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家都发面。发的面有白面(也叫标准粉)、二号面(里面掺有麸皮、品质次于标准粉,俗称“黑面”)、棒子面和二样面(白面和棒子面混和),为的是第二天蒸馒头或窝头。 那时,约摸95%的家庭每天都要蒸一锅干粮,用粮3斤左右,或馒头、或窝头、或丝糕、或菜团子,且当天蒸当天净,因为那时每家都一大群孩子,少的3个;正常的4、5个;多的7、8个;10个亦不少见。我有一个同学,乳名“小尾巴”,他家就是10个孩子。更主要的,是那时没有副食,能吃上热腾腾的大馒头就相当知足了,顶多全家就着一大碗芥菜疙瘩或老腌儿萝卜下饭,酱豆腐都是稀罕物。
我家兄妹四个,一男三女,分别出生于1958至1963年。四张小嘴就像四个无底洞,天天围着妈妈要窝头(当时白面定量少于棒子面,馒头与窝头比例为1:6),妈妈每天都要发面。
每天,妈妈蒸完当天的吃食,都要留一小块面,做为“面肥”,为下一盆面当发酵引子。每天,看着妈妈将发好的面揉成各种形状,有时是馒头,有时是窝头,有时是丝糕,有时是糖三角,有时是......这些东西上屉后,妈妈就另舀新面,将刚才留下的“面肥”掺入其中,加水和好,预待明天食用。
冬天时,我观察妈妈每次和好面,都将盆放在火炉子旁边。那时,住平房的居多,炉子是冬季取暖必备设施,家家都有。每次妈妈都把盆放在炉子旁边,而炉子上并没有水壶,妈妈为什么不把面盆放在炉子上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但是,也想不起来要问一问,只是天天在心里纳闷儿。终于有一天,妈妈和完面出去了,我心想“机会可来了”,迅速端起面就放在了炉盖儿上。为什么放在炉盖儿上呢?因为,这炉子只有早、中、晚做饭时才打开,平时过了饭点儿,都是盖了铁盖儿的,不让它冒火苗,俗称“封火”,这样也省煤。
就这样,我心中窃喜,心想做了好事,妈妈回来肯定要夸我。后来的事情忘记了,妈妈回来后怎么处理的过程忘记了。隐约记得妈妈由吃惊转而脸色铁青,是否挨了打,想不起来了......现在想想,绝对不是什么好结果。你想呀,那时粮食多紧张,我这一“好事”,害得一家人饿一天肚子,妈妈能有好脸儿吗?
(注:发面,即将面肥与面粉混和后,放置温暖地方使其升温、发酵,半盆面团儿经发酵足有满盆,有时甚至顶起盆盖,发酵后面团儿呈酸性,蒸用前,用碱中和即可,面肥也叫“老肥”。冬天室内温度低,故要靠炉边热气以快速催发,万不可直接搁置炉子上,这样面团直接就熟了,是不能入口的。现在广泛使用的酵母粉是80年代兴起的新生事物,具有方便快速、随吃随发的优点,但是没有“老肥”香。现在,经常看到一群中老年人排队买馒头,挤到跟前,准有一块牌牌上书有四个大字:老肥馒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