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汪鐸·絲弦琴樂中陰陽虛實之道

 清河堂主人 2016-03-12



第一期絲弦琴樂培訓課講稿補充修訂整理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15:56 汪铎·佩兰 来自希彦馆



我的開場白就是講《道德經》,我們要彈絲弦就是要好好看《道德經》,為什麼?他們搞音樂的可能要笑話了,說:「你們真是迂腐啊,彈琴還要看什麼《道德經》?」其實「琴」是怎麼來的呢,就是根據道家思想,根據陰陽之大道來的。一陰一陽之谓道,沒有道家的陰陽之道怎麼會有「琴」呢。從結構上來講是如此,那麼要學琴,要彈好琴曲也要看《道德經》。這裡面有幾個關鍵的詞:首先一個是「道法自然」。我們人從出生來到世上,先天都是自然的,後來慢慢長大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變的不自然。所以我們說要養心、養生,就是要把一些後天加上去的沒用的東西用減法減掉,最終目標就是要返樸歸真,回歸自然。所以彈琴也要自然,因為琴的體制是根據自然來的,琴板是用桐木或者是杉木的,就是樹木。上面的絲弦也是桑樹葉子被蠶吃了以後吐出的絲做的,這些都是自然的東西。我們的琴上沒有不是自然的東西,古人制琴都是依據自然的。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講,我們也應該回歸自然,要回歸絲弦。凡是正道的東西就應該是自然的東西,從琴來講就應該是絲桐合為琴。所以我們坐在絲桐面前彈奏,必然也是用自然之法。我們的四肢應該很自然地伸展,如果左手伸到右邊來彈,右手伸到左邊去按,當然就不自然。左邊的東西通常是左手拿,右邊的東西自然是右手拿,這就是自然,這都不需要動腦筋,生來如此。


說到彈鋼弦,有人講應該這樣扭過來按(折腕),就不自然了。往左伸去就應該左手順勢伸出,如果扭著按(折腕)你試試看,彈一曲下來就累了,極不舒服,是不是?彈一兩年下來這個人的手就廢了。有些琴家到了七八十歲就不能彈琴了,為什麼?就是不自然!當然有很多前輩彈琴都是很自然的,也很長壽。現在有很多人彈琴方法是不自然的,不合道的,應該引起警惕。


下面我來談談彈琴大有關係的道家核心思想。剛才我講到彈琴學《道德經》,要注意幾個關鍵詞:前面講的一個「道法自然」,還有一個「陰陽」,后面还要讲「虛」。現在先要講的一個是「清靜」。「清靜」謂之正道,就是大道,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心自靜,神自清;或者說,靜其心,清其神。「清」和「靜」是聯繫起來的,一個人靜下來,彈琴出音自然是清的。如果人很煩躁,靜不下來,彈出來的聲音必然是浮躁不清的。反過來,琴發出清的聲音,一個不彈琴的人聽了,也自然心會靜下來。所以這個「清」字和「靜」字,是我們絲桐所獨到的精妙。我們學琴彈琴追求的首先就是清靜。北宋有個大琴家崔遵度在答大儒範仲淹所問就說:清厲而靜,和潤而遠。 


