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独家】“师夷长技以制夷”却启发了日本人

 fjfh6602 2016-03-22

【导语】近年来,我国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但是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繁荣表象下面仍旧存在诸多问题在制约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改革与革命,我们应如何选择?以史为鉴,2012年9月25日第35期正略读书会曾邀请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雷颐入探讨与剖析清王朝的政策如何一步步导致了最终革命的爆发。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清王朝的覆亡:改革与革命的赛跑”。清王朝的覆亡,我认为它是一步一步的,是清王朝自己的政策一点一点的把一个本来可以通过改良而避免的革命,变成了历史的必然。但是最重要的政策失误,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


一谈中国近代史,就是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开始讲起。鸦片战争和传统的一些少数民族的入侵不同,我们面临着一个现代化的挑战,一种全新的文明向古老的中华文明提出了挑战,或者向当时的中国制度提出了挑战。


而这个挑战是当时清王朝完全没有认识到的,只是简单的把它当作中国传统历史上从来就有的变换,比如西北、西南一直有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侵犯,并没有看到它背后是一种现代化的挑战。之所以会这样,这跟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历史观有很大关系。


在近代以前,在与中国接壤的邻国中,中国确实是历史最悠久、文化最灿烂的,所以长期以来就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一个天下观。所谓的天下就是以华夏为中心,北边的称为狄,南边的称为蛮,西边的称为戎,东边的称为夷,这也是古时中原的中国人对非华夏国家的一种鄙称。


所以很早就有一个口号,“只能用夏变夷,不能用夷变夏”,只能是那些国家学习中国的,而不能是中国华夏文明去学习其他国家。中国的皇帝叫天子,其他的都是我的臣民。在中国人的模式中,其他国家都是中国的藩属国,当时包括曾经的日本、越南、朝鲜都要向中国进贡。


如果越南、朝鲜有新国王即位,最后要得到中国皇帝的册封才有效,他们在自己国内可以称皇帝,但是在中国皇帝面前不能称皇帝,只能称国王,朝鲜国王,越南国王。这个国王没有道德意义,没有代表上天的意思,只是这个地方的一个行政最高领导人。所以中国传统认为,世界就是这样。


到鸦片战争的时候,世界已经发生了变化,西方经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已经比较发达了。尤其英国、法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工业技术各方面已经超过中国了,所以他们有坚船利炮来打中国。当时中国人还是沉浸在这种天下观里面,觉得中国是最优秀的,其他都是狄夷,包括英国这种狄夷。从前中国一般不说“外国”,就说狄夷,觉得他们还是中国的藩属。


举个例子,当时中国有一种传说,说英国这种狄夷的膝盖是不能弯曲的。林则徐是当时我们认为最有见识的中国满清的高官,他不认为英国人是天生不能弯曲。19 世纪英国的军装,绑腿打得又紧又高,一直打到大腿。林则徐认为是绑腿太紧,所以不能弯曲。


当时林则徐的一个幕僚曾经给他提过一个建议,英国的军舰很厉害,我们打不过,但是我们要准备很多长竹竿在陆上,只要他们一登陆,膝盖如果不能弯曲,用长竹竿一捅就会摔倒,而且要爬起来是很困难的。之所以会有这个传说,是跟乾隆年间英国使臣见中国皇帝不愿意下跪有关,因为无论是越南、日本、朝鲜的使臣见中国皇帝都要下跪。


当时乾隆八十大寿的时候,英国派了一个使臣给乾隆祝寿,想要和中国通商,但是后来没有做成这件事情,因为他不肯下跪,他说我们两个是平等的国家。中国人就接受不了这个观念,就觉得是不可能的,你来这儿必定是藩属,天下都是中国的藩属国。所以英国的那个人没下跪,就回去了,这是1793 年的事。


从那以后,中国人就有阿Q 心理,后来传说,他不下跪不是他不愿意下跪,是他们天生膝盖不能打弯,就不能下跪。这个传说一直到鸦片战争的时候。林则徐经过了鸦片战争,知道英国人不是那么回事,船炮很厉害。


同样在当时占主导地位的一种世界观,或者对外国人的认识,我可以举另外一个例子来说明。有一个叫杨芳的,他是清朝很有名的一个将军,很能打仗,他是湖南提督,类似于现在的湖南军队司令。当时很多苗民起义、苗民造反都是他镇压下去的,包括彝族的、张格尔都是他镇压的,他生擒张格尔。


当鸦片战争打败以后,清政府想起了这个人,说他很厉害,让他到广州去打英国人。他到了广州第一天,他的部队还没到,还没有接防。第二天英军军舰就来了,他因为还没有指挥战斗,没有接防,他就去观察了一下。


他发现一个很奇怪的事情,英国军舰在河里、江里、海里边走边打炮,打得很准,而中国当时用的是土炮,半天才打一炮,打得极不准,且威力不大。他说,英国那么小的炮,打得那么准,一定是有邪术,我们首先要破这种邪术。按照中国传统的马桶战法,他觉得找最脏的东西可以破邪术。


