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针灸止痛的穴位体会腕痛太溪肘阴陵,肩刺条口中渚颈,背痛内环腰印上,手麻后溪透劳宫。颞颌关节手三里,髋求合谷跟大陵。1 、腰背 承山 求,2 、肚腹 公孙 留,3 、头顶寻风池 ,4 、面口 地仓 收,5 、咳喘取 二定 ,6 、夜啼 二柱 谋,7 、小腹 三阴 交 ,8 、转胎 至阴 灸,9 、 二沟 通便秘,10 、 隐白 停崩漏,11 、鼻衄 当泉 止,12 、心胃 内关 疏,13 、腿痛刺 重海 ,14 、目疾透 攒竹 ,15 、 大椎解癇热,16 、 少商 利咽喉,17 、 阿是 蠲酸痛,18 、 人中 善急救,19 、眩晕 绝骨 觅,20 、失眠 安神搜,21 、疳积 四缝 妙,22 、补虚 关元 优,23 、心疾针 通里 ,24 、肝肾调 蠡沟 ,25 、遗尿 缩泉求,26 、胃痛 二脘 留,27 、肠痈寻 阑尾 ,2 8 、尿频 二溪 收。1 、腰背 承山 求承山主治腰背疼痛,腿痛转筋及便秘,痔疮脱肛诸症。笔者认为腰背疼痛是足太阳膀胱经的主要经脉病,肾与膀胱相表里,腰为肾之腑,腰痛为肾病之外候,实证腰痛宜配腰部阿是、昆仑、志室诸穴,针刺为主,或取三棱针点刺出血。虚证腰痛则宜配肾俞、命门、关元宜艾灸为主。《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载承山:“……善治腰疼痛,痔疼大便难……”。针灸方:( 1 )急性腰部肌肉扭伤:承山,外关加耳针:腰椎、神门。( 2 )肩背酸痛:承山、天宗、或针或灸,其效俱佳。2 、肚腹 公孙 留公孙归属足太阴脾经,为其络穴,能联络脾胃二经,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具有健脾和胃;通调肠腑,消食化滞,清热利湿,主治胃痛,呕吐,呃逆,消化不良,腹痛、腹胀、急慢性肠炎、痢疾,妇科疾病及头痛诸疾。有资料载:“针刺正常人的公孙穴,可以使腹部的耐痛阈显著提高。”针灸方:腹痛胃胀取穴:公孙,内关,足三里,配合中药内服疗效更佳。《席弘赋》“肚疼须是公孙妙、内关相应必然瘳”,《拦江赋》载:“胸中之病内关担,脐下公孙用法拦。”3 、头项寻 风池风池属足少阳胆经,具有清头明目,疏风解热、通利官窍等功能。肝胆相表里,肝为风水之脏。易化火生风,上扰清窍,胆附于肝,肝胆之火易循经上扰,古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凡眩晕中风及外感风邪皆可用之。足少阳与阳维脉交会风池,阳维脉又通督脉,督脉入络于脑,“脑为元神之府”,又按循行可治疗颈项、耳、目、侧头部及脑部诸种疾病。针灸方:( 1 )偏头痛:风池、内关、丰隆、百会。( 2 )颈项强痛:风池、天柱、阳陵泉、悬钟。4 、面口 地仓 收地仓属足阳明胃经,乃手、足阳明经与阳跷脉之会,穴有疏风通络,调和气血的功效。面口部位的病症,均能治之。针灸方:颜面神经麻痹取地仓、颊车、合谷、丰隆、风池。《百症赋》:“颊车地仓,正口 口 呙 于片时”。针灸方:小儿流涎:地仓、合谷,承浆,足三里。《龙光赋》:“地仓能止两流涎”。此外:地仓对三叉神经痛及颜面神经麻痹,有一定疗效,针灸美容时亦常用,乃治疗口纹之要穴。5 、咳喘取 二定“二定”即定喘与定咳之缩称,定喘为经外奇穴位于颈后部。主治:哮喘,咳嗽,背痛及颈椎病。定咳为笔者经验用穴、穴位于厥阴俞旁开 1 寸,即第 4 胸椎棘突下旁开 2.5 寸。主治咳嗽,多痰,哮喘,胸满烦闷及背部胀痛等症。针灸方:二定穴配大椎(灸)、足三里(灸)可防治小儿感冒。6 、夜啼 二柱 谋:身柱与天柱合称“二柱”。身柱:为督脉之要穴,有止咳平喘,强身益智,宁心镇痛等功效。日本著名针灸医家代田文誌指出小儿常灸身柱穴能宣通肺气,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能通治小儿的多种疾病。天柱属足太阳膀胱经,余多年的经验证实:其穴在头项又循经于头,对失眠、夜啼、神经衰弱、感冒、颈椎病疗效较好,亦可治疗癫狂痫诸症。吾恩师儿科专家彭子玉老先生善用“二柱”治疗儿科疾患,多用于夜寐,小儿体虚易于外感,咳喘诸症配合服用中药者,其效更佳。7 、小腹 三阴 交三阴交穴乃足太阴、厥阴、少阴三阴经在此交会,故名。本穴治疗范围较广泛,有本经所过的肢体病症,如中风半身不遂,小儿麻痹后遗症等,有消化系统病症如腹胀、腹痛、痢疾,消化不良腹泻等,有泌尿生殖系病症如五淋、遗尿遗精、阳痿。女子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崩漏、不孕及产后尿潴留等。针灸方:( 1 )女子崩漏:三阴交、中极。《针灸大成》载:“中极治血崩漏下”。( 2 )月经不调:三阴交、地机、血海。《百症赋》云:“妇人经事改常,自有地机,血海。”8 、转胎 至阴 灸至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要穴,五输穴之一,本经井穴,至阴上治头痛,下调胎产。针灸方:胎位不正兼体虚者艾灸至阴穴同时选配三阴交或足三里穴。9 、 二沟 通便秘二沟即支沟及经验用穴横沟,支沟为手少阳三焦经火穴,有利三焦,调气机,理胸胁,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泻热通腑之功效,主治,胁肋痛、呕吐、便秘等症。“横沟”在大横穴外一寸再下五分处左右计两穴为祖辈治便秘的经验用穴之一。针灸方:( 1 )便秘兼呕吐者:二沟配内关。( 2 )长期便秘且腹痛者:二沟配长谷穴。10 、 隐白 停崩漏隐白属足太阴脾经井穴,长于健脾益气摄血。为出血性疾病常用要穴,大凡崩漏之疾,采用艾灸疗法,多能获效。有人用艾炷灸择时节施术疗效非常。余四十年来,常取艾灸法为主治疗女子崩漏,月经过多其疗效可靠,加用中药内服者十有九验。11 、鼻衄 当孔 止当孔实为当泉及孔最二穴的简称。“当泉”穴为日本针灸医师齐藤安世用治鼻衄的经验用穴,孔最穴为手太阴肺经之郄穴,多用于咳嗽气喘,咯血,胸痛、咽痛声嘶诸症,穴有调理肺气、清热止血之功,余临床四十多年来针刺本穴有明显止衄作用。近年来配合指压当泉穴则可提高治疗效果。若只施以指压法亦可获效。针灸方:鼻衄兼头昏头痛者:当泉、孔最、配印堂、风池。12 、心胃 内关 疏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有宁心安神、和胃降逆,宽胸理气,镇静止痛等功效。应强调说明的是,内关通于阴维,而阴维脉与足三阴经并会于任脉,还与足阳明胃经相合,这些经脉均循行于胸脘胁腹,故“阴维为病苦心痛”,此处之心痛实指心、胸、胃、胁肋、腹部的内脏疾患。总而言之,内关治疗心、胸、胃、胁肋、腹部诸病症疗效确切。十余年前,余曾上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研所进修,有幸得到程莘农老 教授的亲自指点,他认为内关是治疗胃部疾患,及心神疾患的重要穴道,大凡胃痛腹胀、程老常取内关、足三里、中脘、公孙诸穴其效颇佳。针灸方:( 1 )胃痛胸闷:取内关、建里、上脘。( 2 )心悸失眠:内关、神门、膻中。《拦江赋》:“胸中之痛内关担”。13 、腿痛刺 重海重海穴在环跳上两寸向后横开一寸之处。吾诊余喜欢画画写写,对画竹情有独钟,这方面我有幸拜识了大画家王文农先生,他老人家三过虁门(白帝城),曾向我推介过关公竹(即竹画藏诗图),不久吾上白帝城学习临摹石碑上的关公竹后去重庆,又有幸向万云程老先生(群众尊称为“万神针”)学习了解治疗下肢瘫痪、风湿腿痛的奇穴——重海,吾开业二十余载,大凡下肢疾患常用此穴,治疗腰腿疼痛严重者,多取肾俞,重海、悬钟三穴再选配风市、殷门、承山诸穴体会到自从加用重海穴后其疗效则增强。针灸方:腰酸腿痛,取重海配肾俞、足三里,或针或灸。14 、目疾透 拈竹拈竹乃是太阳膀胱经要穴,善治目疾。针灸方:( 1 )头目疼痛:取拈竹,合谷,风池针之。( 2 )双目红肿:拈竹,太阳(三棱针点刺出血),合谷,耳尖(三棱针点刺出血)。《百症赋》云“目中漠漠,急寻攒竹三间”。15 、 大椎 解癇热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之下凹陷中,先平肩取之,再令患者缓缓摇头,第七颈椎可随之而动(再下一椎体即第一胸椎则不会随之转动),此法定取大椎较为便捷,大椎穴为手足太阳经及督脉交会穴、为诸阳交会之所、统领周身之阳气,本穴是泻阳邪、调阳气的要穴,有疏风清热、宁心止痫的良好功能。“督脉为病,脊强反折”,大凡脑病、癫痫所致抽搐为首选穴之一。针灸方:( 1 )感冒发热:大椎、合谷、内关、曲池。( 2 )癫 癇 :大椎、身柱、丰隆、合谷、太冲。16 、 少商 利咽喉少商属手太阴肺经,主要功效有清热解表,通利咽喉。本穴内可清泄肺热,外可宣散风热为治疗咽喉肿痛之要穴,对感冒、咳喘、鼻衄、腮腺炎、声音嘶哑均有一定疗效。少商为肺经井穴,又有开窍醒神,舒筋活络,清热止疼之功,如《时后歌》曰:“……热血流入心肺腑,须要金针刺少商”。吾父亲治急性咽喉肿痛常以三棱针点刺少商,出血少许,第一天效果不显者则次日加针合谷,效果良好。针灸方:( 1 )急性喉炎取少商(点刺出血)合谷,照海。( 2 )慢性咽炎:取少商(点刺出血)、天突、太溪皆有效。17 、 阿是 蠲酸痛阿是穴——亦名天应穴。机体有病变,即会在人体某处按压疼痛加剧,或胀或麻明显,某一点即为阿是穴,故又称不定穴。阿是穴亦痛亦胀之处,亦是经络不通之处,通过按压探寻方有“快然”之所,即通过阿是穴的治疗,调节机体,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止痛治病的目的。《玉龙歌》云“浑身疼痛疾非常,不定穴中细审详”。针灸方:( 1 )头痛:阿是、风池、百会、合谷、外关、太阳。( 2 )坐骨 N 痛:阿是、环跳、承扶、阴陵泉、承山。18 、 人中 善急救人中全身之要穴也,督脉,手足阳明之会。擅长医治精神、神志方面病症,如:昏迷,癫狂,痫症,小儿急慢惊风,中暑,癔病,三叉神经痛,其他如挫闪腰痛,晕车晕船等亦有效。针灸方:( 1 )昏迷:人中加针十宣(点刺放血)( 2 )小儿急惊风:人中加针印堂,内关,足三里。( 3 )癔病:人中加针合谷,内关,丰隆。据报道,针刺本穴对呼吸功能的调整有相对特异性,其针灸效应与呼吸中枢功能状态密切相关,尤在对呼吸中枢衰竭时疗效更显。对实验性休克动物具有明显的抗休克作用,当血压降到( 10~40 毫米汞柱)、呼吸暂停时,针刺“人中”,绝大多数可以恢复。19 、眩晕 绝骨 觅悬钟属胆经,胆为木之性,主疏泄条达,肝肾同源,肝胆又为表里,可见胆与肾有关,肾主藏精,精又生水,《内经》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论述,张景岳曾提出:“无虚不作眩”,《直指方》亦云:“瘀滞不行皆可眩晕”针悬钟可舒肝理气,益髓生血,补肾健脑,舒筋活络故能改善高血压眩晕等有关病症。针灸本穴可充养髓海,治疗头晕目眩耳鸣,血虚失眠,记忆力减退,诸症均有良好效果。研究表明:本穴对高血压有降压作用,尤其是 III 期高血压效果较好。针灸方:高血压、头晕目眩:绝骨、风池、三阴交、丰隆、合谷、太冲。20 、失眠 安神 搜安神穴为余常用之经验穴针灸方:( 1 )顽固失眠:安神、三阴胶、足三里。《甲乙经》载:“惊不得眠,三阴交主之”。( 2 )失眠日久,脾虚食滞者:安神、公孙、内关诸穴有效,加中药更妙。21 、疳积 四缝 妙四缝为经外奇穴,始载于《奇效良方》一书。在掌面示、中、环、小四指第 1 、 2 指关节横纹缝中。针灸方:( 1 )呕吐明显者加针内关,承满。( 2 )腹泻明显者加针长谷、中脘。( 3 )便秘明显者加针支沟、横沟。( 4 )赢瘦虚弱者加针足三里、大椎。四缝穴健脾和胃,止泻止咳,除擅治疳积厌食外,医治百日咳其效亦佳。22 、补虚 关元 优关元亦大中极,丹田,与足三里,气海并称,为人体三大强壮穴(又云是关元,足三里,大椎三穴者),称大椎有补养肾气,培元固本,强身健体的补益要穴。针灸方:不孕症:关元透中极、子宫、太溪、太冲、三阴交。在男科的应用也广泛,对阳痿、早泄、男子不育及前列腺炎症均可有效。亦可用于遗尿症,慢性肠炎等疾患。针灸方:阳萎:关元透、中极、内关、足三里、太溪、志室,此乃吾父亲常用之针灸方。23 、心疾针 通里通里擅治心悸,同时对精神情志病常作为主穴,临床证实,大凡心律失常,神经衰弱,癔病、忧郁症、失眠,均有尚佳疗效。《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中便有“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可见针灸家对其重视之程度。针灸方:心律失常:通里、神门、内关、膻中、三阴交、足三里。24 、肝肾调 蠡沟蠡沟者,足厥阴肝经络穴,有联络肝胆两经、调节两经气的作用,从临床上看,对肝、肾、脾均有调治作用,即侧重调肝、次之调肾,再次之为调脾。实践得知:痛经者在蠡沟穴有明显压痛。针灸方:( 1 )痛经:蠡沟、三阴交、太溪、归来。( 2 )阴痒:蠡沟、关元、血海、三阴交。( 3 )慢性前列腺炎:蠡沟、关元透中极、太溪、会阴。