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心身疾病的躯体化(朱建军)

 灵魂医学 2016-03-10

        “白血病在电视剧中的发病率远高于现实生活”,一个作者感叹说,电视剧《最后的棚户人家》里,雪梅的白血病间接地影响她的两个妹妹走上了违心的人生之路,也让观众从头难过到尾。在接下来播出的《绿萝花》里中,梅婷扮演的不开花却盼开花的绿萝女子伊蕊,又凭着白血病的魔力令善良观众为之扼腕。


        有白血病的故事绝对不止这两个,只要我们认真做几个统计就会发现一个规律,善良的主人公,特别是女主人公,得各种不治之症的比率肯定远高于其他人。有一个简单的原因是,这有助于煽情。茶花女如果没有病死,而是好好地做高级妓女,谁会同情她?林黛玉如果没有肺病还这样矫情,大家肯定不会喜欢她。所谓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绝症当然是最佳的毁灭工具。因为这东西,在当今影视剧中编剧说有就会有,一用就能见效。创造力贫乏的编剧,经常可以用它来弥补自己煽情能力的不足。


        分析到这里,是不是就说清楚了。我不以为然,还有一个现象没有得到解释。编剧是迎合观众的,他们爱用这个方法,至少说明这类方法比较见效。为什么这样的煽情手法对中国人如此见效(对受中国文化影响比较大的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人也见效,比如韩国人也喜欢让善良的女主公得绝症)?而在西方,这个方法虽然也有效,但是效果远不如中国那么好,为什么?


        我的结论是,得病是中国人常用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也是中国人常用的一种人际心理控制手段,更可以说是中国人性格障碍的一个表现


        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者都知道,中国人和西方人心理上有一个很大的不同。西方人表达自己的消极情绪比中国人更直接,他们如果有心理问题,比较愿意直接对心理医生说:“我情绪很不好。”而中国人则不然,中国人较少直接表达消极情绪,很多时侯,中国人会把不良情绪转化为躯体的不适。中国人更愿意表达身体的不舒服。这个特点在心理学上术语叫做“躯体化”。


        有专家估计,在内科病人中,有至少40%的人实际上是情绪问题或心理问题。这些人有些根本没有,有些虽然的确有躯体疾病,但是这躯体疾病也是消极情绪引起的所谓“心身疾病”,如果情绪问题解决了,这些疾病很容易治愈甚至可以不药而愈。所谓顽固的慢性病病人中,这个比例还会更大。


        我常常遇到这样的人,有长期不愈的慢性疾病,医院怎么治都没有效果,而通过心理调节却可以很轻易地见效,以至于我开玩笑说:作为心理学家,我可以开家专治“疑难杂症”的诊所了。比如,有个人神经性胸闷长期治不好,跑了好多医院都找不到原因。我一检查,原来她对单位领导不满。“心里憋着一口气”,是这口气造成了她的胸闷。还有一个人是长期头疼,非常严重,我发现他是一个基层领导,工作中下面的人不听他的,上面又对他提要求,他觉得自己和别人相处太困难,有些人“真让他头疼”。


        中国人之所以躯体化现象比西方更普遍,实际上有文化的原因。儒家的理想是人人相亲相爱。这个理想虽然好,但是实际上人与人之间必定会有冲突,即使相亲相爱的人也是一样。如果是健康的文化,应当允许人们表达这些冲突,允许人们表达对别人的不满,但是中国文化出了问题,对消极情绪的表达受到了严重的压制。


        在秦以后,专制的淫威越来越大。首先没有人能表达对统治阶层的不满,如果有人敢于批评皇帝,皇帝并不需要返躬自省,看看民众为什么会不满,而是可以直接把表达不满的人杀掉——因为表达对皇帝及其政令的不满本身就是一个重罪。我出生在60年代,在我小的时候,我知道“对文化大革命不满”是一条多么可怕的罪名。有这个罪名的人,可以被别人随意殴打,被逮捕,甚至被杀。其次,没有人能表达对“尊长者”的不满。古代一些时候“民告官”本身就要被处罚。作为原告的民必须先被打若干板子,然后才允许民递交诉状。同样,妻子很少有权力表达对丈夫的任何微小的不满。如果一个人表达自己的不满,在人们心目中他就是一个不善良的人。


        自认为善良的人、社会关系中的弱者,就自发地形成了一种方法,那就是生病。你可以不允许我不满,可以不允许我生气,但是你不可以不允许我生病。生病可以间接地表达不满,生病的潜台词是:“看你把我害成什么样子了,我都生病了。”生病还可以用做消极的反抗,你要我做违心的事情,我不敢不做,但是我可以生病,这样我就可以理所当然地不做了。


