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公诉人法庭辩论中的修辞 一、 (一)修辞的概念 (二)修辞的内容 消极修辞,主要是词语、句子的选择和锤炼,段落、篇章的布局安排,以使表达得通顺、明白,概念准确妥帖,说明清楚、深刻,是着重于抽象的理性的、逻辑思维的语言表现。消极修辞侧重于说明问题的性质、意义等,如书面语的法律、法令、司法解释、司法文书的表述、口头语的法庭辩论、讯问、质证等,均广泛运用消极修辞。 积极修辞,也叫修辞格的运用,主要是恰当地使用一些特殊的修辞方式,以便表达得形象、生动,是着重于具体的、感性的、形象思维的语言表现。积极修辞侧重于说明情景,利于表达感情,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使人犹如身临其境。文学作品及演讲、相声等语言表演艺术中经常会大量运用积极修辞。 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消极修辞是修辞的基础,是一种基本的修辞方法。积极修辞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方法或艺术的修辞方法,积极修辞的运用只有建立在掌握了消极修辞运用的基础上,才会更好地表达思想或感情。 (三)修辞的作用 消极修辞的作用是使人理解,所以要力求意义明白;积极修辞的作用是使人感受,当然,“要感受”,首先必须“明白”,除了明白还需要利用语言的一切“感性”因素,进行具体、形象的描绘传达,以达到生动。由此可见,积极修辞是消极修辞的更高一个层次。 司法工作者,对语言文字的要求首先是必须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则,作到用词准确、鲜明,表达清楚。因为一字之差往往直接影响法律的正确实施,造成不良后果。如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在法庭审理中,公诉人经审判长许可,可以“讯问”被告人;辩护人在审判人员“讯问”被告人后,经审判长许可,也可以向被告人“发问”;审判人员可以询问证人、鉴定人。此处,“讯问”、“发问”、“询问”均是根据问者和被问者的法律地位不同而选择和适用,不能随意乱用。又如在一起受贿案的不起诉决定书中,办案人文字表述不同,结果也不相同。前一个办案人表述是“查无实据,事出有因”。后一个办案人表述为“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同样是认定的不起诉,前一位办案人倾向是作从疑不诉,后一个办案人员倾向作证据不足的绝对不诉。可见,修辞能够影响到事实的认定和判断。 (四)修辞与逻辑、语法的关系 逻辑,是研究人们的思维方法和规律,它要求人们的思维要有规律,合乎事实。语法,是研究语言的表达方法和技巧,它要求人们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修辞与逻辑、语法三者的关系是各有区别又相互联系,构成辨证统一的关系。总的说来,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要靠语言来表达,逻辑、语法是修辞的基础,修辞又促进了思维的逻辑性和语言的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逻辑、语法、修辞三者正确运用,密切结合,会产生好的表达效果。 1. 修辞必须在合乎逻辑的基础上进行 人们说话或写文章,如果不符合事理,同客观实际及反映客观实际的科学理论相违背,提高表达效果就无从谈起。如:“宁静的夜晚繁星闪烁,明月高悬”。这句话本身就自相矛盾,既然是繁星闪烁,就不可能明月高悬,问题出在不合乎自然规律。 2. 修辞与语法要紧密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按照现代汉语语言构造的规律,词序既是语言构造的规律,又是修辞的手段,合理安排词序同样可以起到修辞的作用,如:“被告人顽抗到底只能是死路一条”。比“被告人如果顽抗到底,只能是一条死路”明显加强了语气。又如在表述被盗物品时,用“被告人窃得一部手机,5000元现金、十五只绵羊”表述,突出的是钱物的种类;若用“被告人窃得手机一部、现金5000元、绵羊十五只”则突出盗窃钱物的数量,显然,后一种表述比前一种表述的效果要好。 3. 修辞、语法、逻辑三者要相互为用 在语言实践中,同样一个语句,往往是逻辑、语法、修辞三者相互为用。如人们俗话常说的“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就是逻辑、语法、修辞三者密切相连的例子。从思维方法看,是逻辑问题,从语言结构看,是语法问题,从表达效果看,又是修辞问题。可见,三者相互为用,会极大地丰富表达的内涵,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二、修辞的基本要求 准确地理解词的意义,是准确表达的前提。