25 、遗尿 缩泉 求“ 遗尿缩泉求”一句中的缩泉穴即缩泉四穴的简称,缩泉四穴系先父之好友武汉杏林老前辈邓直哉先生亲授,为邓老经验用穴亦奇穴也,邓老与先父高少臣共事于汉口康尔众国药号中医门诊部,邓老善用奇穴,学医之初,先父令吾虚心求教,后知邓老治遗尿或单针灸缩泉四穴,症状严重者再加十七椎、气中、气门三奇穴。邓老称此法治遗尿效如桴鼓,吾 30 余年曾有邓老的这组奇穴加外敷家传灵仙保元膏治疗遗尿症其效确凿,此法患儿乐于接受,深受家长们赞许。针灸方:小儿遗尿多年不愈:缩泉四穴,关元透中极,三阴交,针灸并施,效亦佳。26 、胃痛 二脘 留上脘、中脘均在人体之胃脘部,治疗胃痛、胃胀及肝炎诸症,先父 高少臣 先生常用之,合称之“二脘”。“二脘”并用具有和胃健脾,清热化痰、养心安神、清热除烦、定惊醒神之功能《玉龙赋》云“上脘、中脘治九种之心痛”。《玉龙歌》亦云“九种心痛及脾疼,上脘穴内用神针,若还脾败中脘补,两针神效免灾侵”。针灸方:( 1 )胃动力障碍,厌食症:二脘,足三里。( 2 )癌症化疗中胃肠反应:取二脘、下食关、大椎、足三里、内关酌情针灸之。27 、肠痈寻 阑尾阑尾穴属奇穴,当在足三里再下两寸许,因是此穴是足三里下两寸再上下寻探按压一明显的压痛点,此点才可定为准确的阑尾穴,针此穴(左右计两穴)时宜配合上巨虚、长谷(针灸宜刺向麦氏点)公孙及曲池诸穴。针灸方:阑尾包块(阿是穴)二脘、上巨虚、下巨虚。28 、尿频 二溪 收本穴为足少阴肾经输穴,阴经无原,以输代之,故又为肾经原穴,亦为回阳九针穴之一,主治范畴为因肾虚所致的多种病症。临床上多用于遗精、阳痿、肾虚腰痛、小便频数,月经不调、带下、不孕、咳喘、咯血诸疾。研究证实:针刺太溪、列缺等穴可使肾泌尿功能增强,酚红排出量也较针前增高,尿蛋白减少,高血压也下降……浮肿也减轻,对肾炎病人有一定治疗效果。后溪:本穴为手太阳小肠经五输穴之输穴,临床多循经选穴,多用于治疗后头、项部、肩背部、疼痛胀麻手指挛急等病症,虽然小肠经不行腰部,但本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能通督脉,医治腰脊酸痛,尿频诸症,小便赤涩效尚称满意,余临症体会“二溪”合用,其补肾壮腰、通督活络之功尤著,治疗尿频及急性腰痛,屡试屡验。针灸方:( 1 )肾虚尿频、腰痛乏力:“二溪”配肾俞,志室,足三里,十七椎。( 2 )急性前列腺炎:中极透曲骨、二溪、阴陵泉加针耳穴:肾、神门、尿道三点。肋间丘墟膝曲池,踝痛合谷泻无踪。头痛前针中脘穴,后寻至阴偏太冲。胃痛中脘胆胆囊,急腹三里肾精灵。上牙下关下合谷,咽痛廉泉目光明。臀针奇穴向腋窝,网球肘泻冲阳轻。痛经十七椎下刺,口疮玉枕不留情。乳痛肩井痔支沟,休厥失语刺人中。扁桃体炎二商血,心胸内关加膻中。取穴一般健侧刺,疾重双痛双穴攻灸的程度及用量至于灸的程度,前人有成熟的经验。如《医宗金鉴》上说:“皮不痛者毒浅,灸至知痛为止;皮痛者毒深,灸至不知痛为度。”这是指外科灸疗痈疮毒而言。更具体地说:“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然头与四肢皮肉浅薄,若并灸之,恐肌骨气血难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其艾炷宜小,壮数宜少。有病必当灸巨阙、鸠尾二穴者,必不可过三五壮。背腰下皮肉深厚,艾炷宜大,壮数宜多,使火气到,始能去痼冷之疾也。以上说法,使我们领会到,灸法既是一种温热刺激,就必须达到一定的温热程度,决不能浮皮潦草,用艾烟薰烤,表热里不热,就算是灸法,结果达不到治疗的目的,还误以为灸法无效,这才真正是“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白吃苦头)。古人多主张用直接灸,如《针灸资生经》上说:“下经云:凡著艾得灸疮发,所患即差,不得疮发,其病不愈。”这是说每灸必须化脓,病才能痊愈。现在我们除有意识地使用化脓灸法以外,一般灸法不要烧伤太重,成为灸疮,只要长期施灸,也同样有效。总之,一般说直接灸之艾炷,以麦粒大小为适宜,一般成年人,每穴五、七、九壮,小儿灸三、五壮,每次取三、五、七穴为标准。临床上可适当伸缩艾炷之大小穴位及壮数。如用于外科,灸阑尾炎或疔痈初发时,可在合谷、手三里、阑尾等穴,每次灸百壮左右,一日灸二、三次,会使炎症消散,促使其化脓,收到意外的效果。施灸注意事项一、医生的责任和态度:使用灸法和用针法一样,医生首先要有很强的自信心,耐心细致地宣传灸法的好处,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说服病人相信灸法,鼓励病人树立乐观主义精神,要有信心和毅力,坚持下去,长期和疾病作斗争。医生的态度要严肃认真,专心致志,手眼并用,切勿掉以轻心,草率从事,防止灸不好,徒伤皮肉,而于病人无益。《灵枢?官能篇》上说:“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由此可见,对针灸医生的要求是很严格的,首先是举止要稳当,安祥而持重,其次是手巧而心细。这样的医生才能使用针法和灸法。二、要注意空气冷暖的调节和安全:施灸时不免要有烟薰和艾味,艾本来具有芳香气味,有的人很爱闻,有的人则嫌恶,因此在避免风吹病人的条件下,可以开窗调换空气。施灸时要脱衣服,应特别注意室内的温度和内外隔障,尤其在冬季严寒和夏季酷暑之际,更应注意使病人舒适。灸法最易落火,烧灼皮肤和衣服,应小心处理,当心失火。应用物品必须具备,如坐灸之椅,卧灸之床,各种灸料及点火之香等一应用具,务必事先备妥。三、必须做到姿势端正,体位舒适,穴道准确。《千金方》上说:“凡点灸法,皆须平直,四肢勿使倾侧。灸时孔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破皮肉耳。若坐点则坐灸之,卧点则卧灸之……”可见对体位非常重视。这是很有道理的,应该严格端正姿势,然后施灸。灸胸腹应仰卧,腰及下肢后面应俯卧,肩背部要正坐或俯卧位,手足肘膝以下也以正坐为宜。尤其要注意体位自然,肌肉放松,不要取勉强的体位。因为直接灸往往需经多次反复施灸,第一次要打好基础,否则穴位不准,再行更换,则从头灸起,就又要再受些痛苦。临床上在施灸中发现穴位不准,要随时修正。四、灸法与消毒:在皮肤上施灸,一般对消毒要求不太紧要。不过直接灸时,应用75%酒精棉球消毒,擦拭干净,面积要大些,以防灸后皮肤破溃,继发感染。至于灸的原料不需消毒,只要将艾绒晒干,生姜用时洗净即可。五、灸疮的处理:凡用灸法烧破皮肤,均可涂紫药水,用敷料保护。尤其用直接灸法,往往发生起疱、结痂、溃烂等灸疮现象,为了防止摩擦,保护皮痂,预防感染,可以用消毒敷料或淡膏药覆盖,再灸时揭开,灸后再盖上。如发生继发感染,可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成药)涂贴。内衣要干净柔软,烫晒消毒以防感染。六、晕灸的防治:晕灸者虽不多见,但发生晕灸时也和晕针一样,会出现突然头昏、眼花、恶心、颜面苍白、脉细手冷、血压降低、心慌汗出,甚至晕倒等症状。多因初次施灸或空腹、疲劳,恐惧、体弱、姿势不当、灸炷过大、刺激过重等引起。一经发现,要立即停灸,让病人平卧,一般无什么危险。但应注意施灸的禁忌,做好预防工作,在施灸中要不断留心观察,争取早发现,早处理,防止晕灸为好。经灸一二次后,情况就会好转。灸法秘传清 刘国光应灸七十证中风 中风者,卒然中倒,人事无知,口眼斜是也。方书有中经、中络、中脏、中腑之分。医之乏效者,必须用灸。或未经疗治者,急灸无妨。当其初中之时,先灸百会,或灸尺泽。如口噤者,灸风池。左瘫右痪者,灸风市。如两额暴痛,口眼歪斜,牙关紧闭,失音不语,灸客主人。如因痰而中者,灸环跳穴可也。 百会穴(从鼻直上入发际五令,旋毛陷中,可容指处。《医宗金鉴》云:直上耳尖顶陷中是也。) 尺泽穴(肘中动脉处,即肘弯内横纹当中,屈肘纹见,《金鉴》云:屈肘横纹筋骨罅中。) 风市穴(端立,垂手于股外,中指尖到处。) 客主人(两耳前骨工宛中间,开口即穴处。) 环跳穴(在髀枢中,侧卧,屈上足、伸下足取之。大腿曰股,股上曰髀,楗骨之下、大腿之上、两骨合缝之所曰髀枢,当环跳穴处。) 风池穴(在耳后陷中,按之引耳内。)尸厥 《金鉴》云:尸厥者,类中风之称也。谓其形厥而气不厥,口鼻无气,状类死尸,而脉自动也。延医不及,急宜灸大敦穴。倘有四肢厥冷,宜灸内庭,又灸行间,不可误也。 大敦穴(足大指端,去爪韭菜许毛中《金鉴》云:外侧聚毛中。) 内庭穴(足大指内,次指本节前歧骨外间陷中。) 行间(足大指次指歧骨缝间动脉应手陷中。)偏风 偏风者,或左肢不遂,或右肢不遂。在左者为瘫,血虚也。右者为痪,气虚也。左瘫右痪者,气血两虚也。总宜先灸百会,次灸合谷。如一偏疼痛,手臂不仁,拘挛难伸,灸手之里,兼灸腕骨。倘痛甚不能提物,灸肩髃。两手挛痛,臂细无力,灸曲池。半身不遂,灸环跳。按穴灸之,自然却病。 百会穴(见中风。) 合谷(大指次指歧骨间陷中,即虎口,两叉骨缝中。) 手三里(曲池下二寸锐骨端,按之肉起。) 腕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即小指直上处。) 肩髃(肩端两骨间。) 曲池(屈手按胸,肘弯横纹尖尽处) 环跳(见中风。)眩晕 眩,目花也。晕,头昏也。其病之因有五:一曰无痰不眩,一曰无火不晕,一曰木动生风,一曰水不涵木,一曰土虚木摇是也。医者莫分,药多罔效,灸神庭穴,自获安全。若未中机,再灸肝俞必验。 神庭(从鼻上直入发际五分,即眉心上三寸五分。) 肝俞(八节下,各开二寸。)痿症 经曰:肺热叶焦发为痿躄,痿躄者,足软而不能步也。其症有五,不可不明。盖痿躄属肺,脉痿属心,筋痿属肝,肉痿属脾,骨痿属肾也。总当先灸足三里,甚则灸三阴。灸法得宜,较汤散为胜也。 足三里(膝下三寸,外廉,以手掌按膝头中指到处,股外旁也。膝盖骨下三寸,在骨外廉两筋肉分宛宛中,平坐垂足,取之在背,《金鉴》作大筋肉。) 三阴(足内踝上三寸,大骨下陷中。)痹症 痹者,即俗称为风气也,症由风寒湿之气杂合为病。益风胜为行痹,寒胜为痛痹,湿胜为着痹,往往蔓延不愈。倘三气痹痛,灸环跳,兼灸脾俞、肾俞。足痹不仁,灸腰俞。如手臂作痛,不能提举,灸尺泽。两腿麻木,不能步履,灸风市。按图而灸,庶乎肢体自若耳。 环跳(见中风。) 脾俞(十脊骨下,各开二寸。) 肾俞(十三脊下,各开二寸,亦有一寸半。《金鉴》云:与脐平。) 腰俞(尾尻骨节上窔间。) 尺泽、风市(皆见中风。)劳伤 五劳者,烦冗劳心,谋虑劳肝,过思劳脾,过忧劳肺,色欲劳损。七伤者,久视伤血,久行伤筋,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久立伤骨,房劳思虑伤心肾也。至于骨蒸劳热,药石乏效者,先灸大椎,并灸胆俞。久嗽劳热者,灸肺俞。久虚不食者,灸上脘。真气虚弱者,灸气海。男子血损者,灸天枢。女子阴虚,灸足三里。凡有一切虚损劳瘵,及至形神大惫,惟灸膏肓穴,可冀挽回,否则无救矣。 大椎(三节颈项下,第一脊骨上间。) 胆俞(第九脊下,各开二寸。《金鉴》云:各俞皆去脊中二寸,故不从寸半之说。) 肺俞(三椎骨下,两旁各开一寸五分。《金鉴》云:以手搭肩,左取右,右取左,当中指末处。) 上脘(脐上五寸。) 气海(脐下一寸五分。) 天枢(脐两旁,各开二寸许陷中。) 足三里(见痿症。) 膏肓(四椎骨下,两旁各开三寸五分,《金鉴》云:正坐曲脊,从髀骨上角,摸索至髀骨下头,其间当有四肋三间。按其中一间空处,是其穴也。)咳嗽 先贤论咳嗽,以有声为咳,有痰为嗽,有声有痰为咳嗽。其初起多因于风寒,延久多成于虚损。若咳甚欲吐,灸身柱。因痰而嗽,灸足三里。气促咳逆,觉从左升,易于动怒者,灸肝俞。咳嗽见血者,灸肺俞,或灸行间。吐脓者,灸期门。日久成劳者,灸膏肓弗误。 身柱(大椎穴下三节骨下间,按其窔中。) 足三里(见痿症。) 肝俞(见眩晕。) 肺俞(见劳伤。) 行间(见尸厥。) 期门(两乳下,第二肋骨端。) 膏肓(见劳伤。)喘症 喘病之因有四:有因寒邪入肺而喘者,有因病阻肺气而喘者,有因水停心下而喘者,有因肾不纳气而喘者。统宜先灸天突,次灸中脘,甚则兼灸肺俞。所有哮喘不得卧者,须灸灵台。行动遂喘急者,须灸气海。得能按穴灸之,去沉疴犹拔刺耳。 天突(结喉下二寸陷中。) 中脘(脐上四寸。) 肺俞(见劳伤。) 灵台(六节骨下窔中。) 气海(见劳伤。)血症 书谓:吐血成升斗者属胃血也,其余咯血属心,呕血属肝,咳血属肺,唾血属肾。凡有一概血症,总当先灸胆俞。血痰灸其上脘。咯血喉中有声,灸其天突。如五劳七伤,诸虚百损而患血者,灸其膏肓,弗可缓也。据(管见),暴患之血症,实火为多,不宜辄灸;灸患之血症,虚火不少,用灸无妨,切须辨之。 胆俞、上脘(并见劳伤。) 天突(见喘症。) 膏肓(见劳伤。)汗症 汗有自盗之分,不可以不知也。盖自汗为阳虚,不因劳动而自出也。盗汗为阴虚,睡而汗出,醒而收也。灸其尺泽,可以奏勋。设未效者,膈俞灸之,必然全愈。 尺泽(见中风。) 膈俞(七脊下,各开二寸,正坐取之。)肺痿 久嗽肺虚,而成肺痿。痿者萎也,犹枝叶之萎落也。时吐涎沫,声音不扬,或嗽血丝,形容枯槁。斯症属虚者多,非肺痈属实之可比。当先灸其肺俞,兼灸膏肓可也。 肺俞、膏肓(皆见劳伤。)肺痈 久咳不已,胸中隐隐而疼,吐痰腥臭,或吐血脓,是为肺痈。痈者,壅也。良由风寒内郁,郁久成火,火刑金脏而成。法当灸其天突,兼服清肺之方,庶几有效。 天突(见喘症。)惊悸怔忡 《正传》曰:惊悸者,忽然若有惊,惕惕然心中不宁,其动也有时;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不静,其作也无时。