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西线实地考察纪实(转贴)(转载)

 scygtys 2016-03-09
        大西线实地考察纪实
  
  摘选自原大西线考察队队长何广沂著《冲刺》一书
  1999年5月18日至6月22日,经中央领导决定,由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由水利部、国家计委、中科院、国土部、铁道部、林业部及西藏、四川、云南的一批水资源、气候、环境、地理、地质、土木工程方面的专家学者和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摄影师一行14人组成的“大西线南水北调考察队”,对大西线调水方案进行了实地考察,历时36天,行程13600多公里,从大西线调水源头朔玛滩开始,沿着大西线一直考察到大西线最北端黄河口(四川与甘肃交界处),取得了圆满结果。经考察,专家学者们认为,我国西南地区尤其是西藏,水资源相当丰富,从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等出境河流每年要流出国外6000亿立方米左右的水,相当于10-12条黄河的水量。不仅是我国水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会增大下游国家的水患,造成洪水泛滥。而我国多水的西南地区地势高,缺水的西北、华北地区地势逐级降低,从南向北倾斜,有利于区域间自流式调水,水完全可以自流到黄河,大西线的设想是可以实现的。就我国技术力量、技术水平而言,完全可以胜任。
  1999年5月18日,考察队由北京乘机出发, 5月26日下午,自治区在西藏宾馆举行了欢迎会。列确主席、洛桑顿珠副主席及自治区秘书长、水利厅厅长、土地局局长等都出席了会议。列确主席在会上说:“西藏200万人民欢迎你们,你们进行的是伟大的事业。修一条运河,把拉萨与北京连起来,太伟大了。把西藏白白外流的几千亿吨的水引到北方灌溉干旱的土地,改造沙漠,使黄河水不断流,太伟大了。这也是给西藏向伟大祖国奉献的机会。几十年来,由于中央和各省市的支援,西藏才有今天。当然西藏也应当支援内陆,可是西藏有什么呢?就是水多,我们就拿水支援吧!这对西藏也有好处,郭开同志说,引水是有偿的。不要多,1吨水给我们一角钱,一年引水2000亿吨,我们就收入200亿元,而我们去年全自治区总产值才130亿元,你们一下子就给我们200亿元,恰好200万藏胞,都成了万元户,西藏富了。……”并对秘书长说:你通知沿线有关单位,对考察队要多支持帮助。
  5月28日一早,考察队从布达拉宫广场出发正式开始考察。全体考察队员乘五辆沙漠王越野车,离开了拉萨奔向考察的征途。
  沿拉萨河而下,行程60公里来到曲水大桥。桥下雅鲁藏布江水面高程3588米,郭开先生说,这就决定了朔玛滩水库最高水位不得超过这一高度,否则大桥将被淹没。
  过了曲水大桥,汽车顺雅鲁藏布江而行不远,就是拉萨河入雅鲁藏布江河口,我们停车开始考察大西线南水北调引水的第一条江。这里江面宽阔,江水又深又清,在内陆从来没有见过如此清澈的江河。郭开先生告诉大家,雅鲁藏布江是全国江河中水质最好的,泥沙含量极少,是轻质水,无污染,可以直接饮用,常年饮用,延年益寿。
  汽车沿雅鲁藏布江南岸东行,山脉远去,平原迎面而来,不一会儿,车过扎唐。扎唐是扎囊县政府所在地,位于雅鲁藏布江南岸,平川辽阔,土地肥沃,渠道纵横,流水潺潺,庄稼茂盛,一派雪域高原的江南景色。过了扎唐,下午抵达泽当。泽当是藏南专区所在地,是一个颇具现代化气息的城市。吃罢午饭,我们立即驱车考察雅砻河。
