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内科学讲稿气血津液第八节肥胖

 名天空间 2016-03-11

概说

一、概念

肥胖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体内膏脂堆积过多,体重异常增加,身肥体胖,并多伴有头晕乏力,神疲懒言,少动气短等症状的一类病证。

二、沿革

本病的最早记载见于《内经》,对其病因、证候、分类有较祥的论述。

病因:“食甘美而多肥也”,“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证候:“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

分类:分为“有肥,有膏,有肉”三种证型。

(二)《景岳全书·杂证谟·非风》认为肥人多气虚。

(三)《医门法律》认为肥人多痰湿。

(四)《丹溪心法·中湿》认为肥胖应从湿热及气虚两方面论治。

(五)《石室秘录·肥治法》认为治痰须补气兼消痰,并补命火,使气足而痰消。

三、讨论范围

现代医学的单纯性(体质性)肥胖病,继发性肥胖病(如继发于下丘脑、垂体病、胰岛病及甲低等的肥胖病),可参照本篇治疗。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一)年老体弱 

中年以后,脾肾虚衰,运化功能减退——运化不及,聚湿生痰,痰湿壅结,故而肥胖。

(二)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或过食肥甘—— 水谷精微——堆积成为膏脂形成肥胖;

运化无权——湿浊内生,痰湿内聚——体壅肿肥胖。

(三)缺乏运动 

喜卧好坐——运行不畅,痰浊内聚而致肥胖。

(四)先天禀赋 

胃热偏盛者——食量过大,脾运不及——膏脂痰湿堆积,而成肥胖。

此外,肥胖的发生还与性别,地理环境等因素有关,由于女性活动量较男性少,故女性肥胖者较男性为多。

二、病机

(一)病机总属阳气虚衰、痰湿偏盛。

脾气虚弱——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化为膏脂和水湿,留滞体内而致肥胖。

肾阳虚衰——水液失于蒸腾气化,致血行迟缓,水湿内停,而成肥胖。

(二)病位主要责之于脾,与肾肝心肺有关。

肥胖的病机关键为水湿痰浊壅滞,而脾主运化,脾主肌肉,又为“生痰之器”故病位主要在脾与肌肉;

肾主水,肾虚水湿不化,变湿为浊,故与肾虚关系密切;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滞血瘀,津液不布,水湿痰浊内停,与肝有关;

若心肺气虚,亦可致病,与心肺的功能失调有关。

(三)病属本虚标实之候,虚实之间的转化。

本虚多为脾肾阳气虚衰,或兼心肺气虚;

标实为痰湿膏脂内停,或兼水湿,血瘀,气滞等,

临床常有偏于本虚及标实之不同。

前人有“肥人多痰”、“肥人多湿”、“肥人多气虚”之说,即是针对其不同病机而言。

虚实转化  如胃热滞脾,食欲亢进,过多水谷积聚体内,化为膏脂,形成肥胖,但长期饮食不节,可损伤脾胃,致脾虚不运,甚至脾病及肾,导致脾肾两虚,从而由实证转为虚证。

脾虚日久——肾阳虚衰——肥胖加重。

病理因素相互转化  痰湿内停日久——气滞或血瘀;气滞、痰湿、瘀血日久——成郁热、痰热、湿热、瘀热——又可伤阴。

肥胖病变日久,常变生他病  肥胖者,常易合并消渴、头痛、眩晕、胸痹、中风、胆胀、痹证等。

病因病机示意图

年老体弱——脾肾虚衰——聚湿生痰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湿浊内聚

过食肥甘——损伤脾胃——   水湿痰浊壅滞——变为脂膏——肥胖

缺乏运动——气血不畅——津滞为脂

先天禀赋——胃热过食——痰湿堆积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一)体重超出标准体重〔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0.9 (Broca标准体重)20%以上;或体重质量指数〔体重质量指数 =体重(kg)/身高2(m2))超过24为肥胖,排除肌肉发达或水分潴留因素,即可诊断为本病。

(二)初期轻度肥胖仅体重增加20%~30%,常无自觉症状。中重度肥胖常见伴随症状,如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气短气喘,腹大胀满等。

