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肩周炎治疗心得(常喜欢柴胡桂枝汤随证要做加减) 作者:王大经

 乐山有大佛 2016-03-07

                                                                    肩周炎治疗心得  作者:王大经

肩凝症,又称“漏肩风”、“凝结肩”,属于痹证,即西医学之肩周炎。本病患者多在五十岁左右,因此又叫“五十肩”,这是一种常见病,其主要症状是肩部疼痛、抬肩、穿衣、梳头、用筷都感到不便和疼痛,活动受限。病情严重的,疼痛由肩向颈部和上臂放散,肩关节功能障碍,夜不能寐,烦躁不安,病程短的一个月左右,长则数月、半年、一年、以至几年、十几年,反复发作,缠绵不愈。

肩凝症的病因-病机是因为气血虚弱,外受风寒湿邪侵袭,气血凝滞,经络不畅所致。治疗法则主要是调气活血,驱散风寒湿邪,疏通经络,中医治疗的办法很多,如针灸、推拿,汤剂效果也比较理想。

我治疗肩凝症,常喜欢把《伤寒论》中的两个方子合起来用,一个是小柴胡汤,一个是桂枝汤,也就是柴胡桂枝汤。但随证要做加减,用药有所偏重。这个合二为一的方子可以祛风寒湿邪,畅通经络。

桂枝,性味辛温,能活血,祛风湿,温通经脉,利关节,用量不必过大,5-10克即可。芍药(我临床用白芍)入血分,能和血脉,缓急止痛。《本经》认为白芍可除血痹。其用量应视病情来定,重者可用30克,甘草用量宜轻,5-6克,多则10克。芍药配甘草,即是芍药甘草汤,仲景用它缓挛急,止疼痛。桂枝汤的另外两味药生姜、大枣,可依病情决定其用量。

小柴胡汤中的柴胡,对其功能众说纷纭,我用柴胡来疏畅气机。气滞血凝,就要调气,调气不用青、陈皮,柴胡能宣畅气血,祛风湿,诸肿,用量不宜过小,我用15克;半夏用量灵活性大,这和白芍相似,半夏能除湿消肿止痛,肩凝症疼痛重的,半夏可以用到20克,量小了不行;党参要用10-15克;黄芩不宜多,对这种病寒性药要少用,但是应当认识到,黄芩在此处,对半夏有反佐作用。

可以看出,主要是掌握桂枝、白芍两味药的比例。我在用柴胡桂枝汤治肩凝症的时候,常加上一味白芥子,白芥子的功能是消肿止痛,通行经络,治肩凝症,用上白芥子效果很好,尤其是顽固不愈者,可以用到15克或20克(打碎)。有的肩凝症患者症状较重,疼痛难忍,以致夜不能寐,坐立不安,我就在柴胡桂枝汤基础上加白芥子,还不行,就再加上制川乌、制草乌、制附子及某些虫类药,白芍用量还可加倍,一般一、二周可见明显疗效。?

常用量:桂枝12白芍30柴胡20黄芩5姜半夏20生姜10党参10大枣10甘草10;炒白芥子20制天南星15蜈蚣2条 地龙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