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灣罾棚

 红夫子 2016-03-11




    西灣罾棚


    李德勝


    濠江畫卷


    西灣,是澳門半島最恬適、浪漫又充滿詩情畫意的地方。昔日的西灣,吸引不少文人墨客,到此海灣踱步吟詩,揮毫落墨,而成為佳話(據記載有吳漁山、張大千等)。


    筆者年輕時亦常留連於此,因是個攝影發燒友:追逐斜陽歸影,搶拍沙鷗飛翔,獵影拗罾圍捕;因是熱戀時期:喜歡長堤散步,愛聽輕濤拍岸,月下深情細語。是故,西灣事與物都是今日的畫意與浪漫記憶。


    印象的西灣,自峰景酒店起到聖地牙哥酒店對開海岸,曾建有好幾個罾棚,每到漁汛期,大罾小罟,長竿短鉤,撒網圍捕,本是寧靜的海灣頓時熱鬧起來。記得半邊橙那家罾棚是最具規模的,也是最後撤離的一家。因一時好奇請求到這家罾棚作客,一睹棚內風光。走進罾棚,猶如走進了蜑家船上的家,雖然生活空間狹小,飲食起居卻一應俱全,有客蒞臨,席地而坐,份外親切。棚屋依堤而建,吊腳樓凌空水中,面朝鏡海,帆影穿梭,涼風習習,暑氣頓消。


    罾網與棚屋相隔約五至十米的距離不等,之間以簡陋的獨木橋連接,漁夫有如行走鋼線,來往罾棚之間。當有魚落網即扳起罾網,只見落網的魚蝦在網中掙扎亂蹦,漁夫右手執長兜,左手拉扯網繩一剔,輕易把落網之海鮮一網打盡,放入魚籮,又將罾網沉入海中,再等下一次的機會。這過程有如“守株待兔”須有耐性。雖然落網多是魚毛蝦仔,卻可供足自家餐食,有時還可沽售賺取一點微錢。


    東海揚塵,斗換星移,澳門小城起了翻天覆地的改變,西灣對開的鏡海已圍成永不揚波的人工湖,罾棚漁業再沒有生存空間,終於永別了這個紅火的年代。


    獨木危橋架水中,


    簔衣斗笠飲寒風。


    不嗟人食謀生計,


    守得魚来耐力功。


    鏡海漲潮漁穫滿,


    平湖無浪夢成空。


    望洋西岸闌珊處,


    拗住斜陽一罟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