在那个年代,南方人家里都有马桶,他在广州城搜集了大量的马桶,尤其是按照中国传统这种破邪术的方法,他要找妇女的经期用品,越脏的东西越破邪术语。他把很多马桶绑到竹皮上,上面再覆盖这种月经布,后来英国军舰来了,他就把这个放出去。实际上是没用的,一点用处都没有。所以当时人就嘲笑杨芳,叫做“粪桶尚言施妙计,秽声传遍粤城中”,嘲笑他是粪桶。


实际上并不公平,这是当时中国人普遍的看法。当时英国军舰打到浙江定海,定海的将军也是到宁波的一个关帝庙里,说是最灵的。他到那里求个签,说是有老虎,他就特别兴奋,因为中国人觉得老虎克洋人。


这个将军是一个满族的将军,杨威大将军,他马上让手下做了很多面具,有老虎头、老虎尾巴。英国人当时说,中国人打仗怎么跟游戏一样,还戴着面具。所以这是普遍的。


大家读书,处处能发现历史。我说一本书,我相信绝大多数都读过,是鲁迅的一个回忆录,一个散文集,叫《朝花夕拾》。《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做《阿长与< 山海经>》,大家应该会有印象,有一个细节未见得记得,但是我研究这个,我一下子就觉得原来是真有其事。


鲁迅小时候有一个保姆叫阿长,阿长跟他说,绍兴当年被长毛占领,官军后来攻来,有炮,长毛就把我们抓去。年轻的鲁迅说,阿长你长得那么难看,头上还有癞子,他抓你干吗。阿长说,他把我们的衣服、裤子扒光,让我们对着官军的炮,说官军的炮就打不响。


我查了一下,这应该是1850 年代末、1860 年代初, 也就是说那个时候还是这样,鸦片战争过去20 年,中国人还是这种文化。所以杨芳有那种观念也不足为奇。


太平天国的时候,中国人很大一部分还是觉得要用这种阴门阵,是中国当时发明的一种阵法,就是妇女的阴部对准什么,还是这种观念。马克思在1848 年《共产党宣言》已经发出来了。这个差距就可以看出来。


林则徐根据鸦片战争,他就觉得英国人这个敌人是我们完全不知道的,他究竟从哪里来,他是怎么回事,他觉得我们应该了解。他就悄悄的从澳门找了一些人,来翻译一些资料,编写《四洲志》。


《四洲志》它没有变成书,就传出来了,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中国人认为我们中国是天朝上国,天下共主,只能用夏变夷,不能用夷变夏,觉得你林则徐去了解这些,就是长敌人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就谴责他。但是林则徐自己觉得这个事情还是很重要,后来他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因为主张抗英,给他流放到新疆。


他在流放的途中,先回福州,从福州到新疆的过程路过镇江,碰到他的一个好友魏源,他把这批材料都给了魏源,并且介绍了鸦片战争,他说我们完全不了解敌人。当时他也是觉得中国是天朝上国,中国的一切都比外国好,只有武器不如外国好。


所以他说,我们要打败他,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就是学习他的武器,也把他打败。你有飞机,我跟你打仗,我也想办法有飞机,你有大炮,我要有大炮,你有航母,我也要想办法有航母。


这在今天认为是最平常不过的道理,但是在当时也是引起一场轩然大波,从上到下,从朝廷到一般的读书人都是谴责林则徐。为什么我们学近代史,把林则徐称之为近代中国看世界第一人,就是他能勇敢的提出这一点,这一点就很了不起。


他开始编写《四洲志》只是了解敌情,就受到批判,他明确提出来要学外国人造舰造炮,就告他的一个罪状,说他“溃夷夏之防”。因为华夏和狄夷之间有一道文化防线,认为他溃败了这道防线,用夷变夏。


为了更好的理解,我说一个不完全恰当的例子,也就是说中国和外国之间,和狄夷之间有一道文化防线,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林则徐破坏了中国的文化安全,说他全盘西化,这个罪名是很严重的。


林则徐因为抵抗英国人,受到不公正待遇,很多人写诗、写文章替他鸣不平,而他的这个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说他“溃夷夏之防”这个罪状没有人敢替他辩解。甚至当年对外国有所了解的一个广东士绅,梁平南(音),林则徐跟英国人在广州打仗,找这个人问过一些外国的情况。


他写了一本书,介绍了他经历的鸦片战争的情况,他对其他的人,比如琦善、杨芳都是批判的,只有对林则徐的抵抗是赞扬的。但是他赞扬了林则徐半天,最后说“师夷长技以制夷”这点还是不对的,违反了正统。所以这是非常严重的一个指责。