医家虽有辨别,总灸上脘穴为宜。 上脘(见劳伤。)健忘 忘前失后,曰健忘也。良由精神短少、神志不交所致,亦有因思虑过度者,或因所愿不遂者,或因痰溷心者包。病因虽异,皆当灸百会一穴而记忆自强矣。 百会(见中风。)阳痿 阳痿者,阳物痿软而不举也。年老之人,则常有之。若少壮之人,是为真火衰惫,法当灸其气海。 气海(见劳伤。)阴痿 阳物收缩,卵阴入腹,皆为阴症也。法宜先灸气海,再灸大椎。 气海(见劳伤。) 大椎(见尸厥。)臌胀 倪氏论臌,有气、血、虫、水、单是也,论胀,有寒、热、虚、实、湿、食、瘀、积、肝、肾是也。方家必分五臌若何?十胀若何?余谓:臌胀在上,灸于上脘,在中;灸于中脘;在下,灸于下脘,或灸气海。至若胀及两胁者,灸于期门。胀及背腰者,灸于胃俞。胀至两腿者,灸足三里。胀至两足者,灸行间可也。 上脘(见劳伤。) 中脘(见喘症。) 下脘(脐上二寸。) 气海(见劳伤。) 期门(见喘症。) 胃俞(十一节下,各开二寸。) 足三里(见痿症。) 行间(见尸厥。)肿满 先圣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盖脾主水谷,虚而失运,水谷停留,故成肿满也。后贤分而为四:一曰水肿,皮薄色嫩,按之成凹也,一曰气肿,皮厚色苍,按之即起也;一曰风肿,走注肿疼,皮肤麻木也;一曰瘀肿,肿而红亮,有血缕痕也。以上诸肿,宜灸内庭。如罔验者,行间、大敦皆可灸之。 内庭、行间、大敦(三穴皆见尸厥。)癥瘕 症有七,蚊、蛇、鳖、虱、肉、米,发也。瘕有八,青、黄、燥、血、脂、狐、蛇、鳖也。其实症者,征也,有块可征。瘕者,假也,假物成形。总之不外乎气血交滞。倘因气滞而成者,灸气海。因血凝而致者,灸天枢可耳。 气海、天枢(并见劳伤。)痃癖 痃者,弦也,有若弓弦,腹有一条扛起,现于肌肉之外。癖者,僻也,隐僻于膂脊肠胃之后。皆宜灸下脘,或灸足三里。 下脘(见臌胀。) 足三里(见痿症。)疝气 疝有七,寒、水、气、血、筋、狐、是也。时俗统称为小肠气。张子和谓疝气虽有七种,总不离乎肝病也。七疝之症,先宜灸气海,继宜灸中极,或灸三阴。若阴囊偏肿者,灸大敦有效。 气海(见劳伤。) 中极(脐下四寸。) 三阴(见痿症。) 大敦(见尸厥。)伏梁 伏梁者,心积也,起于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则令人烦心。当灸上脘,或灸中脘可安。 上脘(见劳伤。) 中脘(见喘症。)奔豚 奔豚者,肾积也,发于少腹,上至于心,如豚奔走状,上下无时,久则喘逆,骨痿少气。先灸气海,兼灸中极为是。 气海(见劳伤。) 中极(见疝气。)脚气 脚气者,两脚浮肿而重,湿脚气也。不红不肿而痛,干脚气也。不拘干湿,皆宜灸风市灸。倘或红肿,行步艰难,灸大敦穴可愈。 风市(见中风。) 大敦(见尸厥。)腹鸣 腹鸣者,腹中鸣响也。其因痰饮者,灸上脘。因胃寒而肠鸣者,灸胃俞穴,或灸足三里。 上脘(见劳伤。) 胃俞(见臌胀。) 足三里(见痿症。)噎膈 噎膈之因有五:有气滞者,有血瘀者,有火炎者,有痰凝者,有食积者。虽分五种,总属七情之变。凡药不能效者,上宜灸天突,中宜灸中脘,下灸足三里为要。 天突、中脘(见喘症。) 足三里(见痿症。)反胃 反胃者,饮食能入,入而反出,故曰反胃。良由脾胃阳虚,运行失职,不能熟腐水谷,变化精微,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即王太仆云:食入反出,是无火也。法当灸中脘、下脘,兼灸膈俞。若未效者,再灸脾俞、胃俞,甚则灸足三里。 中脘(见喘症。) 下脘(见臌胀。) 膈俞(见汗症。) 脾俞(见痹症。) 胃俞(见臌胀。) 足三里(见痿症。)霍乱 霍乱症,猝然心腹作痛,上吐下泻,谓之湿霍乱也。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谓之干霍乱也。急灸期门可愈。 期门(见臌胀。)头痛 头痛者,有外感、内伤之分。如痛无休息者为外感,时痛时止者属内伤。若因头风而痛,宜灸百会,并灸神庭,合谷、胆俞皆可灸之。若头痛如破,或因内伤,宜灸命门自痊。 百会(见中风。) 神庭(见眩晕。) 合谷(大指次指歧骨间陷中,即虎口两骨缝中。) 胆俞(见劳伤。) 命门(十四节骨下窔中。)心腹痛 真心痛者不可治。今云心痛者,皆胸中胃脘痛也。若胸腹痛者灸上脘,痛而不已灸行间,并灸膈俞。脐下冷痛,灸气海、关元。少腹寒痛,灸中极。夹脐而痛,上冲心痛,灸天枢。 上脘(见劳伤。) 行间(见尸厥。) 膈俞(见汗症。) 气海(见劳伤。) 中极(见疝气。) 天枢(见劳伤。) 关元(脐下三寸。)背痛 太阳之脉行身之背,忽被风湿所侵,则背膂强痛,宜灸身柱则瘳。 身柱(见咳嗽。)胁痛 胁痛在左,肝经受邪;在右,肝邪入肺。宜灸临泣可愈。 临泣(从两目中直上,入发际五分陷中。)腰痛 腰痛有四,当分灸之。如因房劳过度,则肾虚,灸肾俞穴。偶然欲跌则闪挫,灸气海穴。负重损伤,不能转侧,灸环跳穴。湿气下注,不能俯仰,灸腰俞穴。倘连腹而引痛者,灸命门穴则安。 肾俞(见痹症。) 气海(见劳伤。) 环跳(见中风。) 腰俞(见痹症。) 命门(见头痛。)耳聋耳鸣 《绳墨》曰:肾气充盛则耳聪,肾气虚败则耳聋,肾气不足则耳鸣,肾气结热则耳聋。经谓耳为肾窍,肾虚耳聋宜灸肾俞,耳鸣宜灸风池。初患者先灸百会为是。 肾俞(见痹症。) 风池、百会(并见中风。)目疾 眼科治目有五轮之分:两眦属心,曰血轮;乌珠属肝,曰风轮;两胞属脾,曰肉轮;白精属肺,曰气轮;瞳神属肾,曰水轮。其实肝开窍于目,总病实在乎肝。目初病者,先灸百会、上星、神庭三穴。日久内障起翳者,当灸临注。目KTKT而不了者,必须灸肾俞也。 百会(见中风。) 上星(从发际直上一寸,或眉心上四寸。) 神庭(见头痛。) 临泣(见胁痛。) 肾俞(见痹症。)咽喉 咽乃饮食之道,喉乃呼吸之区,不容纤邪所容,否则遂成喉症矣。咽喉疼痛者,当灸内庭。喉疮、喉风者,当灸天突为亟。 内庭(见尸厥。) 天突(见喘症。)齿痛 齿乃骨之余,肾主病也。然则因阳明火炽而痛者,有因风、因虫而痛者,亦有因虚而痛者,方药莫能奏捷,必当用灸。倘颊肿牙痛灸风池,红肿牙痛灸手三里,齿龋须灸内庭也。 风池(见中风。) 手三里(见偏风。) 内庭(见尸厥。)鼻血 鼻血者,因于肺肝有火也。肺窍在鼻,肝脏藏血,二经有火内炽则血沸腾,乘肺窍而出者也。急宜灸合谷穴一壮。 合谷穴(见偏风。)脑漏 胆移热于脑,脑漏黄浊之水,由鼻而出,甚则腥秽。亦有鼻塞不闻香臭者。均宜灸上星穴可也。 上星(见目病。)脱颏 颏者,口之下唇至末之处,俗名下巴也。有因气虚而脱者,有因呵欠而脱者,皆可灸风池穴。 风池(见中风。)遗精 书谓有梦精出为梦遗,无梦自遗为精滑。大凡梦遗者,由于相火之强。精滑者,由于心肾之损。拟方当分虚实,灸法统宜于关元、中极及之阴交。设未瘥者,再灸肾俞可耳。 关元(见心腹痛。) 中极(见疝气。) 三阴交(见痿症。) 肾俞(见痹症。)浊症 丹溪曰:浊症之因有二,肥人多湿热,瘦人多肾虚。总之肾虚之质,下焦空豁则湿热阻于精窍,而成赤白浊也。当灸关元,兼灸行间自痊。 关元(见心腹痛。) 行间(见尸厥。)淋痛 滴沥涩痛谓之淋,急满不通谓之闭。五淋之别,虽有气、砂、血、膏、劳之异,然皆肾虚而膀胱生热也。若小便赤涩,灸其下脘。小便痛沥,灸其关元。五淋之症,皆宜灸其中极。 下脘(见臌胀。) 关元(见心腹痛。) 中极(见疝气。)溺血 经谓胞移热于膀胱则溺血,是症未有不本于热者。当灸关元数忙。 关元(见心腹痛。)遗溺 遗溺者,由于中气虚衰,不能摄固所致。老年下元不足,孩提脬气未固多有之。总当灸其三阴。若小便频数者灸大敦,小儿遗尿者灸气海。 三阴(见痿症。) 大敦(见尸厥。) 气海(见劳伤。)便血 便血之症,有肠风,有脏毒。如下鲜血,大便燥结,名曰肠风。血色黯浊,大便溏泻,名曰脏毒。脏毒者灸肾俞,肠风者灸会阳。 肾俞(见痹症。) 会阳(尾尻骨两旁,各开二寸,尻骨节上两旁,各开寸半亦可。)脱肛 肺与大肠相为表里,故肺热则肛藏,肺虚则肛脱。或因肠风痔漏,或因久痢久泻,或因产妇用力太早,或因小儿叫啼伤气。总须上灸百会,下灸会阳。 百会(见中风。) 会阳(见便血。)痔疮 古人论痔,有牝、牡、虫、血之分。其实皆大肠积热所致。当灸会阳几壮,庶冀而安。 会阳(见便血。)泄泻 泄泻有五,乃脾虚、肾虚、湿寒、湿热、食积也。脾虚则食少便频,肾虚则五更作泻,湿寒则便溏溺白,湿热则下利肠垢,食泻则吞酸嗳腐。在医家当分而治,在灸家先取天枢,其次会阳之穴。 天枢(见劳伤。) 会阳(见便血。)痢疾 古人以赤痢为湿热,伤于血分;白痢为湿寒,伤于气分。凡初患赤白痢积者,法当灸其天枢,兼之中脘。如日久不愈,脾肾两伤者,当灸脾俞,兼之会阳也。 天枢(见劳伤。) 中脘(见喘症。) 脾俞(见痹症。) 会阳(见便血。)伤寒 伤寒者,由冬令伤于寒邪,法当辛散。其误治也,变为结胸,宜灸期门。若妇人经水适来,邪热入于血室,昼则明了,夜则谵语,亦灸期门之穴。若饮水过多腹胀者,灸其中脘。余热解不尽者,当灸曲池可也。 期门(见咳嗽。) 中脘(见喘症。) 曲池(见偏风。)热病 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至夏为热病。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当用辛凉之剂。设未效者,当灸上脘。若烦闷者,须灸行间。 上脘(见劳伤。) 行间(见尸厥。)疟疾 疟疾之病,由夏令先受暑邪,至秋时发为疟疾。秋风欲入,伏暑欲出,表里交争,寒热成矣。连日发者则浅,隔日发者则深,隔两日发者则更深矣。诸般疟疾,法当先灸大椎。痰盛之体,灸其尺泽。日久不已,灸其内庭。按穴灸之,则疟自遁。 大椎(见劳伤。) 尺泽(见中风。) 内庭(见尸厥。)黄疸 黄疸有五,曰阳黄、阴黄、酒疸、谷疸及女劳疸。其病本皆不离乎湿也。应灸之穴有四,即上脘、肝俞、胆俞、脾俞是也。 上脘(见劳伤。) 肝俞(见眩晕。) 胆俞(见劳伤。) 脾俞(见痹症。)癫病 经谓重阴者癫,癫则多喜,若痴若呆,或笑或泣,缘于所谋不遂而致也。当灸身柱一穴。 身柱(见咳嗽。)痫症 痫症者,忽倒无知,神昏牙闭,角弓反张,抽搐流涎。古人分为五痫,有马鸣、羊嘶、牛吼、犬吠、猪啼等语,究属痰涎蓄于经络也。灸家不须细别,当其初发之时,先灸百会,兼灸上脘。每发每灸,日渐自瘥。 百会(见中风。) 上脘(见劳伤。)癞病 癞病,疠风也,俗称为大麻风。良由湿胜则生风,风胜则生虫,所以皮肤脱落,肌肉浮紫,满躯作痒,状若虫行。宜灸曲池可愈。 曲池(见偏风。)疹病 肌发红点,有若蚊咬者为热疹,细粒透显者为风疹,不透出者为隐疹。隐疹宜灸曲池,风疹、热疹宜乎合谷、环跳。 曲池(见偏风。) 合谷(见偏风。) 环跳(见中风。)痰疾 痰属湿,津液所化也。流则为津,行则为液,聚则为痰,上则为涎。其实百病兼痰为多也,灸其上脘,痰自化矣。 上脘(见劳伤。)饮食 胃司纳受,脾主消导,一纳一消,运行不息。设脾胃衰弱,则失消纳之权。若饮食不思,灸其上脘。饮食少减,灸其中脘。饮食不化,灸其下脘,或灸天枢。食不下、欲干呕者,宜灸胆俞穴也。 上脘(见劳伤。) 中脘(见喘症。) 下脘(见臌胀。) 天枢(见劳伤。) 胆俞(见劳伤。)调经 月经者,一月一至也。超前退后,谓云不调。女子经水不调者,当灸气海,兼灸中极。妇人月水枯闭者,当灸腰俞可愈。 气海(见劳伤。) 中极(见疝气。) 腰俞(见痹症。)血崩 血崩之症,良由肝脾两伤。盖肝不能藏,脾不能统,所以经血忽崩。宜灸气海、大敦二穴。 气海(见劳伤。) 大敦(见尸厥。)带下 古人治带,有五色之论,而分五脏之疗。又以赤属血、白属气之说。其实带下之病,本在乎带脉,以带脉横于腰间,如束带然,故名也。法当灸关元数壮。 关元(见心腹痛。)种子 女子不孕之故,由伤其冲任也。若三因之邪伤其冲任之脉,则有月经不调、漏崩带下。或因宿血积于胞中,或因胞寒、胞热,或因体盛痰多,脂膜壅塞胞中,皆不能成孕也。当灸中极为要。 中极(见疝气。)胎漏 怀胎数月,而经水偶下者,谓之胎漏也。由于劳力损伤,或由冲脉有热,或由气怒伤肝,皆能致之也。宜灸关元自止。 关元(见心腹痛。)产后 产后之疴,莫能尽述,应灸之症,姑略详之。恶露不行,宜灸中极。恶露不止,宜灸气海,或灸关元。关元、中极只离一寸,一欲其行,一欲其止,分寸不准,灾害并至矣。 中极(见疝气。) 气海(见劳伤。) 关元(见心腹痛。)胞衣不下 胞衣停滞者,或因气力疲败,或因恶露所阻,皆令不下也。服诸药罔效者,当灸中极立下。 中极(见疝气。)惊风 惊风者,有急慢之分焉。急惊者,忽然搐搦,身体壮热,面红唇赤,牙闭痰迷,兼之二便不通,宜灸身柱、曲池。慢惊者,缓缓搐搦,身体温和,面色淡黄,或睡露睛,兼之大便青色,宜灸腕骨、尺泽。若闭目、摇头、额汗、昏睡、面青、肢厥、频吐清水,此慢脾风,不可救也。 身柱(见咳嗽。) 曲池(见偏风。) 腕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即小指直上处。) 尺泽(见中风。)疳劳 小儿疳劳之症,面黄形瘦,肚大露筋,尿如米泔,午后潮热。皆因肥甘无节,停滞中州,传化迟滞,肠胃内伤,则生积热,热盛生疳。宜灸下脘、胃俞,自然告痊。 下脘、胃俞(并见臌胀。) 以上七十症,按穴灸之,自无差忒。若遇跌打损伤、瘀血疼痛、痰核疬串、无名肿毒,皆于患处灸之,使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即愈。