還有一個關鍵詞:虛。《道德經》里有好幾個地方談到了「虛」,如第十六章里有「至虛極,守靜篤」。前面三個字「至虛極」,這個「虛」不是一般的虛,要至虛,做到極致。莊子也說,虛者心齋也。用於收道入心,心與道合。所以我覺得《道德經》上許多東西都是可以對照我們彈琴的,非常用得著。但是現在很多人都不懂也不用「虛」,把這些好東西都丟掉。丟掉了當然還是要找其他東西啊,一找就找到西洋音樂了,什麼節奏啊旋律啊。西洋音樂都是實的東西,要把我們耳朵塞得滿滿的,也就是叫人們心裡裝得實實的,裡面有許多慾望也有許多煩惱。就沒有了「虛」這個心齋,沒有給「道」留位置,道當然沒法進到你心中去了。就好比中國畫和油畫,這裡不是要貶低油畫,油畫是塗得滿滿的。中國畫有虛實,裡面有氣韻,所以我打这個比方你們就明白了。從虛實我們講到了氣韻,再說到琴道。沒有虛實怎麼講氣韻,沒有虛懷若谷,道無處可住。西洋音樂是講實的東西,五線譜都是實的,這些個豆芽菜一樣的音符都是實的東西。我們講的虛也就是吟猱啊、綽注、撞喚,還有三上多少,二下多少,這個東西你或許聽不見。他们說聽不見就不是音樂,因為沒有聲音沒法記五線譜了,就不能要。所以搞音樂專業的就把很多東西都改掉了,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彈鋼弦要這麼改的原因。然後這些東西一改,琴譜也改,指法必然要改。所以我們講,傳統彈絲弦的手勢和指法就是跟彈鋼弦不一樣。他是根據西洋音樂來改的,不改的話他沒法彈,一個原因是為了彈鋼弦,一個是因為要用五線譜。他们還试過把老祖宗傳的減字譜丟掉,就用五線譜來彈。但是試了半天,不行,沒法彈。就算不講虛實,也沒法彈。你把減字譜拿掉,就看五線譜能行嗎?不能彈。是不是,那些大琴家都彈不了。一些在音樂學院的前輩老琴家,曾經也想做種種改革,包括把琴體放大,要聲音響一點;還有設想在琴底板上面安裝一個金屬調弦器具,類似吉他那樣的,替代傳統的雁足和軫子,等等,好多改革都失敗了,這些我都經歷看到過的。到現在琴還是西漢以降這個老樣子,所以說老祖宗的大智慧,大道無形,希言自然。琴不是隨便能夠改的,包括上面的絲弦,很重要。最近中國書店想要出一本絲弦琴樂方面的書,來向我約稿,關於絲弦方面的專著國家沒有出版過,中國書店出版這樣的書是件好事,讓更多的人瞭解到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琴是絲弦,不是現在的鋼絲尼龍弦,或者所謂「現代冰弦」之類的,讓大家知道真實的歷史是怎麼回事。




下面我來具體講琴中的陰陽虛實。陰陽也就是負陰而抱陽,我的體會是陰陽之道,是一個總的體,而虛實是為其所用的。用在哪裡?用到繪畫也可以,用到琴上也要有虛實。陰陽在琴中怎麼體現呢?就是體現在虛與實。琴的散音,每一個音都是實的,每一個音都可以用簡譜或五線譜來記,也可以唱,這就是實的東西。泛音,你說他是實的也對,你說他有點虛也對。我的理解是,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所以泛音不是一個簡單的聲音,你們感受一下就知道,他和剛才的散音不一樣,我們做泛音滾拂的時虛的東西就來了,所以泛音是可虛可實,有虛有實的。按音是實中有虛,勾四弦大指按九徽,再往上走,那就是虛了,實完了後面就都是虛的,虛到什麼時候呢?至極。但是有人會說一點聲音都沒有了還彈什麼啊,這就要看你怎麼想了,有人認為要有點聲音也可以(按彈,二上),其實是若有若無的很細微。何為大音希聲,希聲是指什麼?不是聲音很小,也不是無聲,希聲其實就是這個虛,虛而又虛。所以我們琴裡面虛是不能丟掉的,現在社會上大多數彈法或者音樂學院里面的弹法都是把虛丟了,是執意要丟掉虛,為了迎合西洋音樂。用音樂學院一些琴家或者大師的話來說,在音樂學院或樂團里是沒有辦法,我們不聽他們的不行, 音樂學院是西洋音樂為主體的,說他們有理論我們沒有理論。說這個話其實是長別人威風,我們自己沒有把理論整理好啊,所以只能聽西洋音樂的。虛的不要,要豆芽菜,就要實的。他們还想把減字譜丟掉,但是又丟不掉很糾結,丟掉了就不能彈琴了,因此幾十年来的状态就是如此。从道家思想來講,我們不必去和他們爭論什麼,其實他們也是很難受的;相對來講我們就不用看西樂的臉色吃飯,是件很幸福的事情。所以我們有興趣彈絲弦的,就要把這一套現代鋼弦的琴藝都丟掉,连基礎包括手勢指法都要重砌爐灶。不然的話,以前的東西又不想丟,又想彈絲弦,這個事就難辦了。