日本一直是在学中国的,中国有什么新书,日本就弄过去。林则徐让魏源编的那本书叫《海国图志》,当年最详细的介绍了世界的情况,比如欧洲、亚洲、美利坚等,包括美国的政治制度,英国的国王是女的等,都介绍了出来。最重要的是他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但那个时候受到了批判。这本书出来之后,一直是受到国内人的抵制、批判,认为它是溃夷夏之防。


但这本书马上传到日本,日本在短期之内翻刻了二十多版,这本书恰恰对日本人,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前,给知识界一个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日本人从这本书里,了解了世界大事。所以这本书是对日本的明治维新起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


日本是通过1868 年的明治维新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又反过头来不断的侵略中国,这真是一个历史的悲剧。林则徐为了启蒙中国人写的书,当时没有启蒙到中国人,反而启蒙了日本人,使日本人反过头来又侵略中国人,这个悲剧究竟是什么原因,也值得深思。


由于清王朝没有认识到中国面临着现代化的转型,所以鸦片战争之后耽误了二十年,一直就没有按林则徐“用洋枪洋炮”的做法来做。被付诸实施是在林则徐的主张提出来二十多年之后,就是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由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发动的一场运动。第一次鸦片战争只打了一个小小的败仗,只开了五个口岸通商,清政府还有广阔的空间,还有很多时间,如果他意识到改革的话可能还有机会。但是他一直没有大的变动。洋务运动的发生,就是曾、左、李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才感觉到,没有洋枪洋炮不行。


但是他们每前进一步,都面临着巨大的阻力,谴责他们用洋枪洋炮,谴责他们的罪名、罪状跟当年谴责林则徐一样,朝廷内部有巨大的阻力。但是他们都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悄悄的进行着改革,用机器生产洋枪洋炮,买洋枪,买洋炮。


遇到的阻力之大,如果不举具体事例,恐怕很难想象,我举两个事情可以说明。


第一个就是电报。现代电报是最重要的通讯工具,对于清王朝的军事指挥,因为当时不断有列强侵略,各个地方时时有农民起义,有农民战争,作为一个政府,军事通讯是最重要的。恰恰中俄在伊犁有小规模的军事冲突,所以1868 年,李鸿章跟朝廷提出来,说现在洋人有电报。


因为当时外国人的电报从海底南北两路已经通到上海了,一个是丹麦的,一个是英国的。英国从大西洋、印度洋那边,通过海底电缆通到中国上海,而丹麦是从俄国白令海峡通到上海的。


他们知道用电报传递消息太快了,京城和伊犁传递消息还靠马、驿站,一个消息传到这儿都十几天了,说一定要修电报,朝廷拒绝了。后来李鸿章提了几次,都被朝廷拒绝了。


拒绝的理由有很多,一个最重要的理由是铜线(电报)的害处很多,最大的害处就是它能使中国人都不忠于朝廷。洋人可以用这个,因为他们信耶稣基督,不信祖宗,不信孔孟之道,是没有伦理的,而我们华夏是讲究祖宗崇拜,信孔孟之道,我们最讲究人伦,最讲究对祖先的尊重。


祖祖辈辈的祖坟都在地上,那些铜线电流从地下经过,会惊动祖坟,使祖宗不安,祖宗不安就是不孝。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你已经不孝了,你再好,人都背叛这个王朝了,就是不忠,它有什么好处。


直到李鸿章当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1879 年他悄悄在天津直隶总督府设立了几个电报,通向他的塘沽炮台,大概有30 多里,同时指挥,他自己也觉得神气极了。一些官员也觉得这个指挥军事确实是好,朝廷最后在1880 年也说同意架电报。架个电报,从1868 年提出到1880 年,经过12 年,你可以想象那个阻力之大,清政府的愚昧。


所以开始我觉得是意识形态阻碍了它的改革,即使对它自身有好处的。像架电报这个事都谈不上改革,只是用个器物对他有好处,他居然都拒绝了。


李鸿章是直隶总督,为什么兼北洋大臣,这个职务是从前没有过的。为什么李鸿章后来有那么大的权力,这又跟清政府的愚昧有关。中国都是天朝上国,天下共主,越南、朝鲜和其他都是我们的藩属国,所以中国传统没有外交这个概念的。


它有个机构叫理藩院,就是管理藩属国的,你什么时候跟皇帝进贡,你送什么礼给中国皇帝。等到鸦片战争之后,南方开了五口通商,上海、广州这几个地方通商了就有外国人。英美说我不是你的藩属国,我的事情不能让你的理藩院来管。


清朝又不愿意改变这个体制,不愿意成立外交部,所以清政府决定在南方成立一个南洋大臣,设立一个新的职务,由两江总督管跟外国人打交道的事。



雷颐,正略书院专家理事,正略读书会第35期主讲嘉宾。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著名历史学者。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与当代中国史。主讲《中国近代史讲析》、《法西斯主义理论剖析》、《辛亥百年的变与不变》等课程。



第二部分将于明日在本账号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