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21日是微信推出5周年,5年时间微信版本从1.0更新至6.3.9,仅在国内就拥有5亿用户,微信公众号文章日均点击页面浏览量超30亿。这个绿色的小家伙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社交,还深度改变了我们阅读、支付、游戏甚至参与世界的方式。而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微信之父'张小龙前不久还在微信公开课上表达他的焦虑,说'用户使用微信的时间太长、频率太高了'。他认为,微信只是一个工具,好工具应该能高效率地达成用户目的,然后让用户离开。
让用户离开,这是微信张小龙要做的事;把用户留住,这是现在报纸千方百计在做的事。也许这样的对比缺乏现实基础,但却很直观地反映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当然,今天要说的并不是微信与报纸的差别,我只是想把这个作为一个引子,说明正在进行的媒体融合发展,需要像新媒体一样,必须以用户体验为前提,保持一种开放的情怀。
首先是观念上的开放。报纸是一个传奇,但这个传奇可能正在被时代演变成一个'故事'。技术进步、传播方式改变、传播介质革命所带来的报纸式微,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事实。过去千报一面、换换报眉就叫改版、我编什么你就看什么的模式必将成为过去式。报人不愿看到这样的时代到来,但这个时代已经到来。怎么办?只有在观念上接受它,同时变得更加勤奋,努力补课,再发动一场自我革命。
其次是渠道上的开放。不可否认,我们至今还拥有一些传统资源和用户渠道的优势,并拼命守护这些资源不被别人蚕食。但翻开历史看看,有哪一次战役是靠守成就能赢的呢?与其被围城到最后弹尽粮绝,还不如早早在拥有资源优势和谈判筹码的阶段,开放渠道,资源共享,优劣互补,合作共建。大量的社会化新媒体和自媒体缺乏这样的广告主渠道,于是这两年出现了像新榜、云堆这样的新媒体广告交易撮合平台,这恰恰是拥有区域资源优势的地方性报纸可以做的事。去年重庆商报主导成立'重庆微客汇',发起组建新媒体产业发展联盟,通过收购、项目合作等形式,把本地新媒体资源变成自己的终端发布渠道,已初步尝到甜头。
最后是体制上的开放。这是根本性问题,决定了媒体融合发展是否具有持续动力。一是对外与社会资本合作,媒体在找出路,资本在找项目,况且资本对带有媒体基因的项目还抱有浓厚兴趣。传统媒体的经营类项目、新媒体项目对社会资本如何开放,程度怎样,成为长远发展的关键。二是对内人才激励机制的开放,没有人才何谈项目,不把人才的切身利益与项目发展收益捆绑,未来前景等于零。中央政策已经为文化企业经营人才股权激励开了口子,就看传统媒体改革的胆识与魄力了。
传统媒体转型中,好多人在争论'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在我看来,这真没多少意义。不管是内容还是渠道,都要以开放的姿态去连接平台,拥抱用户。报纸发展若一味抱残守缺,那就只能剩下'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