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灵鸡汤”的红与黑

 Purefact 2016-03-23

 

昨天我收到了一条关于劝人减肥导致恶果的留言,很受触动:

 

“我觉得让自己瘦下来变美好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一个朋友很胖,总是减肥失败,也跟她内分泌不好有关。但当时我不知道,只是把一些你关于鼓励姑娘瘦身的东西发给她,希望鼓励她瘦下来美起来。可是后来姑娘因为节食患厌食症现在在接受治疗。”

 

“我心里一直很自责。因为我的无知,不知道内分泌失调导致的肥胖并非靠节食和运动就能减肥成功,觉得自己在导致这个不好的结果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毕竟这个社会确实对女性的审美眼光要求窈窕,而且也是由于我的无知导致给一个女孩子过多的压力。”

 

“还是想说希望你写东西在鼓励女生努力瘦身的时候,也能照顾一下那些因为病理原因导致的身材不好的孩子。在以瘦为美的社会中承受别人给的压力,也无法对每个人说自己的苦处,有时候看到这样的文章莫名受到更大的压力,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好的结果产生。”

 

刚好,这段留言触发了我最近思考关于“心灵鸡汤”与“心灵耳光”的关系和意义:心灵鸡汤到底有没有用?谁在需要着心灵鸡汤?

 


 

还记得儿时,我们经常信奉和传播“感激伤害过我们的人”“放下就是获得一切”“关怀内心远比事业成功更重要”“女人爱自己就好了”之类的低质量的鸡汤文章。这些教科书式的鸡汤鼓吹“无欲无求”“看淡一切”“感恩一切”“与世无争”等等人生态度。简单说来,就是“回避现实,自欺欺人”。

 

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越来越厌恶心灵鸡汤。我们从懵懂无知,钦佩慌乱逻辑但是言语对称的空洞蛊惑的少年,成长为追求干货,窥伺社会真实,反省自身问题,勇闯人间百态的青年。此时,那些浮夸的激励,表扬,安慰,诸如“你是独一无二的”“世界只有你最好”“相信自己就会幸福”之类的鸡汤,对我们毫无价值。

 

我们渐渐意识到,只有对人生冷酷真相了解,对人性丑陋百态洞悉,对自我硬伤清醒,我们才有机会以冷静心里,成熟的态度,务实的目标,稳妥的路线,最大化的接近我们最有可能成为的样子。于是,我们唾弃心灵鸡汤,鄙视自欺欺人,感谢心灵耳光,追求实事求是。

 


“心灵鸡汤”的危害在于,它过分夸大了主观意念的力量,而忽略了客观条件。它以一种近乎唯心主义的精神内核,以粗暴简单的逻辑,蘸满了绝对化语言的口号,片面夸大了种种理想化状态下,某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过分夸大世界积极面可能性和消极面局限性,忽略世界积极面局限性和消极面存在性,让一些人不考虑客观条件,只强调主观意念,最终走入悲剧,抱憾终身。

 

“心灵鸡汤”告诉我们,“放下”就会拥有一切,“相信”就会有奇迹,“包容”就会有友谊,“微笑”就会有幸福等等等等。然而我们发现,我们“放下”了,但是我们就是穷连买一碗面都纠结;我们“相信”了,但是我们最终赔的血本无归;我们“包容”了,但是BITCH只会得寸进尺;我们“微笑”了,但是我们“微笑”的嘴唇始终含着血。

 

 “心灵鸡汤”的最大受害者,是一部分出身普通,涉世未深,能力尚可,禀赋不差的“潜力股”。他们本可以通过对自身和社会的冷静判断,设置可行目标,规划合理路径,通过踏实的努力获得自己力所能及范围内最优的生活。结果,他们错信了“心灵鸡汤”的片面夸大的一面之词,而将个别以偏概全的口号奉为圭臬,把某些条件悬殊的个体当做榜样,最终一意孤行,自以为是,人财两空,落破潦倒。

 

 

我们虽然要以最理想化来期待这个社会,但是我们不能忌惮以最龌龊来提防这个社会;我们虽然要以最非凡来向往我们自己,但是我们不能回避以最客观来正视我们的硬伤。一切否定不愿意承认的社会和自身的负面的荒诞者,都将受到现实的惩罚。

 

侬本可以,奈何鸡汤。精神鸦片,诱良为娼。最终,信奉者“心灵鸡汤”的很多人,穷X还是那个穷X,丑X还是那个丑X,傻X还是那个傻X,弱X还是那个弱X

 

