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对他人的执着, 让他人做自己,让他人自由, 我们也就让自己自由, 才能真的关注自己,活出自我。1我们最大的责任,就是对自己负责 照顾不是帮忙,只会导致问题。一旦我们照顾他人,并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便会忽略个人需求、想望及感受。我们会把自己放到一边。有时太忙着照顾他人,结果让自己整个人生停摆。许多照顾者不断被烦扰,过度承诺,对任何活动都提不起劲。照顾者看似尽责,其实不然,我们并未善尽最重大责任,也就是对自己负责。 我们一直都是付出多于获得,因此就会感觉遭人虐待又被忽视。我们想知道,为何自己能预期他人需求,却没有人察觉我们的需要。由于需要未获满足,我们可能会变得极度沮丧。不过,真正好的照顾者在付出时是觉得非常自在;而我们是在别人对我们付出,或我们做某事满足自己的需求时,会心生罪恶感或感觉不自在。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把自己锁在照顾者的角色,要是无法照顾或拯救他人,比方说他人拒绝接受我们的协助,便会感到灰心落寞,觉得遭到排斥。 最糟糕的照顾层面,就是我们沦为受害者,或一直处于受害状态。我相信许多严重自我毁灭性的行为,包括滥用药物、饮食失调与性失调,便是透过受害者角色发展而来。一旦成为受害者,便会招来迫害者。这时我们相信自己很无助,需要有人照顾。有些照顾者最终会自己找到某人或某个机构,需要对方提供生理、心理、经济或情绪上的照顾。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看似理性的人会选择拯救?原因很多。我们绝大多数人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们真的相信自己是在帮助他人。有些人则相信,自己必须伸出援手。我们对什么是帮忙,什么不是帮忙,是混淆不清的。 许多人深信,拯救就是慈爱的表现,甚至可能认为某些行为很残忍无情,比方说,让他人独自应对或面对实际感觉、承受后果、听到“不行”而大失所望、被要求回应我们的需要与渴望,或是要他/她在这世上为自己负责。他们不在意自己肯定会因去“帮忙”付出代价。而这个代价是很可怕的,或者比他们可能面对的任何情绪还更严重。 很多人并不了解自己该负责的是哪些,哪些又不必插手。要是某人有了问题,我们可能以为自己要赶快行动,因为我们有责任这么做。有时候,我们却很厌恶得负起这么多责任,便干脆推诿一切,变得完全不负责。2拯救是因为自我价值低落 然而,在拯救的核心中,最可怕之处乃在于自我价值低落。我们之所以拯救,是因为觉得自己不够好。尽管这些感受很表面且稍纵即逝,但照顾别人让我们暂时感觉很不错、提升了自我价值,并掌握权力。就像喝酒让酗酒者瞬间觉得好过,拯救的行为也瞬间让我们分心,感觉不到做自己的苦痛。我们不觉得自己受人喜爱,所以便转为被人需要。我们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便强迫自己做某一件事,证明自己够好。 此外,我们会拯救,也因为觉得别人不够好。有时有理由,有时则是没来由,我们认为他人就是无法对自己负责。这点听起来似乎没错,但却并非事实。一个人除非脑部损伤、肢体严重损害,或是婴孩,不然每个人都能为自己负责。 有时候我们会拯救,是因为比起面对他人未能解决的问题所带来的不自在与尴尬,直接拯救还更容易。我们一直都没学会说:“真遗憾你遇到这个问题。需要我的帮忙吗?”却常说:“我来帮你。” 我们有些人打从孩提时代就是照顾者,也许因为同住一个屋檐下的父母酗酒,或有其他家庭问题,而被迫担任照顾者。有些人则较晚成为照顾者,可能另一半是有成瘾的问题,或是对方拒绝照顾自己,也或者对方看起来无法照顾自己。于是,我们决定以自己能做到的最好方式来处理,另一方面也为了生存,我们直接收拾残局,担起他人的责任。 很多人则是在其他方面被教导成为照顾者。或许是被某人呼吁,而我们也相信,例如不要自私、永远心存宽容、帮助他人、永远不要伤害他人感情(因为是我们“决定别人感受”)、从不说“不”,以及不提个人的需求,因为这么做不礼貌。 我们可能一直被教导要为他人负责,而不必为自己负责。有些女性则是被教导,理想的好妻子和好妈妈都是照顾者。她们被期待与被要求去照顾他人。有些男人也认为,好丈夫与好爸爸都是照顾者,是家中的超级英雄,能满足每位家庭成员的需求。 有时候在照顾婴孩或幼童时,也会出现类似“照顾者”的行为状态。照顾孩子时,会需要大人放弃自己的需求、做不想做的事、压抑个人的感受与欲望(比方说,在凌晨四点喂奶,通常只是要满足小贝比的需求),并且完全承担别人的责任。但是这里讲的照顾孩童并非拯救,这种责任属于天职,而非我要说的照顾。然而,要是照顾小孩的人没有照顾好自己,便可能会开始感到忧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