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高等教育为什么不培养拔尖人才

 江山携手 2016-03-15

若把全社会最优秀的前一百名学生放在北大培养,结果如何?我们要知道任何教育都有自然淘汰率,假如北大的自然淘汰率是20%,这是很好的教育成功率,那么这就意味着这20%的学生,即20名学生当初选择北大是不妥的。于是,另外假设这20名学生当初没有进入北大而另外选择大学,在别的学校教育环境里,这其中一定会有格外成功的得到发展的例子,即有一些学生成为优秀学生,其发展不逊色于那上北大的80名学生,甚至更为优秀。

若我们接受这种假设,就应该明白,从教育的人才培养体制上,最优化的设计并不是择优,把最好的生源给一所或若干所最好的大学来培养。这一种掐尖的教育其实不是优化的模型。人才分流,更为有利于各所学校集中优势资源来培养更多优秀学生。

目前的高等教育不能引导学生按照专业定向而选择大学,往往直奔所谓最好的大学而去,造成一部分大学掐尖,所谓择优而教。另外一些大学,因为受到生源制约,不具有竞争力,所以在中国的大学缺少自由竞争的氛围。这种情况在基础教育也有反映。从小学到高中,各所学校实质展开的是或明或暗的生源大战。在教育竞争中,一旦具备生源优势,教育便进入良性循环。也就是说,有好的生源,就保证了良好的教学质量,又因为办学质量赢得社会好评,则进一步改善生源。反之,则会因为困于生源,没有向学的风气,则不能获得好的教学成绩,便会给生源改善带来压力。

若我们看到了优质生源往一所学校聚集,其实在实现教育整体效率提升上是不足的,那么就应该在机制设计上努力改变这一局面。这也是基础教育强调均衡化的一个原因。我们已经看到,某些薄弱校,生源较少,班容量锐减。若在这样的教育环境里,给予这些学生个别化的教育,则很容易产生效果。而若有意识给这样的学校一些政策的偏爱,则无形之中又促进了这些类型学校的学生得到优势资源。在实际教育管理中,我们也看到一些有利的改变。

基础教育尽量宽容一点,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多学习一点,因此采用减缓压力的方法,努力保护学生对待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教育氛围,不榨干学生,让他们在成长中天性的东西还可保留;而也为他们在未来的专业发展定向上有充分的准备。到了大学可以采用大开口的政策,无论是谁,未必需要严格的考试划线,就可以进入我的大学,而且进出自由,最后我把严出口。我承认教育是有淘汰率的。因此,最好的大学往往有最严格的淘汰把关机制,淘汰率最高。在进口处温情,相信人人可以学好,而在出口处严格要求,不让不学的混子过关。这种特定政策才是保证教育在高端出口,多优秀人才的原因。

尤其,以我们的教育政策,每年近七百万人毕业,人人都毕业,与国外有淘汰率的高等教育比较,我们的人才的优秀与合格自然会被质疑。一些国家不承认我们的高等教育文凭,其实就源于对于这种教育机制的怀疑。

在教育改革中,大学往往问责基础教育,以为你们在搞应试教育,正因为学生困于应试所学窄化,而且都是会做纸面试题,缺乏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造成了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没有创造力。其实,这种问责是不成立的。因为高等教育的出口不把关,在入口出设置了严格区分排位的高考,才传导应试压力,使得基础教育失去宽松的发展基础。

中国教育摆脱应试魔咒,其实要做综合治理。在高等教育改革中,设置人才出口的淘汰率。这样条件下,其他各样的大学入口政策,才变得合理。否则,单纯变革高考政策,怎么改也是导致严苛应试。

如北大,也别把掐尖当成基本政策,你只要有较高的淘汰率,你的质量就被社会认可了。人人可以选择北大,可是不是具有高竞争力的学生无法在北大毕业。这才能奠定北大的社会声誉。若国家确定一个基本淘汰率,不能让所有学生都毕业,则也可以引导一部分学生走向职业学校,以此作为发展出路。如此政策带来的改变会盘活教育这盘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