辨析词义除了理解词的一般概念以外,还要理解词的具体含义和运用特点,这就要求公诉人在运用语言时要反复推敲,分清细微差异,运用修辞手法准确表达。 ①要根据表达的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准确把握词的含义。如“平静”、“宁静”、“沉静”都是表示静态的词,第一个可以表示心情或事态;第二个则表达心境或周围环境;第三个除了表示“静”之外,还表达出一种状态。又如“心情”与“心绪”都是表示人的情感状态的词,但“心情”表达出的是人内心的感受;“心绪”则除了表达出人的内心感受外,还表达出了感情上的复杂、烦乱和不安。 ②要在司法文书制作和法庭辩论中准确区分、使用近义词。汉语语言表达极为丰富,同一事物,同一概念,往往会有几个、十几个甚至更多的意义相连或相同的词来表述。但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有特定的含义,词义之间有许多细微的差别,运用中稍不注意就会发生表达歧意,因此要特别加以注意。如。“行为”与“作为”,“过失”与“过错”,“包庇”与“庇护”等“行为”是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凡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都可以说是行为;“作为”只是行为的一种形式,即积极的行为。“过失”在刑法上是指行为人在犯罪时的一种心理状态,民法上则属于过错的一种,是指行为人不希望损害发生,但出于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不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以致发生了损害结果。而“过错”则是民法中的一个概念,是指因故意或过失加害于他人的违法行为,是承担民事责任的必要条件。“包庇”在刑法中是指明知他人是犯罪分子,而加以庇护的行为,是一种故意行为;而“庇护”在法律上并不是如前所述的包庇行为或包庇罪,而是宪法、国际法中的法律概念。是指主权国家对于被外国当局追究或通缉而向另一国政府要求政治避难的外国人,允许其入境和居留并加以保护的合法行为。由此可见,意义相近的词,使用不当也会失之毫厘,谬之千里的。 ③要正确分辨词义的范围。词义存在着大小、轻重的不同,如“时代”、“时期”、“战争”、“战役”等是表示对象相同、范围大小不同的词。“战争”的范围大,指的是一定性质,一定意义的武装斗争的全过程;“战役”的范围小,指的是战争过程中为实现一定的战略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战斗的总和。“时代”和“时期”也一样,同样都表示时间概念,但两者所指时间阶段的范围却不同。又如“损坏”、“破坏”、“毁坏”等是表示程度的轻重,三者虽实施的是同一行为动作,但“损坏”较轻,“破坏”较重,“毁坏”则更重。这就是词义在程度上的差异。再如词的个体与群体的差异,如“案”、“案件”,“树”、“树木”等,“案”。是指具体的某个“案件”;“案件”是各种案子的概括的总和。“树”和“树木”也一样,前者所指的是具体的、个别的;后者所指的是概括的,全体的。还有一类是词的性状情态不同,有些词所反映的对象相同,但事物的现象、行为、特性等在性状情态上有细微差异。如“胆量”和“胆略”都反映了“勇敢”,但“胆量”是指不怕危险的勇气和精神;“胆略”则表示不仅有勇气,而且有智谋。 ④.要正确区分词语所包含的感情色彩。有些同义词所包含的基本意义相同,而感情色彩不同,有的词表达了肯定、赞许的感情,含褒义;有的词表达了否定或贬斥的感情,含有贬义;有的则无所谓褒贬,成为中性词。如“果断”或“武断”,都是指处理问题的果决态度,但“果断”是指正确的果决判断;“武断”是固执己见的错误判断,前者含有褒义的感情色彩,后者含有贬义的感情色彩。又如“顽强”,“坚强”、“顽顾”、“固执”、“坚持”、“坚固”。“顽强”,“坚强”是指对正确信念或正义事业坚持不变的态度,含有褒义;“顽顾”“固执”表示坚持的是不正确、错误的东西,含有贬义;“坚持”“坚固”则表示一种状态,无褒贬意义。 2.用词要准确妥帖 ①.要与事实相符。用词要准确表述事实,司法文书更是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违背事实真相的谬误之词更是与法律语言“以事实为根据”相违背。如公安机关的立、破案报告,检察机关的起诉书,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等司法文书,在叙述犯罪事实时,一定要将作案的时间、地点、被告人以及作案的情节、过程如实地表达清楚,不得虚构,不得有丝毫差错,否则就失去了司法文书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的本质特征。 ②.选择用词要服从文书内容的需要。用词为的是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如果不重视词语与内容的密切联系,为用词而用词,就会出现错误。 ③.