式建筑有着重要的意义。 |
25 | 宣城中学老教学楼 | 宣城中学老教学楼 | 宣城中学内 | | 现代 | 包括教师资料中心、校史陈列馆、老教学楼、配电房四座苏式建筑。具有典型的苏式建筑风格。房屋主体结构保存完好,对研究我区解放初期苏式建筑有着重要的意义。 |
26 | 鳌峰公园古碑刻 | 鳌峰公园古碑刻 | 鳌峰公园内 | | 明-清 | 有四块,分别为天柱阁碑记、重修文昌台碑记、正学书院种树记、重建万寿古庵碑,时间分别为万历、崇祯、康熙、嘉庆时期。尤其是天柱阁碑记平底陡站之法刻,书法精美,堪称一绝。这四块古碑对于研究宣城地方历史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
27 | 敬亭山摩崖石刻 | 敬亭山摩崖石刻 | 敬亭山风景区 | | 待定 | 敬亭山摩崖石刻位于敬亭山半山腰的石壁上,距地面不到1米处从左到右书有“风壑云泉”、“片云”等大字,为明人汤陡和清人尤镐所题。石刻高为1米,宽为2.4米,由于受风化严重,字迹辨认不清。 |
28 | 九同碑 | 九同碑 | 梅溪公园内 | | 清 | 位于梅溪公园内,有九块石碑组成,均为清代道光十八年所立,全部为宛陵梅氏家族的墓碑,善经望、墨庄望、章务望三望各有碑三座,石质不同。对于研究古代民间家族墓葬文化意义重大。 |
29 | 牌楼石狮石碑 | 牌楼石狮石碑 | 双桥办事处金楼行政村 | | 明 | 因位于牌楼村得名。有石狮子雌雄一对,石碑,为明代遗存。狮身下都有石质底座,底座高0.6米,与狮身相连。狮子雕刻形象逼真,刀功精美。石碑高1.6米,宽0.8米,厚0.2米,碑上方为麒麟图案雕刻,刀工精细,图案精美,下方为文字记载,字迹模糊,依稀可见“成化”及“徐”等字体。牌楼村为明代宣城籍南京刑部尚书徐元太的居所,初步判断为明代徐氏家族墓碑。 |
30 | 狮子冲石狮 | 狮子冲石狮 | 市区梅溪路与宝城路交叉口 | | 明 | 因位于飞彩办事处石板桥社区狮子冲得名。狮身下有石质底座,与狮身相连,雕刻功法娴熟精美。应为古代门第前所用,该地名狮子冲由此得名。 |
31 | 桃源桥 | 桃源桥 | 原宣城师范(现三中)老大门前 | | 清 | 桃源桥横跨道岔河上。因河北岸黄金山种植桃树,桃花瓣随水而流故名。相传由一孀妇修建,又名寡妇桥,长10米,宽5.7米,石质单扶。清人蒋宽曾有《桃源桥晚步》诗:“春日江城暮,寒泉曲润鸣。”现桥身保存完好,原来的石栏杆由于被毁,改成水泥栏杆。 |
32 | 金鸡井 | 金鸡井 | 广教寺双塔塔院内 | | 待定 | 井口为花瓣型,直径约一米。传说黄蘖禅师募建广教寺,“托迹海外安南国,募化松萝万株。至期,有金鸡斗入井中,而松萝随泉涌出,架屋九百九十九间,后灾毁。至今井口横塞一木尚存。”抗日战争期间,广教寺毁于战火,今仅留存“双塔”和“金鸡井”。井水至今仍能饮用。 |
33 | 横涧桥 | 横涧桥 | 夏渡行政村汪村南侧 | | 清 | 横涧桥始建于明代,是单孔石拱桥。桥为东西走向,横跨在宛溪上游。桥长15米,宽5.5米,桥东侧有0.35米高的青石护栏,桥面为青石铺设。横涧桥是当时宣城通往宁国的重要通道。 |
34 | 王村寡妇桥 | 王村寡妇桥 | 向阳行政村王村西南 | | 清 | 王村寡妇桥位于向阳镇向阳行政村王村西南端,建于清代,南北走向,长15米,宽5.3米,桥两端呈八字形开口,为单孔石拱桥。据传桥为一寡妇出资修建,故名寡妇桥。桥下小河东接水阳江,西接宛溪河,桥拱及桥基均为原貌并保存完整。 |