灸法秘传之应灸七十症灸法秘传之应灸七十症1.中风 。2.尸厥 。3.偏风 。4.眩晕。5.痿症 。6.痹症 。7.劳伤。8.咳嗽 。9.喘症。 10.血症。 11.汗症。12.肺痿 。13.肺痈。14.惊悸怔忡。 15.健忘 。16.阳痿 。17.阴痿。 18.臌胀 19.肿满 20.瘕。21.癖。22.疝气。 23.伏梁 。24.奔豚 。25.香港脚 。。26.腹鸣。27.噎膈 。28.反胃。 29.霍乱。 30.头痛 。31.心腹痛。32.背痛 。33.胁痛 。34.腰痛 。35.耳聋耳鸣 。36.目疾。37.咽喉 。38.齿痛。39.鼻血 。40.脑漏 。41.脱颏。 42.遗精。 43.浊症。 44.淋痛。45.溺血 。46.遗溺 。47.便血。48.脱肛。 49.痔疮。50.泄泻 。51.痢疾 。52.伤寒 。53.热病。 54.疟疾。 55.黄胆 。56.癫病。 57.痫症。 58.癞病 。59.疹病 60.痰疾。61.饮食 。62.调经 。63.血崩。 64.带下 。65.种子。66.胎漏。67.产后 。68.胞衣不下 。69.惊风 。70.疳劳。灸前须知一、用灸,审病症,取穴道,量准寸分,以墨点其穴,候灸。二、灸法,用生姜一大片,原二分许,将艾绒捏作一团,置于其上点燃。如觉热难禁,取起另换。每次三四回,便可收止。每日根据症状或一次,或两次。三、艾灸注意事项:1、宜密室、温和无风。孕妇不宜用。2、慎风节食、保精养神。3、宜审轻重。上体及当骨处,灸宜少。下体及肉浓处,灸多无害。三、应灸七十症1.中风中风者,卒然中倒,人事无知,口眼斜是也。方书有中经、中络、中脏、中腑之分。医之乏效者,必须用灸。或未经疗治者,急灸无妨。当其国中之时,先灸百会,或灸尺泽。如口噤者,灸风池。左瘫右痪者,灸风市。如两额暴痛,口眼歪斜,牙关紧闭,失音不语,灸客主人。如因痰而中者,灸环跳穴可也。百会穴(从鼻直上入发际五令,旋毛陷中,可容指处。《医宗金鉴》云∶直上耳尖顶陷中是也。)尺泽穴(肘中动脉处,即肘弯内横纹当中,屈肘纹见,《金鉴》云∶屈肘横纹筋骨罅中。)风市穴(端立,垂手于股外,中指尖到处。)客主人(两耳前骨工宛中间,开口即穴处。)环跳穴(在髀枢中,侧卧,屈上足、伸下足取之。大腿曰股,股上曰髀,楗骨之下、大腿之上、两骨合缝之所曰髀枢,当环跳穴处。)风池穴(在耳后陷中,按之引耳内。)2.尸厥《金鉴》云∶尸厥者,类中风之称也。谓其形厥而气不厥,口鼻无气,状类死尸,而脉自动也。延医不及,急宜灸大敦穴。倘有四肢厥冷,宜灸内庭,又灸行间,不可误也。大敦穴(足大指端,去爪韭菜许毛中《金鉴》云∶外侧聚毛中。)内庭穴(足大指内,次指本节前歧骨外间陷中。)行间(足大指次指歧骨缝间动脉应手陷中。)3.偏风偏风者,或左肢不遂,或右肢不遂。在左者为瘫,血虚也。右者为痪,气虚也。左瘫右痪者,气血两虚也。总宜先灸百会,次灸合谷。如一偏疼痛,手臂不仁,拘挛难伸,灸手之里,兼灸腕骨。倘痛甚不能提物,灸肩。两手挛痛,臂细无力,灸曲池。半身不遂,灸环跳。按穴灸之,自然却病。合谷(大指次指歧骨间陷中,即虎口,两叉骨缝中。)手三里(曲池下二寸锐骨端,按之肉起。)腕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即小指直上处。)肩井(肩端两骨间。)曲池(屈手按胸,肘弯横纹尖尽处)4.眩晕眩,目花也。晕,头昏也。其病之因有五∶一曰无痰不眩,一曰无火不晕,一曰木动生风,一曰水不涵木,一曰土虚木摇是也。医者莫分,药多罔效,灸神庭穴,自获安全。若未中机,再灸肝俞必验。神庭(从鼻上直入发际五分,即眉心上三寸五分。)肝俞(八节下,各开二寸。)5.痿症经曰∶肺热叶焦发为痿,痿 者,足软而不能步也。其症有五,不可不明。盖痿属肺,脉痿属心,筋痿属肝,肉痿属脾,骨痿属肾也。总当先灸足三里,甚则灸三阴。灸法得宜,较汤散为胜也。足三里(膝下三寸,外廉,以手掌按膝头中指到处,股外旁也。膝盖骨下三寸,在骨外廉两筋肉分宛宛中,平坐垂足,取之在背,《金鉴》作大筋肉。)三阴(足内踝上三寸,大骨下陷中。)6.痹症痹者,即俗称为风气也,症由风寒湿之气杂合为病。益风胜为行痹,寒胜为痛痹,湿胜为着痹,往往蔓延不愈。倘三气痹痛,灸环跳,兼灸脾俞、肾俞。足痹不仁,灸腰俞。如手臂作痛,不能提举,灸尺泽。两腿麻木,不能步履,灸风市。按图而灸,庶乎肢体自若耳。脾俞(十脊骨下,各开二寸。)肾俞(十三脊下,各开二寸,亦有一寸半。《金鉴》云∶与脐平。)腰俞(尾尻骨节上间。)7.劳伤五劳者,烦冗劳心,谋虑劳肝,过思劳脾,过忧劳肺,色欲劳损。七伤者,久视伤血,久行伤筋,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久立伤骨,房劳思虑伤心肾也。至于骨蒸劳热,药石乏效者,先灸大椎,并灸胆俞。久嗽劳热者,灸肺俞。久虚不食者,灸上脘。真气虚弱者,灸气海。男子血损者,灸天枢。女子阴虚,灸足三里。凡有一切虚损劳瘵,及至形神大惫,惟灸膏肓穴,可冀挽回,否则无救矣。大椎(三节颈项下,第一脊骨上间。)胆俞(第九脊下,各开二寸。《金鉴》云∶各俞皆去脊中二寸,故不从寸半之说。)肺俞(三椎骨下,两旁各开一寸五分。《金鉴》云∶以手搭肩,左取右,右取左,当中指末处。)上脘(脐上五寸。)气海(脐下一寸五分。)天枢(脐两旁,各开二寸许陷中。)膏肓(四椎骨下,两旁各开三寸五分,《金鉴》云∶正坐曲脊,从髀骨上角,摸索至髀骨下头,其间当有四肋三间。按其中一间空处,是其穴也。)8.咳嗽先贤论咳嗽,以有声为咳,有痰为嗽,有声有痰为咳嗽。其初起多因于风寒,延久多成于虚损。若咳甚欲吐,灸身柱。因痰而嗽,灸足三里。气促咳逆,觉从左升,易于动怒者,灸肝俞。咳嗽见血者,灸肺俞,或灸行间。吐脓者,灸期门。日久成劳者,灸膏肓弗误。[久嗽肺虚,而成肺痿。痿者萎也,犹枝叶之萎落也。时吐涎沫,声音不扬,或嗽]身柱(大椎穴下三节骨下间,按其中。)期门(两乳下,第二肋骨端。)9.喘症喘病之因有四∶有因寒邪入肺而喘者,有因病阻肺气而喘者,有因水停心下而喘者,有因肾不纳气而喘者。统宜先灸天突,次灸中脘,甚则兼灸肺俞。所有哮喘不得卧者,须灸灵台。行动遂喘急者,须灸气海。得能按穴灸之,去沉犹拔刺耳。天突(结喉下二寸陷中。)中脘(脐上四寸。)灵台(六节骨下中。)10.血症书谓∶吐血成升斗者属胃血也,其余咯血属心,呕血属肝,咳血属肺,唾血属肾。凡有一概血症,总当先灸胆俞。血痰灸其上脘。咯血喉中有声,灸其天突。如五劳七伤,诸虚百损而患血者,灸其膏肓,弗可缓也。据(管见),暴患之血症,实火为多,不宜辄灸;灸患之血症,虚火不少,用灸无妨,切须辨之。11.汗症汗有自盗之分,不可以不知也。盖自汗为阳虚,不因劳动而自出也。盗汗为阴虚,睡而汗出,醒而收也。灸其尺泽,可以奏勋。设未效者,膈俞灸之,必然全愈。膈俞(七脊下,各开二寸,正坐取之。)12.肺痿丝,形容枯槁。斯症属虚者多,非肺痈属实之可比。当先灸其肺俞,兼灸膏肓可也。13.肺痈久咳不已,胸中隐隐而疼,吐痰腥臭,或吐血脓,是为肺痈。痈者,壅也。良由风寒内郁,郁久成火,火刑金脏而成。法当灸其天突,兼服清肺之方,庶几有效。14.惊悸怔忡《正传》曰∶惊悸者,忽然若有惊,惕惕然心中不宁,其动也有时;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不静,其作也无时。医家虽有辨别,总灸上脘穴为宜。15.健忘忘前失后,曰健忘也。良由精神短少、神志不交所致,亦有因思虑过度者,或因所愿不遂者,或因痰溷心者包。病因虽异,皆当灸百会一穴而记忆自强矣。16.阳痿阳痿者,阳物痿软而不举也。年老之人,则常有之。若少壮之人,是为真火衰惫,法当灸其气海。17.阴痿阳物收缩,卵阴入腹,皆为阴症也。法宜先灸气海,再灸大椎。18.臌胀倪氏论臌,有气、血、虫、水、单是也,论胀,有寒、热、虚、实、湿、食、瘀、积、肝、肾是也。方家必分五臌若何?十胀若何?余谓∶臌胀在上,灸于上脘,在中;灸于中脘;在下,灸于下脘,或灸气海。至若胀及两胁者,灸于期门。胀及背腰者,灸于胃俞。胀至两腿者,灸足三里。胀至两足者,灸行间可也。下脘(脐上二寸。)胃俞(十一节下,各开二寸。)19.肿满先圣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盖脾主水谷,虚而失运,水谷停留,故成肿满也。后贤分而为四∶一曰水肿,皮薄色嫩,按之成凹也,一曰气肿,皮浓色苍,按之即起也;一曰风肿,走注肿疼,皮肤麻木也;一曰瘀肿,肿而红亮,有血缕痕也。以上诸肿,宜灸内庭。如罔验者,行间、大敦皆可灸之。20.瘕症有七,蚊、蛇、鳖、虱、肉、米,发也。瘕有八,青、黄、燥、血、脂、狐、蛇、鳖也。其实症者,征也,有块可征。瘕者,假也,假物成形。总之不外乎气血交滞。倘因气滞而成者,灸气海。因血凝而致者,灸天枢可耳。21.癖癖者,弦也,有若弓弦,腹有一条扛起,现于肌肉之外。癖者,僻也,隐僻于膂脊肠胃之后。皆宜灸下脘,或灸足三里。22.疝气疝有七,寒、水、气、血、筋、狐、是也。时俗统称为小肠气。张子和谓疝气虽有七种,总不离乎肝病也。七疝之症,先宜灸气海,继宜灸中极,或灸三阴。若阴囊偏肿者,灸大敦有效。中极(脐下四寸。)23.伏梁伏梁者,心积也,起于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则令人烦心。当灸上脘,或灸中脘可安。24.奔豚奔豚者,肾积也,发于少腹,上至于心,如豚奔走状,上下无时,久则喘逆,骨痿少气。先灸气海,兼灸中极为是。25.香港脚香港脚者,两脚浮肿而重,湿香港脚也。不红不肿而痛,干香港脚也。不拘干湿,皆宜灸风市灸。倘或红肿,行步艰难,灸大敦穴可愈。26.腹鸣腹鸣者,腹中鸣响也。其因痰饮者,灸上脘。因胃寒而肠鸣者,灸胃俞穴,或灸足三里。27.噎膈噎膈之因有五∶有气滞者,有血瘀者,有火炎者,有痰凝者,有食积者。虽分五种,总属七情之变。凡药不能效者,上宜灸天突,中宜灸中脘,下灸足三里为要。28.反胃反胃者,饮食能入,入而反出,故曰反胃。良由脾胃阳虚,营运失职,不能熟腐水谷,变化精微,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即王太仆云∶食入反出,是无火也。法当灸中脘、下脘,兼灸膈俞。若未效者,再灸脾俞、胃俞,甚则灸足三里。29.霍乱霍乱症,猝然心腹作痛,上吐下泻,谓之湿霍乱也。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谓之干霍乱也。急灸期门可愈。30.头痛头痛者,有外感、内伤之分。如痛无休息者为外感,时痛时止者属内伤。若因头风而痛,宜灸百会,并灸神庭,合谷、胆俞皆可灸之。若头痛如破,或因内伤,宜灸命门自痊。31.心腹痛真心痛者不可治。今云心痛者,皆胸中胃脘痛也。若胸腹痛者灸上脘,痛而不已灸行间,并灸膈俞。脐下冷痛,灸气海、关元。少腹寒痛,灸中极。夹脐而痛,上冲心痛,灸天枢。32.背痛太阳之脉行身之背,忽被风湿所侵,则背膂强痛,宜灸身柱则瘳。33.胁痛胁痛在左,肝经受邪;在右,肝邪入肺。宜灸临泣可愈。临泣(从两目中直上,入发际五分陷中。)34.腰痛腰痛有四,当分灸之。如因房劳过度,则肾虚,灸肾俞穴。偶然欲跌则闪挫,灸气海穴。负重损伤,不能转侧,灸环跳穴。湿气下注,不能俯仰,灸腰俞穴。倘连腹而引痛者,灸命门穴则安。35.耳聋耳鸣《绳墨》曰∶肾气充盛则耳聪,肾气虚败则耳聋,肾气不足则耳鸣,肾气结热则耳聋。经谓耳为肾窍,肾虚耳聋宜灸肾俞,耳鸣宜灸风池。初患者先灸百会为是。36.目疾眼科治目有五轮之分∶两属心,曰血轮;乌珠属肝,曰风轮;两胞属脾,曰肉轮;白精属肺,曰气轮;瞳神属肾,曰水轮。其实肝开窍于目,总病实在乎肝。目初病者,先灸百会、上星、神庭三穴。日久内障起翳者,当灸临注。目睛而不了者,必须灸肾俞也。上星(从发际直上一寸,或眉心上四寸。)37.咽喉咽乃饮食之道,喉乃呼吸之区,不容纤邪所容,否则遂成喉症矣。咽喉疼痛者,当灸内庭。喉疮、喉风者,当灸天突为亟。38.齿痛齿乃骨之余,肾主病也。然则因阳明火炽而痛者,有因风、因虫而痛者,亦有因虚而痛者,方药莫能奏捷,必当用灸。倘颊肿牙痛灸风池,红肿牙痛灸手三里,齿龋须灸内庭也。39.鼻血鼻血者,因于肺肝有火也。肺窍在鼻,肝脏藏血,二经有火内炽则血沸腾,乘肺窍而出者也。急宜灸合谷穴一壮。40.脑漏胆移热于脑,脑漏黄浊之水,由鼻而出,甚则腥秽。亦有鼻塞不闻香臭者。均宜灸上星穴可也。41.脱颏颏者,口之下唇至末之处,俗名下巴也。有因气虚而脱者,有因呵欠而脱者,皆可灸风池穴。42.遗精书谓有梦精出为梦遗,无梦自遗为精滑。大凡梦遗者,由于相火之强。精滑者,由于心肾之损。拟方当分虚实,灸法统宜于关元、中极及之阴交。设未瘥者,再灸肾俞可耳。43.浊症丹溪曰∶浊症之因有二,肥人多湿热,瘦人多肾虚。总之肾虚之质,下焦空豁则湿热阻于精窍,而成赤白浊也。当灸关元,兼灸行间自痊。44.淋痛滴沥涩痛谓之淋,急满不通谓之闭。五淋之别,虽有气、砂、血、膏、劳之异,然皆肾虚而膀胱生热也。若小便赤涩,灸其下脘。小便痛沥,灸其关元。五淋之症,皆宜灸其中极。45.溺血经谓胞移热于膀胱则溺血,是症未有不本于热者。当灸关元数忙。46.遗溺遗溺者,由于中气虚衰,不能摄固所致。老年下元不足,孩提脬气未固多有之。总当灸其三阴。若小便频数者灸大敦,小儿遗尿者灸气海。47.便血便血之症,有肠风,有脏毒。如下鲜血,大便燥结,名曰肠风。血色黯浊,大便溏泻,名曰脏毒。脏毒者灸肾俞,肠风者灸会阳。会阳(尾尻骨两旁,各开二寸,尻骨节上两旁,各开寸半亦可。)48.