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你的付出不被尊重

 昵称390784567 2016-03-13




文/简书作者:教书匠judith


1.救急不救穷,“付出”的启动方式


中国自古就有“一碗米养一个恩人,一袋米养一个仇人”的古训


一个小镇中的早点铺,不咸不淡地开着,从来不想办法增加经营品种,不改进产品质量;别家的早点好吃,顾客多,他们还埋怨竞争对手抢了他家的生意。钱不够花怎么办,依靠在大城市里的弟弟家隔三差五地给钱。


寄来的钱没有一分用于扩大再生产,也没有用于产品研发;就一天一天淹没在平常的生活里。长此以往,开早点铺的人家不但不感激弟弟一家的赠与,一旦弟弟自己有情况用钱,不能按时寄钱回来,还会埋怨弟弟不仁义,不讲信用,怎么不按时给钱。


哥哥根本没有想到,其实这些钱本来就是弟弟自己经营所得,没有必要分给他。


除此之外还有“救急不救穷”的俗语。为什么这样说呢?


同样是施与,救“急”与“穷”有什么区别呢?


比如一家人经营一个小生意,天有不测风云,一时经营失误资金紧张,那你去从多个方面关注了这家,产品定位、经营模式、评价声誉,等等,发现基本没有大的问题。那你适时伸出援手,帮了人家一把。日后经营步入正轨,人家自然会感激你的雪中送炭。


先从接受帮助的角度说,现在很多文章都在解释,出身的穷困,不是你的原因;但是穷得太久,有穷的思想,不找问题想办法改变现状,这就是你的问题了。


如果另一家穷得底儿掉,还不思进取,天天指望捡钱包。那你把同样的钱给了他,不去管他,过不了多久,他的钱花完了,又一无所有。


因为他本身就没有经营的能力,这样“穷”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法,不是你的一次资助就能够解决的。而且他如果再向你伸手,你没有援助,你为富不仁的错误就坐定了,前面的援助也顿时没有了一点好评。


但是换个角度来帮,如果这个穷得底儿掉的人,乐意改变原来的思想和生活方式,接受工作,你帮他解决了收入的来源,帮他开始经营自己的小生意,那么他的生活就会有彻底的改变。


所以古人也曾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说法。你的帮助是救了他思想上的“急”,自然比救他生活上的“穷”,结果要好的多。


在帮助的时候,如果你不是圣人,你希望你的帮助能被人家认可,那么, 第一,请你擦亮眼睛,用更有助于长久发展的方法,帮助你观察到的可以信赖的人。第二清楚地认识到,不是你所有的帮助都有意想的结果。如果没有换来你希望的好评,你也可以接受。


2.高高在上与喋喋不休,付出的初衷


张奶奶的儿子离婚,又组建了家庭。前一次婚姻的儿子大剑就由张奶奶和张爷爷抚养。张奶奶和张爷爷身体本来就非常不好,从小孙子不到一岁就亲力亲为地带孙子,十几年如一日,恨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拿给孙子。


但是,张奶奶有个习惯,只要孙子不听话不按他的要求去做的时候,就开始陈述自己和张爷爷有多不容易,怎样做不到的事情也为了孙子尽力去做,最后再以如果孙子不做到哪里,就对不起奶奶爷爷这样的话收官结尾。


孩子小的时候听到这样的话还会哭着向奶奶认错,后来大了一些再听到,常常是自己进屋或干脆躲了出去。


大学报考志愿的时候,家里希望孙子报考本地,但儿大不由爷,大剑直接报考了要坐四五个小时动车的外地院校。大剑说,我知道奶奶爷爷不容易,可是有时希望他们不要这样对我,不要对我这样好,我觉得好像自己就应该为他们而活着,真的很累。


这样作为父母长辈等等身份,站在一个制高点给被给予者不断地灌输应该知恩图报的思想,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压迫。