选择用词要力戒词不达意。词不达意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使用一些概念不明确的词语。如:“某种情况”,“有些事实”,“不可想象的结果”等,司法文书制作中要切忌使用概念模糊,似是而非,内涵和外延表达不清的词语。另一种词不达意是词语不连贯造成的意思表达不清。如“被告人刘某持刀威逼王某某,将刀架在王某某的脖子上,威逼王交出身上的财物及手机,催促同伙快抢东西。抢劫完毕,刘最后撤离时将王某某反锁屋内”。这一段文字是按时间、动作、先后顺序进行叙述的,但是句子中缺少必要的关联词,用词也不够准确,造成词不达意,意思表述不是很清楚。可改为:“被告人刘某将刀架在王某某的脖子上,一边威逼王某交出手机及随身所带财物,一边催促同伙加紧抢劫屋内其他财物,作案后周某将王某某反琐在屋内逃离现场”。 (二)句子的选择和提炼 现代汉语的句子结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每种结构的句子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表意作用,选择使用时要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句式来增强表达效果。根据句子的内部特点和表意作用的不同,可以把句子分为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等各种类型。不同的句式修辞效果不完全一样,适用的场合也不完全一致。因此,如何根据内容的需要、上下文的关系以及文书的用途,精心选择句式,也是修辞的一个重要问题。 1. 长句与短句的选择运用 长句和短句各有不同的修辞效果,长句的特点是修饰成分和联合成分多,有助于深入、细致地刻划形象,描绘事物,准确、严密地阐述道理。短句的特点是修饰成分和联合成分少,简明有力,自然平易,宜于叙事和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也便于反映明快的对话等。 司法文书及法庭辩论中,关于句式的选择已在前一章有所表述,以笔者多年的公诉实践,笔者仍然认为应多用短句,兼用长句,将二者结合起来,更能准确地表达所要表达的内容。 2. 整句和散句的选择与运用 整句是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形式整齐、气势贯通、语气鲜明,表达出来一气呵成。如:“被告人王某某无视国法,为泄私愤,持刀行凶,致人死亡,其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已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32条之规定,已构成故意杀人罪。” 散句是结构不同,句式多样,交错运用一组句子,这种句子运用比较灵活,易于自由地表达意思。如:“上述犯罪事实有证人李某某证言,现场勘察笔录,法医鉴定报告,现场提取物证及拍摄照片予以证实,被告人对其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以上证据能够相互印证”。此段表述运用不同句式,交错组合在一起,用以列举证明犯罪的证据。 3.常规句和变化句的选择与运用 按照汉语语法的一般语言规律排列词语顺序所构成的句子,叫常规句。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变化常规语序所形成的句子,叫变化句。常规句和变化句表达的往往是相同的意思,之所以将句式变化,是为了强调或含有特殊的意味,运用恰当会收到良好的修辞效果。如“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志是法治”,“法治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志”。前句突出社会进步,后句强调法治。 4.主动句和被动句的选择与运用 在动词性谓语句中,如果主语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为陈述对象,这样的主谓句就是主动句。如果主语是动作行为的被动者,为动作行为的支配对象,这样的主谓句就是被动句。如“近一年来,检察机关严厉打击了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 这样的句子是主动句。“近一年来,贪污、贿赂等等职务犯罪受到了检察机关的严厉打击”。这样的句子是被动句。从以上例句看,一件事的两种表述,形成了主动句、被动句的不同句式,这是由于强调的重点不同而分别采取的。强调主动者,采用主动句;强调被动者,采用被动句。 5.肯定句和否定句 肯定句和否定句是对同一事物或意思所作的肯定与否定两种不同的判断句式。表示肯定判断的句子叫肯定句,表示否定判断的句子叫否定句。如:“案发时,被告人不在作案现场”。(肯定句) “案发时,被告人不一定在作案现场”。