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视角下的中英教育差异

 江山携手 2016-03-14

中国基础教育与社会文化的适应性,集中体现在严酷的社会生存的竞争性上。中国社会经济规模大,而人口众多,一旦考虑到人均资源,即出现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国社会为民众提供的自然资源、社会福利等,都是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即使近年来国力空前增强,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也主要体现在社会资源总量上的增加。若把这个总体增值,落实在每一个中国人身上,这些炫目的数字一下子改了颜色,似乎黯淡了几分。

因而,中国社会至少在今后很长的一段发展时期,不能为国民平均提供类似于发达国家那样的国民福利,以及得到那样的高水平的生活。基于现实生存境遇,中国在现实经济发展条件下,可以获得优越生活的是一少部分人。这就客观制造出人民生活的差异性。无论是谁,在这个处境下,都深切感受到生存的压力,尤其是享有好生活的压力。

这就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的竞争性。而且在目前条件下,一定程度上,很难短期内实现完全意义的公平竞争。民意迫切希望,依靠教育这条渠道,把自己的孩子打造成为一个极有竞争力的人。如此,把社会竞争的压力转嫁于教育,形成了教育中不断增强的学业压力。

基于社会生存的需要,或许作为家长要放弃让孩子享有自由幸福童年生活的愿望,减少他们玩乐的时间。而作为老师也要向孩子提出近乎苛刻的教育要求,设想让每一个人——在学习环境下,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都成为最为优秀的人。显然,这是一个不可实现的愿望。同样,每一个孩子,也需要舍弃自己的独立意志、思想等,努力适应这个教育秩序,以及这个教育体系提供的一切。要做一个听话的,遵守规则的好学生。这就是现实中国教育的文化环境。

中国的文化土壤,让这里的教育可以采取严苛的,剥夺学生自由的,学习时间不断延长的,学业负担极重的一种教育形式。同样的情况,不可以用在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孩子身上,这与他们的文化环境是不适应的。

在一个较少生存压力的地方,孩子接受教育,更多在于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即我要以学习,增加我需要的知识,满足自我发展的目的。

在较少压力的环境里,教与学之间,都不会让自己紧绷绷的。也就是说,学生是较为在松弛的状态下学习,而教师或许也不会刻意需要孩子们的学业成绩达到如何一个高水平。

学业竞争减缓,造就的学习状态。大约有几个分流情况:一者是希望以超高水平的学习,获得学业上的优势,进而未来可以在某一个社会领域成为领袖角色。这就是精英的学生。这部分学生乐于接受更严格的教育要求,而自主性极强。二者是满足于在平民化社会,找到自己的一个适应角色,而让自己的生活总是快乐、有趣味,有幸福感。他们只做自己乐于做的事情上。学习上,也是这样。这是一大部分学生的状态。三者是自我放弃的学生。在一个较少关注与要求的环境下,一定存在一种向下的教育走向。会有一些学生,属于负面能量,他们或许要选择另类的生活。这是与大众选择不同的。

我们在英美教育中这也可以看到,其精英教育是成功的,涌现出一批领袖人物,他们极有创造力。也有一些负面性的学生表现,让人感到遗憾。即他们的学校,出现叛逆于社会主流思想的学生的几率要大于较多监管的地方。更有很多学生,他们是主体部分,或许在一些课程的考试上,成绩不那么令人骄傲,可是其精神状态是积极的,他们自信、乐观,有自主意识。这是他们的优势,也或许被人看作是英美教育的短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