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东垣老人论脾胃

 为什么73 2016-03-10

随东垣老人论脾胃



  李东垣(1180~1251),男,汉族,又名李杲,字明之,中国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晚年自号东垣老人,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主要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辩惑论》、《用药法象》、《医学发明》、《兰室秘藏》、《活发机要》等。李东垣从师于张元素,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属易水派,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李东垣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李东垣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李东垣对脾胃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有颇为深刻的论述,由此而确立他的脾胃内伤学说。


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源

   人身元气由先天所生,后天所长。东垣对此有着充分的认识,并特别重视脾胃对元气的滋养作用。他说:“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同时,他还认为人身诸气莫不由胃气所化,故又谓:“夫元气、谷气、营气、清气、卫气、上升之气,此数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李氏引用了《五癃津液别》《海论》《玉版》等篇有关论述,说明在正常情况下,人受水谷,由脾胃输布精微,化生元气。因此,脾胃的盛衰直接决定元气的盛衰。如果脾胃有病,则必致气血俱弱。因此东垣所称由胃气所化的元气,不仅指先天之精气,实也概括了阴阳气血而言。所以,他明确指出“脾胃为血气阴阳之根蒂也”。


脾胃为精气升降之枢纽

   升降浮沉是自然界事物的基本运动形式,在正常情况下,升降相替,沉浮更变,周而复始。如以天地四时之气而言,春夏主升浮,万物由初萌而趋郁茂,秋冬主沉降,万物由收戢而致潜藏。所以李氏说:“经言岁半以前天气主之,在乎升浮也…岁半以后地气主之,在乎降沉也…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如环无端,运化万物,其实一气也。”可知气机升降,有了春夏之气的正常升浮,才有秋冬之气的正常沉降。由于脾胃属中土,土旺于四时,在四时中皆有土气,所以,土在升降浮沉和万物的生长收藏过程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推及于人体,亦是同理。脾胃属土,在脏腑精气的升降运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东垣指出:“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又说:“地气者,人之脾胃也。脾主五脏之气,肾主五脏之精,皆上奉于天,二者俱主生化,以奉升浮,是知春生夏长皆从胃中出也”。说明脾胃不仅将水谷之精气灌溉四脏,滋养周身,同时排泄废物,还推动了脏腑精气的上下流行,循环化生。总之,可以认为脾胃是人体精气升降的枢纽!


   在论述脾胃之气上升的同时,东垣还还重视胆气的升发作用。脾胃虚弱,固然导致胆气不升,而胆气不升又影响胃气的上升,说明胆气的升发亦影响胃气的升发。他说:“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物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并认为:“人之饮食入胃,营气上升,即少阳甲胆之气也”。


   人身精气升而复降,降而复升,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东垣所言升降,侧重在于升发的一面,但并非忽视潜降,在他看来,整个精气升降的过程中,胃气的升发是居于主导地位的,有升然后才有降。如果没有胃气上升,则水谷之精气无从化生气血,更谈不上精气的正常升降运行。要之,胃气升发是元气充盛的必要条件。


   由此可见,元气是健康之本,而脾胃是元气之本,人们无论在日常生活或治病过程中,都必须注意脾胃,借以护养元气。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为滋养元气的本源,因此,脾胃损伤必然导致元气不足而产生各种病变。东垣说:“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这是其脾胃内伤学说的基本观点。

   脾胃内伤致病,是由于人体升降浮沉的气化活动发生障碍或被破坏所致。李氏谓:“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由于升浮的失常,便影响了正常的沉降,以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浊相干,乱于胸中,使周身气血逆行而乱”所以脾胃气虚,升降失常,便会产生种种病变。


   造成脾胃虚弱的原因,李氏认为主要是饮食失节,劳役过度,七情所伤。他生活在中原战乱时期,人民辗转于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之中,饥饿、劳役,以及精神上的创伤都严重地损害脾胃元气,削弱机体抗病能力。东垣分析其发病机理为:“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脾无所禀受,故亦从而病焉:形体劳役则脾病……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形体劳役则脾病···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又说:“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此所以病也。”

   至于这三方面的因素,在形成成内伤病的过程中,往往是先后影响、交互为患的。如有“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继之,则元气乃伤”等情况。



   根据《内经》有关理论,东垣论述脾胃元气不足的发病机理大致有以下方面:

   (1)劳伤阳气,汗泄精绝,身热心烦,甚而昏厥。

   (2)脾胃不和,谷气下流,阳气沉降,阴精失奉,令人病夭。

   (3)胆气不生,饮食不化,飧泄肠澼。

   (4)五味不藏,五气失养,津衰神少,气或乖错。

   (5)脾胃衰弱,形气俱虚,乃受外邪.


   脾胃内伤,必然破坏脏腑之间的制约平衡。其中最受其累的是肺,所谓“脾胃一虚,肺最受病”,此外,还招致心火、肝木及肾水的各种病变。同时,脾胃虚弱,元气不足,必然使脏腑、经络、四肢、九窍均失所养,故东垣指出“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脾胃虚则九窍不通”。总之,内伤元气不足的发病情况颇为复杂,而脾胃虚弱,阳气不升是其根本,这就不同于一般情况下的脏腑病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