脱肛肺与大肠相为表里,故肺热则肛藏,肺虚则肛脱。或因肠风痔漏,或因久痢久泻,或因产妇用力太早,或因小儿叫啼伤气。总须上灸百会,下灸会阳。49.痔疮古人论痔,有牝、牡、虫、血之分。其实皆大肠积热所致。当灸会阳几壮,庶冀而安。50.泄泻泄泻有五,乃脾虚、肾虚、湿寒、湿热、食积也。脾虚则食少便频,肾虚则五更作泻,湿寒则便溏溺白,湿热则下利肠垢,食泻则吞酸嗳腐。在医家当分而治,在灸家先取天枢,其次会阳之穴。51.痢疾古人以赤痢为湿热,伤于血分;白痢为湿寒,伤于气分。凡初患赤白痢积者,法当灸其天枢,兼之中脘。如日久不愈,脾肾两伤者,当灸脾俞,兼之会阳也。52.伤寒伤寒者,由冬令伤于寒邪,法当辛散。其误治也,变为结胸,宜灸期门。若妇人经水适来,邪热入于血室,昼则明了,夜则谵语,亦灸期门之穴。若饮水过多腹胀者,灸其中脘。余热解不尽者,当灸曲池可也。53.热病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至夏为热病。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当用辛凉之剂。设未效者,当灸上脘。若烦闷者,须灸行间。54.疟疾疟疾之病,由夏令先受暑邪,至秋时发为疟疾。秋风欲入,伏暑欲出,表里交争,寒热成矣。连日发者则浅,隔日发者则深,隔两日发者则更深矣。诸般疟疾,法当先灸大椎。痰盛之体,灸其尺泽。日久不已,灸其内庭。按穴灸之,则疟自遁。55.黄胆黄胆有五,曰阳黄、阴黄、酒疸、谷疸及女劳疸。其病本皆不离乎湿也。应灸之穴有四,即上脘、肝俞、胆俞、脾俞是也。56.癫病经谓重阴者癫,癫则多喜,若痴若呆,或笑或泣,缘于所谋不遂而致也。当灸身柱一穴。57.痫症痫症者,忽倒无知,神昏牙闭,角弓反张,抽搐流涎。古人分为五痫,有马鸣、羊嘶、牛吼、犬吠、猪啼等语,究属痰涎蓄于经络也。灸家不须细别,当其初发之时,先灸百会,兼灸上脘。每发每灸,日渐自瘥。58.癞病癞病,疠风也,俗称为大麻风。良由湿胜则生风,风胜则生虫,所以皮肤脱落,肌肉浮紫,满躯作痒,状若虫行。宜灸曲池可愈。59.疹病肌发红点,有若蚊咬者为热疹,细粒透显者为风疹,不透出者为隐疹。隐疹宜灸曲池,风疹、热疹宜乎合谷、环跳。60.痰疾痰属湿,津液所化也。流则为津,行则为液,聚则为痰,上则为涎。其实百病兼痰为多也,灸其上脘,痰自化矣。61.饮食胃司纳受,脾主消导,一纳一消,营运不息。设脾胃衰弱,则失消纳之权。若饮食不思,灸其上脘。饮食少减,灸其中脘。饮食不化,灸其下脘,或灸天枢。食不下、欲干呕者,宜灸胆俞穴也。62.调经月经者,一月一至也。超前退后,谓云不调。女子经水不调者,当灸气海,兼灸中极。妇人月水枯闭者,当灸腰俞可愈。63.血崩血崩之症,良由肝脾两伤。盖肝不能藏,脾不能统,所以经血忽崩。宜灸气海、大敦二穴。64.带下古人治带,有五色之论,而分五脏之疗。又以赤属血、白属气之说。其实带下之病,本在乎带脉,以带脉横于腰间,如束带然,故名也。法当灸关元数壮。65.不孕女子不孕之故,由伤其冲任也。若三因之邪伤其冲任之脉,则有月经不调、漏崩带下。或因宿血积于胞中,或因胞寒、胞热,或因体盛痰多,脂膜壅塞胞中,皆不能成孕也。当灸中极为要。66.胎漏怀胎数月,而经水偶下者,谓之胎漏也。由于劳力损伤,或由冲脉有热,或由气怒伤肝,皆能致之也。宜灸关元自止。67.产后产后之,莫能尽述,应灸之症,姑略详之。恶露不行,宜灸中极。恶露不止,宜灸气海,或灸关元。关元、中极只离一寸,一欲其行,一欲其止,分寸不准,灾害并至矣。68.胞衣不下胞衣停滞者,或因气力疲败,或因恶露所阻,皆令不下也。服诸药罔效者,当灸中极立下。69.惊风惊风者,有急慢之分焉。急惊者,忽然搐搦,身体壮热,面红唇赤,牙闭痰迷,兼之二便不通,宜灸身柱、曲池。慢惊者,缓缓搐搦,身体温和,面色淡黄,或睡露睛,兼之大便青色,宜灸腕骨、尺泽。若闭目、摇头、额汗、昏睡、面青、肢厥、频吐清水,此慢脾风,不可救也。腕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即小指直上处。)70.疳劳小儿疳劳之症,面黄形瘦,肚大露筋,尿如米泔,午后潮热。皆因肥甘无节,停滞中州,传化迟滞,肠胃内伤,则生积热,热盛生疳。宜灸下脘、胃俞,自然告痊。以上七十症,按穴灸之,自无差忒。若遇跌打损伤、瘀血疼痛、痰核串、无名肿毒,皆于患处灸之,使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即愈。正面穴道证治百会穴:凡中风、头风,风癫、角弓反张、忘前失后、气绝、脱肛、目泪、耳聋,提升阳气。上星穴:凡脑冷、鼻塞、脑漏、汗不出、目睛痛。神庭穴:凡头疼、目眩、出泪、流涕。天突穴:凡喉疮、喉风、哮喘、气噎、肺痈、咯血、喉中有声。上脘穴:凡心腹疼痛,惊悸,痰疾、伏梁、气蛊状如覆盆、风痫等征。中脘穴:凡反胃、吐食、心下胀满状如伏梁、伤寒饮水过多、腹胀、气喘、寒癖。下脘穴:凡腹胀坚硬、 癖气块、小便赤涩、身体羸瘦。气海穴:凡男子阳事久惫、妇人经水不调及滞气成块状若覆盆。关元穴:凡男子遗精白浊、脐下冷痛、小便痛涩,妇人赤白带下、经水不调。中极穴:凡男子奔豚抢心、遗沥失精、五淋、七疝、小便赤涩,妇人经水不调、不受胎孕。临泣穴:足少阳。凡目痛内障、赤白翳、腋肿、胁下痛。客主人(一名上关)穴:凡两额暴痛、口眼歪斜、牙关紧闭、失音不语。期门穴:凡伤寒结胁、咳嗽吐脓、腹膨、霍乱、吐泻,妇人热入血室、产后饮食不调。天枢穴:凡夹脐痛冲少腹、赤白痢疾、泄泻、饮食不化,男子血损,妇人血块。肩井穴:手阳明。凡手臂酸痛、不能提物。曲池穴:凡偏风不遂、两手拘挛、臂细无力、肘内寒冷而痛。手三里穴:凡手臂不仁、肘挛疼痛、颊颔红肿、齿痛、瘰 。风市穴:凡两腿麻木、左瘫右痪、一切香港脚。内庭穴:凡水肿、厥逆、咽喉痛、久疟不食、恶闻人声、口歪、齿龋。行间穴:凡白浊、尿难、腹胀、心疼、咳逆、吐血、烦闷、短气、手足浮肿、四肢厥冷。大敦穴:凡小肠疝气、小便频数、阳上入腹、阴痛偏大、脐腹肿胀而痛、尸厥如死、香港脚红肿、妇人血崩。背面穴道证治大椎穴:凡劳疾遍身发热、诸疟。身柱穴:凡脊膂强痛、咳吐、螈 、发热。命门穴:凡腰腹引痛、头疼如破、里急、螈 。肺俞穴:凡传尸骨蒸、肺痿、吐血、咳嗽、气喘。风池穴:凡耳聋虚鸣、脱颔、口噤、颊痛、牙疼并肿。膏肓穴:凡劳伤虚损、肺痿、咯血、咳嗽吐痰、寒热、四肢无力。脾俞穴:凡诸般黄胆、四肢不收、痹痛、膈疼、泄痢、翻胃、积聚、疾疟。肾俞穴:凡腰痛如折、便血、出精、阴痛、身热、耳聋、目KT 、膝挛、足寒。环跳穴:凡中风、中痰、半身不遂、腰胯强直、股痛引肋、不得转身。会阳穴:凡痔疮、肠 、两肾尖痛、久泻、久痢、阴汗湿痒、脱肛。董氏七十二绝针1.外三关一穴:在外踝尖与膝盖外侧高骨之直线上。外三关二穴与外踝尖联机之中点。主治:扁桃腺炎、瘤、癌、喉炎、喉癌(特效)、肺癌(有奇效)。腮腺炎、肩臂痛、各种瘤、红鼻子(特效)。青春痘、粉刺(效佳)。瘰?(特效)。以三棱针点刺出血效果卓著。2.外三关二穴 在外踝尖与膝盖外侧高骨联线之中点。3.外三关三穴 为外三关二穴与膝盖外侧联机之中央点4. 双龙一穴:在外膝眼下一寸五分,胫骨外侧骨陷中。解剖位置:外侧腓腹皮神经、肺支神经。主治:乳癌、乳瘤、乳腺炎、乳头炎。5.双龙二穴 一穴下6分主治:乳癌、乳瘤、乳腺炎、乳头炎6.双灵一穴:掌面中指第一节与第二节之间,横纹中央(四缝穴)内侧二分半处。解剖位置:固有掌指侧神经皮下浅枝、心脏神经、肺分支神经、肾分支神经。主治:肺癌、骨癌、心脏内膜炎、肾炎水肿、肝癌、肝硬化、血癌、白疲风、口腔炎、喉癌、百日咳、小儿瘠积、小儿消化不良、心脏扩大、狭心症、心律不整、胃腺炎、及重症急救。以三棱针浅刺、从针孔挤出少雀埙梜z明液特效。刺出黑血亦佳。7.双灵二穴穴位:掌面中指第一节与第二节横纹正中央偏外侧二分半处。主治:肺癌、骨癌、心脏内膜炎、肾炎水肿、肝癌、肝硬化、血癌、白疲风、口腔炎、喉癌、百日咳、小儿瘠积、小儿消化不良、心脏扩大、狭心症、心律不整、胃腺炎、及重症急救。以三棱针浅刺、从针孔挤出少雀埙梜z明液特效。刺出黑血亦佳。8木灵穴穴位:掌面无名指第一节与第二节间之横纹中央点偏外侧二分半处。解剖位置:固有掌侧指神经皮下枝、肝之神经。主治:肝硬化、肝炎、肝癌、两?痛、胆囊炎、胆道蚵虫症。痿症、半身不遂。以三棱针刺出黄白色液体、或刺出黑血均效。9.妇科五穴之一穴:手背大拇第一节外侧,从掌指横纹起,每上二分一穴、合计五穴。解剖位置:固有掌侧指神经皮下浅枝、子宫神经、六俯神经。主治:子宫癌、于癌瘤、子宫炎、卵巢炎、不妊症、月经不调、经痛、月经过多或过少、阴痛肿痛、赤白带下、阴吹、产后风症(月内风症)。10. 妇科五穴之三穴1111 妇科五穴之四穴1112. 妇科五穴之五二穴1113..妇科五穴之五穴1114.木火四穴一穴 穴位:手背食指第二节、三节间横纹正中央处。解剖位置:固有掌侧指神经皮下浅枝、心脏及肝分支神经。主治:半身不遂、(木火二穴曾用于治疗高棉总统龙诺元帅之半身不遂奇效)腿痛、中风后遗症、草鞋风。三棱针浅刺出血奇效。注意与禁忌:木火四穴效果迅速,通常叫针一次以不超过五分钟为原则。连续取用五日后,限用三分钟。二 三 四穴 分别在3 4 5 指上位置同上18.八关穴之3穴1 穴 . 2 穴 穴位:手背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偏内侧五分下二分半处(1穴)。 偏外侧5分(2穴)解剖位置:正中神经皮下浅枝、心肺及肝分支神经、肾神经。主治:中风、半身不遂(可配正会);脑贫血、耳鸣。交叉取穴与下向上刺19.八关穴之 4穴:手背中指第一节正中央偏内侧五分下二分半处。解剖位置:正中神经皮下浅枝、心脏神经、肺分支神经、肝之神经。主治:中风、半身不遂、手臂不举(特效)、腿痛(特效)耳鸣、痿症、五十肩20下高穴22(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描述穴位:手掌第四、五掌骨之间处。手解二穴(于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握拳时小指尖所触之处。距掌指横纹一寸的上五分)上一寸半为下高穴解剖位置:正中神经浅枝、尺骨神经分枝、肾脑神经。主治:腹膜炎、肋膜炎、盲肠炎、卵巢炎、急慢性小肠炎、增高。21.上高穴(22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描述 穴位:手掌第四、五掌骨之间处。手解二穴(于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握拳时小指尖所触之处。距掌指横纹一寸的上五分)上五分为上高穴解剖位置:正中神经浅枝、尺骨神经分枝、肾脑神经。主治:腹膜炎、肋膜炎、盲肠炎、卵巢炎、急慢性小肠炎、增高。22.中白穴22(又名鬼门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描述 穴位:手背于无名指掌骨与小指掌骨下。(上一寸为中渚穴,有人误以中白穴乃中港穴,实为错误)。解剖位置:手背静脉网,尺骨神经动脉,与手背分枝、肾分支神经,(又称机动神经)。主治:急慢性肾孟(肾)炎、膀恍炎、腰酸痛、背痛、头晕、眼散光、肾虚耳鸣、脑鸣、重听、四肢浮肿、偏头痛、脊椎炎、退化性关节炎、小腿痛、闪腰。坐骨神经痛(奇效)、骨刺(奇效)、岔气(特效)23骨关穴(22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描述 穴位:手掌朝上,当腕横纹正中央下五分偏外侧五分,腕豆骨下是穴。亦节食指与中指叉口直上腕横纹处下五分。解剖位置:正中神经、肾之神经、肺支神经。主治:坐骨神经痛(奇效),半身不遂(特效)脊椎骨增生压迫神经痛(骨刺)十二指肠炎、解尿酸毒、食物中毒、药物中毒。(董氏三十二解针之一)24.木关穴22(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描述 穴位:手掌于腕横纹正中央下五分偏内侧五分处。解剖位置:正中神经、肾之神经、肝胆神经。主治:腰痛(特效)心闷、两?痛、黄疸病、坐骨神经痛、腿痛、腹膜炎、全身关节痛(特效)解尿酸毒、食物中毒、药物中毒。(董氏三十二解针之一)25腕顺一穴22(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描述穴位:手背小指掌骨外侧下缘,手腕横纹下一寸五分处。解剖位置:此处为小指外转筋、有腕骨背侧动脉与支脉、尺骨神经、肾分支神经。主治:肾亏之头痛眼花、坐骨神经痛(特效)、肾脏炎、肾孟炎、膀恍炎、腰痛(特效)四肢骨肿(奇效)、背痛、两腿痛、骨刺、耳鸣、耳型、颈项骨刺(特效)。26.腕顺二穴22(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描述穴位:手背侧面,当小指掌骨外侧下缘,手腕横纹下二寸五分处。解剖位置:此处为小指外转筋、有腕骨背侧动脉与支脉、尺骨神经、肾分支神经。主治:肾亏之头痛眼花、坐骨神经痛(特效)、肾脏炎、肾孟炎、膀恍炎、腰痛(特效)四肢骨肿(奇效)、背痛、两腿痛、骨刺、耳鸣、耳型、颈项骨刺(特效)。兼治鼻出血、失枕奇效。27.三叉一穴22(七十二绝针之一)穴位:在食指与中指叉口之中央点处。解剖位置:桡骨神经浅枝,肺分支神经、肾之副神经。主治:角膜炎、眼睛酸痛(特效),腰痛、坐骨神经痛(有卓效),眉棱骨酸、胀痛(特效),视神经萎缩,半身不遂,痿症。