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带孩子与大自然的一次亲密接触能胜过一百堂早教课

 雪小石 2016-03-12

  寒冷的冬天总算过去了,迎来了春暖花开的好时光,不管大家工作多忙,孩子学习功课多繁重,都请放下这一切,带着宝宝出门,去亲近美丽的大自然吧。

  我发现,爸爸妈妈最有闲暇带宝宝出去亲近大自然的时间一般集中在幼儿园阶段,这个时间宝宝懂事了,有自我管理的能力,也没有学习的负担。

  有不少父母不带愿意带婴儿期的宝宝走近大自然,这些家长的意识中,宝宝还太小,什么也不懂,带他们出去他们什么也不了解,反而还要带一大堆物品,徒增大人的负担。同时年纪太小,家长还担心在室外待得时间太长,可能会生病。

  而孩子上了小学后,准确的说是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孩子的闲暇时光更多的被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兴趣班占据,许多的游玩计划都要为补习班让路。

  太小的宝宝真的什么都不懂吗?课本上的知识真的比自然实际更有用吗?我们先来看看欧美的家长是怎么做的吧。

  在欧洲,很多妈妈会在孩子出生3天后就带着孩子去大自然闻青草味,他们的小学都非常注重孩子与大自然的亲近。而每一所美国小学都有自然课堂,要求孩子观察大自然,在小学毕业时,还会让他们进行野外生存训练。英国对孩子亲近自然也有明确的要求。

  今天月华就来与大家分享下,为什么说宝宝与自然的一次亲密接触胜过一百堂早教课

  

  ◆ ◆ ◆ ◆ ◆

  越早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孩子大脑的神经元越发达

  0-2岁时,孩子的心智还处于空置状态,但他们大脑的神经细胞非常发达,有3-4亿个神经细胞是充血和活动着的,等待更多的信息刺激。而一个成年人活跃的脑细胞仅仅只有孩子的1/4,他们有3/4的脑细胞不会活动,已经没有功用了。

  这也意味着孩子大脑细胞受到的刺激越多,这些细胞会越兴奋,并逐渐形成信息反射丛,稳定地处理并终身服务于同一个信息。

  英国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给一个10个月大的男孩玩一张黄色卡片,然后用计算机模拟和这个黄色卡片相近颜色的卡片,他们之间色差最小的时候只有两个,成人的肉眼根本辨别不出来,我们看到的是一堆颜色完全一样的卡片,但是这个孩子会非常轻松的把他经常玩的卡片拿出来——他可以辨别所有色差。如果孩子一直这样被刺激着,这个孩子对色彩的敏锐度就会高过那些没受过刺激的孩子。

  

  ◆ ◆ ◆ ◆ ◆

  大自然的复杂多样是人类任何文明无法模拟的

  人类的神经系统有一个特征:当他能够用最简单的分类来处理时,他就只选择最简单的。而我们现在用的所有的早教工具都是人类大脑拣选后最简单的工具。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动物的声音千差万别,但人类却把它们完全简化了。在人类的文化里,狗的叫声是“汪汪”,猫的叫声是“喵”,青蛙的叫声是“呱呱”……这些模仿的东西与大自然的实际相比,苍白而无力。

  很多家长特别热衷带孩子参加音乐会,希望这样能培养孩子的创造性与乐感。这样刺激的孩子虽然对音乐的品味会提升,但却是经过人类文化简化了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创造力会差得多。

  大自然真实、复杂而多样,是人类任何文化无法模拟的。钢琴再动听也比不上溪流的清脆,小提琴多妙曼也无法比拟大自然声音的丰富,交响乐再澎湃也模仿不了大海的波涛汹涌。孩子只有真实的去欣赏大自然的声音,他的音乐感应细胞才会生动而富有创造性。

  培养孩子的音乐细胞要去大自然,培养孩子对美的欣赏也需要去自然中找寻。去年秋天的时候带仔仔和一帮小朋友去公园,当时我让小朋友们去找寻不同颜色的树叶,一会儿功夫,找来了十几种不同颜色的树叶,当时我的心里特别感慨,这些美丽的色彩即便是再伟大的艺术家、发明家也创造不出来。

  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伟大的演奏家,就带孩子去自然中感受声音的多样性。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一个色彩专家,就要在自然的色彩中刺激他,而不是给他看简单的颜色卡片。

