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沛霖:一个城市的桥 文化抚顺

 问道轩 2016-03-22

    城市里少不了桥,常见的有河桥、江桥,还有天桥、立交桥。近一二十年来,城市的繁华地段,出现了一种另类的跨越一个或几个街坊的长虹一样的建筑一说它是桥,又长得没有尽头,分明是路;说它是路,又凌空而起,俨然是桥——这是桥的大手笔,大气象,人们叫它高架桥。桥也在创造自我,书写新的文明和春秋。

    我到过一些城市,走过一些桥,留下了许多不俗的印象。不过让我心仪和留恋的还是生活的这个城市,与我年复一年相伴的那些平平常常的桥。

    这个城市是抚顺,地处辽东,毗邻沈阳,是闻名遐迩的工业基地,也是享誉四方的生态都市。好像天作地设一样,辽东那条有名的浑河,从大山里滥觞而出,吸纳百川,润泽万里,一路奔来,在大伙房打个“结”,丢下个水光潋滟的大水库,向前走了二三十里,便波澜不惊地投入了这个城市的怀抱。自由自在地在城中流过,城有多长,流有多远。

    有河就有桥,从城东的东洲桥算起,次第排列着天湖、长春、新华、永安、铁路、将军、老葛布、新葛布、和平计十座大桥。除一座铁路桥外,都是公路桥,横卧洪波,飞架南北,或二三里之隔,或七八里相望。把隔断了的百里城区又联成了一体。

    早晚上下班高峰,桥上喇叭声声,脚步橐橐,人流和车流演绎成一道“时间就是金钱,速度就是效率”的风景。走在桥上,就会感受到这个城市的脉搏和节奏。

    到了晚上,夜皎洁,桥灯璀灿,水波不兴,轻风徐来。车流稀了,人流也缓了,有赶路的,有散步的,也有在桥头休憩的。孩子们唱着诞生在这个城市的雷锋之歌;老人们聊着那栋高墙里唤醒最后一个封建帝王良知的故事:那几位扶槛闲聊的人,大约是企业退休的老伙伴:掐着手指津津地说煤,说钢,说铝,说电,说石油,说“抚顺制造”:说这个城市创造的工业文明和辉煌。这时,徜徉在桥上,好像走进了这个城市的内心深处,感受到一种境界和高度。

    桥连接了路,是路的终点,也是起点。于是桥成了城市的大动脉,社会的公共走廊。桥上奔涌着人和车辆、商品和资本、市俗和亲情,还有信息、观念、价值取向和形而上的意识,于是城市有了生气、生机、生活,还有生命和灵魂。

    十座桥中,老辈的两座,一座是铁路桥,1945年建成,它最开心的事儿是诞生的那一年,人们敲锣打鼓欢庆八年抗战的胜利;它最骄傲的记忆是年复一年,把这个城市的产出送到了全国各地。如今已届古稀,南来北往的火车还在吼叫着奔向远方,还在打造这个城市新的辉煌。另一座是老葛布桥,它比铁路桥还长十岁,正逢国难时。宽不足六米,比新建的桥短了一截。岁月消磨,风雨剥蚀,已是桥面斑驳,桥头破损,护栏也都歪斜缺失。1940年日倭为了拼凑侵略款项,强行以一万伪满币的高价卖给了一位民族商人——俗称欢乐园邵家大院的邵葆廉。这不足为奇,街头的电线杆一类的东西,也都硬卖给国人。这是公建,买了干啥?管你干啥,叫买就得买,不买就杀头,谁叫你是亡国奴呢。桥亦如人,往事不堪回首。1982年在其西百余米处建起了新桥,这座旧桥本该拆除,却留了下来。因为它是历史的见证,蕴含着独特的审美内容,时日愈久,韵味愈醇厚。这里的人懂得,一个城市丢失了苍桑,没了自己的烙印,就不可避免地肤浅轻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