28三叉二穴2229.三叉三穴22(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穴位:在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点。解剖位置:尺骨神经手背枝,肾之神经。主治:重感冒、头晕头昏(特效),坐骨神经痛(特效),长骨刺(特效)、腰酸、腰痛(奇效)、肾盂炎、肾脏病水肿(特效)。30.灵骨穴22(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描述穴位:在手背虎口、拇指与食指叉骨间,即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与重仙穴相通。解剖位置:浅层分布手背静脉,晓骨神经浅枝。深层分布正中神经的固有掌侧指神经、肺支神经、心及肾神经。主治:肺气不足引起的肺炎、肺气肿、肺癌、坐骨神经痛、腰痛、背痛、脚痛、半面神经麻痹、半身不遂、头痛、偏头痛、妇女月经不调、经闭、经痛、难产.、冠心症、心律不整、狭心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肾孟炎、大小肠炎、面斤、眼疾、耳鸣、耳聋、及一切久病、怪病、鼻病。各种手术麻醉,灵骨穴配心灵穴后通电。治疗久年胃病、胃溃疡配大白穴、中白穴。注意与禁忌:孕妇禁针。因此穴有收缩子宫之作用、孕妇针之有流产之虞。31.心灵一穴33(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描述穴位:手掌朝上,手腕横纹上一寸五分解剖位置:桡侧手腕曲肌键和长掌肌腱中,浅层分布前腕内、外侧皮神经、深层有正中神经、心脏支神经。主治:心脏内膜炎、狭心症、心律不整、心脏扩大、心肌梗塞、胸闷(胸痛)、胃烷痛、腿痛、前额头痛、头晕、手脚麻痹,亦可当麻醉用治颈项手术。32.心灵二穴33(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描述穴位:手掌朝上,手腕横纹上二寸五分解剖位置:桡侧手腕曲肌键和长掌肌腱中,浅层分布前腕内、外侧皮神经、深层有正中神经、心脏支神经。主治:心脏内膜炎、狭心症、心律不整、心脏扩大、心肌梗塞、胸闷(胸痛)、胃烷痛、腿痛、前额头痛、头晕、手脚麻痹,亦可当麻醉用治颈项手术。33.心灵三穴33(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描述穴位:手掌朝上,手腕横纹上三寸五分解剖位置:桡侧手腕曲肌键和长掌肌腱中,浅层分布前腕内、外侧皮神经、深层有正中神经、心脏支神经。主治:心脏内膜炎、狭心症、心律不整、心脏扩大、心肌梗塞、胸闷(胸痛)、胃烷痛、腿痛、前额头痛、头晕、手脚麻痹,亦可当麻醉用治颈项手术。34.肝灵一穴33(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穴位:肝灵三穴(掌心向上,手腕横纹腕豆骨前缘直上三寸)直上六寸解剖位置:浅层分布前腕内外侧皮神经、深层分布前骨、间动脉静脉和正中神经。肝之神经、肾之神经。主治:肝炎、肝硬化、脊椎骨膜炎、肝痛、两?痛、血癌症(白血球过多或过少)、脾肿大、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腰酸、筋骨35. 肝灵二穴3336..肝灵三穴33(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穴位:掌心向上,手腕横纹腕豆骨前缘直上三寸。解剖位置:浅层分布前腕内外侧皮神经、深层分布前骨、间动脉静脉和正中神经。肝之神经、肾之神经。主治:肝炎、肝硬化、脊椎骨膜炎、肝痛、两?痛、血癌症(白血球过多或过少)、脾肿大、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腰酸、筋骨痛。37.地宗穴44 亦董氏三十二解针之一描述穴位:在人宗穴(在上臂脉骨内缘与脉二头肌间之陷处,肘窝横纹上三寸五分。)上三寸处。即肘窝横纹直上六寸五分。解剖位置:在头静脉后,有回旋上膊动脉、腋窝神经、心之支神经。主治:能使阳症起死回生。脑溢血之急救穴,针下立解。心脏。心脏麻痹、心绞痛之急救针。治半身不遂、心脏性喘息、肝昏迷、手脚麻痹、动脉硬化、胸痛背痛、呼吸困难、脑血管阻塞等症。38..肩中穴44穴位:肩峰穴(在肩骨缝之正中央下五分,即十四经肩颙穴下五分处。)直下二寸、肱骨上。即十四经肩颙穴下二寸半处解剖位置:此处为三角肌中央下缘、有上膊动脉、头静脉,心之分支神经。主治:膝酵鷏`炎(特效)、膝誧廑芊]特效)、皮肤病(颈项皮肤病及殿部皮肤病有特效)、小儿麻痹、半身不遂、心悸亢进、肩痛、五十肩、流鼻血、血管硬化、瘰?(特效)。腰痛。(肩中穴配通天穴、通关穴、建中穴、肾关穴治全身关节炎、尿酸性关节炎、游走性风湿39.正脊一穴穴位:手臂肱骨上正中央、叉横纹直上二寸为正脊一穴解剖位置:肝副神经、心之副神经、脊椎神经。主治:脊椎骨膜炎(骨刺)、退化性脊椎骨增生症、僵直性脊椎不能弯曲症、坐骨神经痛、颈椎骨刺。慢性肾盂炎。40.正脊二穴44(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穴位:正脊一穴(手臂肱骨上正中央、叉横纹直上二寸)直上二寸处,在肱骨上。解剖位置:肝副神经、心之副神经、脊椎神经。主治:脊椎骨膜炎(骨刺)、退化性脊椎骨增生症、僵直性脊椎不能弯曲症、坐骨神经痛、颈椎骨刺。慢性肾盂炎。41正脊三穴44(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描述 穴位:正脊一穴(手臂肱骨上正中央、叉横纹直上二寸)直上四寸处在肱骨上。解剖位置:肝副神经、心之副神经、脊椎神经。主治:脊椎骨膜炎(骨刺)、退化性脊椎骨增生症、僵直性脊椎不能弯曲症、坐骨神经痛、颈椎骨刺。慢性肾盂炎。42三神一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44经络系统:董氏针灸描述穴位:手臂肱骨之外侧,肘尖直上一寸五分解剖位置:肾之副神经、肝之副神经、肺分支神经。主治:肾盂炎、蛋白尿、阳萎、早泄、腰酸、腰痛、肾结石痛、口干、喉炎、支气管炎、老人咳嗽。肾之补穴。(三神穴三针同时下针,效果神速,为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43.三神二穴44(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穴位:手臂肱骨之外侧,肘尖直上一寸五分的上一寸。去肘尖二寸五分。解剖位置:肾之副神经、肝之副神经、肺分支神经。主治:肾盂炎、蛋白尿、阳萎、早泄、腰酸、腰痛、肾结石痛、口干、喉炎、支气管炎、老人咳嗽。肾之补穴。(三神穴三针同时下针,效果神速,为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44.三神三穴44(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描述穴位:手臂肱骨之外侧,肘尖直上一寸五分的上二寸。去肘尖二寸五分。解剖位置:肾之副神经、肝之副神经、肺分支神经。主治:肾盂炎、蛋白尿、阳萎、早泄、腰酸、腰痛、肾结石痛、口干、喉炎、支气管炎、老人咳嗽。肾之补穴。(三神穴三针同时下针,效果神速,为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45穴位:肩峰穴与云白穴联机之中央点。肩峰穴-在肩骨缝之正中央下五分,即十四经肩颙穴下五分处。云白穴-在上臂肱骨后缘,肩中穴内二寸处。解剖位置:有锁骨上神经、腋窝神经、肺分支神经、心之分支神经。主治:小儿麻痹(特效)、脑出血、脑血栓之后遗症(半身不遂)特效、手臂麻痹、大腿内侧疼痛、麻痹(特效)。(治疗中风后遗症中,对于患处手臂不能动弹,五指不能伸屈者,连续针五次左右即能运动自如,不枫O董师七十二绝针之一。)46.三灵一穴44(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穴位:位于肘窝横纹(即十四经尺泽穴)之上方,即肘窝横纹上五分处。解剖位置:前腕皮神经浅枝、心之支神经、挠骨神经、肺分支神经。主治:急性心脏麻痹(奇效)、心绞痛(特效)、胸闷(下针立解)、胸痛透背膏盲(特效)。心脏缺氧呼吸困难。(用三棱针浅剌或点剌出黑血神效,点出红血47.三灵二穴44(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穴位:位于尺泽穴外五分横纹上。解剖位置:前腕皮神经浅枝、心之支神经、挠骨神经、肺分支神经。主治:急性心脏麻痹(奇效)、心绞痛(特效)、胸闷(下针立解)、胸痛透背膏盲(特效)。心脏缺氧呼吸困难。(用三棱针浅剌或点剌出黑血神效,点出红血48三灵三穴44(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穴位:位于尺泽穴内五分横纹上。解剖位置:前腕皮神经浅枝、心之支神经、挠骨神经、肺分支神经。主治:急性心脏麻痹(奇效)、心绞痛(特效)、胸闷(下针立解)、胸痛透背膏盲(特效)。心脏缺氧呼吸困难。(用三棱针浅剌或点剌出黑血神效,点出红血亦有卓效。)49.穴位:三圣一穴在脚底正中央点处(往足跟方向)往前上一寸。即十四经涌泉穴后一寸。解剖位置:脚底神经分枝、心之神经、肾之副神经、脑神经。主治:高血压(特效)、低血压过高症(特效)、脑溢血、脑血栓症。50.三圣穴二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描述穴位:在脚底正中央点处,即十四经涌泉穴后二寸(往足跟方向)解剖位置:脚底神经分枝、心之神经、肾之副神经、脑神经。主治:高血压(特效)、低血压过高症(特效)、脑溢血、脑血栓症。51三圣穴三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描述 穴位:三圣三穴在脚底正中央点处(往足跟方向)往后一寸。即十四经涌泉穴往足跟方向后三寸。解剖位置:脚底神经分枝、心之神经、肾之副神经、脑神经。主治:高血压(特效)、低血压过高症(特效)、脑溢血、脑血栓症。52.木黄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SPAN>88描述 穴位:在其黄穴直下三寸。其黄穴在明黄穴(在大腿内侧之正中央。)下三寸。解剖位置:大腿神经前皮枝、胆总神经、脾之神经、肝神经。主治:黄胆病,胆囊炎、脾肿大、脾脏炎、白血球减少症及明黄穴主治各症。又为骨刺特效穴。木黄、其黄、明黄、天黄四穴除木黄外又称为上三黄穴。53.金营上穴(董民七十二绝针之一)88描述 穴位:在中九里穴上二寸,向外横开五分处。解剖位置:肺之神经、心之分支神经、外侧大腿皮神经。主治:药物中毒、食物中毒、急性胃肠炎、全身痛之止痛,各种急症之急救。金营上穴也是董氏三十二解穴之一54金营下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88描述穴位:在金营上穴(在中九里穴上二寸,向外横开五分处)直上二寸。解剖位置:外侧大腿皮神经、肺之神经、心之支神经。主治:药物中毒、食物中毒、急性胃肠炎、全身痛之止痛,各种急症之急救。金营下穴也是董氏三十二解针55火府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88穴位:臀下横纹正中央直下三寸。解剖位置:后大腿神经、脊椎神经、心之分支神经、脑神经、肾分支神经、坐骨神经。主治:脊椎骨骨刺、坐骨神经痛(特效)、颈椎骨骨刺(奇效)、腰痛、背痛、后脑部挫伤、脑神经痛、项紧痛、偏头痛、胸闷、肾脏炎。痔疮(特效)、半身不遂、冠心症(特效)。火府、火梁、火昌三穴在临床上同时取穴、效果显著。56火梁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88穴位:当臀下横纹正中央直下七寸处是穴。即火府穴下四寸处。亦即「十四经」之殷门穴一下寸处。解剖位置:后大腿神经、脊椎神经、心之分支神经、脑神经、肾分支神经、坐骨神经。主治:脊椎骨骨刺、坐骨神经痛(特效)、颈椎骨骨刺(奇效)、腰痛、背痛、后脑部挫伤、脑神经痛、项紧痛、偏头痛、胸闷、肾脏炎。痔疮(特效)、半身不遂、冠心症(特效)。火府、火梁、火昌三穴在临床上同时取穴、效果显著。57火昌穴位:在火梁穴(当臀下横纹正中央直下七寸处是穴)下三寸。即在后腿横纹正中央(委中穴)直上四寸。解剖位置:后大腿神经、脊椎神经、心之分支神经、脑神经、肾分支神经、坐骨神58.木府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88穴位:在火府穴(臀下横纹正中央直下三寸。)向内横开二寸,距臀横纹二片寸。解剖位置:后大腿神经、肝之副神经.脾之神经,闭锁神经。主治:坐骨神经痛下腰痛有背痛、头痛、肝炎、疵气、持疮、经痛、摄护腺肿大、骨刺、便秘、腹泻、膀胱炎、尿道炎、腿痛、风湿开节炎,冠心症(特效)。59.