        生病的人不是故意这样做的,毕竟生病是不舒服的。但是人是有所谓潜意识的,潜意识会做什么,即使是这个人自己也并不总是知道。潜意识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身体,在他认为必要的时候,他就会让身体生病。

 

        在我见到的中国人中,有太多的病是因为心理的原因而生的。据我的经验,有一类性格的人最容易生病。这些人因性格软弱,从来都不敢表达自己不好的情绪。他们或她们对人际关系很看重,但是又不懂得人际相处之道。于是他们采取了一种简单化的人际交往方式,就是尽量对别人好,在发生冲突的时候尽量委曲求全,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做一个善良的人。我们的文化也支持他们这样做,认为这就是善良的人。这也就是女性中所谓传统的“贤妻良母”和男性中的“老好人”。


        这些人的人际交往方式实际上很不健康,也不会有好的结果。他们自以为对别人很好,外表上看对别人也很关心,但是如果我们不客气地揭穿他们的内心,就会发现他们所谓的对别人好,实际上是一种“施恩图报”。他们实际上希望自己对别人好,别人就应该很感激他们,反过来别人也应该对他很好,甚至应该满足他的任何要求。他们的“善良行为”实际上不是出于内心对别人的真切关怀,而是一笔放给别人的感情债。别人虽然不是心理学家,不能像我这样分析他们的心理,但是在直觉上就觉得不对劲,就是不喜欢他们这样的人。说穿了,他们是在作秀,秀一种善良。不是身边的人,也许还觉得他们很善良,但是越是他们身边最近的人,不对劲的感觉就越明显。身边的人觉得不对劲,但是却说不出理由,因为善良的人应该做的事情他们都做了;虽然说不出理由,但是他们身边的人就是不喜欢这些“善良的人”。比如过去名噪一时的电视剧《渴望》中的刘慧芳,人人都说她善良,可是她丈夫就是不喜欢她。《篱笆女人和狗》中的女主人枣花,也是公认的善良女人,可是她的丈夫也怎么看她都不顺眼。


        他们这样的人,对别人很好,但是却往往不能换来身边人真心的喜欢和爱,于是就会非常不满,觉得身边的人亏待了他,对他不好,于是心中会有不少的怨气。再加上任何人之间都会有冲突,他们这样的人再冲突的时候,总是委曲求全,克制忍让,不表达不满情绪。而不满情绪不表达就不会消失,所以天长日久,他们内心中郁积了很多不满和怨气。他们越想让自己善良,就越压制自己的表达,结果反而是心中怨气越积越多。他们越想把乐观豁达的样子给别人看到,内心中就越悲观或愤怒。这样的人最后就成为一个内心中怨气冲天、一肚子恨意的人,但是外表上还是善良贤惠。


        他们不敢表达不满,到这个时候就更不敢说,因为如果他们把心里话说出来,大家就会发现这些所谓善良的人说的话会非常刻毒。他们自己不知道,但是实际上他们对别人充满怨恨和报复的欲望,而他们又没有勇气去报复别人,况且那也不符合他们长期为自己塑造的形象——于是他们只有一条路,那就是生病。


        生病了,就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和不满;生病了,就控诉了身边的人的邪恶和不公;生病了,就可以让别人服从自己;生病了,就可以让别人内疚——


        于是,他们的潜意识就会让他们生病。越重的病,越有效果。


        如果我们不管他们怎么说,只看结果,我们就会发现这些人得病后,都达到了上述的目的。如果我们不管他们怎么说,只看结果,我们就会发现这些人生病后,他们身边的人都会受到惩罚,都不会活得很好。如果我们不管他们怎么说,只看结果,我们就会发现这些病人虽然很善良,但是,他们身边的人不会因此生活得更幸福。如果我们不管他们怎么说,只看结果,我们就会发现这些病人身边好象总有一些人干坏事,总是莫名其妙地对主人公不好。


        《绿萝花》中的主人公伊蕊很善良,但是她身边的人好象都不够好:她的生母、妹妹对待她的方式象泼妇,她的养母对她冷嘲热讽、弃如敝履,她的父亲对她不尽责任,她身边的安萍、李国豪也都用各种方式折磨她。为什么她身边的人都这样不好,为什么不好的事情都在她身上发生呢?