接下來講吟猱,吟猱是很重要的,里面有虛實有氣韻。大家知道,從徽外走到十徽,走到九徽,慢慢聲音越來越小直到沒有。這個手勢大家都會,無非就是鋼弦上比較滑溜,絲弦上有點阻力,但是這個阻力也是好的。鋼弦上走到後來真的沒有聲音了,而且他的摩擦聲聽起來很不舒服;而絲弦的摩擦聲就很好,與手、身體和內心都很融合,很舒服。就是要有這種摩擦聲才能反映出虛實,氣韻就是這麼來的。所以對於這種聲音你要很愉快地去接受,不要排斥,排斥就等於只承認有實不承認有虛。按彈之中其實有百分之七八十是虛的。手勢指法都對了,包括琴容等等,學了幾個小曲子以後,接下來要提高了,就需要知道吟猱。現在社會上很多教琴的不教吟猱,說是鋼弦用不上。而我們彈絲弦就是要重在吟猱,彈絲弦不用吟猱,白彈。古人說吟猱佔整個琴樂的一半多。講到吟猱,首先你對吟猱的法門需要有一個認識,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你要知道他是虛的音。你不要故意把他做出很大的聲音來,否則你這個認識上就有問題,你要明白吟是若有若無的。先聽吟,古時候書生吟詩就是這樣搖頭晃腦的味道。做吟猱手勢很重要,如果按照現代鋼弦彈法(折腕)就沒法做吟猱的動作,誰來都沒法做,你的手勢不自然。在座有一些懂中醫的,這個順腕手勢,經絡是通暢的,如果折腕的話,手要拐好幾個彎,就不通暢了。手就是應該自然地伸出去。所以做好吟猱,手勢是第一要注重的。手勢對了,慢慢地心靜下來,清靜地出來一個一個音,再慢慢轉。吟猱中吟是最難做的,動作要做得圓滿,什麼叫圓滿?不要還沒有做完就趕緊走,趕緊要彈下面的音,這就不圓滿了。那麼有人說這個節拍不就脫掉了嗎?其實沒關係的,我們不是彈鋼琴拉小提琴,我們沒有這套嚴格劃分音節的東西,我們是自由節拍,稍微慢一點沒關係的。但是你熟練了以後,就會知道應該吟多長時間正好。你開始學吟就該先慢慢來,先做得圓滿,這個圈先慢慢地畫,自然成習慣,以後手一放下去就不用動腦筋了,自然會做出這個動作,這就差不多學好了。


那麼吟跟猱有什麼差別呢?我的老師吳兆基先生在世的時候就時常會批評吟猱不分。這是兩個不同的指法,現在很多人彈琴就是吟猱不分的,你說他是吟又像猱,說他是猱又像吟,這是不對的(我做個示範)。你看這個聲音首先就不一樣,猱其實是向下撞,大概在三四分左右,先撞下去再拉回來,這是實下虛上。他和吟的差別還是很大的,吟是在很小的範圍內畫圓圈,整個手腕在畫圈,基本上沒什麼走動。現在很多人都是手指到一個地方就抖一抖,這是古人批評的「聲外搖指」。發出的聲音根本就不對,與琴不合的。 


我再講另一個虛的指法,就是我們初學的時候學的搯起,大多數曲子里都會有搯起,應該是個虛音。現在好多人改稱掐起,會使勁掐一下,這個概念就有問題,其實是將虛音改成實音來做掐起了,他要把這個聲音用勁掐出來。你可以試一下,如果用掐起來做,彈出來的音很彆扭的,這個音放在琴曲裡面很不和諧。這個指法其實是一個虛音,有聲音,但是很微弱,是一種節拍性的氣韻。所以很多人彈鋼弦的時候總覺得做掐起不對勁,那是根本的觀念沒有弄清楚。大家可以看看自己到底做的是掐起還是搯起。搯起的說法不是我講的,古書上就有這個指法。後來一些譜本上變成掐起,大多數是明清以後琴譜上的,就這樣虛音改實音變掉了。還有許多東西我沒法在這裡講太多,說到古琴的歷史演變什麼的話就很長了。 


