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结果是因为做了最坏的打算我平时出差坐飞机比较多,在马航飞机失踪事件发生后我就在想:万一有一天我出差时乘坐的飞机不知道飞哪里去了,或者飞不回来了怎么办?就这个问题我跟我的女儿进行了交流,如果真有一天我发生了什么意外的话,我希望她不会不知所措,我应该提前向她交代,让她对一些事情有心理准备。 所以,有一天我与女儿坐在一起聊天时就跟她说:“宝贝,妈妈想跟你讲一件事。如果,有一天妈妈坐飞机不知道飞哪里去了,我想让你知道,妈妈一直在你的心里……” 话还没说完,女儿的眼泪就出来了,紧接着就哇哇哇地开始哭起来,不停地说着:“妈妈你要是死了我怎么办……我就成为没有妈妈的孩子了……你要是死了,以后再也没有人……再也没有妈妈爱我了……我永远也不会有幸福了……” 我赶紧安抚她说:“ 宝贝宝贝, 妈妈就在你身边, 哪儿也没去。”“那也不行,万一你死了……”她悲伤的程度好像事情已经发生,像是在参加我的葬礼,她持续哭了好久好久。之后我又说:“宝贝宝贝,妈妈在,妈妈就在你身边,你摸摸看,妈妈在搂着你,睁开眼睛看看妈妈,妈妈就在这。”“哦。”我好不容易才帮她平静下来,让她感到此时此刻我就在她身边。 我们经常在碰到一件事情以后一下就想到一个恶果,并把此恶果当成现实,结果立刻变得万分紧张和害怕。 其实,对于恐惧的事情,除了害怕以外,最需要的是进一步思考以下问题。 (1)究竟会发生什么?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2)这些事情如果真的发生了, 你准备怎么办? 结果会是什么? 让人真正恐惧的其实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不确定会发生什么,对自己的影响是什么,当确定了,即便是不如意的结果,恐惧也会减少很多。 很多人都会担心亲人的离世和离开,这是正常的心理,但是亲人早晚是要离开的,我们自己也早晚会离开这个世界。 因此,不管我们碰到什么让自己害怕的事情,都要先问问自己:“万一这件事真的发生了,我会怎么办?”同时,我们还可以继续问下去:“如果这件事发生了,比如亲人离世了,那以后我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好好想一想,不仅要想一想,还要把它一条一条写下来,关于你会失去什么,你将会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状态,那个状态自己是不是能够承担等。 对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做最坏的打算,就像“万一他们离开了”,你的生活会怎么样。在这个假设中,我们可以反思他们活着的时候,你做什么才不会感到遗憾和内疚,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该做的事情先做了,大概在最坏的情况下也不会后悔和遗憾。 很多我们担心害怕的事,其实真的不会发生记得有一次听一位中年男士说,自己的爱人要离开了,心里非常焦虑、内疚和难过,当想到自己的父母要离开时,他也特别特别难过。我问他:“父母的离开是肯定的,但如果你的父母在两三年之内离开的话,你觉得你怎么做才能使自己不仅现在感到心安,他们离开后也不会愧疚?” 他说,他现在能做到的就是大概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回家一次去看父母,不对他们发火,多带他们去他们想去的地方玩一玩。但他平时工作特别忙,不能经常回去看望父母,因此他觉得自己不够孝顺。 于是我又问他:“如果从你父母的角度来看你这么多年来对他们的用心和照顾,估计他们会怎么说?” 他说,其实他的爸爸妈妈什么要求都没有,也一直认为他很孝顺,唯一对他的要求就是要他把自己的身体照顾好与爱人过得幸福,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了。 当他说到这儿时,慢慢平静下来,不再那么担忧了,思考着倘若父母离开,他准备怎么继续生活,然后就更加平静了。 生活中的大多数恐惧都是因为我们自己事先没有把它看清楚。恐惧是一种不安全感,也就是说,恐惧来源于我们的不知道和不确定。 知道并不意味着这件事不会发生,而是给我们心理上的确定,让我们有安全感。确定的事并不一定都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但是确定之后,我们心里就能有一个锚,让我们的心定下来,让我们的焦虑和担心减少。比如说,你爸爸妈妈在多少年之后肯定会离去,这不是件好事,但如果你确定这件事是你焦虑和担心的,那么你焦虑和害怕的程度就会降下来。 科学家在美国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就是让一些人把自己害怕的事情都写在一个小纸条上,并将这些纸条放在一个瓶子里面,过一段时间之后这些人再拿出来,看到底他们害怕的多少事情变成了现实。后来大家拿出来看时发现,几乎没有什么事情变成现实。这个实验其实也证明,很多我们担心害怕的事情真的是不会发生的,我们经常在自己吓自己。 当你以后再有害怕的时候,可以试着做以下几件事。 (1)要明确你所担心和害怕的是什么; (2)把你害怕和担心的事情及它们产生的最坏、最好和可能的结果都写下来; (3)计算每种担心出现的可能性有多大; (4)为了避免出现最坏结果,你该怎么做,而这个怎么做的计划中要有具体的场景、时间和操作方法; (5)去行动。 这就是“面对恐惧五步法”。(文/海蓝博士《不完美,才美》) 作者简介:海蓝博士, 中国抗挫力训练总设计师, “静观自我关怀”全球首位中国师资培训师, 著名心理创伤治疗与压力管理专家,复旦大学医学博士、美国德州贝勒医学院神经科学博士后,美国范德堡大学皮博迪教育和人类发展学院心理学硕士,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和高级顾问。 20余年医学领域科研和工作经验,15年身心健康领域工作经验,具有深厚的科学基础和学术背景,同时兼具丰富的临床咨询和团体培训经验,是一位理论与实务兼具的身心健康专家。 在美期间,作为美国最大心理机构Centerstone的移民与难民部主任,为来自世界32个国家的移民和难民提供危机干预和创伤治疗,其负责的项目获得2005年度田纳西州心理健康杰出项目奖。 2015年5月,创立“海蓝幸福家”,致力于帮助中国四亿家庭提升幸福感,通过梳理和提升与己关系、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将宁静和谐带入每一个家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