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市场越来越会善待真正的好电影

 圆角望 2016-03-18

    ■王金跃

    这两周,随着《叶问3》和《疯狂动物城》两部电影的公映,市场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在这两种声音的背后,折射出中国内陆电影市场的某种价值取向。可以这样说,中国电影市场在经过了短短几年的快速发展后,越来越呈现出良性的态势,这绝对是一个让人惊喜的现象。

    首先说甄子丹主演的《叶问3》,在3月4日首日获取1.5亿票房的同时,这部电影很快引起了媒体的曝光,认为该片在票房上存在着“买票房”现象。不但如此,有媒体通过调查,还挖掘出出品方在买票房背后的种种跟资本市场相关的“套利”游戏。《叶问3》的出品方及时发文澄清,以“相关媒体报道不实”为由,极力为自己辩护。为此,电影局很快作出反应,表示将展开相关调查。

    就《叶问3》电影本身,我认为虽不能跟《叶问1》相比,但还是保持了一定的水准,在目前动作片不太景气的市场氛围下,这部片子总体上还是不错的,目前该片在豆瓣网的6.9分的评分也说明了一切。

    目前中国某些电影到底存不存在“买票房”的现象?我认为是肯定的。电影毕竟是一个大投资的项目,动辄过亿。现在早已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多好的作品都需要卖力吆喝才是,尤其是对于一些小制作成本的电影,要想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胜出,没有搏出位的精神,很可能就是“一日游”。

    从营销的角度来说,“买票房”做高公映前几天的票房成绩,让影片的美誉度尽早扩散开来,这绝对是一个好使的营销策略。尤其是一些大投资的电影,只要前几天的票房坚挺,基本上就能吸引不少观众走进电影院观看,花点钱绝对是值得的。这个策略恰恰是反映了电影市场的残酷本质。前几板斧不行,市场将很快抛弃你,这一点,片方老板们心知肚明。

    《叶问3》的被质疑也透露出不少讯息。显然,在网上,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影迷对于片方过度地宣传自己的影片产生了某种抵触情绪。过分的“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尤其是一部作品在质量上仅仅是中等时,过分地拔高自己反而引起了观众的反感。

    可以这样说,虽然目前市场的主力是“小镇青年们”,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部电影票房的最终走向,但是,对于那些真正的雅俗共赏的好电影而言,小镇青年和有观赏能力的影迷们在心理上是“共振”的。

    《疯狂动物城》在票房上的逆袭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疯狂动物城》跟《叶问3》同一天公映,当天的票房只有区区的2200万,只有《叶问3》的七分之一。但随着这部电影口碑的发酵,上个周六,《疯狂动物城》的当日票房居然达到了1.7亿元,创造了内陆动画电影单日票房的新纪录。而同一天,《叶问3》的票房下滑到3600万元。

    迪士尼公司并没有对《疯狂动物城》这部电影展开大规模的宣传,它在中国内陆市场的逆袭,更多地来自于“口碑”传播效应。在微信的朋友圈中,几乎人人都在谈论这部动画电影。每个人都能在这部电影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这种“自来水”们的自发宣传产生了极佳的宣传效果。这种现象,在去年的《大圣归来》、《老炮儿》等电影身上被一再证明。

    随着资本和电影的高度融合,现在的电影市场不可能退回到十几年前的那种单一的操作模式,面对着这块大蛋糕,各路人马自然会全力施展自己的本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面对巨额利润,各种违规违法的操作也必定在很长时间内会存在,这需要相关部门的深度介入,给电影市场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令人欣慰的是,中国内陆电影市场越来越展现出理性的一面。好的作品通过“口碑”效应的传播,屡屡上演逆袭的奇迹,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了电影人和制片方们以信心:打铁还需自身硬!踏踏实实静下心来把作品做好,从故事和艺术上征服观众的心,才是不变的王道!             J16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