  雅砻河是雅鲁藏布江江南的较大支流,发源于喜玛拉雅山北麓,河不足百公里长,但河谷平坦,水量充沛。第二天5月29日,驱车去考察大西线主干线第一个大坝——朔玛滩坝址。到达朔玛滩之前,先到了羊村水文站。该站记录有雅鲁藏布江的水文资料,1998年记录到该江年径流总量为420亿立方米,有记录记载的40年,平均年径流量为289亿立方米。羊村水文站到朔玛滩之间,还有小支流14条,年入江径流量为40-60亿立方米,因此设计从朔玛滩水库取水300亿立方米是有科学根据的。证明了郭开方案中从雅鲁藏布江取水的水量是充足的。
  过了羊村水文站不远,就到了桑日县沃卡区藏嘎村,村旁就是雅鲁藏布江北岸江滩,当地人称朔玛滩。雅鲁藏布江流经宽阔的朔玛滩后,骤然收缩流入峡谷。峡谷为“V“形,河床宽二三十米,两岸高山对峙,非常适合爆破筑坝。中科院地理所李炳源研究员经GPS测定仪测定,该坝址高程为海拔3494米,与郭开方案中建90多米高的大坝,使水位达到海拔3588米,相当吻合。初战告捷。
  5月30日晨,考察队离开泽当向林芝前进, 天黑才到朗县。在朗县住了一夜,次晨奔赴林芝。朗县到林芝要经过米林,米林距朗县不足百公里,其间山溪、河流有几十条,条条河流水量充足,流速湍急。这些从喜玛拉雅山深处流出的水,全流入了雅鲁藏布江,难怪江水这么多。大家都为水多而高兴,而欢呼。
  下午6点,车到刚嘎大桥,过桥不久就到了林芝。林芝海拔2900米,森林众多,呼吸通畅,感觉舒适。考察队在林芝专署所在地—位于尼洋河东岸的八一镇住下。这是一座相当漂亮的现代化城市,街道整齐,高楼大厦林立,商业繁荣,霓虹灯五光十色。在林芝考察队考察了尼洋河下游、派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上口)和奴下水文站。奴下水文站是雅鲁藏布江上最大、最关键的水文站,控制着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它下面不远就是600公里长,5000米深的世界第一大峡谷。奴下水文站所处地段上下约百公里,是雅鲁藏布江河床最宽处,尤其是尼洋河入口以下,水面有几公里,像是碧蓝的海洋,渔船、渡船忙个不停,一派江南水乡风光。看到这么大的水域,这么多的水,考察队水资源专家陈子丹和阮本清激动地说:“这里水真多”。郭开先生说,奴下水文站去年记录为83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为680亿立方米,历史最高记录为1008亿立方米。雅鲁藏布江的水量由三块组成,第一,奴下水文站记录的雅鲁藏布江干流水量,多年平均为680亿立方米;第二,最大支流帕隆藏布,会合易贡藏布、拉月河后,流量多年平均为600亿立方米;第三,帕隆藏布入口以下,也就是大峡谷部分到巴昔卡这一段,水量多年平均为400亿立方米。三大块合起来为1680亿立方米。水利部正式公布的雅鲁藏布江多年平均总水量为1654亿立方米。大家对引水更有信心。
  返回的路上,顺便考察了巨柏。尼洋河下游,风景如画,空气清新,美丽之至。这一片山水之间,有几十株参天柏树,故得名巨柏。这些树拔地参天,树高五六十米,树身要多人手拉手才能抱住。据说藏东南还有更大的树,云杉、红豆杉可以长到100米高,直径可达3米。这一切都说明这块土地肥沃水足。
  第二天,考察队应邀参加了林芝地委召开的欢迎会,林芝地委副书记、专员、副专员等多人出席。会上,郭开先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朔天运河一开通,林芝就是现今的上海。”这句话感动了林芝地区领导,柴专员动情地说:“我们林芝几万人举双手拥护尽快开通朔天大运河。林芝天好地好,四季长春,气候宜人,河流从不封冻。就是人太少了。林芝面积12万平方公里,是一个半浙江省,可人口不足10万,不及浙江省的六百分之一。如果开通了朔天大运河,肯定能使林芝大繁荣,变成第二个上海。”