二、病证鉴别

肥胖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一)水肿 水肿严重时,体重亦增加,也可出现肥胖的伴随症状,但水肿以颜面及四肢浮肿为主,严重者可见腹部胀满,全身皆肿,与本病症状有别。

水肿经治疗病理性水湿排出体外后,体重可迅速减轻降至正常,肥胖患者体重减轻则相对较缓。

(二)黄胖 由肠道寄生虫与食积所致,以面部黄胖肿大为特征,与肥胖迥然有别。

三、相关检查

(一)测量身高、体重、血压。

(二)血脂分析。

(三)测定空腹血糖、葡萄糖耐量试验、血清胰岛素、皮质醇。

(四)肝脏B超检查,肝肾功能。

(五)抗利尿激素测定。

(六)测定雌二醇、睾酮、黄体生成素。

(七)心电图、心功能、眼底及微循环检查。

(八)为排除继发性肥胖,可考虑做头颅X线摄片,显示蝶鞍有否扩大,骨质有否疏松,或头颅、双肾上腺CT扫描,测定T3T4TSH以排除内分泌功能异常引起肥胖的可能性。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一)辨病理属性

气虚表现为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倦怠气短,动则喘促,舌胖边有齿痕等;

阳虚多表现为神疲乏力,腹胀便溏,畏寒肢冷,下肢浮肿,舌淡胖等;

痰湿明显者,表现为形体肥胖,腹大胀满,四肢沉重,头重胸闷,时吐痰涎;

水湿偏重,多有腹泻便溏,暮后肢肿,舌苔薄白或白腻;

瘀血内停者,常见面色紫暗,舌暗或有瘀点瘀斑,舌下脉络迂曲,其中舌淡紫胖者,属气虚血瘀;舌暗红苔黄腻者,属痰热瘀血互结。

(二)辨明脏腑病位 

临床症见身体重着,神疲乏力,腹大胀满,头沉胸闷,或有恶心,痰多者,病变主要在脾。

病久症见腰膝酸软疼痛,动则气喘,嗜睡,形寒肢冷,下肢浮肿,夜尿频多,病变主要在肾。

见心悸气短,少气懒言,神疲自汗等,病变主要在肺。

二、治疗原则

治疗当以补虚泄实为原则。

补虚常用健脾益气;脾病及肾,结合益气补肾。

泄实常用祛湿化痰,结合行气、利水、消导、通腑、化瘀等法,以祛除体内病理性痰浊、水湿、瘀血、膏脂等。

其中祛湿化痰法是治疗本病的最常用方法,用于本病治疗过程的始终。

三、证治分类

(一)胃热滞脾

    1.症状

主证:多食,消谷善饥,形体肥胖,脘腹胀满。

兼证:面色红润,心烦头昏,口干口苦,胃脘灼痛,嘈杂,得食则缓。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2.证机概要:胃热滞脾,精微不化,膏脂瘀积。

3.治法:清胃泻火,佐以消导。

4.主方:小承气汤合保和丸加减。前方通腑泄热,行气散结,用于胃肠有积热,热邪伤津而见肠中有燥屎者;后方重在消食导滞,用于食积于胃而见胃气不和者。两方合用,有清热泻火、导滞化积之功,使胃热除,脾滞解,水谷精微归于正化。

5.常用药:

大黄——泻热通便;

连翘、黄连——清胃泻火;

枳实、厚朴——行气散结;

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导滞;

陈皮、半夏——理气化痰和胃;茯苓健脾利湿。

6.加减:

肝胃郁热,症见胸胁苦满,烦躁易怒,口苦舌燥,腹胀纳呆,月经不调,脉弦,可加柴胡、黄芩、栀子。

肝火致便秘者,加更衣丸;食积化热,形成湿热,内阻肠胃而致脘腹胀满,大便秘结,或泄泻,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沉有力,可用枳实导滞丸或木香槟榔丸。