35 | 田自富墓 | 田自富墓 | 板桥行政村小俞村杜家竹园 | | 清 | 为堆土墓,墓底面直径约为4米,高1.5米。墓前存碑一块,上有“皇清例授登仕郎田公自富王太孺人合墓”,清咸丰四年立碑,其生平无考。墓葬保存较好。 |
36 | 齐德纯墓 | 齐德纯墓 | 军塘三角塘村 | | 清 | 位于养贤乡军塘行政村三角塘村西北500米处,墓底面直径为6米,高3米,为堆土墓,系齐德纯及其两夫人墓葬,墓前存碑一块,碑高1.4米,宽0.9米,厚0.2米。齐德纯(1822-1894),无为州人,道光中任宣城训导,光绪年间晋封中宁大夫五品衔,相传曾为慈禧启蒙教师。 |
37 | 李公桥残桥遗址 | 李公桥残桥遗址 | 双溪公路桥北侧 | | 明 | 始建于弘治十七年(1504),由宣城县主簿李文捐资倡建。其后屡有修葺,是宣城东向交通要道。桥长三十丈,宽二丈五,下有七孔。1937年末,国民政府为阻止日军入侵,炸毁中孔。后用钢架木面连接中孔维持通车。1969年夏,被山洪冲毁,现保留残存一孔屹立在双溪河中。 |
38 | 袁氏家族墓 | 袁氏家族墓 | 养贤乡军塘行政村村部西50米 | | 清 | 为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袁氏家族墓葬。墓冢底面直径2为8米,高1米,座东南朝西北。墓前并排竖有四块墓碑,两侧均有抱鼓石,碑文较清晰,排列整齐,较为规整。 |
39 | 文天祥衣冠冢 | 文天祥衣冠冢 | 城区北门凤凰山小九华公园内 | | 明 | 文天祥,南宋名臣,咸淳四年(1268年)四月,出任宁国府知府,在任体恤民情,注重农事。激励“百姓以农为本”。咸淳六年(1270年)正月离任时,作《劝农歌》以教诫“乡曲子弟”。史料所载:“公去之日,百姓醵钱立祠”以祀之。明天启年间,宣城百姓于北门宛陵驿旧址重建“宋文信国公忠烈祠”并造衣冠冢,立碑为“文信国公天祥之墓”。借此以寄托哀思。文革中衣冠冢被毁,古碑埋于北门盐库下,今存石对联一块,上刻“正气弥乾坤千百世”数字。 |
40 | 梅溪公园六朝墓 | 梅溪公园六朝墓 | 梅溪公园双羊山 | | 六朝 | 2003年被发现,已遭盗掘,但结构完好,墓为带双耳室砖石墓,全部使用花砖砌筑,占地二十余平方,对于研究宣城六朝时期墓葬形制很重要作用。拟开辟为一处景点。 |
41 | 梅溪公园石羊 | 梅溪公园石羊 | 梅溪公园内 | | 待定 | 原定名为石吼,有两只,现仅存一只。双角盘曲,四蹄跪曲。形态古朴厚重,传为唐将许楮墓前石像生。双羊山因此得名。 |
42 | 梅尧臣墓 | 梅尧臣墓 | 梅溪公园内 | | 北宋 | 梅尧臣(1002-1060),宣城人,工为诗,以深远古淡为意,间出奇巧。欧阳修与为诗友,自以为不及。召试赐进士出身,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1058年逝世于开封,其子将其遗体运回宣城安葬。墓前原有欧阳修撰写墓碑,文革中被毁,1988年原宣州市政府重立墓碑。 |
43 | 城墙遗址 | 城墙遗址 | 鳌峰公园内 | | 南唐 | 宣城城池始建于东晋,扩建于隋,定型于南唐。南唐宁国军节度使林仁肇整修城池,取像为龟,俗称为鳌城,周十一里一百三十九步,此后历代均沿用,直到1937年抗战中被拆除。现在鳌峰公园滨河处尚残存100余米的城墙基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