(否定句)这两种句式所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语意的轻重,语气的强弱不同。通常情况下,肯定句语意重,语气强;否定句语意轻,语气较弱。在特殊情况下,双重否定往往比肯定句语意更强,语气更坚定。如:“案发时,现场只有你和被害人在场,被告人身上的刀伤是如何致成的,你不会不清楚。” (三)正确把握语体特点. 1.语体的概念 语体,是指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领域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对象,所形成的习惯用语、常用句式等一系列运用语言的特点。 “语体”和“文体”有密切的联系,但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体是文书的形式及特征,如记叙、说明、议论等。语体是表述上述文体的语言运用特点和风格,不仅限于书面表述,口头表述使用的更为广泛。 国家公诉人由于其职业性质,决定了其工作中不仅要严格审查证据及全部案卷材料,作出认定及判断后以“起诉书”的书面形式指控犯罪,而且在法庭审判中要当庭出示证据,对证据的来源及所要证明的事项加以说明。同时,就案件事实、证据和认定,根据法律,与辩护人进行激烈的法庭辩论。这就要求公诉人必须具备口头语体和公文语体两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履行其职责。 口头语体的特点主要是句子结构比较简单,多使用短句,较少使用虚词,多用语调、重音进行强调。口头语体的语言朴实,通俗易懂,一般不用古词语和专门术语,表达富于感情色彩,语气间褒贬分明,表达中重视思维和逻辑运用。 法律、法令、法律文书、行政公文等均属于公文语体。公文语体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一切社会上层建筑的行政事务工作中起着联系,传达或向社会宣布周知的作用,被极其普遍、频繁地使用着。公文语体的特点是措词造句主要运用消极修辞手法,措词力求准确,避免使用口语,力戒歧义词和生僻的简称。其中某些专用词语、习惯用语和句式还保留着古语成分,句法完整严谨,较少使用省略句和感叹语气,同时非常讲究语言的简练。 书面语体与口头语体加以对比,可以看出其特点是语法结构比较完整严密,较多地使用完全句、长句等句式,用词也极其严谨,较多地使用书面词语,关联词语出现的频率较高。与口头语体相反,书面语一般不借助特定的对话环境和体态手势,而是主要诉诸笔端,力求就其书面语言本身具有的严密的逻辑性,以达到准确、鲜明、生动的要求,因而常常经过字斟句酌,推敲润色,而使语言规范,文字精练,富于文彩。 2.公诉人法庭辩论语体的特点. 3.公诉人法庭辩论语体应注意的事项 (四)公诉人法庭辩论中词语的运用技巧 1.语速对法庭辩论的影响 公诉人法庭辩论中语速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语速不能过快。如果公诉人讲话的语速快到连审判人员、辩护人及旁听群众都听不清的程度,就成了自说自话,失去了辩论的意义。 2.该快则快。法庭辩论中在反驳对方重要论点或在表达激烈的感情时,应当用较快的语速表达。 3.适时把握该慢则慢。通常情况下,法庭辩论在下列情况下公诉人的语速要适当放慢。一是在向法庭特别强调指控观点时要慢;二是自己的论点或论据需要引起对方及听众注意时要慢;三是向辩护人发问时要慢;四是列举悲痛事实时语速要慢。 2.声调对法庭辩论的影响. 声调是字、词在声音上所显示出来的调子,现代汉语采用四声声调,每一个字或词都有属于自己的音调。音调有高低、长短、强弱、平仄等方面的变化,语言正是通过这种变化,才能不断刺激人们的感官,调动对手及听众的情绪。公诉人法庭辩论中在把握音调时,一是要注意掌握好讲话时的音高。通常情况下男性的发音较低而女性的发音较高,而无论男女,人民在表达喜悦、愉快、愤怒的情绪时发音较高,在表达悲痛、颓废、忧郁、消沉的情绪时音调较低,要根据法庭辩论中表达内容的不同而适时作出调整。二是音长。一般情况下语音的长短应和所要表达的内容相适应。在表达痛苦的心情时字音可拉长,在表达喜悦、紧张的心情或事件时字音可缩短。在强调或提醒对方注意某种观点或事务时,字音往往都会被拉长。三是音强。即发音的强弱轻重,它决定于讲话人发出音波振幅的大小,有些人先天讲话发出的音波振幅就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声音有磁性、厚重,有些人先天讲话发出的声音就较弱,须在实践中不断锻炼,方能把握适中。四是音色。人的声音之所以千差万别,主要是每个人所发出的音色不同,有的人发音浑厚圆润,有的则清脆、沙哑,不同的音色会影响到法庭辩论的效果。五是平仄的调配使用。法庭辩论不可能严格要求词语的平仄,但平仄的交替使用却可以增强辩论效果,如口语常说的“张三李四”就比不加选择地使用“张三王五”效果要好。 3.语调对法庭辩论的影响 一是高升调。其特点是声调由低到高,用来表示愤怒、反语、设问、鼓动、呼唤、惊讶等语气。二是降拟调。其特点是声调有低到高,最后一个字则更低,用来表示肯定、祈使、允许、感叹、请求等语气。