        道理很简单,是因为在她的心目中,身边的人都不好;是因为她的行为方式,使得身边的人都只能做得不好。


        归根结底,他们的症状有两个,伪善和受虐倾向。这两个症状都是“口欲期固结”的表现,伪善就仿佛一个小孩“装做好孩子”,受虐仿佛小孩子“装可怜”,目标都是为了获得父母的爱。


        中国之所以盛产伊蕊,是因为中国人长期得不到足够的爱,长期缺乏真爱。


        但是伊蕊们的方式并没有取得真正的效果。


        你不表达自己的需要,谁知道你真正要什么?你委曲求全,谁知道你心中不喜欢别人这样做?你假装很大度,谁知道你心中很不愉快?你不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尊严,当然别人就会不尊重你。


        他们在内心中,实际上是希望别人能主动地满足他们没有明说出来的愿望,“我对你好,你也要对我好。”他们对别人表面上没有要求,但是实际上要求很多,他们要求别人能猜中他们的心思,而且能顺着他们的心思做。那些说自己什么都不要的,实际上要得最多。


        但是,他们要不到,他们还只好生病。现实生活中的伊蕊们,可能会有一些慢性疾。如果她的这种臆病心理太强烈,则真的有可能生重病,甚至也有可能生癌症或白血病。现代医学已经在逐渐接受心理学的结论:消极情绪是癌症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或许可以算是弄假成真,本来得病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和人际控制手段,结果真得了重病却会危及生命。


        在我们看来,如果一个人为了心理防御和人际控制,结果让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这买卖是太不值得做了。但是,他们的潜意识中却不这样认为。因为他们的内心中实际上非常抑郁,他们活着得不到真正的爱,为了得到爱,他们愿意拼死一博。就算死了,对他们来说也没有什么,因为他们淤积的抑郁太多了,所以在潜意识中他们反正是不想活了。在心理象征的意义上,癌症象征着对生命的放弃,而白血病除此之外,还有象征“没有了血”,而血液就是“生命之火”或生命力的象征。


        不过,我们要说明:伊蕊们用得病抗议别人、控制别人,这一切都是不自觉的,是潜意识控制的行为,而不是他们有意识地这样做。在他们的意识中,还是想做善良人的。因此,我们不要在道德上批判他们。正如耶稣所说:他们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


        如果你身边有一个伊蕊,而你读了这篇文章,知道了他们的潜意识动机,我希望你千万不要用我的话作为证据去指责他们。如果你希望在“道德法庭”中对伊蕊提起诉讼,我不会做你的证人。因为如果你那样做了,对事情丝毫没有帮助。伊蕊们不会相信你所说的话,他们是一些脆弱而胆怯的人,一旦面对别人的指责就会本能地保护自我和为自己辩护。在指责面前,他们很难做到自我反省。如果你的亲人中有伊蕊,你不妨对他宽容一些,在他偶尔直接表达对你的不满的时候,即使他的话有些过火,也要耐心地听他说而不反驳,给他一个表达消极情绪的机会。假如他有机会直接表达不满,就会减少那种间接的、隐讳的表达,这样,你们之间反而容易互相了解,也许倒可以解决一些矛盾。


        如果你突然意识到自己就是伊蕊,也不需要批判自己。因为你的本意并没有什么不好,你希望的是自己做个善良人,这没有错误;你希望别人能关心你,这没有错误。你惟一的问题是自发形成了一种效果不好的方法,现在知道了,有意识地改变一些行为方式就可以了。你可以鼓起勇气来,直接表达自己的情绪;你可以直接要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你可以允许自己“自私”一点,因为那实际上不是自私,而只是坚持自己;你不要放弃自己的尊严;你一向只是为别人着想而活,现在也要学习为自己而活,——为自己活不是恶。中国文化出了一个错误,这个错误很早,在荀子时就出现了,这个错误就是以为凡是为别人就是义、就是善,凡是为自己就是私心、就是恶。这是错误的,实际上凡是爱人就是善,爱别人是善,爱自己也是善。而一个不懂得爱自己的人,怎么能真正地爱别人,如果他自己都不幸福,怎么能真正把幸福带给别人?这样的人很容易流于伪善。还有,爱并不意味着总是和和气气,永远没有争执和利益冲突,相爱的人也有冲突,而一个人坚持自己的利益并不是恶——只要他不损人,利己并不是坏事。现在是改变这个错误的时候了,不然,白血病还会很多,不仅仅是在电视剧中,也是在生活中。为什么电视剧中得白血病的伊蕊等人这样受欢迎?是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的人或多或少和她有共鸣。


        这些人很喜欢看伊蕊,是因为对伊蕊的怨愤有共鸣,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也是这样善良,自己也是这样遇到不公平的对待。这些人都是病人的后备军。

“人有病,天知否”,我想,天是知道的,但是最重要的是人知否,只有人知道了自己的病,也知道这病的起源,并努力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方式,才有可能让这病不再频繁发生。


        但愿中国人不再生这么多病。


(注:本文转载自爱即天堂的博客,文章原标题:《白血病何其多》。请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源链接。) 


如欲了解更多中国本土心理学“意象对话”心理流派相关信息,欢迎扫描下面二维码联系加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