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美大学之间是如何竞争的?

 枫叶飘然居 2016-03-20
                                                欧美大学之间是如何竞争的?  文/石毓智

        不论在中国还是在欧美,大学之间都存在着竞争,然而竞争的目的所存在的差别,折射出的是东西方教育理念上的迥异。下面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谈谈欧美大学的竞争机制,而主要谈美国大学的情况。

                                                    英美名校之间根本不存在争高分考生现象

  英美大学也有入学考试,比如美国本科入学有SAT统考,英国有A级别考试。他们录取大学生时,也很看重高中最后几年的成绩。然而,没有一所大学会作出这样的规定:考多少分就一定录取你,低于多少分就一定被淘汰。大学之间根本不存在争高分考生的现象。

  英美的教育者有个共识,一个学生未来的成功并不是单纯能由考试分数决定的,一个人的未来成就更取决于动机、激情、毅力、想象力等多种素质,然而这些能力是无法通过考试测试出来的。所以,美国大学往往把统考分数的录取范围定得非常宽泛,有些大学干脆就不作任何硬性规定,不划录取分数线,统考分数只作为众多标准中的一个参考项。考生只要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自己是优秀的,就有机会被录取。而且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独立制定的录取标准,政府无权干涉。

  为了判断申请者的素质,美国大学采取的标准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考试分数外,还要中学老师的推荐信、社会实践活动证明等。国际上一些知名的大学还要对每位新生面试,以了解新生的综合素质。

                                              每位考生必须向所申请的学校写一封"求爱信"

  在美国,不论什么级别的大学都要求申请者必须提交一份“学习陈述”,说明申请的动机和理由以及计划如何学习。这个“学习陈述”是美国大学录取的重要依据。大学这样做就是摆明一种态度:你首先得理解我,我才会选择你。

  美国教育发达,突出表现在个性化办学上。每个大学有自己的特色,也都有自己的长项。这个“学习陈述”就相当于一封申请者给大学的“求爱信”,大学管理者可以从中判断申请者对他们是否有诚意,了解多少,申请者的期待是否与大学的条件相符;否则,不论申请者再优秀,大学也不予录取。这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幸福婚姻必须男女般配,只有学生的期待和大学的条件相符,才会有和谐的校园氛围和良好的学习动力。

  目前中国大学的申请还没有要求考生写这种“学习陈述”,不少学生就根据大学的名气来填志愿,很多学生就是碰运气,选择学校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大学这一方录取时则是只看分数,只要分数达到了划定的标准,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录取,其他啥也不管。如此,大学和学生之间的“感情”自然很隔膜,相互不了解,很多时候就是拉郎配。不少新生入校后就后悔,对所选大学感到遗憾失望。如果以后高校录取中要求申请者写一份这样的“学习陈述”,就会减少很多遗憾或者失望。

                                               美国大学争取优秀学生有一种"君子契约精神"

  欧美大学的录取制度与中国的不同,一个学生可以同时申请多所大学,也可以同时得到多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因此,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一个优秀的申请者往往会同时收到多所知名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和优厚的奖学金。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大学竞争优秀学生的办法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让申请者知道:“你很优秀,我很在乎你。”

  有一点特别值得中国大学的管理者注意,那就是美国大学争取优秀学生,一不说自己如何牛,有什么辉煌的成就,二不去贬低别的院校。不摆家谱,不相互拆台,这大概就是一种竞争的“君子契约精神”。

                                               斯坦福大学对大学排名实行“不合作”态度

  英美大学排名都是非官方的新闻媒体或者教育研究机构做的,多带属于商业性质的。

  上个世纪80年代,斯坦福大学名声大噪,曾三次被《美国新闻周刊》评为全美大学之冠,也有两年同时获得两个诺贝尔奖。1996年,斯坦福的名次连着两年跌出了前五名。学校里就有些人开始议论了,学生和家属也写信给学校,质疑当时的管理是否出了问题。

  时任校长卡斯帕校长认为,每年一度的大学排名本质上是种数字游戏,一个大学的质量是长期的稳定的,而且大学的很多方面是无法用数字来体现的。所以斯坦福对这些排名既不采信也不看重,对社会上的各种排名机构实行“不合作”政策,不委派专门人员收集整理数据来供排名机构使用。他强调说,斯坦福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和出科研成果,学校的一切管理都围绕着这一使命不变。

  结果,从那时到今天20年过去了,在刚刚过去的这三年里,斯坦福的教师队伍中又增加了五个诺贝尔奖和一个菲尔兹奖。

                                               竞争是为了自身强而不是为了面子大

  每个大学都希望自己强大,因此,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竞争。那么,竞争的目的是什么?

  欧美大学之间竞争的主旋律则是通过竞争而一起壮大、一起发展。国际知名大学里的著名教授大都有在多个名校工作的经历,这些知名大学通过改善科研条件和工资待遇来吸引杰出的学者来工作。而且这些国际一流大学的领导也常相互“串门”,共享管理经验,比如前面提到的斯坦福大学的前任校长卡斯帕教授原来为芝加哥大学的教务长。

  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就更频繁了,不仅互派短期访问学生,而且也可以转学。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的这种从学生、教授、管理人员的互动与竞争的结果,既保证了他们的质量,也促进了大学的发展。竞争的背后更是相互尊重、取长补短,这种风气应该在中国大学里大力提倡。

  我们办教育往往是把面子或自身的荣誉放在首位,“死要面子”妨碍了教育发展,甚至会毁掉教育使命。

  大学之间竞争的目的本应该是相互激励,共同发展,培养出杰出人才,做出优秀成果。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一教育使命的任何竞争排名,都属于面子游戏,这应该引起人们的反思和警惕。

  欧美大学之间的竞争模式对中国高等教育具有借鉴意义。中国要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就要把眼光放远一点儿,把胸怀扩大一点。

                                               欧美大学压根儿就没“高考状元”概念

  我们有一种“状元文化”情结。但是要知道,一个创新型人才,不论其创新贡献大小,绝对胜过一状元。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欧美大学压根儿就没有“高考状元”这种概念,大学的各种考试中也不排状元,成绩A就是最高分,一般班里三分之一左右的人都可以拿到这个成绩。因为,人家认为100分并不比98分强,属于同一能力级别的。

  大学的使命只有两个:一是培养人才,二是出科研成果。世界一流大学之所以为一流,不是靠录取学生的考分撑起来的,而是建立在其他统计数字上,诸如所培养的学生中有多少人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又有多少教授获得了诺贝尔奖等等。当然,诺贝尔奖只是众多标准中的一个硬指标。

  现在我们一些名校收罗了大量高分考生,那么他们的培养成效如何?所培养出的学生能不能与世界知名大学相提并论?高考分数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因果关系如何?这些都是应该作深入探究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