下面我彈一個曲子來看看虛實是怎麼一回事。(彈一個《思賢操》,這和徐元白先生的同名曲不同,是根據西麓堂琴統上的一首古曲打譜的)。通過我彈這個曲子,来领会虛實,你們以後聽曲子就會感覺到和過去不一樣了,過去是聽好聽,可是聽里面是什么好說不出來,其實就是應該聽虛實。虛實做好了,氣韻自然就來了。別看這是個小曲子,他也有氣韻,所以我提倡初學的头一兩個曲子就可以彈《思賢操》。


(演示)里面的泛音也可以虛虛實實,輕重緩急,聽起來跌宕起伏,不是一個音一個音都是實的。這個小曲子非常好,雖然描寫的孔老夫子思念愛徒,但是沒有悲傷或者怨氣沖天之類負面的東西。我認為彈琴不能彈太多那樣傷感的曲子,要正能量,要中正平和,聽了以後有正氣,很舒服。雖然《思賢操》中有一種懷念和追思,但那是聖人的境界,不是普通人的悲悲切切,我們可以體會到古代大聖人的胸襟。這個曲子對初學者很好,無論指法、虛實,還是意境方面都是一流的,是上品。但是近代就沒人彈這個曲子,更沒有人教了,沒有地方去學,學院裡也不教。所以我就把這個譜子打出來推薦給大家,雖然不是一個大曲,但我認為意義非常大。


這也說明自清代以降,古琴確實是在走下坡路。從境界上來說趨向於一種流行小調,琴中虛的東西越來越少。這是題外話了,今天就不多講了。我下面再給大家彈一個《流水》,這個《流水》不是管平湖前輩的《流水》。我彈的這個《流水》就是想和七十二滾拂的流水對照一下。我認為七十二滾拂流水有氣勢,但是太實了,寫实寫得過多。就拿我們中國畫來講,寫意的東西為上,如果過多追求真实的東西還不如去寫生拍照。我來彈一個小流水,是德音堂的《流水》,小流水其實是大流水的母親。是張孔山前輩從清代康熙年間的譜本拿過來,加上許多滾拂,改成為後來的大流水。所以小流水裡面很多東西和大流水有類似的地方,但是裡面沒有這種嘩啦啦的東西,而是聽到了許多虛聲(聽彈奏)。我們講虛實的时候是把虛和實分開來講的,實際上這些指法是有機地融合在曲子中的,所以我們學了各種指法以後,把他放在彈奏中有機地聯繫起來,完成一首琴曲,彈出味道來,氣韻也就出來了。 


那麼我來講講這個氣韻如何學?氣韻用語言真不大好講,因為是整個融合在一個曲子裡面的。基礎的東西就是吟猱、綽注、撞渙、進退等等虛實指法,他構成了琴曲的一種氣韻。那麼要有氣韻,首先有一個關鍵:就是你的手要放鬆。剛才我講到吟猱的時候其實也是這個問題,你要把吟做到好,你的手肯定是松的,手不能一直很緊。手一緊,你的吟就做不好,手要自然地落在琴面上,讓他很自然地放鬆,然後再按照方法來做。有學員問這個鬆緊到底要掌握到什麼程度?其實是該按緊的時候要按緊,該放鬆的時候要放鬆。可以這樣講,大部分的時候是放鬆的,如果大部分的時候是緊的,那無所謂鬆緊了。比如綽上,開始上來的時候是松的,是虛的,到了徽位才按緊。注下也是,下去時是松的,到徽位就緊些。所以是有松有緊的。在一個徽位按彈後,接著如果做吟,那就是要松了,做完吟如果還要上,上的過程中你不要按得太死,按死了走不動費勁,聲音又不好。有人說松了以後聲音不是跑掉了嗎?讓他跑掉好了,我就是追求一個虛嘛。所以觀念很重要,只要有虛的觀念,問題就好解決了。如果你一定要緊緊實實的按著彈,那就是把虛丟了。身體和手松了以後,氣韻就自然而然地來了。氣韻是没法寫在譜上的,以前學生要我教氣韻,我說你看到哪本書上有講氣韻的吗?氣韻是你自己的,怎麼發動,開關就在你的手上,在你的心裡面。你放鬆了,有虛實了,氣韻自然就會不期而至。 


那麼幾個關鍵的東西我都講了,供大家在學琴的時候慢慢體會。 

 


         乙未大雪 山人搓手取暖 整理於太湖西洞庭林屋洞






歡迎關注傳播古琴絲弦文化的公眾號:「絲弦琴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