所以,我们会鄙视痴迷于心灵鸡汤的人,我们会不屑写心灵鸡汤的人,我们会愤怒于通过鸡汤干扰了我们在乎的人的人,我们会遗憾于社会上很多人都迷恋着鸡汤,年轻人不务正业,成功学大师掌声环绕,“青春励志文学”长盛不衰。我们很多人,比如我一直做的那样,会提醒友人,会谩骂坏人,会鄙夷痴人。

 


 

然而,随着年龄的进一步增长,社会阅历进一步丰富,我们会发现,心灵鸡汤的市场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大。我们会发现,我们的父辈们在进入了人生的后半段的时候,尤其是当他们的家庭,事业等方方面都没有提升的可能的时候,他们越来越广泛传播“心灵鸡汤”了。他们的人生越是走向暗淡,他们越会传播鸡汤。

 

而正当我们对父辈无奈的时候,我们竟然发现我们竟然很多时候也会很相信心灵鸡汤,尤其是当我们历经失恋,重病,挂科,离职,绝交,丧亲等精神或肉体重创之后的我们,更会不由自主分享那些我们曾经鄙夷的鸡汤们。我们很多时候也会情不自禁的用“舍得”“放下”“相信”等教科书式的鸡汤语言自我慰藉。

 

那么,我们为什么又需要心灵鸡汤了呢?我们难道不是对鸡汤嗤之以鼻的吗?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受伤了,伤的很重,近乎绝望的我们需要一尺绷带止住喷涌的心血。反观我们的父辈,为什么他们开始传播鸡汤了呢?因为他们已经人到中老年,“五十而知天命”,此生遗憾,大多已无望改变。他们需要一个眼罩,罩住他们眼前真实的世界,才能告诉自己这一生“如此也好”。

 

 

慢慢我们不得不承认,“心灵鸡汤”也有意义。对谁有意义呢?对于处于精神或肉体处于重创状态,走投无路,处于绝望状态的人,很有意义。因为处于前途无望,心灵无光,改变无力的状态下,当事人在乎和急需的不是逻辑,不是理性,而是抚慰,而是模糊。理性和逻辑只会加深他原本就绝望的状态,将他逼至死角;而抚慰和模糊则会让他缓解伤痛,徐图后计。

 

对本文开头提到的因为先天原因而减肥有障碍的姑娘来说,她需要的是别人告诉她“大白很可爱”;对于一个丧失了至亲的人,他需要的不是告诉他死亡的不可挽回,他需要的是哀嚎过后的一句“节哀顺变”和“在天有灵”;对于一个一败涂地,行将自刎的领袖来说,需要的不是分析他失败的不可饶恕,而是夺下宝剑,告诉他:“主公!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所以,心灵鸡汤有意义。处于重创乃至绝望状态的人,需要一剂心灵鸡汤抚慰自己,抢救自我。否则,将会无尽煎熬,生不如死,走向毁灭。就像处于癌症晚期,病魔折磨的患者,医生会给他开杜冷丁等药品。对很多人来说,模糊比清晰更耐看,无知比真知更受用。他们不是想掩耳盗铃,而是不得不掩耳盗铃。

 



我们确实要体谅心灵鸡汤的存在,尤其是对情伤累累的失恋者,逆袭无望的纯屌丝,病入膏肓的苦难者,走投无路的失败者,一事无成的中年人对鸡汤的信奉和追捧予以正视,包容和体谅。毕竟,我们自己,或者我们身边的人,很有可能随时成为其中一员。

 

但是,我们需要注意,鸦片只能在病入膏肓时用药,极端的药物只适用于濒危的个体。心灵鸡汤可以疗伤,却不能养生。我们是否运用心灵鸡汤,取决于我们的具体状态。如果我们伤痕累累,煎熬万分,前途无光,绝望无助,我们则需要“心灵鸡汤”;如果我们风华正茂,潜力尚在,空间广阔,来日方长,则不需要“心灵鸡汤”。

 

我们对心灵鸡汤的拥趸一方面要“见不贤而内自省”,一方面也要体谅鸡汤拥趸的无奈和彷徨——毕竟谁都有走窄的时候,谁都不知道明天和危难哪一个先到我们面前。我们对平常的自己可以近乎苛刻的要求远离鸡汤,实事求是,积极上进,勇面真相;我们也可以对绝望时候的自己模糊一时,麻醉一下——当然,悲后即止,切忌上瘾。

 

总之,鸡汤可以有,但是不能多。强者慎沾染,弱者可慢喝。最后祝大家永不需要心灵鸡汤。

 






(转载无需询问,附带以下信息即可:作者 杨奇函,出处 负负禅师,新书 《如果你想过1%的生活》(人民文学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