  在林芝考察完后,本应前往波密,但通往波密的公路因山体滑坡被堵,不知多少天才能修通。郭开先生建议立即从林芝走近路返回拉萨,一路上还有计划外的考察点,然后从拉萨走北线经那曲、边坝、洛隆到昌都,从昌都再到波密。但走北线,路过的山比布拉当山还高,还多,几位老同志吃不消。所以决定人车分两路。因为拉萨没有飞往昌都的飞机,必须从拉萨飞往成都,再从成都飞往昌都。七辆汽车走北线,到昌都与考察队会合。按此,6月3日,考察队离开八一镇去八松湖考察。出了八一镇,溯尼洋河而上,一马平川,一路上尼洋河伴随着,河直水清。不多远,便到了百巴。百巴是尼洋河水库的坝址,这里尼洋河两岸高山对峙,河谷较宽,形状为“U”形峡谷。如果说朔玛滩要搞爆破崩塌筑坝,那么百巴以搞爆破定向筑坝为宜。百巴筑坝提高水位至海拔3516米,形成200多亿立方米的水库,可容纳朔玛滩水库下放的水。朔玛滩水库的水,有两个方案流入百巴水库,一是开挖朔林大渠,二是开凿朔工隧洞。朔林大渠是从朔玛滩到林芝360公里的盘山渠。朔工隧洞是从朔玛滩到工布江达穿越部喀拉日山隧洞输水到尼洋河南岸支流而流入百巴水库。考察队通过地形地质实地考察,意见偏向开凿朔工隧洞。隧道专家肖平涛认为:修长360公里的盘山渠在半山腰,边坡很难稳定,如山体塌方,盘山渠失去作用。修隧道,现今技术很成熟,有把握。但必须解决通风这一难题。地质专家李云贵认为:开凿隧洞不会出现瓦斯,也不会发生岩爆,因为这里的地质是非石灰岩。
  百巴水库的水,可回水到八松湖。八松湖位于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东北部错高区的一个山涧里,四面环山,湖面25.9平方公里,长12公里,宽两三公里。八松湖水碧波荡漾,雪峰绿树倒映湖中,水天浑然一体,让人陶醉,顿生世外桃源之感。考察队都被这一美景迷住了,恋恋不舍。大家划船到湖中一个小岛,在岛上意外地碰到了电力部的人正在用大GPS测定八松湖,测定结果为3470米,比地图上标明的3506米低了36米。这一测定结果,让郭开先生如获至宝,高兴得了不得。他脱口说:“大西线可以走八八边怒线了。”
  “什么叫八八边怒线?”大家异口同声地问他。郭开先生解释说:八松湖、八盖水库、边巴县、怒江引水线,简称“八八边怒线”。就是利用朔工隧洞引雅鲁藏布江朔玛滩水库的水到工布江达尼泽河百巴水库,提高水位回水到八松湖,打隧洞导水入波密县八盖水库,八盖水库回水,打隧洞导水入边巴县草卡进怒江。这样大西线流程可从1800公里缩短到1239公里,而且躲过原线地震、滑坡、泥石流死亡地段,也不需要修倒虹吸了。大家听了,兴奋的欢呼:“八松湖低了36米,大西线缩短500多公里,八松湖真是太棒了!”
  考察完八松湖,下午入住工布江达县城。6月4日离开工布江达,溯尼洋河到米拉山口脚下,从尼洋河口到河源,整个尼洋河就考察完了。过了米拉山,便是拉萨河。考察队沿着拉萨河、墨竹工卡顺利回到拉萨。
  6月6日,兵分两路,7辆汽车走北线去昌都,考察队和记者则乘飞机飞往成都。
  6月8日,离开成都飞往帮达机场。机场海拔4200米,下飞机乘车又跑了百八十公里才到昌都。昌都海拔3225米,是一个非常整齐的小城,位于扎曲、昂曲汇合处,两曲汇合后称澜沧江。
  6月9日,驱车奔向波密。汽车离开昌都一直往南奔驰,开始沿着澜沧江右岸,然后爬上帮达高原,沿玉曲而行。玉曲是一条高原河,在澜沧江和怒江之间,虽海拔4000米,然而河川宽阔平坦,有成群牦牛放牧。玉曲是怒江支流,往南流到左贡县才入怒江,考察队到帮达兵站即往西直下怒江。不远便到了怒江大桥。如果说玉曲是天河,那么怒江就像是地河。怒江流经峡谷深底,我们看到的怒江比黄河还混,江水颜色发红,水流湍急,波涛飞溅,响声如雷,称其怒江,名副其实。怒江两岸高山高出水面1000多米,简直是遮天蔽日,而江面极狭窄,最宽为30多米,为理想的“V”形峡谷,十分利于爆破筑坝。过了怒江桥,就是冷曲口,溯冷曲河岸行40公里,到八宿县城住在县政府招待所。 次日早,驱车奔波密。车队溯冷曲一直往南上坡90公里到然乌湖,过了湖沿帕隆藏布大峡谷西行,一直下坡。