三是平直调。其特点是从头到尾平铺直叙,没有高低轻重的变化,一般的叙述、说明、解释多用此调。在法庭辩论中,由于平直调能体现庄重、严肃的语气、适合完整、清楚地叙述事实、阐明观点,因而使用较多。四是弯曲调。其特点是调子由高到低,再升高或由低到高,再降低,声音像是打了个弯,显现出声音的跌宕起伏,一般在反问时使用。 4.重音对法庭辩论的影响. 重音是词语和句子中的重读、重说部分,目的在于重点强调一个问题,以引起法庭的重视。重音的作用在于,即使是一句完全相同的词语组成的句子,若把重音放在不同的位置,句子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如“被告人在法庭上必须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如果把重音放在“被告人”上,则强调的是被告人的身份;如果把重音放在“法庭上”,则强调的是被告人所处的特定环境;如果把重音放在“如实供述”上,则强调的是法律结果。可见,正确运用重音,对增强法庭辩论的效果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公诉人法庭辩论中修辞应注意的事项 (一)、注意上下衔接、文意贯通 2.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线索来衔接. 3.依照地点的转移来衔接 4.利用虚词的语气、关联作用来衔接 (二)注意前后呼应,一气呵成。 前后呼应,是表达通顺的重要修辞手法,无论是叙述事实,还是表达观点,都必须要做到瞻前顾后,统筹全局。为此,表达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词语的搭配要适当 如:“2007年9月28日,某市公安局接到报案,称该市二环路西段发生一起杀人案,市公安局遂迅速赶赴现场”。此处“赶赴现场”的不应当是“市公安局”这个单位,而应当是单位里的人,应当“赶赴现场前加 “派人”或具体办案单位的干警,句子才能通顺。 2. 主宾关系要清楚 一个句子如反映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事情,对处于主语位置的人和处于宾语位置的人,要把他们的关系摆清楚,不能互相纠缠不清,让人搞不清究竟谁是谁。如:被告人王某某在担任某银行会计期间,伙同担任出纳的被告人王某某、赵某某,由被告人将虚假银行进帐单转入会计账面,被告人做假帐贪污储蓄款5万元”。此处,转帐的和作帐的显然不是同一被告人,如此表述,无法分清究竟是哪个被告人转的帐,如果明确将被告人名字列出,则意思表达就清楚了。 3. 使用代词时指向必须明确 如:“被告人王某某于傍晚到其朋友张某某家中,乘其女儿熟睡之机,欲行罪壮,被其发现呼救,其被当场抓获。”此句一连用了四个代词“其”,但各代表都不明确。当然,在表述中为了句子精练、简洁,适当使用代词可以使表达言简意赅,但代词如果使用不当,则造成句子混乱,反而表达不清楚。 4. 注意依靠上下文的关系确定句式 句式的选择要依靠上下文的关系确定,不注意上下文的关系往往会造成文意不畅通。如:被告人陈某某,利用其局长职务权利,指使单位会计,将该单位私自设定的小金库存放的50万元现金提出,借给其亲属进行营利活动”。 5. 注意表达承接关系 通常情况下,句子间的承接关系应当是顺接逆承,顺序不能颠倒,如顺序颠倒,语句就显得别扭,不通顺。如,“被告人杀人手段凶残,后果严重,但拒不认罪”。如果将“但”改为“并且”,句子的递进层次就显得更为清楚。 6. 注意在一个句子的表述当中不能前后相互矛盾 在一个句子或一段话当中前后表述要贯通一气,首尾相接,不能前后矛盾,顾此失彼。如,前面叙述被告人犯罪后有投案自首情节,后面结论就不能作出被告人认罪态度恶劣的结论。 7. 使用并列词语要正确划分词的类型 如:“今天参加庭审的有被告人的家属、被害人、工人、农民、群众、当事人等”。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句子,句子中“被害人”已包含在“当事人”中,“工人”“农民”与群众是个多重关系的概念,群众中本身就包括工人和农民,并列在一起,显然不妥。 (三) 注意文句要精练,力戒罗嗦 一是凡本身意义明确的词语,不必再加以修饰语,如“自首”前不必加“投案”,“华侨”前不必加“国外”“学生” 前不必加“在校”等。 【声明】 订阅号“刑事辩护研究中心”对所提供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使用;对使用的图片均转载于网络,故没有标明出处。我们非常感谢您的阅读,同时也感谢图片作者的创作和分享,也希望图片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会补正版权信息或更换图片。再次感谢您的阅读。 文章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ad453301008n50.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