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初中生的批判性思维上有什么弱点

 熙熙dmhsk 2016-03-17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0:27 小编说看点 来自外滩教育

看点 上周,外滩君专访了北京语言大学谢小庆教授,聊了聊什么是批判性思维。今天,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生、外滩教育特约作者石雨晨,和她的导师、:Deanna Kuhn 教授,就思辨思维(“批判性思维”另一译法)到底包含了什么样的思考能力,以及学生在发展这方面能力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障碍和挑战,进行了一番对谈。



作者 | 石雨晨  编辑 | 吴妍娇


思辨思维在近十年来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都受到了教育界的极大关注。在最新的美国K-12共同核心课程标准计划(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里,思辨思维能力虽被明确列外一大教育目标,但该计划并没有明确指明达到这个目标的课程应怎样设计。针对这个在实践方面的弱点,像Deanna Kuhn教授这样的教育与心理学的专家研发了一系列主要面向初高中生的以辩论为核心的思辨发展课程。

 

在这个课程里学生们会对一些极具争议的题目进行深入思考和辩论。这些题目包括肾脏买卖是否应当合法化,青少年犯罪是否应该在成人法庭受申,是否应该允许用动物来做医疗实验等等。课程包括一些列学生独自写作,和同立场同学合作,以及和反方辩论的环节。


Deanna Kuhn 教授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认知与教育专业,以及发展心理学专业。她的研究领域主要是认知发展,思辨思维发展,探索式学习,以及合作式学习。几十年来她在这些领域的研究硕果累累,对推动美国和国际相关领域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

 

今天,我们就和Kuhn 教授一起简略聊聊通过这些课程我们所希望学生获得的思辨思维到底包含了什么样的思考能力,以及学生在发展这方面能力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障碍和挑战。在后续的文章里我将更深入地探讨与此相关的问题和未来的领域发展方向。


美国学生在思辨课程中讨论

 

Y=Yuchen  D=Deanna

 

Y: 近几十年来,许多海内外教育专家以及高等教育研究员都热衷于发展中学生的思考能力。您觉得思辨思维(Critical Thinking)到底应该怎样定义才合适?具体有什么组成部分?

 

D: 简略地说,这些思考能力包括了一个中学生反思、论证、应用,以及修改独立思考成果的能力

 

Y: 我们先聊一下反思能力。我们发展心理学里常说的后设认知(metacognition),也称为关于认知的认知,是指对于自我思考的反思能力。你能阐述一下这种能力是如何在学生思辨思维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吗?

 

D: 当然,反思能力代表了学生对自己论证过程的主观控制。这样的控制能力极其重要。我举个例子,比如说中学生在搜集并选取证据的时候,有主观控制能力的学生就能够对证据的可信度进行客观理性的评估,从而选出最优的证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没有这种控制能力的学生则更容易轻信所有的论据。

 

Y: 我们聊了反思能力的重要性,那么论证能力呢?在你看来美国学生普遍的论证能力怎么样呢?

 

D: 我们长期以来做的许多针对美国六、七年级学生思辨思维的实验都证明很多学生的论证能力令人堪忧。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学生在我们设计的课程中需要和反方辩论。在这个环节中,许多学生常常因一味阐述本方观点而忽略了反方的观点。但成熟的思考能力要求辩论者能够辩证地看待辩题,也就是说能够做到换位思考,能够理解并认真思考反方的观点。但在这一点上,很多中学生都有所欠缺。

 

Y: 其实换位思考是很具挑战性的能力。我认为即使是成人都常常难于站到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就更别提中学生这个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的成长群体了。既然这样,那我们应该怎样弥补学生这方面的欠缺呢?

 

D: 这个涉及了许多步骤,第一步就是通过和反方的辩论让学生被迫接触到反方的观点。我们发现一开始,他们常常会忽略对方发表的观点,像没有听见一样继续阐述自己的观点。但是随着练习,他们会尝试着回应对方的观点。

 

Y: 这种回复对方,而非忽略对方,展示了学生思辨能力的进步,因为它代表了学生们开始真正认识到任何辩题都有两方面,如果专注于解释自己的论点并不能赢得辩论。要想赢得辩论,必须要做到能够批评并驳倒对方的观点。

 

D: 正是,我们发现学生在参与了我们以辩论为核心的思辨课程以后减少了固执己见,他们的思考方式变得更开明,更有可塑性,更能够考虑到对手论据的可信性。

 

Y: 这些能力其实在理论层面都听起来是显而易见,甚至是唾手可得的,可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发现这些能力的发展过程相当缓慢且崎岖。或许思辨能力的发展和其他认知能力的发展一样,都将遵循一个新思维方式与旧思维方式此消彼长的过程。学生在开始尝试新的更优的思维方式后,通常并不会立刻抛弃旧的且相对落后的思维方式,而是经历两种思维方式共同使用的“混乱时期”,且这种混乱时期可长可短。但我们相信,长期的强化练习,将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新方式的优越性,从而彻底取代旧方式。(这个观点具体阐述于Robert Siegler的Overlapping WavesModel)

 

D: 是的,思辨思维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所以我们的课程通常都只会在实施的第二年,甚至第三年才能看到学生的长足进步。长期训练后,很多学生自己都会惊异于辩证思考的复杂性。起初他们认识不到辩证的价值,在他们看来,自己的理论的正确性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在辩论中的任务不外乎把自己的观点一一列举出来。而慢慢地,他们发现事情并没有这样简单,论证的逻辑过程,反方的具体观点和论据的可靠性,都有着关键的地位。



Deanna Kuhn著作

 

后记:在和Deanna Kuhn教授的对谈中,我们谈及了思辨思维在美国六,七年级学生群体中所展现出的弱点以及发展潜力。此外,我们简略涉及了学生对论证过程的主观控制以及换位思考并驳斥反方观点这两大重要能力。聊了美国学生的情况,我们不禁要问,中国同年龄学生的能力又如何呢?这是一个相对未知的领域,但可以推测美国学生欠缺的能力及发展潜质在中国孩子身上同样试用。中美两种教育体制有诸多不同,却也有许多共性,比如发展思辨思维能力在两国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后续的分析思辨思维的文章中我将试图探讨美国相关课程在中国本土化的前景和挑战。


石雨晨

90现为哥伦比亚大学认知教育系博士二年级学生,哈佛大学教育学硕士。目前在导师Deanna Kuhn的指导下进行有关儿童和青少年认知发展,以及思辨思维培养的研究。哥大针对美国六年级学生思辨课程的主要负责人。外滩教育特约作者。


 点 击 下 方 标 题 阅 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