帕隆藏布由小河变成大河,路旁山高坡陡,时有塌方,车子走走停停,下午3点才到松宗。松宗是加热藏布入帕隆藏布河口,在其下游峡谷筑坝,即修松宗水库。回水加热藏布42公里到通拉,开凿隧洞过分水岭,水流入怒江。下车考察坝址,帕隆藏布河水奔腾湍急,两岸高山对峙,顶峰在海拔5000米以上,河面宽仅30米,确实是理想的坝址,料源足,地形好,爆破筑坝省工省力,造价低。考察完松宗水库坝址,又直奔波密。松宗到波密45公里,汽车沿帕隆藏布河由东往西行驶,全是柏油路,林荫大道。波密森林葱郁,鲜花遍地,从山脚到山腰一片绿,山顶则雪峰皑皑,蓝天白云。奔腾的帕隆藏布滚滚流经波密城外。波密海拔2700米,夏天最高气温28度,凉爽舒适,人们把波密自然风光比作“东方瑞士”。帕隆藏布到了波密就成了一条大河。在波密县城有一座桥横跨帕隆藏布,大桥长166米,桥下水面宽145米,水深3米。帕隆藏布是世界上单位面积产水量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积不足700平方公里,竟每年产水600-800亿立方米。考察完波密,原路返回昌都,于6月12日下午2点到达昌都。
  昌都是澜沧江第一大城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东连川,西入藏,北上青海,南下云南,是西藏东大门,四省通衢.在大西线南水北调中处于中心地位.昌都的地理特征是高山大河,从西往东有三大江: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两大山脉:怒江与澜沧江分水岭—他念他翁山;澜沧江与金沙江分水岭—芒康山.这两座大山海拔都在5500米以上,有很多山岭沟壑,又处在迎风面,降水多,形成众多河流.考察队在昌都考察了麦曲,紫曲,昂曲,扎曲和澜沧江.澜沧江年水量可取200亿立方米.在考察中,有争议的是张巴林寺.这是一座大寺,有1000多名僧人,建筑宏伟,地处昌都镇中心山上,海拔3445米,而大西线在澜沧江上筑坝建水库,水位为海拔3463米,不但淹没了昌都镇,连张巴林寺也要淹没.多数考察队员认为如淹没经济政治损失太大.特别是淹没寺庙可了不得.郭开先生接受了大家的意见,淘汰了淹没方案,即不在澜沧江上筑坝,改在扎曲,昂曲和紫曲上分别筑坝,然后在年拉山口建输水工程过澜沧江导水到麦曲水库.这样水位既能保持大西线输水高程3463米,又不淹没昌都镇,而且工程造价也不增加.
  6月13日,考察队离开昌都镇溯扎曲(澜沧江主源干流)而上,后转入扎曲支流长坝河到长坝,再直驱江达县。一路山清水秀,风景优美。下午到了江达县,这是西藏最东北边的一个县。县城很不错,清一色为藏族圆木房,有一条河贯穿县城向东流去,这条河就是金沙江的支流江达河,年总水量为75亿立方米。过了江达县不远就到了金沙江西岸。跨过金沙江便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考察队离开西藏进入了四川省,向甘孜挺进。过了德洛,翻越海拔5500米的雀儿山即到了大金寺。考察队在大金寺停下来,考察了“打打隧道”。打打隧道长22公里,穿越金沙江和雅砻江分水岭,把金沙江水引入雅砻江,然后在甘孜南多筑30米高的坝,拦截雅砻江,使水位提到海拔3430米。这天很晚才到甘孜县城住下。甘孜是历史名城,有红军纪念馆、纪念碑,城在山坡上,海拔3402米。雅砻江在脚下,海拔3374米。雅砻江在甘孜这一段是宽谷河床。
  6月14日一早,考察队驱车沿雅砻江东岸而下,到了拖坝以南,雅砻江便渐渐收缩成峡谷,水流湍急,汹涌澎湃。到了拖坝南,考察队转向东山。东山是雅砻江与鲜水河的分水岭,“郭开方案”原来要开凿隧洞,经考察,隧洞埋深过浅,开挖干渠比开凿隧洞更经济合理。郭开先生采纳了大家的建议。