湿热郁于肝胆,可用龙胆泻肝汤。风火积滞壅积肠胃,表里俱实者,可用防风通圣散。

(二)痰湿内盛

1.症状

主证:形盛体胖,身体重着,肢体困倦,胸膈痞满,痰涎壅盛。

兼证:头晕目眩,口干而不欲饮,嗜食肥甘醇酒,神疲嗜卧。

舌脉: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2.证机概要:痰湿内盛,留于体内,阻滞气机。

3.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消痞。

4.主方:导痰汤加减。本方燥湿化痰和胃,理气开郁消痞,适用于痰湿内盛,气机壅滞之肥胖。

5.常用药:

半夏、制南星、生姜——燥湿化痰和胃;

橘红、枳实——理气化痰;

冬瓜皮、泽泻——淡渗利湿;

决明子——通便;

莱菔子——消食化痰;

白术、茯苓——健脾化湿;

甘草——调和诸药。

6.加减:

湿邪偏盛者,可加苍术、薏苡仁、赤小豆、防已、车前子。

痰湿化热,症见心烦少寐,纳少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可酌加竹茹、浙贝母、黄芩黄连、瓜蒌仁等,并以胆南星易制南星。

痰湿郁久,壅阻气机,以致痰瘀交阻,伴见舌暗或有瘀斑者,可酌加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丹参、泽兰等。

(三)脾虚不运

1.症状:

主证:肥胖壅肿,神疲乏力,身体困重,胸闷脘胀。

兼证:四肢轻度浮肿,晨轻暮重,劳累后明显,饮食如常或偏少,既往多有暴饮暴食史,小便不利,便溏或便秘。

舌脉:舌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细。

2.证机概要: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水湿内停。

3.治法:健脾益气,渗利水湿。

4.主方:参苓白术散合防己黄芪汤加减。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渗湿,适用于脾虚不运之肥胖;防己黄芪汤益气健脾利水,适用于气虚水停之肥胖。两方相合,健脾益气作用加强,恢复脾的运化功能,以杜生湿之源;同时应用渗湿利水之品,祛除水湿以减肥。

5.常用药:

党参、黄芪、茯苓、白术、甘草、大枣——健脾益气,桔梗性上浮,兼益肺气;

山药、扁豆、薏苡仁、莲子肉——渗湿健脾;

陈皮、砂仁——理气化滞,醒脾和胃;

防己、猪苓、泽泻、车前子——利水渗湿。

6.加减:

脾虚水停,肢体肿胀明显者,加大腹皮、桑白皮、木瓜,或加入五皮饮。

腹胀便溏者,加厚朴、陈皮、广木香以理气消胀;腹中畏寒者,加肉桂,干姜等以温中散寒。

(四)脾肾阳虚

1.症状:

主证:形体肥胖,颜面虚浮,神疲嗜卧,气短乏力,腹胀便溏。

兼证:自汗气喘,动则更甚,畏寒肢冷,下肢浮肿,尿昼少夜频。

舌脉: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

2.证机概要:脾肾阳虚,气化不行,水饮内停。

3.治法:温补脾肾,利水化饮。

4.主方: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前方温阳利水,适用于肾阳虚衰,水气内停之肥胖;后方健脾利湿,温阳化饮,适用于脾虚湿聚饮停之肥胖。两方合用,共奏温补脾肾,利水化饮之功。

5.常用药:

附子、桂枝——补脾肾之阳,温阳化气;

茯苓、白术——健脾利水化饮;

白芍——敛阴;

甘草——和中;

生姜——温阳散寒。

6.加减:

气虚明显,伴见气短,自汗者,加人参、黄芪。

水湿内停明显,症见尿少浮肿,加五苓散或泽泻、猪苓、大腹皮。

若见畏寒肢冷者,加补骨脂、仙茅、仙灵脾、益智仁,并重用肉桂、附子以温肾祛寒。

兼瘀血阻滞者,加当归、赤芍、川芎、泽兰、益母草。

临床本型肥胖多兼见合并症,如胸痹、消渴、眩晕等,遣方用药时亦可参照相关疾病辨证施治。

预防调护

一、积极预防本病

肥胖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一旦形成本病,则治疗一般不易,应积极主动,持之以衡,坚持治疗。