你自己选择把自己的全部生活都压在一个事情上,完全没有了自己,对自己来说是残酷的事情,对得到给予的那个个体,也是一件压力很大的事。


长辈抚育子女,子女回馈家庭,这个模式本省没有错。错就错在,当人以一种施恩的高高在上的模样出现的时候,巨大的道德压力会让得到者在回报中,也不由自主想要逃避。


后来的大剑,在读大学所在的城市找了工作,风生水起,回来给老人雇了阿姨照料,而且在经济很大地回报了奶奶爷爷。但是却始终没有回到爷爷奶奶的城市工作。


我特别欣赏一个本家叔叔,他说人家找我借钱,不答应面子过不去。但是,我先想如果他还不上,我能不能接受得了。我借给别人钱的数目,是他不还也不至于影响我自己生活的数目。人家想着很快还当然是好,如果没有,也不至于让我自己捉襟见肘,撕破脸去要钱


对于付出这件事,我看最好也是如此。如果你做了,是你自己的选择,在不过于影响你自己生活的情况下。你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如果对方没有感恩戴德,你也不要心存芥蒂;如果你认为自己不能在付出后很快释怀,那不如果断说不,痛快拒绝。


3.本职与义务,你的付出已经有了收获


我的同学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段子。


刚上班那年的教师节,同办公室的老师都有以前的学生来看,而且有当时班里的学生来送各种卡片,小礼物。礼物并不昂贵,就是彩色蜡烛、书签、笔筒等等摆设和文具。


只有我的这个同学桌子上显得冷冷清清,没有什么礼物。


组长路过她的桌子,玩笑地问了一句,你这真清净,你教的学生是不是都有点高冷。


我的同学随口说了一句,我告诉学生家长挣钱不容易,别花家长的钱买礼物。

组长看了我同学一眼,走开了。


后来,我同学向我抱怨:当时我真的觉得挺委屈的。我是真的这样跟学生讲,你喜欢老师不止在教师节一天,你用家长的钱给老师送来礼物,老师会于心不忍。我这样对孩子说,没觉得我哪里不对。可是那一天,我桌子上冷冷清清的好像我真的有错一样。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了我很久。但是后来,我想通了,教师是我喜欢的工作,也是我得以生存的职业。在我做教书育人的工作的时候,国家会发给我工资,学校会给我记课时,教育学生又是我的本分。我只不过做了分内的事情,而且这又是我喜欢和擅长的事情,给我成就感。


换个角度思考,如果你去一家旅店住宿,这里的一切服务给了你疲惫的旅程很好的照顾,如果你不需要再到此地来,你还会特意来给这里送一个锦旗表扬一下吗?


我想大多数人是不会的。也许你会建议那些以后来这里的人入住这个旅店,但是很少有人特意跑很远来这里。


那么,我同学的学生也一样,也许以后提到他的中学生涯的时候会提到这个老师,说一句他很不错。老师也是一种职业,只不过特殊性在于服务的对象是各项水平低于自己的学生,为什么做了喜欢并且本职工作的事,非要特别的褒奖才罢休呢?


4. 践行所爱,尊重的不同表达方式


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评论,当年对某个学生相当不错,可是毕业后都没有再来看望老师,这个孩子真没有心。这样的说法,就好像当年付出的心血没有被承认,没有被感激,心里就很不平衡一样。


我经常也暗自惭愧,当年初中的班主任冯老师是一位非常可爱的老师,我们和老师的关系非常好,过年过节冯老师还叫我们去家里吃饭。


第一年新年之前,我们照理去老师那里背书,背过之后老师拉开自己的抽屉,满满一个抽屉都是各种图案的卡片,几十种样子整齐地摆着。冯老师让我们每人调一个,还当时写上祝词和我们各自的名字。当时她任教三个教学班,对每位同学都如此。


因为我会英文打字,家里有打字机,所以经常帮冯老师打英语卷子。冯老师也把自己读书时的汉英对照读本拿给我看,还送了我文具。


只是我个人生性胆小,而且又怕羞。无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老师,连普通问候拉家常的话都说不出。所以,毕业后再没有主动去看过我无比喜欢和感激的冯老师。