  下了东山经朱倭镇到了炉霍县城住下。炉霍比甘孜繁荣,有许多高楼大厦,街道整齐干净。炉霍是鲜水河上第一重镇,达曲和尼曲在炉霍汇合后称鲜水河。鲜水河从炉霍往南流到雅江入雅砻江,是雅砻江的一大支流,但水量与雅砻江干流不相上下。要在炉霍鲜水河上筑高坝,同样会发生类似昌都的问题,要淹没炉霍,考察队员多数反对。郭开先生听取了大家意见,放弃原方案,改成在达曲和尼曲建低坝,一举三得:不淹没炉霍,避开地震区,缩短流程。
  6月16日早晨,考察队离开了炉霍县城。汽车行驶40公里到了一座大山下,名叫罗柯马土。雅砻江水系到此结束,翻过山就进入大渡河流域,进入了阿坝藏族自治州。车队在濛濛细雨中盘旋上山,过了山,山根下有一条河,叫色曲,是大渡河的西源。往东35公里就是两河口,色曲和杜柯河汇合处,是这次考察的重点。这里地形非常好,高山对峙,峡谷如门。色曲从西而来,杜柯河从北而来,两河汇合后称为卓斯甲河,向东南流去。过了杜柯河桥沿卓斯甲河下行两公里就到了卡在。卡在岸岩陡峻,峡谷更窄,好像把河水卡住了,河水奔腾。在这里要筑296米高的大坝,溯杜柯河到壤塘。在卡在筑大坝,真是“天赐良机”。坝虽高,但山更高,更陡,是典型的“V”型峡谷,崩塌爆破筑坝最好,费用低。
  离开壤塘沿大西线走向向阿坝挺进,路经南木达、县代,傍晚住在阿坝,转天到了阿坝以东的麦尔玛。麦尔玛是阿坝县的一个村子,距阿坝只有35公里。查理河流经麦尔玛,麦尔玛东南13公里为查理河水库,水位为海拔3416米,回水到麦尔玛。GPS测定麦尔玛海拔3410米。麦尔玛是大西线引水区最后一站,过山即流入黄河支流贾曲。离开了麦尔玛,上了北面一座小山,这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
  1935年,红军过草地时毛主席曾到过这里。主席当时站在山上向南看到查理河,问这条河往哪儿流,向导告诉他是大渡河上游,流向长江;主席转头向北望,山脚下又有一条河,主席又问这条河往哪儿流,向导告诉他是贾曲河,往北流入黄河。听罢,毛主席深有感慨地说:“长江与黄河仅一丘之隔,打个洞就把长江的水引到黄河了。”后来毛主席到了陕北,看到那里十分干旱,黄河水少,多次产生这一想法。1958年成都会议上,毛主席正式提出南水北调工程。
  在山顶考察查理河和贾曲时,想起学生时代学地理,记得长江与黄河都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就问郭开先生:“这是巴颜喀拉山吗?”郭开先生说:“这是巴颜喀拉山余脉,海拔3700米,比麦尔玛和我们将要考察的贾曲高200米,从南到北总长13公里,由于南北有沟,真正打隧洞不足6公里。”考察队员隧道专家肖平涛说:“连6公里隧洞都不用,爆破作业开挖一条长渠,比开凿隧洞还快,还经济。”
  下了山,就到了64年前红军走过的草地。当年红军过草地,是一片沼泽,许多战士陷入泥潭中牺牲了。然而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完全是另一个世界。现今的草地一望无际,绿草如茵,万顷绿野遍布马、牛、羊群,放牧人都不再骑马放牧,而改骑摩托车。我们乘汽车奔驰在草地的大道上,偶尔在路旁见到有水的洼地。郭开先生说:“这里的草地是块宝地。第一、海拔较低,3400米,正是这种地形和海拔高度,保证了大西线从3588米的雅鲁藏布江的朔玛滩引水经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到草地可自流到黄河;第二、根据地质勘探,草地下有许多泥炭,现今泥炭国际价格很高,修大西线必过草地,要开挖出大量泥炭,是一笔可观的外汇。”
