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书籍刻印是怎么一回事?活字印刷不行的

 殘荷聽雨 2016-03-08

刻书,用雕版印刷术印制的书籍的通称,中国古代出版的书籍大都是刻书。


古代将书籍刻印分为官刻、私刻、坊刻。这一理论始自叶德辉的《书林清话》。官刻包括中央与地方官府刻书;私刻一般指官员、乡绅等个人刻书以及寺院、道观、家族祠堂等刻书;坊刻指书铺商人刻书。




官刻


官刻开始于五代冯道刻印《九经》,历来经后唐、后晋、后汉至后周广顺年间总计22年时间,完成刻印。《九经》的校刻,是在国子监完成的,并由国子监主持,书版也收藏在国子监,所以历史上称为“五代监本”《九经》。此书的刊刻,开启了儒家经典大规模刊刻的先河,也标志着印刷术从民间走入官府。


宋明两代是国子监刻书的兴盛时期。宋代国子监刻书内容范围很广,遍及经史子集,刻书的数量也很大。明代国子监分为南(南京)、北(北京)两监,南监多在前人遗留下来的宋、元两代版片的基础上进行整理、修补、刷印图书,以“十七史”最为著名。北监则以翻刻南监本为主,如《十三经注疏》等。


元代和清代的国子监则很少刻书。



历代朝廷刻书的专门机构,除了国子监外,元代有兴文署、明有司礼监,清有武英殿等等。此外朝廷各部门也都可以刻印与自己业务有关的书,如刑部刻律法,太医局刻医书等等。


历代官刻本书籍一般品相比较考究,具有字大行疏,开本阔大,纸墨精良,装潢铺陈等特点。许多大部头的图书,也是在官府雄厚财力的支持下才得以刊印,如宋代编纂刻印的《大藏经》、《太平御览》,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等,都是鸿篇巨制,非以朝廷之力无法完成。


在内容上,官刻多以正经、正史为主,强调教化功能。在校勘质量,不同历史时期与不同刻印机构有很大不同。以国子监刻书为例,五代两宋时期的监本,底本优良,校勘精湛。而明代的监本多用前代旧版,字迹不免模糊,质量不高。南监印书有“大花脸本”之称,北监本错谬更多。



私刻


私刻中最多的是家刻,所以也泛称“家刻”。这些书籍多刊上自家堂号、宅名或书斋名等。私刻的出版多是士人学者,刻书多以学问崇尚,文化推广、知识传播为目的,注重青史留名,并不以赢利为动机,所以重视质量,校刻精审。


到北宋开始,私家纷纷出资刊印前代名人集,如北宋穆修首次刊印韩愈、柳宗元的全集等。到明清时期,全国私刻盛行,江苏常熟汲古阁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明清私家出版的书籍品种数量,总的看已远远超过官刻。


重视书籍的文化价值,是私家出版的传统。热衷于私家记的人,比如阮元,一生从事经学教育与经学出版,是清代著名的经学家。私家出版人中,很少有专业丛事出版的,大都以学者、藏书家的身份兼事出版,他们有强烈的文化传播意识,他们文化水平高,所以刻书的选题有针对性,常能把握别人尚未发现的文化价值。他们深知校勘之理,或亲自校勘,或请专家代劳,因而质量较有保证。



坊刻


坊刻的出版主体是书商。我国早期印刷品多为坊刻本。在唐代,除寺院刻经之外,大部分是民间坊刻。刻印的图书中佛经最多,历书、字书、韵书、占梦、相宅等次之。


古代书铺有两种:一种是只售书,不刻书;一类是既售书,又刻书。南宋时的杭州,刻铺林立,如孙起父子的“书籍铺”既刻书,又售书,还编书。福建建阳的崇化、麻沙两镇的书坊,从宋代至明代数百年不衰,所刻的书籍被称为“建本”或“麻沙本”。自宋代开始,全国出现许多出版中心,如宋有杭州、成都、建阳、平阳,元代有杭州、建阳、明有南京,苏杭等。南宋时期我国形成三大坊刻雕版中心,两渐坊刻、福建坊刻、蜀中坊刻。


坊刻传播大众文化的功绩最大,小说戏曲自宋至明多是坊间先刊行的。


雕版印刷的书籍,占的额数大,品类也多,而活字印刷的书籍,除了皇家印刷的“聚珍版”之外,很少为人所青睐。


----------------------------------本文结束----------------------------------


看到这了,不妨点一下左下角的“


关于我们
水滴是一群人,喜欢中国文化。水滴有很多作品,关注 水滴字典(shuidizidian)公众号,输入 “中国字” 免费下载。


你也喜欢中国文化,加微信和水滴做朋友: ifengshuidi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