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工智能遇到哲学 原作:龚蕾
谷歌的阿尔法够((AlphaGo)大战李世石,人工智能技术在围棋棋类竞技比赛中继续前进,即便机器人获胜,也只能说明,人类发明的机器人,这是人类创造力的成果。 笔者下载了一个智能围棋软件,玩了一会儿,你会发现,机器程序对围棋算法非常熟悉,而且计算速度非常快,当你还未落子或刚刚走一步棋的时候,机器人似乎早已算出了下一步棋几千种可能,择优选择其一。 还记得1997年国际象棋棋王玉卡斯帕罗夫在对战IBM深蓝电脑时,机器人对棋子位置、布局节奏、算法计算很是熟悉,由于强大的CPU处理器,机器人每秒钟可以计算2亿步,计算能力超人,但这并不能说明具有人类一样思考的能力,与人类一样的情感。 在棋类博弈中,人类可以通过计算机仿真程序给机器人设定好各种算法。机器人最大优势是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0和1,这两个最基本的代码,人类用机器人可识别程序编码,机器人可在几秒钟内处理超大数据。 人工智能发展,从逻辑角度,给人来带来了超高效率和超高准确性。医学科学家对人类大脑研究发现,理解数学和语言脑细胞在左半球,情感和艺术的脑细胞在右半球。左脑擅长统计、方向感强、右脑擅长组织,左脑擅长编程等抽象工作,右脑擅长情感。 科学史只是告诉我们,人工智能大约肇始于1950年10月,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计算机科学理论奠基人阿兰·图灵在英国哲学杂志上发表文章,名为计算机器和智能。今天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很快,人工智能的研发目的即是在人造机器人通过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最终实现机器智能。机器人可模拟生物学硬件、模拟人脑结构、用数学模型模拟神经元网络,但是人工智能却无法取代人类。 哲学中有三大块主要内容:辩证法、美学、伦理学。 1、伦理学。 伦理学中主要阐述了道德和法律,在自然杂志中,人工智能与伦理学的相关内容文章有不少,美国加州大学、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美国卡内基大学、梅隆大学等均对人工智能有哲学角度的阐述。 无论怎样,机器人是人类的补充品,而非替代物。机器人与人类能力之间有非常大的差别,机器人可以模拟人类知觉、认知、行动,但是无法理解一个场景、理解口头或书面语。机器人可以模拟人类动作、声音、存储图像、记忆数据,输出程序。但是,机器人永远不可能有人类的情感、意识、道德。 人类可以通过法律规范来设定机器人程序,让人工智能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帮助人类完成一些事情,如工厂流水线重体力重复工作。然而,机器人却无法理解什么是道德。 2、辩证思想。 马克思哲学中,第一张内容就是唯物辩证法。人脑最大特点是有意向性和主观性,人的心理活动能够引起物理活动、大脑活动通过生理过程引起身体活动。人工智能没有意向性。 人类可以根据环境可以归纳出概念框架由哪些因素构成,概念框架是一个变量,人工智能可处理数据,却无法判断场景。人类可以判断语境,人工智能的语言编码不是一种存粹逻辑技术,也不是认知心理学内容。人工智能模拟需要解决生理与心理的关系,还必须理解人脑的心理意识与思维的各个层次间关系,人能够随环境变化而变化,随语境变化而变化。 由于哲学与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脑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有协同关系,人工智能发展离不开哲学对人类心灵的讨论。然而,人工智能不是生命体,由不同细胞构成的生命体,有情感、有意识、有道德、有智能。而机器人在围棋比赛获胜后却不可能自发地微笑。 3、美学角度。 人类对于美的追求是永恒的,这种大美是自然美、艺术美、内在美、哲学美。人工智能技术也会越来越美,无论是外观设计还是内在功能。然而,机器人却无法拥有人类的情感,像人类那样自然地畅怀大笑。 (以上仅代表笔者个人一点儿不全不足想法,欢迎指导欢迎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