再后来,觉得自己大学工作都非常一般,没有资格像那些非常学霸或者事业有成的同学那样,回到老师面前,让老师感到荣光,于是就怀了歉意一拖再拖。

后来在一次大型的同学聚会上,我又见到了冯老师。聊天中,老师送给过我什么东西,什么样子,曾经给全班发过哪个风格的卡片,我都说得丝毫不差。这让同学们和老师都很惊奇,我想老师也许在想,这样一个从来没有消息对中学表示丝毫留恋的学生,如何把那些年代久远的事情记得如此详尽。


临别时,我特意跑回去抱了老师一下,我很想在她耳边轻语“对不起,我这些年真的很想您”,但我不善于表达情感的性格,让我最后也没有张嘴。


回想起刚做班主任的几年,我总是会想当年我们的老师是如何带班,这个问题如果我的老师会如何处理,不自觉地效仿。用自己的所做,致敬过去的岁月和教过我们的老师,这难道不是一种尊敬吗?


5. 对于喜欢的人和事,你希望尊重立等可取?


闺蜜小李刚入职的时候,因为是组里最小的员工,很多杂货自然由她来做,什么复印、打印、整理、总结,甚至是买下午茶,洗水果等等杂事,小李也干得很起劲。同事们轮流请吃冰淇淋、水果,经常就是拿出钱来交给小李,小鬼,去买点好吃的。然后小李就暂时停下手里的活高兴地下楼了。


当然,承担的事情多,小李就会更辛苦一点,有时不得不把一些工作拿回家做。


一年入职培训的同事分到别的部门,耳闻目睹了小李的“遭遇”,就劝告她,你别这么傻,他们使唤你使唤习惯了,那么理所当然,就累你一个人。小李傻乎乎地说,我觉得大家在一起很高兴,多做一点没什么啊,而且我不会的他们也乐意教我,多学一点挺好的。


又经过了若干年,当年和小李一组的同事各自分散到公司的各个部门,联系也不像以前那样紧密。有一天,小李的一个小疏忽给竞争对手的公司带来可乘之机。当年和小李一起的同事大刘无意中发现了这个失误,本来和大刘所在的部门和大刘自己的工作没有任何关系,大刘立刻把找到了小李告诉她这个问题。


你知道,很多地方各个部门之间的扯皮、按流程办事,那真是没有办法说。但是这次小李在纠错过程中协调好几处地方明显都被更快地行了方便,这样的优厚待遇不少跟当年相处过的那组同事有一定关系。


当小李气喘吁吁拿着文件满办公大楼跑了一圈,回到自己领导跟前的时候,领导都不禁说:“小李,你可真能耐,那么久不在一组的人都给你开绿灯,看来你人缘口碑是真不错。”


人的性情是否淳厚,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见分晓,一旦分明别人也会看到。我们不用一直盯在人性的弱点上指摘别人,你帮了别人,不出于私自的目的,不图人家的回报,并非所有人都会抛之脑后。相信真正拥有开阔的心胸、善良积极的人,大家还是喜欢和其相处,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乐于提供方便。


对于我们喜爱的人和事,提供帮助是你本心所愿,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却一个劲为没有回报喋喋不休,不觉让人感到一种出尔反尔的小气。


对于一般的人,做了事情就立刻需要马上夸奖,或者今天投之以桃,明天马上希望人家报之以李,这样你在付出时本意并不单纯,没达到目的的心怀不满,是你自己私心所致。你的不平衡、不满意,只表明了一个狭隘的人生格局。


与人相处是一门艺术,特别是更深的交往。对别人付出,绝对是深层联系之一。


你在付出之前先问自己:这样会不会影响你自己的正常生活?他是不是真的需要你的给予?可不可以找一个让彼此都可以更轻松的方式?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做一个内心强大,并且豁达的人。与其纠结过去的事情,不如调整自己,迎接未来。



教书匠judith:简书原创作者。70后尾巴,教书匠一枚,相信“匠”的含义就是一辈子的热爱和坚守。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专栏作者。


版权所属,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简书专题公众号——

想给作者写评论?想给简书投稿?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简书App加入简书作者行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