木梁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88穴位:在木府穴直下四寸。即火梁穴向内横开二寸。木府穴在火府穴(臀下横纹正中央直下三寸。)向内横开二寸,距臀横纹二片寸。解剖位置:后大腿神经、肝之副神经.脾之神经,闭锁神经。主治:坐骨神经痛下腰痛有背痛、头痛、肝炎、疵气、持疮、经痛、摄护腺肿大、骨刺、便秘、腹泻、膀胱炎、尿道炎、腿痛、风湿开60木昌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88穴位:在火昌穴(后腿横纹正中央直上四寸)向内横开二寸,距膝横纹四寸。解剖位置:后大腿神经、肝之副神经.脾之神经,闭锁神经。主治:坐骨神经痛下腰痛有背痛、头痛、肝炎、疵气、持疮、经痛、摄护腺肿大、骨刺、便秘、腹泻、膀胱炎、尿道炎、腿痛、风湿开节炎,冠心症(特效)。三棱针点刺出黑血立即见效。61.三灵一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88穴位:膝窝横纹正中央(部「十四经」之委中穴)直上一寸解剖位置:后大腿神经、心之神经、肺之支神经、坐骨神经。主治:后脑头痛、项紧痛、肩痛、背痛、胸痛胸闷(特效)、冠心症(特效)、坐骨神经痛、腰痛、腿酸、腿胀痛、抽筋(特效)。偏头痛、脑神经痛、久年头痛。以三棱针点刺青筋出血立即见效。62.三灵二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88描述 穴位:膝窝横纹正中央(部「十四经」之委中穴)直上二寸解剖位置:后大腿神经、心之神经、肺之支神经、坐骨神经。主治:后脑头痛、项紧痛、肩痛、背痛、胸痛胸闷(特效)、冠心症(特效)、坐骨神经痛、腰痛、腿酸、腿胀痛、抽筋(特效)。偏头痛、脑神经痛、久年头痛。以三棱针点刺青筋出血立即见效。63.三灵三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88描述穴位:膝窝横纹正中央(部「十四经」之委中穴)直上三寸解剖位置:后大腿神经、心之神经、肺之支神经、坐骨神经。主治:后脑头痛、项紧痛、肩痛、背痛、胸痛胸闷(特效)、冠心症(特效)、坐骨神经痛、腰痛、腿酸、腿胀痛、抽筋(特效)。偏头痛、脑神经痛、久年头痛。以三棱针点刺青筋出血立即见效。64.神耳上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穴位:在耳廓背面、降压沟上缘、距内侧1/3处。解剖位置:耳大神经、枕小神经、肺之神经、肝之神经。主治:各种急性病症之急救、心脏麻痹(特效)、心脏病发作之急救、头痛、头琛⒀灒ㄌ匦ВI吐、肝机能衰竭、四肢无力、虚脱症、休克脑贫血、脑溢血等症之急救。胆固醇过高之头晕、胸闷(特效),胸背痛、高血压,腰痛、晕车、晕船。神耳上穴也是董氏三十二解针之一65神耳中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穴位:在耳廓背面中央偏内侧二分处。解剖位置:肝之神经、心之神经。主治:各种急性病症之急救、心脏麻痹(特效)、心脏病发作之急救、头痛、头昏、眩晕(特效)、呕吐、肝机能衰竭、四肢无力、虚脱症、休克脑贫血、脑溢血等症之急救。胆固醇过高之头晕、胸闷(特效),胸背痛、高血压,腰痛、晕车、晕船。兼治肝硬化。突发性耳聋。神耳中穴也是董氏三十二解针之一66神耳下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穴位:在耳廓背面、降压沟下缘、距内侧1/3处。解剖位置:肾之神经、肝脾神经。主治:各种急性病症之急救、心脏麻痹(特效)、心脏病发作之急救、头痛、头昏、眩晕(特效)、呕吐、肝机能衰竭、四肢无力、虚脱症、休克脑贫血、脑溢血等症之急救。胆固醇过高之头晕、胸闷(特效),胸背痛、高血压,腰痛、晕车、晕船。兼治肾脏炎、腰脊痛。子宫下垂。神耳下穴也是董氏三十二解针之一67外耳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穴位:在金耳穴(在耳壳背之外缘上端)上三分偏外侧二分。解剖位置:肾之神经、肝之神经主治:心律不整、心悸、中风昏迷之急救、头痛、低血压过高、头晕、头昏眼花。余下的5穴,因原帖中无,故缺之!以下由医!学!网!友添加:68.土灵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穴位:在通胃穴直后一寸。解剖:大退神经、脾神经、肝之神经。取穴:当通胃穴向后横开一寸处是穴。主治:恶性贫血(再生不良性贫血症)、血癌(白血球过多或过少症),急救用。69.水府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穴位:在火府穴向内横开二寸,距臀横纹三寸。解剖:后大腿神经、肝之副神经、脾之神经、闭锁神经。取穴:当火府穴向内横开二寸处是穴。主治:坐骨神经痛、腰痛、背痛、头痛、肝炎、疝气、痔疮、经痛、骨刺、便秘、膀胱炎、尿道炎、腿痛、风湿关节炎、冠心症(特效)。针法:直针一寸五分至三寸。原载于爱爱医网针灸秘传十八绝招一、身柱妙用部位:在脊椎正中线上,于第三、四胸椎棘突的中间凹陷处取穴。采取坐位,俯首取穴。针法:用1.5寸28号针(长4.5cm,直径0.32mm)对准穴位直刺,不可稍偏,针尖下边有抵抗,针尖达到脊椎骨膜上边为度。如果针下空软,那是针刺偏了,急宜提出向穴位直刺,如果刺偏而误入胸膜则有发生气胸的危险。针进到应刺的深度则停止,使针身正直不偏不歪,留针20分钟至30分钟。起针时先动摇针柄,感到针体松动时以不紧不慢的手法拔出,即用消毒干棉球压住片刻。作用:(一)增加强壮1.先天不足或后天亏损者;2.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者;3.多次针灸不效者。(二)预防感冒1.冷天、大风天外出以前针之;2.感冒流行发生季节;3.同室的人有感冒时;4.经常好感冒的人。(三)抗高烧1.感冒高烧至39℃者,针后半小时汗出烧退,轻松愉快。2.常发低烧者。(四)小儿疾患小儿疳疾、惊风、便溏、虫积。可用艾卷灸身柱穴十分钟,每日1次。连续3—7天。病例举要:1、高烧1984年,光明函授大学召开筹备会议时,夜间一代表突发高烧,为针身柱穴。半小时后,周身大汗而烧退。2、感冒辽宁中医学院一教研室,4位教师,经常感冒。每人针身柱3次,从此竟不再感冒。因此,针刺身柱穴对预防流行感冒,多次实验有效。二、针刺后遗痛有一种病人主诉:周身某处作痛,视之皮肤如常,其痛处恰在穴位上。问其原因由于针灸后所发生。询问原治疗医生,针处既然没有改变,医生也无法解决也不能算做治疗失误,但患者确实疼痛。我的治疗方法很简单,在发生疼痛穴位的相对处针之。例如内关痛针外关,阳陵泉痛针阴陵泉,如果两穴对得准确无不应针而愈。无以名之,故名为“针灸后遗痛”。病例举要:王XX,女,50岁,家庭妇女主诉:左手腕内侧有——小块疼痛,由于怔忡失眠,医生曾作针灸,病愈而此局部痛,其痛可以忍受,但干扰日常生活。曾去询问原治疗医生,无法解决。针处既无红肿,医生也无责任,但其疼不止,服药无效。我试用相对缪刺而愈。类似这样的病例不胜枚举。三、大接经《内经◎海论》中叙述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络分布周身各处,上悬贯于脑,内联于脏腑,畅气血往来,各经保持相对的平衡,自然无病。经络不平衡,人就会生病,经过针灸多次而不效的疾病,可用大接经的针刺方法。具体做法是,只用一根l寸长的28号针,每次只针一侧,针刺十二经的原穴和络穴,依照经络循行的顺序各穴只刺一下而不留针。每次只针一侧,下次针另一侧。共针4次,久病则由原穴到络穴,新病则由络穴到原穴。(一)由原穴到络穴肺原[太渊]——大肠络[偏历]——胃原[冲阳]——脾络[公孙]——心原[神门]——小肠络[支正]——膀胱原[京骨]——肾络[大钟]——心包络[大陵]——三焦络[外关]——胆原[丘墟]——肝络[蠡沟]。(二)由络穴到原穴肺络[列缺]——大肠原[合谷]——胃络[丰隆]——脾原[太白]——心络[通里]——小肠原[腕骨]——膀胱络[飞扬]——肾原[太溪]——心包络[内关]——三焦原[阳池]——胆络[光明]——肝原[太冲]。案例举要:刘X,男,40岁,某设计院会计师主诉:近3个月来,四肢倦怠,饮食减少,睡眠不安,周身无力,大便秘,小便涩少,经治不愈,而且日渐加重。近来并出现早泄、遗精。诊见:面色萎黄,精神不振,舌润无苔,神情寞落,六脉沉细,右关左尺,尤为明显。辨证:脾胃两虚。睡眠不安,尿涩早泄,病原肝肾俱亏。宜用针刺补法。取神门以治心,太溪以补肾,足三里健胃,三阴交助脾。久治不效,脉更无神。改用大接经由原到络,由络到原各2次。逐渐好转,再针前述各穴5次,面色红润,精神旺盛,饮食增加,二便通畅,遗精、早泄消失,睡眠香甜,神完气足,而病痊愈。四、腰痛针术人身的经络都是前后呼应,左右相通。任脉为前正中线,相对督脉脊椎正中线,肾经对华佗夹脊(今名脊穴),胃脉对膀胱第一行,肝、脾对膀胱第二行,手足六经亦前后相应。所以缪刺取穴,往往速效。治疗腰痛缪刺法:在腰痛部位,用手按压找出最小而最痛的部位,如大面积一片疼痛而找不到最小痛点的不适用此法。找好痛点,以最痛处一点涂以标记,再找到命门穴为计算总穴。例如最痛点在命门左15厘米,再下6厘米。让病人仰卧,量脐左15厘米再下6厘米处腹部针入1.5寸,恐痛点对得不准,将针刺入,提出1/2,再向四周探刺,不留针。让病人翻身俯卧,按压痛点消失,腰痛即愈。命门部位:俯卧位,在脊椎正中线上,于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前方与脐相对,然而练气功的人则脐向下移少许。此法颇有立见功效之妙,但找痛点要准,与腹部痛点相对处要准,针刺要准。掌握三准,应手而愈。病例举要:夏XX,男,45岁,某工厂司机患腰痛9个月,俯仰维艰,行步腰椎不敢活动,痛苦很大,不能工作。各处治疗,服药280多付,西药也不少,针灸70多次,其痛不止,焦躁万分。诊见痛苦病容,面色微暗,精神不振。舌润微黑,脉来沉迟、两尺无力。诊为肾经虚寒之所致。让其俯卧,指头大痛点在命门左3厘米,指压时其痛难忍。画一记号,让其仰卧,翻身时十分吃力。针脐左3厘米,把针提出1/3向前后左右探刺已毕,让其翻身,两脚踏床面竟能抬腰离床5、6厘米,口中连呼“轻快”,俯卧再按其痛点已消失。当时行走俯仰均未觉痛,大喜而去。第二天来复诊,自己开车来的,满面笑容说:“休息9个月,现在上班了。只觉腰部稍微不适,疼痛全无。”压其痛点,略有微痛,又依法针刺而痊愈。五、截根疗法(一)适应症该法适应于瘰疬,乳腺增生,发际疮,痤疮,疖肿缠绵不愈,此愈彼起,荨麻疹。(二)针法找穴:以乳头为标志。用卷尺一端放在患者左乳头,横拉至右乳头,松开左乳头卷尺,将卷尺向右肩上伸,过颈部而从左肩再向前胸下垂至左乳头为止。将两乳头的卷尺比齐,把卷尺由颈前向背后下垂,卷尺尽头是穴。因病人肥瘦而异,其穴约当肝俞附近。女人乳儿后乳房下垂者,从气户穴直下以第五肋间为准。针具:用直径1毫米2寸长的针,高压灭菌消毒待用。无此设备条件,用75%的酒精浸泡30分钟亦可。针法;找准穴位,严密消毒,左手拇、食二指把穴位的皮肉捏起,右手持针向穴处微斜15度向脊椎方向刺入肌肉中间,病人亦不甚痛。留针20分钟,病重者可留30分钟,隔3天再针,以痊愈为度。病例举要1.乳腺增生曹X,女,25岁,辽宁省本溪县某校教师发病已数月,两乳各有硬块如鸽卵大两块,按之有压痛。饮食减少,形体消瘦,面色黄白,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睡眠不安,心情忧郁,六脉无力,两关脉尤甚。经服药不效。用截根法8次,增生的硬块已消失,食欲增进,睡眠良好,精神焕发,由此痊愈。2.痤疮马XX,男,某大学学生,25岁,面部痤疮特多,连绵错落,日渐增长,精神与面部均感不适,经治不愈。用截根疗法,4次痊愈。面部光洁,神采奕奕。六、痛点止痛法针灸的缪刺取穴法是左病刺右,右病刺左,即选好病侧的穴位而针其健侧的同名穴,效果较好,是调整经络平衡的治疗方法。“痛点止痛法”是专为治疗小面积疼痛的一种止痛方法。周身不论何处疼痛都可以使用,但只限于直径1厘米以内的小范围疼痛。该法操作简便,效果迅速,能够达到针入病除。具体做法是用30号1寸针1支,在其痛点的相对侧快速刺入,其痛无不应针而止。例如痛处恰当内关,可针外关;痛处恰当阳陵泉,可针阴陵泉。头面胸腹四肢任何部位疼痛都可使用这种刺法。也有不很明显的相对处,如头顶部有痛点,由于颈项的关系,不可能两侧相对。比如痛点适当前顶,可针廉泉,如痛点在百会,即无相对处。还有关节部如“网球肘”的痛点下面是肘关节,肉少骨多,不容易找准相对点,其效较差。然而这仅是极少的局部。周身各处绝大多数可以找到绝对的对立面的。这种方法最为简便,可以“应针取效”甚至不必留针,点一下子,疼痛如失。病例很多,不暇枚举。1993年门诊来一顽固性前额局部痛的小儿,痛3个月,各处治疗花费1000多元无效。经用此法针后即愈,仅用10元挂号费而已。七、快速降压该法对凡属原发性高血压,不是因其他疾病而继发的效果最好。即或由其他疾病继发的对降压的作用也非常明显,但因其他引起高血压的疾病不愈则高血压亦不能根治,只能使血压下降而减少其痛苦而已。针灸穴位:在八会穴中“血会膈俞”,为针灸界众所周知。膈俞降压法操作简便,只要找准穴位,双侧各埋1号皮内针1支,穴位找准,血压应针而降。