  离开草地,不知不觉到了贾曲。贾曲两岸高地形成了河床,水面宽约200米,实测水深仅1米。贾曲桥高程为海拔3409米,,贾曲入黄河口高程为海拔3399米,再一次证实了郭开方案自流的真实、可靠性。随后,驱车到了唐克,这是白河入黄河的河口。站在黄河与白河交汇点的夹角岸上,举目观看,一片汪洋大水,黄河北岸就是甘肃省。考察队员异口同声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我们已经到了黄河。”到了唐克,即到了黄河,到了大西线南水北调的终点,郭开方案实地考察完了。当天离开唐克,经红原、松潘、白龙江、岷江,到了九寨沟。大家提议,既然到了九寨沟,应该游览一下。转天,考察队一行游览了九寨沟。然而,看到九寨沟的天不如西藏天高云淡;九寨沟的树,不如林芝树多、树大、树高、森林茂盛;九寨沟的水,不如八松湖水域宽阔、水深、水清。一句话,九寨沟的风景比不上八松湖,真是小巫见大巫。西藏不但水资源丰富,藏南、藏东南旅游业也大有发展前途。
  6月19日回到成都,进行了两天总结,大家都对郭开方案表示赞同。6月22日,考察队员从成都乘飞机回到了北京,圆满结束了这次具有重要意义的考察, 回到北京。用十多天撰写了考察报告及时上报。何广沂队长并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文章《“南水北调”构想有望变成现实》,于1999年9月先后发表在《人民铁道》报、《北京日报》和《羊城晚报》上,指出:考察队经过实地考察,发现:
  1、 水资源充足:
  考察队在西藏、四川除重点考察了五江一河的水资源外,对五江一河的支流及湖泊的水资源也作了较详细的考察。经考察发现,不但五江一河水势大、水量充足,引水线路必经的八松湖、松宗湖面积也都很大,像汪洋大海。五江一河不但水资源丰富,而且流经地人烟稀少,无工业区,水质好,无污染。经过对五江一河水文站所测得的数据、河床流水痕迹和几百年水文资料的分析、估算,初步确定调水总量能达到2000亿立方米。
  2、 调水线路畅通:
  大西线南水北调构想的核心是“水从高处往低处流”。沿线考察了大坝高程、分水岭高程、数百公里输水渠高程、倒虹吸进水与出水位置高程。经实地考察查看和测量,与地形图和大西线南水北调方案所列的高程数据相比较,十分吻合。水从雅鲁藏布江上的朔玛滩坝水位3588米开始往东流,其高程逐渐降低,经输水渠、隧洞和倒虹吸把五江一河沟通,可以把水引到四川省境内唐克镇附近的黄河中(海拔3366米)。
  3、 工程巨大但可实现:
  经考察发现,大西线南水北调引水线路主要是筑坝、修渠和开凿隧洞三类大工程,其中“重中之重”的关键工程是开凿总长56公里的隧洞。关于修渠、开凿隧洞,考察队中有关专家认为,虽然工程量较大,但比不上筑坝工程量大和难度大,就目前我国技术力量和技术水平而言,完全可以胜任。
  何广沂队长认为:经过实地考察的坝址地形条件,搞爆破筑坝完全可行,我们有足够的技术力量和实践经验。隧道专家肖平涛认为:浅埋隧洞不如爆破开挖输水渠省工省力省钱;大西线南水北调方案中有几十公里隧洞,最长只不过20公里,就目前我国开凿隧洞的技术力量和技术水平,完全能胜任。只不过需要研究通风问题。
  2000年10月7日在向中央有关领导同志汇报时,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领导同志说:“就大西线南水北调工程,我们有能力、有实力能胜任这项工程。现今我们修青藏铁路相对于修大西线工程,可以说是一次大演兵。只要党中央一声令下,我们这支从铁道兵集体转业的队伍,定能发扬当年铁道兵的雄风,保质保量,如期完成这一伟大工程,为祖国再立新功,再创辉煌。”
  现在我国水资源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将来,淡水资源将比石油更珍贵。因为石油还可以用氢、太阳能等新能源代替,而水则一天也离不了。因此,我国西南每年白白流出国外的6000亿吨最优质的淡水比石油更珍贵,即使像修输油管道那样用巨型钢管修输水管道把那些水送到西北、华北地区都值得。更何况远不用花那么大代价,只要修几座大坝,几十公里隧洞就行呢!大西线再造一个中国的伟大理想一定会实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