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72期| 翻飞露白,乍轻乍浓——也说飞白

 书法初步 2016-03-17

作 者:王玉嘉


第69期刊登了赵华《什么才是“飞白书”?》,其中对飞白的图形定义和关于赵孟頫的讨论给我很大启发,但我不能完全同意文中关于飞白书的观点,下面阐述一些浅见,供方家指正。

首先说飞白书的名称。北宋黄伯思在《东观余论》中说:“取其若丝发处谓之白,其势飞举谓之飞”,“白”说的是由于用笔轻产生的笔画中的黑白相间,“飞”说的是出锋时如八分书一般的波挑之势。想来,在黄伯思看来,柳公权《兰亭诗》(传)这样的作品称不上是飞白。

再说飞白书的功能。它实际是一种题署书。唐代张怀瓘《书断》道:“王隐 、王愔并云:飞白变楷制也。本是宫殿题署,势既径丈,字宜轻微不满,名为飞白”,现存早期飞白实例,除了上期提到的武则天《升仙太子碑》碑额外,更早的还有唐太宗《晋祠铭》碑额。

这里,飞白书可以得到文献和实物的双重验证。在装饰性的表达上,它和汉碑碑额有些相似,如故作盘曲的《张迁碑》碑额,大约是为了解决小笔写大字不见气势的问题。可随着大笔制作工艺的完善,以及大字书写技法的嬗变,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转化,导致飞白书越来越少,几近失传,到了清代,也只有张燕昌等少数书家还有所尝试。

其实,像《晋祠铭》碑额、《升仙太子碑》碑额的飞白书,完全可能是两位皇帝的御笔,在古人看来,二人书法的品味和水准并不低下,如陶宗仪《书史会要》云:“太宗善飞白,笔力遒劲,尤为一时之绝。”

鲍照在《飞白书势铭》中云:“鸟企龙跃,珠解泉分,轻如游雾,重似崩云”;唐人《壁书飞白萧字记》和《壁书飞白萧字赞》说南朝萧子云的“萧”字飞白:“圜卷侧掠”、“翻飞露白,乍轻乍浓,翠箔映雪,罗衣从风,崩云委地,游雾萦空” 。这些记载中的早期飞白书,显然更接近于《升仙太子碑》碑额,而非柳公权《兰亭诗》(传)或赵孟頫书轴那样的面貌。

认为《升仙太子碑》碑额不脱低级趣味,也许是受到后世书法审美观念的影响。其实,古代的多种字体,无论是仙人书、芝英书、虫书、虎爪书,还是缪篆、虫书等,在今天看来,装饰意味都过于浓烈。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赞颂宋仁宗的书法:“凡飞白以点画象形物,而点最难工”,这里的“点画像形物”,在《升仙太子碑》碑额里也有体现,不少笔画,都描成了有趣的鸟形。

最后说一下我对柳书《兰亭诗》(传)的个人看法:这是一件显而易见的唐代书法,和嵯峨天皇《李峤杂诗残卷》、橘逸势《伊都内亲王愿文》都有相通之处。但它不能算古典意义上的飞白,即便是唐人,也难以把它划归到飞白书的范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