二、饮食宜清淡

本病患者忌肥甘醇酒厚味,多食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维生素的食物,适当补充蛋白质,宜低糖、低脂、低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忌多食、暴饮暴食,忌食零食;必要时有针对性地配合药膳疗法。

三、适当体育锻练或体力劳动

如根据情况可选择散步、快走、慢跑、骑车、爬楼、拳击等,也可做适当的家务等体力劳动。运动不可太过,以防难以耐受,贵在持之以恒,一般勿中途中断。减肥须循序渐进,使体重逐渐减轻,接近正常体重,不宜骤减,以免损伤正气,降低体力。

结语

一、肥胖是以体重异常增加,身肥体胖,并多伴有头晕乏力,神疲懒言,少动气短等症状的一类病证。

二、由年老体弱、过食肥甘、缺乏运动、先天禀赋等原因导致,其病机总属阳气虚衰、痰湿偏盛。肥胖的病位主要在脾与肌肉,与肾气虚关系密切,亦与心肺的功能失调有关。肥胖多为本虚标实之候,虚实之间、各种病理产物之间常发生相互转化,病久还可变生消渴、头痛、眩晕、胸痹、中风、胆胀、痹证等疾病,因此必须积极治疗。

三、临证时要辨明标本虚实、脏腑病位,以补虚泄实为原则,治本用补益脾肾,治标常用祛湿化痰,结合行气、利水、消导、通腑、化瘀等法。

药物治疗的同时,积极进行饮食调摄及体育锻炼,以提高疗效。

临证备要

一、重视瘀血证的调治

肥胖常可兼血瘀,尤其是痰湿体质者,痰湿阻滞气机,气滞则血瘀,血行不畅,瘀血内停,形成气滞血瘀证,症见体形丰满,面色紫红或暗红,胸闷胁胀,心烦易怒,夜寐不安或夜不能寐,大便秘结,舌暗红或有瘀点瘀斑,或舌下脉络怒张,苔薄白或薄黄,脉沉细或涩。治以活血祛瘀,行气散结。方用血府逐瘀汤合失笑散加减。气滞明显者,见胸闷,脘腹胀满,加郁金,厚朴,陈皮、莱菔子;兼肝胆郁热内结,见心烦易怒,口干,口苦,目黄,胁痛,便秘,加大黄、龙胆草、栀子、黄芩;湿热明显,兼见纳呆脘痞,舌暗红苔黄腻,加金钱草、泽泻、茵陈、栀子、虎杖等。本证也可选用桃核承气汤、桂枝茯苓丸等。

二、注意后期变证的治疗

肥胖之属于痰湿、气滞、血瘀者常可化热,进而伤阴,病至后期可表现为阴虚阳亢证者,症见体胖,情绪急躁,易怒,食欲旺盛,头晕胸闷,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脉弦细,治以镇肝熄风汤加减。

三、临证酌配有减肥作用的中草药

研究表明,具有减肥作用的中药有何首乌、荷叶、茶叶、菟丝子、枸杞子、玉竹、地黄、山楂、莱菔子、栀子、防己、泽泻、赤小豆、薏苡仁、猪苓、茯苓、柴胡、菊花、茵陈、大黄、芦荟、女贞子、旱莲草、苍术、灵芝、夏枯草、三棱、丹参、魔芋、决明子、番泻叶、冬瓜皮、车前子、芒硝、麻仁、麻黄、昆布、海藻、螺旋藻等,临证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可酌情选用。

四、本病治疗需持之以恒

治疗本病需持之以恒,注意疗程,方可奏效。药物治疗以13个月为1个疗程,争取治疗3个月为宜,每间隔1个月可停药1周,其他治疗方法根据需要而定疗程。疗效标准:⑴有效:疗程结束时体重下降3kg以上或F(脂肪百分率)下降5%;⑵显效:疗程结束时体重下降5kg以上或F%下降5%以上;⑶近期临床痊愈:疗程结束时,体重下降已达到标准体重或超重范围内。随访1年以上,维持原有疗效为远期疗效。

复习思考题

一、试述肥胖病的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

二、试述肥胖胃热滞脾型和痰浊内盛型的证治方药。

三、试述肥胖的诊断要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