  

  ◆ ◆ ◆ ◆ ◆

  接触自然越多,孩子越聪明

  达尔文曾提出过一个假说:同样的动物,野生的比家养的要聪明。因为野生环境太复杂,不停地刺激动物作出应对,使之更有主动性。家养动物则在别人安排的环境中生活,没有这些挑战,难以激发其智力的发展,渐渐被动。

  20世纪的心理学家、脑神经学家在实验中证实,实验室里的小鼠,即使在强化刺激的环境中生活,其笼子里充满了各种智能玩具,但还是不如野鼠聪明。

  学校教育也是一样,更类似于充满了强化刺激的玩具的小鼠笼,不管设计如何精巧,也赶不上野生环境所提供的刺激更能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如果把人本身也当作自然的一个有机部分的话,那么所有科学技术,说到底就是如何利用、驾驭自然。书本上的知识,是别人嚼剩下的馍,是把别人发现的自然规律传授给你。你并没有读自然的“原典”。“自然课堂”,则是让孩子自己去面对自然的“原典”,以激发他们原创性的解读。

  

  ◆ ◆ ◆ ◆ ◆

  自然的能量能够疗愈任何的创伤

  生命源于自然,所以一切自然蕴含的信息对生命都是滋养。

  7岁以前孩子的身体知道什么对自己最好,所以他们总是坐不住,活动身体的时间很长,他们的身体需要去经验疲累。这种疲累经验可以强化孩子的生命觉,逐渐养成孩子坚忍等待的能力与生命的韧性。当孩子生命发展的时候让孩子得到足够的活动,这样当孩子进入学习状态时就会有更大的热情。心理学研究发现,很多厌学的孩子是小时候玩得不够。

  而大自然能量本身就是一种疗愈,现在心理学常用的沙盘,就是让人类在与沙这种大自然的能量的亲密接触中释放内心的负面情绪。小朋友喜欢玩泥、沙、水……等自然物质,原因也是一样,在玩泥、玩沙、玩水的过程中能够与自然的能量亲密接触,找到内心的安宁。

  当人在大自然的包围中,也能够感觉到自然的辽阔,人类的渺小,让内心达到真正的宁静。记得在我人生最低潮的时候,我与一帮朋友去到一座山顶,看着茫茫的群山,茂密的森林,呼吸着纯净的空气,整个人感到特别的宁静。我们在山顶尽情的嘶吼,感觉涌在内心的所有负面情绪都被发泄出来,大自然的辽阔能够包容一切。

  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我们现在很多教育方法都要让孩子远离自然。客观来说,这样的努力的确可以让孩子在未来的社会中占据更多的先机和好处,但这样的孩子很容易背离了自然的安排,身心失去自然气息的滋养,感受不到生命的美好,变成一个生理和心理都不健康的人。

  所以,从宝宝出生开始,就要多创造条件,让他们与自然接触。刚刚出生的新生儿嗅觉、触觉发展得最快,这个时候除了母亲的抚触,带宝宝去大自然,感受阳光的灿烂,泥土、青草的芬芳,花儿的香甜、清风抚过皮肤时的轻柔,能够最大程度满足儿童知觉发展的需要,让孩子的生命充满智慧,并永恒的支持着孩子心智的发展。

  

  ◆ ◆ ◆ ◆ ◆

  亲近大自然并不会影响学习

  很多家长不带孩子去亲近大自然的最大理由是会影响学习。在我看来,亲近大自然不仅不会影响学习,反而会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在孩子了解暴雨、雷电、彩虹、台风等自然现象的同时,观察飞鸟虫兽、花草树木在不同季节变化的同时,他们的学习兴趣能够最大程度的被激发,大人正确的引导他们观察,让他们写观察日记,并把一些物理、化学知识贯穿其中,孩子的观察力、学习力、抽象思维和形象表达能力都能够培养起来,这样的孩子学习成绩又怎么可能不好呢?而且这样的学习探索过程中激发的好奇心、探索精神、主观能动性将伴随孩子一生。

  还有研究表明,小学生花了5年学习的所有的小学课本知识,一个15岁的孩子只需要一年的时间就能全部学完。

  对孩子来说,亲近大自然比任何早教课、兴趣班都重要。孩子是小树,印象与感受是沃土,在沃土中生长的小树才有机会长成为参天大树。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