冬季可埋5天,夏季因洗澡频繁可埋3天。起针后间隔1天,继续埋针。操作方法:找好膈俞穴,皮肤消毒,用小镊子夹起皮内针,以左手拇、食二指向左右扒紧穴旁皮肤,将皮内针由膈俞穴中间向脊椎方面横刺,皮内针刺入在表皮以内真皮之上,不能超越真皮,针尖要向脊椎方面刺入。针刺入后,剪胶布两块,一小一大,大者不过如指甲大,小者先贴在皮内针柄的下面以免针柄接触皮肤,然后将大块贴在小块胶布和皮内针上,压平即可。皮内针如刺过真皮,患者会感到疼痛。针入以后应医手指在针上按压,如患者说疼即宜起出重新按常规小心针入。膈俞定位:俯伏位,在七胸椎棘突下,当督脉至阳穴旁开1.5寸处取穴。眼针肝区降压法:眼针八区十三穴,已有专书,且许多针灸书及中、外针灸杂志报道很多。在这里仅介绍眼针降压的经验。中医说“肝藏血”“人卧血归于肝”“肝开窍于目”阐述肝经和血液的密切关系。以眼针肝区降压,效果最快。测量血压,如果高于正常范围,血压计不必取下,即在眼的双肝区各刺一针,即再量血压,必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降压针法很多,我曾经提出降压十法。然而十法之中,以膈俞皮内针和眼穴肝区为最快。高血压属于心血管病,有的病人患高血压数十年而不愈。经验告诉我们,一时性降压很容易,完全彻底治愈很难。还有的病人患顽固性高血压,用什么方法也不见下降,这种病人虽占极少数,在临床中也有时遇到。八、失眠特效穴失眠是一种极痛苦的疾病,对健康有一定的影响。夜间越失眠,白天越打盹,日久不愈,形成恶性循环,发生神经衰弱症。面色无华,精神萎靡,饮食乏味,头晕头痛,记忆减退等一系列症状,令人苦恼。医治的方法,以及时治疗为好。针灸治失眠的穴位:大椎,陶道,神堂,连续使用,疗效较好。另一处方针刺安眠穴,不效时可在安眠穴埋皮内针。大椎定位:正坐低头,在后正中线上,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约与肩平。陶道定位:俯卧,或正坐低头。在后正中线上,于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神堂定位:在第五胸椎棘突下督脉神道穴旁开3寸处。安眠定位:位于颈部,胸锁乳突肌停止部颞乳突下凹陷直下一寸处。左右计二穴。九、治脑三穴穴在哑门穴直下发际中为治脑一穴,再下一横指为治脑二穴,再下一横指为治脑三穴,用28号针可刺入一寸。主治:一切脑系疾病,颈强作痛,中风失语舌强。失语的原因,发音有唇、齿、舌、喉的共同作用。舌短者可刺舌下金津、玉液出血。舌无改变则在喉,可针哑门,但哑门穴之上为延髓,触碰延髓有危险。治脑三穴的第一穴在后发际距延髓较远,无刺伤延髓的危险。治脑一当第二颈椎,治脑二当第三颈椎,治脑三当第四颈椎,再下一横指当第五颈椎,再下一横指为第六颈椎,再下则为崇骨;横向第二颈椎两边为天柱、翳风,左右共5穴谓之纵横十穴。十、翳风治牙疼牙疼的原因很多,翳风穴所治的仅限于齿根骨膜炎的牙疼。其病源由药物治疗的合并症。有齿根骨膜直接受冲撞,或常吹乐器,常含铁钉,常咬丝线等外伤性的;有细菌由齿髓侵入齿根骨膜传染性的。症状是有的化脓有的不化脓,疼痛同样是自发的,但不带发作性,是连续的痛。在敲打牙齿时,疼痛就更加剧烈,这是与齿髓炎不同的一点,也是齿根膜炎的特征。齿根膜炎,中医叫风火牙疼。治牙疼的穴位很多,一般针下关,颊车,也有针合谷或足三里、内庭的,虽然也有一定的效果,但针入以后需要留针十几分钟或更长时间才能止痛,而针翳风穴,有针入痛止立竿见影的效果。翳风定位:正坐位,在耳垂后方,当下颌角与乳突之间凹陷中取穴。以手压穴则觉耳孔中有牵引性微痛是穴。针法:用28号1.5寸针向前下方直刺入1寸,并作轻度旋捻以增强针感。疼痛已止,可立即起针,一般的病人心理希望多留一些时间。实际如针入而牙痛不止时可以久留,此穴针入立即止痛,久留与不留是一样的。十一、首尾循经治疔毒疔毒是一种由感染而发生的外科疾病,多发生在露出衣服外边的部位,而且都生在穴位各经的起止部位。最易生在手指尖,赤足的人有的生在脚指上、面部。初起只是一个小红点,逐渐发生疼痛,伴有恶心、心闹、头晕等症状,血常规检验则白细胞增高。验疔的方法,是用黄豆一个,放在嘴里咀嚼,如果品出有黄豆的腥味则不是疔毒,若嚼时并没有黄豆的腥味甚至是甜味,那就证明是疔毒,可以把嚼烂的黄豆吐出来敷在疔毒疮面。治疗的方法,以针刺为最快。因为不论疔毒生在面部和手足都是各经的起止穴位或接近起止穴的各经起止邻近穴。判定是哪一经,则针其另一端的穴位。如疔毒发生在起端穴则针其止端穴,发生在止端穴则针其起端穴。起止穴或名首尾穴,针入以后,疼痛立止,恶心、心闹、头晕等症状立即消失。20分钟后再检验白细胞则恢复正常值。还有在疔毒所起处有淋巴管发炎,一般叫做起红线。红线也是与经络走行一致的,所以章太炎说“经络就是淋巴”。治疗淋巴管炎的方法也用针刺,用粗针或三棱针在淋巴管的前进的末端扎一针,挤出黑色的血液,其所谓红线自然消失。如果从发炎的淋巴管上每隔一寸扎一针,并挤出少许黑血,淋巴管炎消失恢复得更快。病例举要张XX,女,19岁,学生忽然在面部起一个红点,遂即发烧,心闹,头晕,恶心,似欲呕吐,而面部的红点灼热作痛。面赤舌黄,脉来沉数,右关尤为明显。视其面部有黄豆大红点恰在地仓穴上,病名“锁口疔”虽非在胃经的起穴,但是距起穴很近的第四穴,急针胃经的止穴历兑,针后恶心、头晕等症状消失。20分钟后再次检验血常规,白细胞由第一次检验时12000变为7000,疔毒已渐愈。翌日复诊,一切症状消失,只在生疔毒的地仓穴尚且有痕迹可见。一般在数日后完全恢复。十二、四缝穴的效验四缝穴在手指食、中、名、小4个指头的第一、二指节横纹中,通于大肠、心包、三焦、心、小肠5个经。手指为神经终末反应灵敏,治病的疗效很好。主治:小儿疳疾,气管炎,蛔虫,消化不良,身体羸瘦,发育不良均有特效。针刺方法:穴位皮肤消毒,用助手由指尖向指根推几下,然后在第一指节上边以指捏住,术者则由指根向前推捏,用26号针刺入穴上,当即有白粘液随针而出,挤净擦干。每隔4天一次,一般4—5次可愈。针后白色粘液渐少,即是好的现象,白粘液渐消失,而针出血液则痊愈。患儿面黄肌瘦,头发打缕,食欲不振,视其腹部微胀而扪之有青筋或硬块,是为疳疾。一般针一次即食欲旺盛,数次痊愈。用该法治小儿疳疾,效果极好。对成年人形态消瘦,食欲不振,体重达不到正常标准,依法针之,效果显著。对哮喘亦有良效。手指感觉灵敏,人多畏痛拒针。对成年人作解释劝服,儿童则由其父母强行使之针刺,有的哭闹拒针,须数人帮助施术。针孔由初针几次挤出白粘液而变为出血,即痊愈的象征。病例举要:1.疳疾李XX,男,7岁发育不良,面黄肌瘦,食欲不振,头发打缕,肚大筋青,是为疳疾。针其四缝穴4次,逐渐饮食增进,精神旺盛,举动活泼。其父半开玩笑地说:“孩子好了,能吃饭,我们受其影响,也食欲旺盛,这可费粮食了。”他虽是玩笑,也是事实。独生子女为家庭的宝贝,由面黄肌瘦,食欲不振变成能吃能喝,精神活泼,父母一高兴,自然也食欲旺盛。2.气管炎孟XX,男,57岁,某工厂经理患气管炎多年,冬天严重,有时夏天也发作,久治不愈。针四缝穴挤出白粘液不少,但每次逐渐减少,咳喘亦随之减轻。计针8次痊愈,迄今数年一直未发作。十三、皮内针十法皮内针最初只用它调整经络,我们临床使用多年,积累经验计有以下十种使用方法:1.调整经络,初用测定香,以后用仪器测定,调整平衡。在50年代我曾经用经络现象来预测生死的实验。即住院病人,濒于死亡,已通知其家属作精神准备者,前后计有6人,男3女3。其中有的十二经脉在仪表指针读数最小者并有数经为零,而气血尚存;有的十二经均很低,只有数经较好但气血为零;结果前者均转危为安,而后者皆死亡;说明人身以气血为主,经络为气血的循环路,此说颇可研究。2.一度冻疮,红肿痒甚。在疮面中心埋藏一支皮内针。数日痊愈。3.疼痛不止,针刺无效时,可在痛点埋皮内针可以止痛。另有一法,例如腰痛不效,让病人站立,身体随便向前后左右扭动,在感觉最痛之处埋皮内针,可以止痛。4.针刺疗效不巩固,在有效的穴位埋皮内针,有助于疗效时间之延长。5.失眠症用其他方法不效时,可在安眠穴埋皮内针。6.小儿尿床。取双侧三阴交穴。一针由下往上刺,一针由上往下刺,两针刺入方向颠倒,则疗效觉佳。7.妇人产后乳汁不足,在膻中穴埋皮内针一支,每天用手按压多次,可促进乳汁的分泌。8.眼针穴用皮内针埋藏,可延长其疗效。9.减肥在双听宫穴内侧耳垂中间各埋皮内针一支,每天用手指按压多次,平常感觉饥饿时以手按压数分钟即不觉饥饿。在每次饭前手压5分钟。10.单纯膝关节疼痛,在膝上2寸的范围内,用手指遍压,在最痛处埋皮内针一支,可以止痛。但按压无痛点时则不宜使用。病例举要陈XX,男,8岁因打冰螺旋,冰忽塌落,骤然惊吓,夜不成眠,连续六七天不能合眼。服药无效,在安眠穴埋皮内针左右各一支,当夜即能安睡。十种皮内针疗法均有病例,不暇一一列举。十四、甩针挂钩疗法面瘫初起,不超过两周的容易治愈。病程越久治愈的机会愈少。病程过久的则形成倒错现象,看不出哪一侧是病侧,更觉难治。对初诊病人作下关试验,可知预后良否。其方法比较简便,即在患侧下关穴针刺,按正常穴位刺入而不能深刺者为阴证(-),能达到应刺的深度为阳症( )易愈。不能深入的原因是因为上下颌骨有炎症导致颌骨错位阻碍针不得入。还有双侧面瘫,面部肌肉弛缓,无表情,不能瞬目运动,全面部皮肤变形,就像戴假面具一样。双侧面瘫很少见,数十年来只遇见5例,3例治愈,治疗时间长达数月。两例怎么治也不见好转,成为后遗症。针灸治疗面瘫我曾总结并发表十种针刺方法,其中的甩针挂钩疗法效果较好。其法用六寸长针一支,从患侧颊车下方进针,先深后浅,能看见针在皮下前进以针尖上对口角至唇边为度,然后把针向一个方向旋捻,左手轻压针体部,隔腮看见针尖接近口吻时稍微用力拉针柄,则面皮皱成深纹数条,一拉一松,拉十余次让患者自己手捏针柄,初起的数次可愈。病程久的也有一定的效果。长针在皮肤表皮下刺入,沿皮横刺,难度较大,须经过反复练习,针到一定部位即停止前进而旋捻针柄,针尖挂住以后手提针柄向上提十余次,一提一松,然后留20分钟起针。这种挂钩疗法能适用胃下垂,由右幽门穴进针,斜向胃左,至与脐相平时即旋捻针柄稍用力上提,由另一人握其足胫向上屈腿推之,其动作和提针一致。将病人的腿屈伸上推3次,然后让病人自己手提针柄30分钟而起针。子宫脱垂由维胞(关元旁6寸)进针,斜向生殖器方向,旋捻提针屈腿上推,然后提针柄的操作都相同。维胞穴亦治肾下垂,谓之“三垂疗法”。挂钩针法,起针时手捏针柄用力甩出,故又名“甩针疗法”。十五、肝肾四穴中医对疝气分为厥疝、盘疝、寒疝、癥疝、复疝、气疝、脉疝七种。大致寒疝,能够还纳,或只有睾丸肿大或下垂者此方有效。如疝气不能还纳,西医谓之脱肠。肝肾四穴只限于寒疝和气疝。肝肾两经对睾丸关系至为密切。此方选用肝经大敦、太冲、肾经太溪、脾经三阴交四穴。大敦定位:在足拇趾上面趾节间三毛之际(此穴一说在足拇趾爪甲角外1毫米),针时以手捏拇趾抻拉而针趾节缝处。太冲定位:在足背,足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好像手的合谷,但不能使跖骨张开。太溪定位:在足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取穴。三阴交定位:在内踝高点上3寸,在胫骨内侧面后缘取穴。十六、腹结通便便秘是常见病,亦老年人的多发病。主要是结肠蠕动迟缓,粪便久积结肠不能排出,引起再吸收,使粪中之毒素入血液,上则口燥舌干头晕目眩,下而固结不能进入直肠。痛苦之状不可忍受。治法:在左腹结穴埋一皮内针,往往当日排便。腹结定位:仰卧,脐旁4寸的大横穴,直下1.3寸,上与乳腺相对。左腹结与下行结肠相适应,皮内针不断刺激结肠使肠蠕动加快则粪便自然容易排出。病例举要:刘XX,女,60岁,家庭妇女患习常便秘,近来加重,久不排便,导致头晕口干舌燥,腹部闷塞,食欲不振,总有排便感而排之不出。曾用开塞露无效,内服麻仁滋脾、承气汤、桃仁承气均无效。便秘已一个月,痛苦不堪。来诊时有忧郁表情。在左腹结埋皮内针一支,翌晨排便,疾病如失。满面笑容来复诊,与以调理脾胃之药而愈。十七、局部多刺治腱鞘囊肿腱鞘囊肿多因抻、扭伤而起,易发于手腕、手背部,有大有小,往往数年不愈,或逐渐增长。针刺治疗,其法颇简便。刺法:左手固定囊肿处,用0.5寸短针,以28号为宜,右手持针根据肿囊的大小而酌用针刺之多少。一般在肿处以扬刺即中心一针,四周各一针,肿块大的还可以沿根部横刺之。或出粘液,用干棉球揩之。隔日一次,数次即愈。病例甚多,不胜枚举。十八、慢性喉炎慢性喉炎不痛,但音哑,久不愈。穴名:喇嘛穴,传自藏医,甚有效。部位:在背后腋窝缝的缝纹头。针刺手法:初诊以毫针刺少商,三棱针刺金津、玉液出血。隔日复诊时单刺喇嘛穴,深度1寸至1.5寸因病人肥瘦而异。手法:少商、金津、五液点刺出血。喇嘛穴则慢慢旋捻,平补平泻手法三进三退至5分钟。以后单用喇嘛穴,隔日1次。留针20分钟再行前述手法,此手法旋捻要慢,不可使病人疼痛,隔10分钟行第三次手法。得气时针感下行至手指,再旋捻则上行直达于咽喉,病人感到轻快,再留l0分钟起针。初诊隔日1次,一周后每周两次,继则每周1次。以愈为度。注意事项:使声带休息,不要大声讲话,更不要喊叫。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并忌烟酒,讲话不宜太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